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為何選擇靠近邊境的伊斯蘭堡作為首都?

wangshuiyiyu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旁遮普和開伯爾普什圖兩個北方省份的交界處,在地圖上被巴基斯坦政府“畫了個圈”。不久後,一座新城將拔地而起,這就是——伊斯蘭堡。

當年,巴基斯坦果斷捨棄第一大城市及經濟中心,海濱的卡拉奇,決絕的遷都內陸邊境新城伊斯蘭堡,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的:

1、國家安全和防務的需要;2、平衡地區經濟發展;3、加強對全境的控制。

首先,先講講國家安全方面的考量。

很顯然,以常規的眼光看,卡拉奇海拔低,氣候好,臨海交通方便,作為南亞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的歷史悠久。當年的英國殖民者按照“自己住”的標準建設的很用心,而且還遠離動亂的克什米爾地區。

只是,所謂的安全,並非就是離得遠,能躲開那麼簡單。

作為一個海軍實力不足的國家,讓濱海城市當首都,鄰居又是海軍實力強(當然,這也是相對而言),已經好籤了採購航母訂單的死對頭印度,想起來,簡直有如走鋼絲一般。

此情此景下,沿海的卡拉奇,隨時面臨被印度海軍封鎖甚至登陸的窘境,幾乎等於海上前線。

對於新首都,巴基斯坦政府也曾考慮過其他內陸城市,但沒有一個理想的,不是沙漠化嚴重,缺少水源,就是交通不便,或者文化氛圍落後不友好等等。

最後,排除眾異,決定在東北部邊境省份,從零開始,興建一座嶄新的城市當首都,名字就叫做伊斯蘭堡。

客觀看,伊斯蘭堡依山傍水,地理環境相對還是不錯的;雖然靠近前線,但更利於敵前指揮和激勵士氣,當地的信德人擁護政府,三觀正,有群眾基礎;

加之,跟卡拉奇不同,伊斯蘭堡屬於陸上邊境城市,考慮到巴基斯坦陸軍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印巴之間的陸軍差距遠沒有海軍實力對比那麼懸殊,應該有能力守住邊境,不會太吃虧。

而且,這一舉措也極大地加強了巴政府對克什米爾的控制力。很顯然,首都位於北方的話,才能用最快的速度響應克什米爾的戰爭需要。因此,把中央指揮部移到北方也是非常現實而迫切的需求。

伊斯蘭堡的拔地而起,可以看作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巴基斯坦向印度的一種宣誓主權的行為。

更明顯的還有,雖然新首都離印度近,但距東亞大國也相對方便多了,顯然屬於非常明智的選擇。

第二點就是平衡全國經濟發展了。

卡拉奇雖好,但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百寶箱。這時的巴基斯坦,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聚集在卡拉奇。尤其是印巴分治後,大量印度穆斯林攜家帶口的不斷湧入巴基斯坦,而他們的第一選擇往往就是卡拉奇。

暴增的人口壓力下,英國遺留的那套基礎設施已經嚴重透支,城市的水源非常緊張,交通堵塞、失業率高、房價物價飛漲,社會治安狀況堪憂,連卡拉奇港也忙於日常飲食剛需的調運,無法騰出手來發展對外貿易......總結起來,就是各種的城市病大爆發的狀況。

而此時北方各省呢,跟剛獨立那會兒沒什麼區別,發展停滯,甚至一些邊遠村鎮,還過著幾百年前的生活,一點現代化的影子都沒有。

那麼,以遷都為契機,可以利用新首都經濟圈,輻射廣大北方地區,帶動一系列的產業和人員的調配和流動,有效促進內陸地區和邊境地帶的經濟發展;

同時也能幫助卡拉奇早日“解脫”,促進其經濟結構的健康合理調整,專心發展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成為一座工商金融中心性質的國際大都市和國家經濟中心。

