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的世界裡,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沒有任何資格談人脈。

在感情的世界裡,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沒有任何資格談人脈。

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見就是一種緣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沒有任何利用的價值,那麼你永遠不配談人脈。

因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形成的關係的總和。種種關係交互錯雜,彷彿蛛絲般聯繫著你我他。社會學家曾提出一個現實而殘酷的論調,“當你失去了利用價值,朋友也將隨之而去”。

朋友往往只有兩種,一種處的是感情,一種處的是利益,前者自然是值得珍惜的,後者卻也不必去排斥。

人是否善於與自己不喜歡的人交往,善於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環境中折騰,這是衡量一個人社交成熟度的標誌。

建立你的價值,這裡的"價值",換個更貼切的說法就是"被利用價值"。

在盤點人脈關係前,冷靜問問自己:你對別人有用嗎?你無法被人利用,就說明你不具有價值,你越有用,你就越容易建立堅強的人脈關係。

很少人能和與自己地位相差太遠的人建立真正的人脈關係。

如同建立品牌一樣,一個人與其匆忙花費精力漫無目的認識朋友,不如事先確定好自己的價值定位,然後針對目標顧客有針對性地傳播。

人在每個階段,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都有不同的價值定位。

向他人傳遞你的價值,一個老好人,固然有趣但毫無用處,但一個總不願被人利用的精明人,也難以建立真正的人脈關係。

在人際交往中,要善於向別人傳遞你的"可利用價值",從而促成交往機會,彼此更深入地瞭解和信任對方。

即使就是夫妻都像合夥做生意,要讓自己有利用價值,否則後果可想而知。

古有郎才女貌一詞,今有才子佳人一說,顧名思義,就是讓自己變得跟對方勢均力敵。說白了就是讓自己有利用價值,這樣才會保證你永遠是對方心心念唸的時常想起。

只要你有利用價值了,才能讓對方的心思產生與你生死相依的永不分離;只要你有利用價值了,對方的情感才會萌生與你心心相印的同舟共濟;只要你有利用價值了,才會得到對方一生一世的夫唱婦隨。

如果你沒有了利用價值,被拋棄的命運遲早也會提上議程,要想讓自己成為對方的依依不捨,就要做到不斷更新的與時具進。要想讓自己成為對方眼中的不離不棄,就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不要掉隊。 要想讓對方對你一直是心無旁騖,就要讓自己的能力更勝一籌,學識上蒸蒸日上,認知上也要日新月異。

夫妻間的恩愛,離不開實力的均衡,離不開彼此的相輔相成,要麼一方有心胸若海的柔情似水,另一方就要有纏綿繾綣的深明大義;一方有運籌布畫的實力,另一方就要有決勝千里的豪氣。

夫妻之間要多溫馨,多情趣,多溝通,多交流,就像合作伙伴要常聯繫,朋友之間要長走動一樣,不要掉隊,不要脫軌,不要變得另類。只要你有利用價值,無論走到哪裡,你都是最受歡迎的那一位。

利用價值論:一個人被人利用的價值越大,這個人越成功。一個企業被人利用的價值越大,這個企業價值越大。

不要怕被人利用,最怕的是你沒用。如果你被人利用的價值是體力,那麼你就可以隨時準備被力量更大的機器淘汰了。

關係,信任,智力,技術,經驗,都是能被人利用的資源。

當你感覺到辛苦的時候,別急著放棄。每個人都會有一段這樣的時光,或長或短,但你要相信,難過的日子,總會過去,顛沛流離的終點,一定會有幸福的守候。

得不到的心就彆強求,做不到的事就別許諾,去愛值得愛的人,去做值得做的事,去好好過自己的餘生。

如果你依賴著某一個人,千萬不要讓他以離開的方式,教會你什麼是珍惜。願我們,都能學會對愛感恩,善待每一個對你好的人。

過去便讓它過去,擁抱未來才是你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願你的生活裡沒有遺憾和錯過,願與你站在星空下的人是你剛好愛的人。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在悄悄地關注你、陪伴著你。山一程水一程,儘管誰也無法陪伴我們一生,但只要曾經相伴,就是最大的幸福。

時間會沉澱最真的情感,風雨會考驗最暖的陪伴,走遠的只是過眼雲煙,留下的才是值得珍惜的情緣。

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努力過後,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過來了。

