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如何解讀?給我們什麼啟示?

楊章林555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以上四句,乃是老子重申道炁孕育萬物的過程:

(一)道生之:元始道炁樸散後,分陰陽而生萬物。

(二)德畜之:萬物未生成形體之前,佛曰有“四大”即“地水火風”元氣生成。道則曰秉“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氣而化造。萬物在未造化完成形體前,悉由四大或五行之“氣”培養而成,故萬物就賴此“氣德”之畜養才能穩定生機,故曰“德畜之”。

(三)物形之:以上“道生”“德畜”之後,便要由無形而進入有形的世界,因有形而需要定名,故曰“物形之”。

(四)勢成之:最後在道生、德畜、聚成物成形以後,這林林總總的飛潛動植各物,胎卵溼化便“順勢”而出生成立了。

以上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和勢成之,是生成萬物的過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萬物都是道生德畜的,道炁是萬物的“生母”,身為“子女”們的萬物,必須尊“道之元炁”,和貴“德之畜養”。不過這“道”之尊貴性合“德”之寶貴性,並非有若珍寶奇物等之實有尊貴,乃是尊而不覺尊,雖貴而不覺自貴。恰若宇宙主宰之尊,和天地大德之貴一樣,是不落跡相,不受奉揚之真正尊貴,因為這並非有意之為,乃以自然之妙各合其性。是以“道”“德”之真真正尊貴處,就是表現於自然,而非由人刻意稱頌命名的,故曰“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畜、長、育、成、熟、養、覆八個字,乃所有生命成長覆滅的造化過程。

道書雲:順生人,逆則仙。老子這八個字,可解作如下:

順生人:世上之人,順生而長,長而滅,此謂之消長循環之道。

逆則仙:明道修真之人,恰如孟子《盡心章》所言:“形色,天性也,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這形色即本章之“物形之”,因其有道生之、德畜之在先,所以稱作天性。至於能否“踐形”,也就是看能否能否是實踐此“形”所賦之本能。孟子因視世人都沉溺在慾海中,全不及格,故誰能踐形,誰就是聖人。否則,不但辜負了“道生”“德畜”,即連這有用之“形體”亦白白的糟蹋了。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最後又把德之精粹,又重複的說一次。這以道來直說,其言萬物雖有道而生,但大道並不自執其功,故曰“生而不有”。道對萬物只知造化而不自恃其是,故曰“為而不恃”。道雖居萬物之長為“母親”,但並無主宰之心,在造化的表現上所見的都是自然現象,故曰“長而不宰”。道因有這樣的大德大能,所以就名之曰“玄德”。即玄遠莫測的聖德。

啟示

老子教人如何保持道德之尊貴性。凡人能不自有其道者,方顯“道”之尊;能不誇其德者,方符“德”之貴。故人若能行道而忘於道,立德而忘於德時,這才是“道德”之真正尊貴處。


一真講堂




首先嚴格意義上來說,一個章節,單獨提出來解釋有待商榷。

因為老子的《道德經》,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上下相通,前後呼應的。

《道德經》分上下兩個部分。上篇37章論道,下篇44章講德,並分81章。

所以這就很明白了,在老子看來道和德是相輔相成不可單獨分裂的。道為體,德為用,道為理,德為事。所謂體用為一,理事不二。

而此篇51章就是老子從“德”的層面來解釋世間的攝身處事之“道”。如何解讀呢?請看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此句最為重要。這四階段謂萬物之根本規律。

“道生”:指生的力量,可以解釋為能量之源。

“德畜”:指以德潤之養之,此可釋為培養,養護。

“物形”:長而有序,成而有形。釋為成長過程。

“勢成”:指力量具備。

道”生生不已,“德”厚育萬物。故萬物的生長髮展都離不開道之體,德之用,故道與德至為重要、尊貴。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這麼至尊至貴,本來如此,勢必如此。非加雕琢,這才是自然之勢。

“故道生之,德畜之”

所以才有道生德,德潤道,相輔相成。道行自然,德育天地。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教導。修正。呵護。毒:古語修證、治理之意。覆:保護,呵護之意。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萬有而不強奪。據偉之功而不自傲,無為攜助而不主宰。是為真正至德。

以上為淺釋。

那它對我們的攝身處世之道有什麼啟示呢?