第三點,是加強對全境的控制。

剛獨立那會兒,跟土邦林立的印度一樣,巴基斯坦境內也存在著不少各自為政,跟中央關係鬆散的派系部落。

尤其是北方邊境地區,由於英國殖民期間,長期被忽視,近現代化的步伐非常緩慢,很多部落老百姓,都是文盲半文盲,一輩子都沒走出過自己的村落,除了真主、經書和大阿訇,啥也沒見識過,缺乏國家認同感與凝聚力,特別容易被別有用心者忽悠著走上反政府的道路,也屬於非常值得重視的國家安全穩定方面的隱患。

把首都從偏於西南角的濱海城市卡拉奇遷到內陸的伊斯蘭堡,能夠加強對各地的控制,防止國家解體,更能加大對東巴基斯坦的控制。只是,到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在印度的一手操縱下,東巴基斯坦還是獨立成了現在的孟加拉國。

最終,伊斯蘭堡作為一座政治和軍事功能主導的首都,也成功發展為了國家經濟中心,充分證明了,巴基斯坦人當年的魄力、勇氣與睿智。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縱觀世界各國的首都,很少將其建於靠近邊境的地方,因為這對安全很不利,正基於此,哈薩克斯坦等國才將原本建於兩國交界處的首都,搬遷到離邊境較遠的地方。

然而,巴基斯坦卻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將首都建於邊境處,這是何故呢?

要知道該國原來的首都卡拉奇可是靠近阿拉伯海的港口城市,當然沿海城市也不適合作首都,那為何不選擇該國的中間地帶呢?

其實,任何國家在首都選址上都有著自身的考慮。就巴基斯坦而言,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伊斯蘭堡地處印度河與崇山峻嶺之間,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不啻為理想所在;

其次,伊斯蘭堡緊鄰克什米爾地區,而該地區一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奪的焦點。將首都搬遷至此,可以對印度的一舉一動加以防範,並可對發源於此的印度河加以控制,從而保證工農業生產及民眾的生活用水萬無一失。

再次,這裡曾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亞國家出印度洋的要道。將首都布建於此,可以有效扼守要塞,打擊不法之徒,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受侵犯。

當然,對於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緩解卡拉奇人口壓力、改善國家交通狀況等也大有裨益。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可不簡單,相當複雜。

第一,卡拉奇的的崩潰。

卡拉奇本來是巴基斯坦的首都。

但自從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成立以來,卡拉奇就很快崩潰了。

一是巴基斯坦全國經濟落後,只有卡拉奇等少數大城市,大量農民湧入這裡打工。

二是印巴分治期間,出現種族仇殺現象,大量印度的穆斯林逃亡卡拉奇。

於是,卡拉奇的人口從成立時的幾十萬,迅速增加到今天的2000多萬,翻了近70倍

由於人口增加太快,卡拉奇無論如何快速發展也是無法承受這麼多人的。

於是,資料中這麼寫:由於人口每年都在鉅額增加,給卡拉奇的就業、住房、交通、水電等方面帶來極大壓力。卡市超過30%以上的勞動力沒有工作,必然導致民眾的不滿和猖獗的犯罪。

該市約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擁擠雜亂、缺少生活必備設施的貧民窟內。因經常斷電缺水,給人民生活和商業活動帶來嚴重影響。

大量的人口也讓這裡變得犯罪頻發。為了搶奪食物和水,求得安居之所,組織間開始競爭,領地暴力爭鬥不斷髮生。一份情報部門的聯合調查顯示,卡拉奇的大部分暴力事件是由黨派、民族和宗教衝突引起的。根據政府部門的統計,在卡拉奇,每年各種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超過2000人,而僅在2013年的前8個月,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2000。

顯然,此時卡拉奇已經毀了,不能作為首都,必須遷都。

第二,卡拉奇的軍事劣勢。

卡拉奇是一個海港,但巴基斯坦海軍力量薄弱,無法和擁有航母的印度對抗。

幾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海軍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作戰。

在巴基斯坦決定遷都的1959年,印度已經購買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尊嚴級航空母艦大力神號。大力神號的滿載排水量將近兩萬噸,最高可搭載52架作戰飛機。

只要印度人願意,他們完全可以使用航母騷擾巴基斯坦首都,甚至可以派陸軍直接登陸。

而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則在印度的腹地,不在海岸線上。

就像上海、廣州、天津不適合做首都一樣,顯然卡拉奇港口也不適合作為首都。

因為印巴戰爭在巴基斯坦遷都之前,已經進行了2次。

遷都到伊斯蘭堡後又有第三次戰爭!