人生兩個境界:一個知道,一個知足,知道,讓人活得明白;知足,讓人活得平淡。生活中難免會有不如意,與其選擇抱怨,不如選擇釋懷。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說你,怎麼看你,那些都是陽光中的塵埃,要堅信,你就是你,別人永遠無法插足與改變。所以,坦坦蕩蕩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人,凡事都是往好處想,人在什麼時候最強大,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當你選擇騰空雙手,還有誰能從你手中奪走什麼!生命就是要懂得知足。

只希望多年以後,不管你我關係如何,只想當你談起我時,可以眯眼一笑,告訴別人你也愛過我,不曾後悔。

別人利用你,證明你有價值,沒有價值的人,是誰也不會利用你,所以,我希望別人利用我,那樣證明我有價值。

其實人生,有很多東西都是過期不候。如果,我落寞孤楚的時候,你視若無睹,扮演了我的看客;那麼,等到淚已落,傷已過,縱使你再多挽留,我也只能是從此過客。縱是要將一切重來,也是為之晚矣。

最可悲的愛情,並不像兩條平行線一樣遙遙相望,而是像兩條交叉線,相知後又漸行漸遠。

我們堅持不和對方說話,不表示我沒有想你,試著疏遠你,因為我知道我不不能擁有你。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自己的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隨緣並不意味任性,閒散也不意味著蹉跎。時間不會為任何人珍重,而我們卻要珍重時間。做自己能做的,珍惜自己所能珍惜的。須知道,風景年年依舊,而流光一去不會回頭。無論是歸入滄海還是歸於山林,簡單做自己,就好。

所謂堅持,不是四處尋求安慰後的堅持,不是需求鼓勵後的堅持,不是被人說服後的堅持,而是無論如何,牙碎自己吞,流淚自己擦,摔倒了自己站起來繼續走。

別扯什麼驕陽似火,一身傲氣才是你該有的萬丈光芒。

沒有誰能左右你的情緒,只有你自己不放過自己,誰心裡會沒有故事,只是學會了控制。

任何沒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在表演,真正的努力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用專注和熱情持續澆灌。

如果有人對你好,千萬要好好珍惜,失望從來都是在小事中慢慢積累的,別等你耗盡了人家的感情,才明白自己錯了,更別等人家走了,你才納悶他怎麼變了。

縱觀人類歷史可以發現,金錢關係是最易破裂的,金錢上的相互利用也最易瓦解。但用於這個話題裡,經濟利用價值只是一個人利用價值的子集。也就是說,沒有了經濟上對他人的吸引,縱然會失去某些朋友,但不可以偏概全論定為“根本沒有朋友”。從這個角度看,該論斷本身存在矛盾。

相濡以沫的情誼,可以讓《亂世佳人》裡郝思嘉與媚蘭並肩作戰;知遇之恩,可以使齊桓公任命管仲為一國之相;知賢善用,李世民與魏徵成為多年摯交、令人為之驚歎的“君聖臣賢”。

哪怕身無分文,人類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能讓兩個經濟地位懸殊的人成為至親至密的夥伴,從這個角度看,朋友並不會輕易的失去。

依賴性人格,其次,我們應該著眼於金錢以外的利用價值。比如,對於那些擁有依賴性人格的人而言,當親密關係終止時,會感到無助或崩潰;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所以,他們渴求他人的愛與關注。

人脈的本質,是你能提供的價值能與他人產生利益置換。說的再直白一點,缺乏利用價值的你,根本沒有談論“人脈”的資格。

當你炫耀“某某某大佬是我的朋友”的時候,搞不好他眼中的你,跟個草履蟲都沒啥差別。

人脈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靠得到合理的幫助。雖然聽起來很殘酷,但這就是社會的法則。

我們常說“物以類聚”,其實讀書時代就是如此——優等生和優等生玩,差等生和差等生玩。

當然,偶爾也有優秀的女班長和不學無術的班霸相戀的故事——但那是因為班霸打的一手好球,人長得又帥,所以才會吸引到班長的青睞。本質還是利益的等價交換。

“等價交換”,是不是聽起來很像做生意?沒錯,人脈本質上就是做生意。

你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價值,是不會有人和你做生意的。畢竟虧本的事,誰幹啊!