若人具備了奉行正事的能力(可喻為道),就必須具備與之配位的品質。以德時常檢驗、修正自己的行為。謹言慎行,細微呵護,使之不為走偏。才可以不斷的成長壯大,從而取道多助,最終得力成勢,事成。否則,將是德不配位。事必敗矣。

以上為拙見。若有異,望求同存異,歡迎指教,謝謝!


南途北尋


圍繞“《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如何解讀”問題,我按原文分四個部分解讀、回答:

其一,“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這是本章的開頭、基石。應解讀為天下萬物都有其起始,而“道”這種物質就是天下萬物之本原。以,而,作為“道”的連詞。為,是(見《辭海》),這裡應理解為“道”。“母”,產生萬物的“母體”,本原。

其二,本章接下來說:“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其中“母”代表產生天下萬物的本原——物質(唯物論);“子”是“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代表天下萬物的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用現代哲學術語來說就是:既曉得其唯物論,又認識和遵循其辯證法規律;既認識和遵循其辯證法規律,又始終守持其唯物論的觀點,終身就不會失敗。知,曉得,認識能力(見《辭海》)。復,返回。沒身,終身。

其三,本章再接下來說:“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其意思是;堵塞其私慾的孔竅,關閉其私慾的門徑,終身就不會經常出毛病;如果打開其私慾的孔竅,助其不軌行為,那麼,其終身就不可救藥。兌,洞穴(見《辭海》)。《周易·說卦傳》:兌為口。引申為孔竅。

其四,本章最後說:“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這是在上述第一、第二部分的前提條件下,對思維反映存在的哲學表述。其意思是:能觀察到細小之微,叫做明;能守持“柔”叫做強。運用其思維的能動性,反過來能反映細小之微,就不會給自己終身帶來災禍。這叫做沿襲“道”的常規(辯證法)。小,細小之微。明,能觀察到細小之微,叫做明。遺,招致,帶來。襲常,照著繼續“道”的常規——辯證法。常,常規,一定的規律。

《道德經》這一章給我們的啟示是:⑴唯物辯證法並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⑵人的一生,必須懂得並堅持唯物辯證法。我一生的全部實踐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什麼時候堅持了,什麼時候就成功;什麼時候忘記了,什麼時候多少都會出點毛病。⑶人的一生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改造思想,遵紀守法,這樣就不會出軌。如果放鬆思想改造,為所欲為,絕對沒有好下場。一切失足青年和貪瀆者的下場,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道德經 第五十一 養德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道‘’使萬物產生,‘’德‘’使萬物繁殖,萬物得氣而有形體,形體生生不息,萬物的生長髮育因而能夠完成。因此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貴重‘’德‘’的。‘’道‘’被尊崇,‘’德‘’被貴重,並非它們發號施令,而是遵循自然罷了。所以,‘’道‘’使萬物產生, ‘’德‘’使萬物繁殖,使萬物生長、發育,使萬物結果、成熟,對萬物愛養、保護。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德而不望報,長育而不宰制,這是最深遠微妙的‘’德‘’。

本章論道生德養,為萬物根本,故老子名之為‘’養德‘’。

聯繫現實,主要針對父母對於子女的認知,子女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不是父母私人‘’專屬品‘’。成人後的事物,不該由父母包辦。一,譬如婚姻。要子女自己作主,父母給出參考意見即可。二,子女結婚生子之後,小兩口都上班,需要雙方父母來照看孩子,這一點在中國已經很普遍。在生活飲食、輔導作業等方面,容易與子女發生觀念和方法上的分歧。這時候,當父母的已是爺爺奶奶輩了,應當退後,不能以‘’我們那時候怎麼怎麼樣‘’作為標準衡量子女的作法,年齡大了,時代進步,父母的老觀念,很可能不與時俱進呦。


宇宙之光a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分析:

這一章老子可能要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壯大都是從弱小開始的,今天的強壯也不能忘記昨天的弱小。:“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如果對身邊的世界漠不關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到死都是個糊塗蟲:“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有了認知這個世界的念頭,如果整天忙於生活瑣事,到死還是搞不清楚。:”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就不會招來災禍,這就是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譯:

