《翻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72


《翻看歷史看大清》|一個票友眼中的中國史「皇太極卷」172

第四章 大淩河的收穫

圍困大淩河

入口的城池丟了,倒也不要緊,反正還可以再打回來。更可況,袁崇煥也不在了,說不定還不用繞道,可以直接走錦州。

正當皇太極憧憬未來的時候,得到了一個令人鬱悶的消息,孫承宗又回到了遼東。而且孫老頭兒明顯比袁崇煥更過分,連個招呼(和談)都不打,上來就開始修城。

施工地點,大淩河。

項目負責人,祖大壽。

對別人(袁崇煥等)的違章建築,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孫承宗的絕對不行。皇太極從小跟老爹在戰場摸爬滾打,對老孫的手段自然比較瞭解。於是,他決定,必須先拆了再說。

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明崇禎四年,七月,皇太極進軍大淩河。

這一次,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訓,沒有強行攻城,即便城池還沒有完全修好。

圍而不攻,看他們怎麼辦。

而且皇太極性格倔強,做事也比較較真,光壕溝就挖了四道(連挖四壕)。

祖大壽當然不肯坐以待斃,嘗試了幾次突圍,但均已失敗告終。

雖然皇太極把城圍的死死的,但他並非真的想困死祖大壽。畢竟人才難得,作為當年袁崇煥的得力助手,遠比一座斷壁殘垣的破城重要得多。圍城十天之後,他給祖大壽寫了第一封勸降信。

結果得到的回應卻是,不予回應。

這也怪不得祖大壽,要怪就怪阿敏。因為此前阿敏在永平屠城的時候,祖大壽的親戚也在。所以,在祖大壽看來,女真人完全不講信用,投降也只有死路一條。

“等死,死國可乎?”

對於這樣的結果,皇太極倒也有心理準備,壓根兒沒指望對手能痛快地投降。除了圍城之外,他還有另外的目的——圍點打援,以消滅關外的有生力量。

可等了幾天,大明的援軍並沒有出現。

皇太極才意識到,好像不怪別人,自己把大淩河圍得跟鐵桶似的,根本沒人能出去求援。

幸好大明方面運送糧草的部隊發現情況不對,上報了朝廷。

距大淩河不遠的松山,守將先得到消息,派兵增援。可惜兵力太少,只有兩千。

不過,皇太極也不嫌少,正中下懷,不費吹灰之力,幹掉了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