搭理你沒好處,不搭理你也沒壞處,你說別人幹嘛要搭理你?這年頭大家都很忙,非親非故的,誰都沒有義務免費當你的人生導師。

那怎麼辦?一句話,提升你自己的價值。所謂人脈只是你的東風。自己做不到萬事俱備,給你刮再多的東風也於事無補。

自己不思進取,反而把時間都拿去給大佬吹彩虹屁。典型的“本末倒置”。

不過感情上的扶持不應該用“利用價值”這個市儈的詞彙來描述,情感上的一點點幫助,人生低谷時你給予別人的一點點真實的溫暖,都足以平衡你與友人的情感的天平。沒有金錢、沒有利用,世界上總有些崇高的精神存在,使人與人的關係密不可分。

家人不求回報扶持你度過人生的溝壑,不正是最有力的證明。正如“心甘情願”這個詞能流傳千年,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會為了某個人某件事付出所有,在所不惜。

有的人利益至上,錢為其所求,也有的人,所重超越生死,《魚我所欲也》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錢相聚的乃酒肉朋友,失去也無妨,因某種共同追求而相聚的朋友,雷打不動,火驅不散。

“沒有利用價值的你,根本就沒有朋友”的片面之詞包含著現代人對交友和社會的深深焦慮與恐慌,是激勵自己向上爬的負面情緒。然而,你應該明白,哪怕世界轟然倒塌,總有人在你身邊,與你同行。

實際上,在我們這一生所遇到的絕大多數人裡,往往都屬於後者,都或多或少地帶著些利益和價值的成分在裡面。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什麼價值,或者你們之間並沒有太多利益牽扯的話,那麼這段關係是維持不了多久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些人在位時,四海之內皆朋友,但一旦下了臺,不再坐那個位置了,那麼昔日的一些關係慢慢也就隨之淡了、斷了。

這其實就是人際關係中最為真實、殘酷的一面。

讓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所謂人脈關係。沒有實力,認識誰都沒用,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我自然是知道人脈重要性的,很多時候,谷底到高山的距離,差的就是一個「貴人」的高度。

有人拉一把,給了個機會,有人給指了一條明路,往往就足以改變另一個人的人生。

在你我身邊,這樣的故事和案例,自然是不少見的。

但是,我又比較反感人脈的經營和維繫,特別是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過於追逐為自己打造人脈圈,我覺得是挺不靠譜的一件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矛盾的情結呢?這其實是由人際關係的本質決定的,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講的那樣,如果你沒有什麼價值,那麼你就不配談人脈。

很殘酷地講,一個人如果自身沒什麼實力的話,那麼他認知再多、再牛的人也沒用,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好像朋友很多,滿世界沒有他們不認識的人,醫院裡有熟人,學校裡也有熟人,就連超市裡都有...

但是,一旦需要動用這些關係的時候,往往就不靈了,指望不上。

我覺得,比指責、批判這種現象更重要的,是反思現象背後的原因,這才是比較實際的。

很顯然,原因就是你自身價值不大,不夠讓人家為之心動。

換個思路來想問題:如果是一個大名人,或者一個很有實力和地位的人來請你幫忙做件事情,很大概率上講,你會不遺餘力地去幫忙辦好這件事情,因為你看重與他的這次連接,看著這段關係。

同樣的道理,你找別人幫忙,別人不太願意相助,不就是因為不是很看重與你的這段關係嘛,更深層次的講,還不是因為你不夠優秀,沒有什麼交往價值嗎?

所以,我認為一個年輕人如果太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人脈打造」這方面,是挺不靠譜的。

因為這個階段的你,就是屬於沒什麼價值的階段,要社會資源沒資源,要工作關係沒關係,能力稚嫩,眼界侷限,除了單純就是天真。

在這個你想講感情的世界,很抱歉,一旦你失去了利用價值,感情就會搖搖欲墜。正如某影星說過的話:你走到人生低谷的時候,壞人真的很多。

壞人是真的到你走到人生低谷才變得很多嗎?顯然不是。只是你不走到人生的低谷的時候,他們不會讓你看到她的壞罷了。

所以,跟人講感情,是需要成本的,你的利用價值就是你的成本。

那麼,你即使跑再多的飯局,拿再多的名片,微信里加了再多的好友,都是無濟於事的。

人是否善於與自己不喜歡的人交往,善於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環境中折騰,這是衡量一個人社交成熟度的標誌。

