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出土的青銅器,見證寶慶曆史源遠流長

中國古代有著輝煌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其中青銅工藝無疑是早期中國工藝美術的傑出代表,在邵陽,從戰國到漢代,都發現有鼎。陸續出土的鼎表明,東漢到宋代,其功能逐漸發生了變化。

商代龍柄獸面紋青銅壺

夏末商初,中國的青銅冶煉鑄造技術突破瓶頸,獲得了突發猛進的發展,商周青銅器以品類豐富、造型優美、紋飾華麗、製作精巧、風格獨特而著稱,成為中國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藝術史上也佔有獨特地位。

“商代龍柄獸面紋銅壺”(又名“夔龍壺”)是新寧縣文物部門於1988年6月從飛仙橋鄉楓木坳村村民家中徵集。

邵陽出土的青銅器,見證寶慶曆史源遠流長

該器物高38釐米,腹徑17釐米,口徑7.5釐米,底徑11.5釐米,重3.5千克。

形狀歪頸墮腹,形似長瓠,口沿曲狀,圈足單耳。單耳呈爬龍狀,龍回首張牙,曲體、尾上卷,前足附著壺頸,後腳連接中腹,龍體飾夔紋和三角形回紋,龍首有雙耳雙角。頸部有兩層紋樣,上層為兩組夔紋,下層為一週勾連雷紋寬帶。

通過鑑定,專家稱該器物為商末周初時朝廷顯赫官員專用酒具之一。

湖南省博物館曾第三次從新寧縣借用“商代龍柄獸面紋銅壺”。每次看到商龍柄獸面紋銅壺,專家們都讚歎不已,他們一致認為該文物堪稱青銅器精品中的精品。

邵陽市文物局專家曾佳柱介紹,“全國跟‘商龍柄獸面紋銅壺’相似的文物,上海市博物院僅存一件。它不僅是新寧的稀世珍寶,而且也是邵陽市的精品文物。”

2011年初,它更是走出國門,赴美國紐約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展出。文物專家稱,“商龍柄獸面紋銅壺”首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不僅為專家研究新寧縣源遠流長的歷史提供了實物佐證,而且也擴大了新寧縣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商代渦紋雙耳青銅鼎

邵陽出土的青銅器,見證寶慶曆史源遠流長

商代渦紋雙耳青銅鼎,國家一級文物,新寧縣文物部門於1988年6月從飛仙橋鄉楓木坳村村民家中徵集。

青銅鼎折平沿,鼓腹,圜底,兩耳豎立於平沿上,三柱形足,上腹器表鑄團花渦紋,內面陰刻一“鼎”字象形文字。器物尺寸:口徑22釐米,高21釐米。

禮器是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的貴族在祭祀、朝聘、宴饗、喪葬等禮儀活動中的用器。商代的青銅器一一鼎,就是最早的禮器之一。

鼎在發展過程中,從最初用以烹煮飯菜的炊器,逐漸演變成國家政權的象徵。而宋代以後,鼎就基本沒有什麼變化。這時,鼎的功能越來越多,復古的風味也開始濃烈,鼎越來越大,高48釐米,口徑達30釐米,甚至更大。此時的鼎主要被當作香爐,用於祭祀,而非權力的象徵。

當鐵器成了農業耕作和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之後,鐵鍋徹底取代銅鼎,成為百姓灶臺上的主要炊具。在歷經千年的演變後,鼎器退出了華夏民族的歷史空間。

邵陽人文歷史源遠流長

邵陽位於湘中而偏西南,自西漢置縣,為郡為州為府,為一方之重鎮。南界永州,上通雲貴,下接長衡。自古為交通要道,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境內多處文化遺址的發掘,勾勒出這裡人文興替的軌跡。靈秀的山水,淳厚的民風,孕育出一代又一代風雲人物。

邵陽出土的青銅器,見證寶慶曆史源遠流長

在邵陽,從戰國到漢代,都發現有鼎。陸續出土的鼎表明,東漢到宋代,其功能逐漸發生了變化。在邵陽發現的鼎,其主要功能是祭祀及身份和權力的象徵。戰國到漢代時期的鼎,邵陽地區的和中原地區發現的基本相同,只是文字上有區別,戰國時,文字以象形文字為主,青銅的鑄造技術和工藝基本上是一致的。

漢武帝后,陪葬制度發生改變,統治者提倡薄葬。在邵陽地區,薄葬制度同樣非常明顯。兩漢以後,鐵鼎、陶鼎、鐵器,代替了青銅器,成為新的殉葬品。在邵陽的歷次考古中,多次發現陶鼎、鐵鼎。漢代中期後的家族墓中,也經常會發現一個鼎,而鼎主人往往都是“士”。這說明,當時邵陽的文人、士大夫已越來越多。這些青銅器的出土就是邵陽人文歷史源遠流長的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