可以,巴基斯坦如果把首都定在卡拉奇,是存在現實的軍事威脅的。

同印度新德里一樣將首都放到內陸,也是巴基斯坦軍方的共識。

第三,伊斯蘭堡的重要地位

伊斯蘭堡的軍事政治地位非常重要。

它不但扼守中亞通往印度大陸的開伯爾山口,也距離克什米爾近在咫尺,距離中國也不遠。

首都定在這裡,可以保持和中亞以及中國的緊密聯繫,還可以保持對印控克什米爾的強大的控制力。

而且,伊斯蘭堡在巴基斯坦內陸,遠離海岸線,相對比較安全。

至於伊斯蘭堡似乎距離邊境不遠,主要是因為該國北部本來就比較狹窄。

如果仔細看,你會發現伊斯蘭堡在該國北方的中間位置,並不算靠近邊境。該城市距離最近的印控克什米爾邊境還有一段距離。


薩沙


其實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和其首都伊斯蘭堡的歷史都非常年輕,在1947年前,世界上從來沒有過巴基斯坦這個國家,而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也是在1960年才開始動工新建的,至1970年才基本建設完畢,到今天為止伊斯蘭堡的建城時僅僅只有59年,而在此之前這裡什麼都沒有。

在巴基斯坦剛剛獨立的時候,其首都是位於南部的沿海城市卡拉奇。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它位於巴基斯坦南部海岸的印度河三角洲大平原上,南臨阿拉伯海,是巴勒斯坦的金融中心和最大的港口。

卡拉奇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村,在1842年英國人佔領這裡之後,卡拉奇的命運開始發生轉折。

隨著鐵路和港口的建立,這裡成為印度河流域的主要出海口,大量人口也因此湧入卡拉奇,這個昔日的小漁村從此不斷的擴張,漸漸成為英屬印度殖民地西北部的第一大城市。在1947年巴基斯坦建國之後,卡拉奇就理所應當的成為了這個年輕國家的首都。

不過建國之後的巴基斯坦國防安全並不穩定,由於與印度在克什米爾存在領土爭議,巴基斯坦自建國伊始就與印度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在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陸軍尚且能與印度陸軍一決高下,但是在海軍方面,巴基斯坦則從一開始就遠遠落後於印度。可巴基斯坦的首都卡拉奇偏偏又是一個海港城市,這導致巴鐵首都極易暴露在印度海軍的攻擊之下。(卡拉奇地理位置)

而且由於早期缺乏城市規劃,卡拉奇的城建非常混亂。加之在印巴分治之時,大量的穆斯林從印度逃往巴基斯坦,其中許多人到前往卡拉奇定居,導致卡拉奇的人口異常擁擠,城市電力系統、供水系統、排汙系統等硬件設施都無法滿足需求。除此以外,卡拉奇的醫療系統和警察系統也接近極限,當地的治安情況十分不容樂觀。

對此,巴基斯坦政府決定將首都遷往北部地區。在經過一番挑選之後,巴基斯坦官方將首都定在北部古城拉瓦爾品第附近。最後新都選址在古城拉瓦爾品第城北11公里的地方,取名取名伊斯蘭堡,意思是“伊斯蘭之城”。

伊斯蘭堡地處喜馬拉雅山脈腳下,這裡氣候比較宜人,雖然在地理位置上比較接近印巴邊境,但是伊斯蘭堡面對印度的方向是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伊斯蘭堡北部和東部緊鄰喜馬拉雅山脈)

正是由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印度想從印控克什米爾襲擊伊斯蘭堡的難度是非常大 。

而如果印度想從南部進攻伊斯蘭堡的話,則距離上就比較遙遠,巴基斯坦則有足夠的防禦縱深,因此伊斯蘭堡的安全性是極高的。

(伊斯蘭堡北面和東面都是高大的山脈,安全性極佳)