建立你的價值,這裡的"價值",換個更貼切的說法就是"被利用價值"。

在盤點人脈關係前,冷靜問問自己:你對別人有用嗎?你無法被人利用,就說明你不具有價值,你越有用,你就越容易建立堅強的人脈關係。

很少人能和與自己地位相差太遠的人建立真正的人脈關係。

如同建立品牌一樣,一個人與其匆忙花費精力漫無目的認識朋友,不如事先確定好自己的價值定位,然後針對目標顧客有針對性地傳播。

人在每個階段,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都有不同的價值定位。

向他人傳遞你的價值,一個老好人,固然有趣但毫無用處,但一個總不願被人利用的精明人,也難以建立真正的人脈關係。

在人際交往中,要善於向別人傳遞你的"可利用價值",從而促成交往機會,彼此更深入地瞭解和信任對方。

很多時候,我真希望一些埋頭混圈子的人好好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你憑什麼和人家坐下來談?

人脈的核心,在自身價值的提升,
說點更殘酷的事,一個人越是優秀,越是有實力,那麼他就越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也越容易在人脈關係中佔據上風。

所以,現在社會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有錢的越有錢,而且越掙越輕鬆,沒錢的是越來越沒錢,且舉步維艱,往往是一地雞毛。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已經分析過了,就是比他差的人更願意結識他,而和他旗鼓相當的人,自然也不排斥結識他。

從這一點,其實是可以看出一個道理的,那就是人脈打造的核心,關鍵在自身價值的提升。

在人脈的打造和經營上,集中性地分享幾點小感悟。

不要刻意巴結誰,不管對方多有實力,都請你不要刻意地去巴結,一是這樣很難受,活得特擰巴;二是這樣反而更容易被輕視,別人越發不把你當回事。

有句話說的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你越是低頭一等,換來的就是自己處於一個更低矮的位置。

注重自身的成長和提升。俗話說,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想要有高配的人脈圈,首先你自身就在高配的水準和行列之內,否則你即使進了這樣的圈子,也始終無法真正融入。

所以,一定要注重自身實力的提升,專注成長,不要將時間和精力過多地浪費在所謂的社交上。

給交往過的人留下好印象。是不是說在能力沒有達到一定高度時就不配有好的人脈呢?

當然也不是,雖然這是一個功利的世界,但不是絕對的,功利之中往往還會有諸多的考量和其他因素,比如情感。

不管你現在處於什麼樣的層次,高也好,低也罷,都請你儘可能地給交往過的人留下好印象,這種印象分往往就是人脈。

值得強調的是,好印象並不是巴結和逢迎,而是你身上的品質,比如做事踏實靠譜,做人誠信,待人誠懇,說話讓人舒服等等。

在今天這個時代,單打獨鬥很難走得遠,人脈就是資產,這是道理;但並不是誰都可以玩轉人脈關係的,這是現實。

道理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差的其實就是實力和價值。

對不起,恕我直言,沒什麼價值的人真的不配談人脈。

當然,一個人真正的資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錢,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證,在冷峻又善變的時代,人品是彼此心靈最後的依賴。

“子欲為事,先為人聖”,喜歡一個人,始於共鳴,陷於才華,忠於人品,可見人品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好人品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個人真正的最高學歷,是每一個人的黃金招牌。

人品,是最好的學歷,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先生曾經說過:“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一個單位無論管理制度多麼嚴謹,一旦任用了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組織中的深水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試想,在一個企業裡,有人天天動腦挖公司的牆角,這個人能要嗎?試想,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的人品出了問題,不是能力越大而反作用越大嗎?

羅斯福說過:"有學問而無品德,如一惡漢;有道德而無學問,如一鄙夫"。古人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可見,人品何等重要!

人生可以沒有學位,但不可以沒有學問,更不可以沒有人品。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人品,是最硬的實力,一個年輕人去面試,突然一個衣著樸素的老者衝上來說:“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謝你了!上次在公園,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兒從湖裡救上來的!”

“先生,你肯定認錯了!不是我救了你的女兒!”年輕人誠懇地說道。“是你,就是你,不會錯的!”老人又一次肯地地說。

年輕人只能作些無謂的解釋:“真的不是我!你說的那個公園我至今還沒有去過呢!”聽了這句話,老人鬆開了手,失望地說:“難道我認錯了?”

後來,年輕人接到了任職通知書。有一天,他又遇到了那個老人,關切地與他打招呼,並詢問道:“你的女兒的救命恩人找到了嗎?”“沒有,我一直沒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開了。

年輕人心裡很沉重,對同事說起了這件事。不料同事哈哈大笑:“他可憐嗎?他是我們公司的總栽,他女兒落水的故事講了好多遍了,事實上他根本就沒有女兒!”

