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建:光熱發電不再是難題,被地理優勢彌補了

併網發電後,經多日調試,世界首個熔鹽線性菲涅爾式光熱電站——敦煌大成光熱電站於今天在甘肅省敦煌市實現全系統正常運轉,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值,發電量全額上網。

中國電建:光熱發電不再是難題,被地理優勢彌補了

該電站由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簡稱“中南院”)總包承建,其運行驗證順利推進,標誌著電建湘軍突破了光熱發電領域世界性難題,我國成為全球首個掌握熔鹽線性菲涅爾式光熱發電技術產業化應用的國家。

太陽能發電主要有光伏和光熱兩種形式,光伏利用硅電板將太陽能直接轉換為電能;光熱則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利用熱能產生過熱蒸汽發電。

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相比,光熱發電可實現能量儲存,保障電力輸出穩定可控。因此,光熱發電是目前有望替代火電作為基礎電力的新能源發電形式,全球各國都積極展開研究探索。

中國電建:光熱發電不再是難題,被地理優勢彌補了

“按照聚光形式不同,光熱發電分為槽式、塔式、碟式和菲涅爾式四種。”敦煌大成光熱電站總工程師徐燦君介紹,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光熱電站以槽式、塔式為主,兩者技術相對成熟,但建設成本居高難下。

菲涅爾式是相對較新的光熱發電技術,該技術通過聚光鏡將陽光聚集到集熱管,導熱介質從集熱管進口流向出口的過程,依靠吸收光熱大幅升溫,之後與水進行熱交換釋放熱量,熱量轉化為清潔電能。與另外3種方式相比,

菲涅爾式電站結構簡單,建設運行成本低,但要獲得較高發電率必須使用熔鹽作為導熱介質。熔鹽凝固溫度為220攝氏度,一旦在集熱管內凝固,整個發電系統將面臨報廢。如何防止熔鹽在集熱管凝結是世界性難題。

中國電建:光熱發電不再是難題,被地理優勢彌補了

中南院集中攻關,短時間內實現技術創新,極大改進了線性菲涅爾式光熱技術的集熱性能,通過降低熱損失將集熱管出口熔鹽溫度提高到550攝氏度,溫高足以保障熔鹽在集熱迴路中均衡流動。

一旦遇到夜間、寒冷天氣或沒有陽光的情況,集熱管內熔鹽可快速返回熔鹽儲罐,確保不在集熱管內凝結。

據瞭解,敦煌大成光熱電站正式運行後,可實現24小時連續發電,年發電量約2.14億千瓦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