而是相比於巴基斯坦首都,印度首都新德里雖然距離邊境線較遠,但是新德里面向巴基斯坦方向的地形是卻一片大平原,反而是新德里的防守難度要遠大於伊斯蘭堡,所以從安全性上來講,伊斯蘭堡的安全性是高於新德里的。

(新德里西北部是一片地市平坦的地帶,更加不容易防守)


千佛山車神


如果打個比方,巴基斯坦遷都與當年明朝“天子守國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印巴分治以後,巴基斯坦定都卡拉奇,後遷都拉瓦爾品第,最終定都伊斯蘭堡。

伊斯蘭堡雖然靠近邊界,但也有很多卡拉奇所沒有的優勢。巴基斯坦遷都伊斯蘭堡,除了卡拉奇“不堪重負”不再適合作為都城,也是為了發展內陸地區經濟,更加是出於安全考慮。



地處印度河河口的卡拉奇,人口超過2000萬,是巴基斯坦的門戶與第一大城市,曾經是整個英屬印度的最大農產品輸出港口。印巴分治,新生的巴基斯坦將首都定在了這裡。然而經過多年發展後,卡拉奇出現了大量大城市都有的城市病——人口膨脹、交通堵塞、汙染嚴重。

更重要的是卡拉奇地處阿拉伯海沿岸,雖然航運條件非常便利,但是也非常容易受到外來攻擊。巴基斯坦的陸軍尚可,而海軍實力很弱,當時的印度卻又在不斷強化海洋力量,對於巴基斯坦來說不得不防。



並且,相對於經濟發達的沿海,巴基斯坦廣闊的內陸高原經濟卻非常落後,而且內陸高原屬於部落族群的勢力範圍,長期遊離在巴基斯坦正式管轄之外。巴基斯坦遷都內陸高原,一來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其次也能夠強化對於當地部族的管理,利於總體的安定。

考慮再三,巴基斯坦決定遷都,同時就像巴西一樣重新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城市,取名“伊斯蘭堡”,於1967年正式完成遷都。

雖然伊斯蘭堡靠近邊界與克什米爾,不過凡事都是相對的。伊斯蘭堡背山面河,易守難攻,不僅交通便利而且氣候溫和。南亞次大陸非常特殊,伊斯蘭堡的地理位置面對東南平原,屬於居高臨下的俯衝之勢,相對於容易受到攻擊的卡拉奇,伊斯蘭堡其實更加安全。


澹奕


遷都最近成了一個熱議話題,印尼總統確定把首都遷出雅加達;韓國也正在修建新的都城“世宗”。

其實巴鐵早就在遷都問題上先行一步了。這就是上個世紀70年代從卡拉奇遷到了如今的伊斯蘭堡。

伊斯蘭堡這個名字很顯然帶有宗教色彩,也是巴基斯坦定都是故意這麼起的。

就類似為什麼韓國的新首都要叫“世宗”?就是紀念韓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嘛!伊斯蘭堡也彰顯出巴基斯坦的特色,本質上是一樣的。

(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

印巴分治的時候二戰剛剛結束,英國人走的也比較匆忙,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獨立後不久就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當時巴基斯坦的首都是南邊的卡拉奇。

這是該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非常具有外向型的城市。但是距離該國腹地太遠,不適合做首都。

特別是卡拉奇距離巴基斯坦和印度爭端地區更遠,而印度首都新德里則距離這個地區相對較近,在爭端上具有指揮和後勤等各方面的優勢。

於是戰後巴基斯坦決定遷都,10多年後靠近印巴爭議地區的伊斯蘭堡建成,巴基斯坦就從卡拉奇遷都到這裡。

如果做個類比的話,有點類似明朝的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方。

當時明王朝面臨蒙古入侵南下的危險,而北京距離這個危險比較近,但朱棣卻非要遷都,就是要形成“天子守國門”的震撼力,就要給蒙古人看看自己的強硬。

巴基斯坦遷都伊斯蘭堡,其實也有對印度表達強硬立場的意味。

(伊斯蘭堡標誌建築)

這裡距離印巴爭議地區只有幾十公里遠,可以說基本上就是前線地帶了。

而且伊斯蘭堡的地理位置很好,扼守開伯爾山口,不遠處就是廣袤的印度平原,具有戰略上的優勢。

所以,古今中外的首都選擇,邏輯基本都差不多。巴基斯坦的遷都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如此,主要還是針對外敵做出的應對舉措。