“什麼?”年輕人大惑不解,同事接著說:“我們總栽就是通過這件事來選拔人才的,他說過人品過關的人才是可塑之才!”

世間技巧無窮,唯有德者可以其力,世間變幻莫測,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當人品和學識相輔相成時,才會讓一個人走得更高更遠。人品,是最寶貴的財富《左傳》記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此處所說的“立德”,便是指會做人,擁有好人品。

好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榮耀,它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個人信譽方面的全部財產。

做事先做人,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如何做人,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智慧,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

一個人不管多聰明,多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麼他的事業及其人際關係將會大受影響,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

孔子說過,“得才兼備,以德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林肯也說過,品格如同樹木,名聲如同樹陰。我們常常考慮的是樹陰,卻不知樹木才是根本。

人品好的人,自帶光芒,無論走到哪裡,總會熠熠生輝。

有人說:“越優秀的人,越懂得舒服地待人。”確實,無論遇到多大的問題,優秀的人都有將問題化解於無形的能力,而且姿勢永遠那麼好看,就像他們生來就如此一樣。

讓人舒服,是最頂級的人格魅力。讓人舒服的人一定是細心體諒他人,極具同理心的人。

孔子的弟子子夏評價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即是如此。

君子如玉,讓人舒服的人就好像一塊溫潤的美玉。他們的魅力來自豐富、內斂、溫情、善良、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一種高貴。

一個人從表到裡,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外貌、能力、脾氣、品格、心性

對應的品質同樣是五個層次:顏值、才華、性格、人品、慈悲

細細品味,這五個層次,既是身處世間的識人之法,也是涵養內心的修行之途。

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人品,終於慈悲,這便是那條完整的路徑。

生活中,有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人。有人生怕別人舒服,儘量讓別人不舒服,而只要自己舒服就行。

還有一類人生怕別人不舒服,儘量讓別人舒服,哪怕委屈自己。

曾問一個做獵頭的朋友,年薪高低的人有何不同。他說越是高薪的老總在與其交往中他會越讓你感覺到舒服。

跟千萬年薪的老總談,談上兩到三個小時,無論他說的話是酸甜苦辣等味道,他們都能把每一句話平緩接起來回答,而從不讓一句話落地或磕碰,讓人感覺非常舒服。

對於高層次的人來說,工作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解決問題。

所以,他們不會去在意是誰在這個過程中去解決了這個問題,誰有沒有超越自己的職責和權限,有沒有越界,有沒有看不起我,是不是故意為難我;也不會去考慮,這件事情是不是讓我很沒有面子,這個人讓我太難堪,所以我要對他心懷芥蒂。

層次越低的人,越容易自卑,會越沒有底氣,深藏在內心的自卑會產生一種補償心理,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

他們之所以掙千萬年薪,自有千萬年薪的價值,讓人舒服程度也許就是一個衡量指標。

最好的教養,是懂得給人留點優越感。不仰望不俯瞰,不卑不亢。這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說的,給別人留點“面兒”。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也許貌不驚人,也許才不出眾,卻在無形中有著一股別樣的魅力,讓你想要與之接近,放下心防,傾訴心中的秘密?

他們讓你感到舒服,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就像聽一曲舒緩的音樂、品一杯醇厚的熱茶、看一朵花靜靜的開放、讓時光如流水般恬淡素淨。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尊重別人,他們更懂得尊重中包含的平等、價值、人格和修養的意義。

你不讓別人舒服,別人就會讓你不舒服。有些人總會把處處給人難堪以彰顯個人性格當做真性情,用壓制別人來體現自身的優越。

人的修為和高度只有到這份上,才會生起慈悲。慈悲,是一種境界。

所以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是因為只看此心動與不動、自心清淨與否的修行心態,更是因為一份慈悲。

《菜根譚》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到了這份上,如何不是人品的極致?我們或許達不到慈悲的境界,但至少還可以去儘量將心比心。那樣,就是在努力成為一個慈悲的人。

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人品,終於慈悲。

做人如此,交友亦如此。世間紛擾,亂相敝目,混沌蒙心。

守得住這條正道,才能在萬千人當中,交下最值得交的那個;在萬千種選擇中,選出最有意義那種。若能如此,便是不枉此生。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