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皇太极卷」172


《翻看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皇太极卷」172

第四章 大凌河的收获

围困大凌河

入口的城池丢了,倒也不要紧,反正还可以再打回来。更可况,袁崇焕也不在了,说不定还不用绕道,可以直接走锦州。

正当皇太极憧憬未来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令人郁闷的消息,孙承宗又回到了辽东。而且孙老头儿明显比袁崇焕更过分,连个招呼(和谈)都不打,上来就开始修城。

施工地点,大凌河。

项目负责人,祖大寿。

对别人(袁崇焕等)的违章建筑,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孙承宗的绝对不行。皇太极从小跟老爹在战场摸爬滚打,对老孙的手段自然比较了解。于是,他决定,必须先拆了再说。

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七月,皇太极进军大凌河。

这一次,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没有强行攻城,即便城池还没有完全修好。

围而不攻,看他们怎么办。

而且皇太极性格倔强,做事也比较较真,光壕沟就挖了四道(连挖四壕)。

祖大寿当然不肯坐以待毙,尝试了几次突围,但均已失败告终。

虽然皇太极把城围的死死的,但他并非真的想困死祖大寿。毕竟人才难得,作为当年袁崇焕的得力助手,远比一座断壁残垣的破城重要得多。围城十天之后,他给祖大寿写了第一封劝降信。

结果得到的回应却是,不予回应。

这也怪不得祖大寿,要怪就怪阿敏。因为此前阿敏在永平屠城的时候,祖大寿的亲戚也在。所以,在祖大寿看来,女真人完全不讲信用,投降也只有死路一条。

“等死,死国可乎?”

对于这样的结果,皇太极倒也有心理准备,压根儿没指望对手能痛快地投降。除了围城之外,他还有另外的目的——围点打援,以消灭关外的有生力量。

可等了几天,大明的援军并没有出现。

皇太极才意识到,好像不怪别人,自己把大凌河围得跟铁桶似的,根本没人能出去求援。

幸好大明方面运送粮草的部队发现情况不对,上报了朝廷。

距大凌河不远的松山,守将先得到消息,派兵增援。可惜兵力太少,只有两千。

不过,皇太极也不嫌少,正中下怀,不费吹灰之力,干掉了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