木春山談天下


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最早的首都是海濱城市——卡拉奇,而不是現在的首都伊斯蘭堡。

卡拉奇是一個好地方,但不適合當首都,人口眾多而且極易遭到海上攻擊,尤其巴基斯坦的海軍不是心腹大患印度的對手。

因此,巴基斯坦必須要遷都,遠離威脅叢生的阿拉伯海沿岸。經過勘察,巴基斯坦人選擇在開伯爾山口附近興建新首都,也就是後來的伊斯蘭堡。

開伯爾山口,地理位置很重要,貫穿陡峭的山嶺,連接著中亞和南亞次大陸,可以說是咽喉之處。

知曉南亞歷史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莫臥兒王朝的巴布爾,他們都是帶著大軍從開伯爾山口挺進印度次大陸。

巴基斯坦把首都伊斯蘭堡建在伯爾山口附近,讓印度人簡直感到太不爽,不僅會想起被西北部族入侵的屈辱歷史,而且有實實在在的軍事壓力。

從軍事上來講,伊斯蘭堡背靠大山,進可攻退可守,確實安全感很強。而臨近的印度邊界就沒這麼好的地理,那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河大平原。

巴基斯坦於1960年規劃興建伊斯蘭堡,花去近10年時間基本完工,中間還有一段小插曲,即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讓巴基斯坦臨時定都拉瓦爾品第(距離伊斯蘭堡10多公里)。

遷都伊斯蘭堡後,巴基斯坦政府很有“天子守國門”的味道,既全然掌控開伯爾山口,還大大加強對克什米爾的影響。

目前,巴基斯坦有效控制著克什米爾地區2/5的土地和1/4的人口,大部分居民生活在印度河水沖刷出的高山河谷地帶。一旦印度軍隊溯著印度河而上,就很容易佔據巴控克什米爾。伊斯蘭堡正好位處在印度河和巴控克什米爾的結合點附近,巴基斯坦定都這裡,地緣優勢就發生逆轉。

以往巴基斯坦政府在卡拉奇,遠離克什米爾,軍事上的防禦有限;現在巴基斯坦政府在伊斯蘭堡,不僅軍事防禦勢力大增,而且直接威脅印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谷地。

現在的伊斯蘭堡,更是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因為中巴經濟走廊就從它的附近經過。

中巴經濟走廊,從中國新疆的喀什出發,路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順著印度河河谷穿越,路過伊斯蘭堡,再轉向阿拉伯海沿岸的瓜達爾。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最難通行的山區就在伊斯蘭堡的附近,而巴基斯坦定都在這裡,對保障中巴經濟走廊的暢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子屠龍


巴基斯坦選擇伊斯卡堡作為首都,不是為了選擇邊境,而是巴基斯坦最好的一塊適合建設首都的地方靠近邊境。


從喀布爾到白沙瓦到拉瓦爾品第再到拉合爾一直印度德里。這條線歷史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進入印度的必經之路。這條線的幾個城市也是巴基斯坦很重要的城市。


巴基斯坦建國之初是把首都放在了遠在海邊的卡拉奇。卡拉奇確實也是當時巴基斯坦的第一大城市。


可是卡拉奇必經遠離內陸。在加上巴基斯坦其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個國家的成立和擁有共同的信仰有關。這裡不做多談。


而卡拉奇位於信德省的,旁邊是俾路支人一直都是不穩定的。但這兩個民族在巴基斯坦都不是主要民族。


而巴基斯坦最大的民族是旁遮普人。而旁遮普省的省會拉合爾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而拉合爾離邊境線更近。


所以巴基斯坦準備新建一個首都。而拉瓦爾品第附近因為有好的水源和地勢,成為了新首都的選址。


1960年伊斯蘭堡開始興建,1965年巴基斯坦把首都從南部沿海的卡拉奇臨時遷至拉瓦爾品第,1967年正式遷都至伊斯蘭堡,1970年基本建成。


美因湖畔


一個國家的首都那一定是重中之中,甚至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古代乃至現在,首都的淪陷都是代表國家的滅亡,那一個國家開國選都肯定是十分慎重的,按道理來講,首都一定是要選在國家的中心來輻射四周,或者說是十分安全可靠的地方,那為什麼巴基斯坦的首都要選著靠近前線的伊斯蘭堡呢?

舊首都卡拉奇經濟崩潰不再適合作首都。

巴基斯坦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一般這種宗教國家都不會輕易變更首都,只是前任首都已經崩潰到不適合作首都了,才被迫放棄。

  1.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以前本來是一個國家,在古代都屬於古印度管轄,是南亞霸主,能夠和中國並稱的存在,但是近代以來遭到英國殖民者的入侵使得印度支離破碎,後面英國雖然退走了,但是卻留下一大堆問題待他們解決。
  2. 到1947年的時候,英國把原來的印度一分為二,一份為巴基斯坦,一份為印度,當時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之中很多都是信仰印度教的人,而巴基斯坦又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度,這些人害怕受到迫害,便成批成批的前往印度,造成了卡拉奇首都成為了一座空城 逼得巴基斯坦不得不遷都。

與印度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的迫切需要。

時間線平移到21世紀,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已經獨立了,只剩下什米爾這塊土地還沒有歸屬。

  1. 雖然說克什米爾的歸屬權從未確定,但是就連我們中國的中學生學歷史都知道了這個地區實際上分別控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手裡,只是從來沒有被聯合國安理會承認罷了。
  2. 而伊斯蘭堡靠近克什米爾這個地區,這座城市裡面又有大量的伊斯蘭教信徒,遷都這裡可以更好的與印度爭奪這塊土地,順便增強伊斯蘭教信徒的國家歸屬感,讓他們覺得國家十分重勢他們。

方便躲避印度的海軍威脅與方便學習中國軍事技術

在綜合國力的對比上面,印度是遠勝於巴基斯坦的,之所以現在還有巴基斯坦這個國家,很大程度上面得益於中國的支持。

  1. 伊斯蘭堡這個城市距離中國新疆十分近,十分方便巴基斯坦從中國哪裡學習軍事理論和軍事武器,正是靠著這一點才使得巴基斯坦一直支撐到現在。
  2. 伊斯蘭堡位置出於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面地區,深入內陸,可以有效的躲避印度海軍的威脅,使得印度海軍毫無用武之地。

你需要什麼就會追求什麼,你害怕什麼就會躲避什麼,巴基斯坦的定都伊斯蘭堡也是一樣。


無根樹花正孤


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友好鄰邦,被中國人親切地成為“巴鐵”。可是跟中國悠久的歷史相比,巴基斯坦的歷史很短暫,就像從天而降一樣。直到1947年,巴基斯坦這個國家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現在國際社會之中。


巴基斯坦這個“小夥子”雖然成家立業晚了一點,但人家善於打理,把這個家經營的紅紅火火的。 短短几十年,巴基斯坦在南亞已經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不僅和中國親如兄弟,美國人都對巴基斯坦著力拉攏。

有句名言說,成功的花,人們只看見它開放時的榮光,誰也不知道當初它的花蕾,經歷了多少風霜。巴基斯坦取得今天這樣偉大的成就,實屬不易,當初也走過了一段曲折而艱辛的歷程。

就拿建都的事來說,當初就一波三折,費了好大的勁。

巴基斯坦剛建國那一陣子,內憂外患,千頭萬緒,百廢待興;一切都是急抓,就連首都也是就那麼一拍腦袋定下來了,時間倉促,沒時間去深思熟慮。

當時的信德首府卡拉奇,是巴基斯坦境內的最大的城市,不僅擁有全國最大的海港,還擁有當時國內最大的機場。

由於管理者的苦心經營和當地人的辛勤勞動,卡拉奇經濟發達,百業興旺,就這樣在1948年被定為巴基斯坦的首都,巴基斯坦政府就在這裡開始規劃美好的未來。

可是,巴基斯坦政府很快發現卡拉奇不適合做首都。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面臨印度的威脅。

巴基斯坦建國的時候,海軍沒有什麼像樣的家當,只有兩艘老掉牙的護衛艦,還有幾艘破舊的掃雷艇。而印度海軍則強大的多,光是戰艦就有30多艘,對巴基斯坦具有壓倒性優勢。巴基斯坦建國後就跟印度因為克什米爾歸屬成為仇人,卡拉奇作為巴基斯坦的首都處於印度海軍的威脅之下,這要一有衝突,印度海軍立馬就到了岸邊,仗還沒打,這首都先讓人封鎖了,這怎麼能讓巴基斯坦政府心裡踏實?


其次是卡拉奇的人口增長太快,沒有發展空間,生存空間都越來越小。

卡拉奇作為一個大都市,經濟相對發達,到這裡定居的人非常多。1941年,當地居民只有20多萬左右,印巴分治後,印度北方的穆斯林蜂擁巴基斯坦,而他們定居的第一選擇就是卡拉奇。

巴基斯坦獨立後短短几年,卡拉奇的人口猛增到了50萬。不斷增長的人口給卡拉奇帶來的就業、住房、水電、交通各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還有,卡拉奇作為首都,讓信德省人不開心。

卡拉奇行政上屬於信德省管轄,中央政府到了卡拉奇之後,當然希望把卡拉奇從信德省劃出去,定為中央直轄市。對於中央這樣的規劃,信德省的人不樂意。


最後一個原因,巴基斯坦獨特的地形和地貌讓卡拉奇不適合做首都。

從地圖上來看,巴基斯坦是一個狹長型的國家,是西南—東北的走向。 巴基斯坦東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這些寸草不生的地方除了適合所核試驗以外一無是處。西部面對的是伊朗高原,同樣是不毛之地,沒有什麼開發潛力。貫穿巴基斯坦西北部和東北部的則是連綿的群山了,可想而知,這一帶也沒有發展空間。

如果把巴基斯坦的國土面積比作一條河,除下五分之三的山區和丘陵以外,剩下有用的地方就太少了,簡直就成一道溝了。

從最北端的巴控克什米爾到從最南端的卡拉奇,直線距離1500公里左右,而最窄地方只有幾十公里,如果外敵入侵,對方不管從哪裡打過來,巴基斯坦軍隊都沒有迴旋餘地。

所以,對巴基斯坦來說,沒有什麼選一個合適的地方做首都更重要的事了。就這樣,選一個合適的地方做新首都擺上了巴基斯坦的議事日程。


1959年,中央政府組織的專家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論證,提出一個規劃建議,那就是巴基斯坦其它城市都不適合做首都,只能平地起高樓,選址建設一個新城。就這樣,伊斯蘭堡應運而生了。

巴基斯坦政府在旁遮普邦和開伯爾普什圖兩省的結合部劃出一片地方作為新首都。新首都是印度河平原進入克什米爾,以及從阿富汗到旁遮普的交通樞紐,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伊斯蘭堡北面是馬爾格拉山,海拔達到1400多米,好多山脈常年積雪,不僅是天然屏障,還是自然景觀;東面則有秀美的拉瓦爾湖提供足夠的淡水資源。伊斯蘭堡緊挨著拉瓦爾品第,經濟上互為依託,相得益彰。

1960年5月,巴基斯坦政府正式拍板遷都計劃。為了體現巴基斯坦的宗教特點,新首都被命名為伊斯蘭堡。就這樣邊建邊遷,1967年正式遷都,1970年基本建成。

看地圖我們就會發現,巴基斯坦的新首都伊斯蘭堡靠近巴印邊界,當初為什麼要把首都選擇離邊境這麼近的地方呢?


原來,新首都伊斯蘭堡處於巴基斯坦北方中樞,不僅對穩定北部能起到積極作用。而且離印度邊境很近,距離印控克什米爾的直線距離只有80公里。當初這樣選址,就是考慮巴印兩國關係微妙,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幾次戰爭,小的衝突不斷。如果一旦發生戰爭,靠近邊境的首都伊斯蘭堡能讓政府快速做出反應,迅速動員軍隊,可以更方便指揮軍隊作戰,鼓舞官兵士氣,穩定前方和國內局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