物質世界剛“出世”的時候,(雖然弱小:一抔泥土,一塊石子)但卻是今天整個龐大物質世界的根。既然曉得物質世界出生時弱小,也應該知道今天的物質世界是由弱小發展壯大的,既然認識了今天的物質世界,就必然尊重TA們弱小的根,這是永恆的真理。如果對身邊的世界漠不關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到死都是糊糊塗塗的;有了聰明才智,如果整天忙於生活瑣事,到死還是搞不楚。(看見)今天微弱的光,(預測)明天也許會光芒萬丈,(看見)現在柔弱的生命(就能預知TA)明天可能會強壯無比。當我們在享受TA們燦爛輝煌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TA們原來也是很微弱的。(弱小向強壯發展,強壯是由弱小發展來的,有了這種清醒的認識)就不會招來災禍。這就是遵循認識規律。

試譯思路

1、老子在這一章講了認識上的三種人:主要的是第一種人,對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有清醒的認識。開篇提出(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結尾呼應(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第二種人(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糊塗而終。第三種人(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把聰明才智全用於日常生計,對這個世界的“前世今生”沒時間思考。

答:

通過以上的解讀,不難看出,老子用認識上三種人對比,給我們的啟示:弱小向強壯發展,強壯是由弱小發展來的,遵循認識規律,有了這種清醒的認識就不會招來災禍。


楊章林555


一、原文解讀

1.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作為華夏最古老也是最系統的哲學觀點,老子的思想把道生萬物及之後的一切都說清楚了,一如大爆炸學說。道生萬物於是有始,既生天地萬物則為天下之母,沒毛病!

2.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我們既然知曉道為母親生了萬物,那麼自然知曉萬物是什麼,怎麼運行。就像我們要了解一個人,我們常常是去了解其背景:這個人是哪裡人,他的父母是誰,他的社會關係怎麼樣?這就是得其母,知其子。而我們懂得了天地萬物皆為道之子,一切都是道在起作用在背後默默的主導一切,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背棄“道”及其規律去生活做事,如此我們就能知其所以然而後知其然,而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會趨利避害、趨吉避凶。這就是既知其子復守守其母,沒身不殆的意思。


3.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說文解字:兌,說也。門,聞也,聞者,謂外可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勤,勞也。所謂塞其兌、閉其門就是讓我們的精氣神不外洩。那我們精氣神為什麼會外洩呢?因為在老子看來,人皆貴物趨利,看到美的、聽到好的都停不下追逐的腳步,皆會為名所累為利若絆。而天下萬物何其多,人之生命有限自然追逐不完而枉費自己的精氣神,慾望之門任其敞開,必將遺禍自身。而尊道貴德,對待萬物淡然處之,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此則不會為萬物所累,自然不會勞累終生,終無所獲。這就是終身不勤的意思!

4.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承接上一句:若反過來看到的、聽到的都不停去追逐,喜歡美女多多益善,喜愛珍寶恨不得把家裡堆滿,慾望無度永不滿足,則神仙都救不了你。是為終身不救!

5.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不知其所以然,如何知其然。不知其小,難明其大。我們掌握萬物,必要洞察萬物之機萬物之理,這就是見小曰明。老子常說眾人喜鬧吾獨喜靜,眾人貴強吾獨守弱;強不過是萬物一時之機難以長久,我們不能逞一時之強、企圖畢其功於一役,這都是違背大道的!

6.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所謂用其光意思是道生養萬物的源動力,能懂得萬物為道所生,萬物遵循大道法則自然運行,則天地萬物皆世事洞明,不會有什麼災禍是為無遺身殃。萬物能遵循大道法則運行是為襲常!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一個人若忘本,會有好結果嗎?比如前不久一箇中國名校大學生不去贍養父母卻要遁入空門,何其悲哀,於家於國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更有甚者還殺害母親?不知其母不守其母何以有未來!


聖哲同學


道德經如何解讀?給我們什麼啟事?

請先看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我個人理解為,道生萬物萬事,德畜藏萬事萬物。萬物生長形成良好的態勢,是萬物遵守道而貴德,道的尊崇,德的才是貴,人們的命運應當順其自然吧。故道能生,德才能長久,萬物生長不要人為的干擾,讓其隨萬物生長的規律自然生長,這樣的做法就是玄妙的德。

老子道德經總計81篇,1-37篇是講道法。37-81是說德行。

給我啟事應該是,人生之道,以德服人。世間萬物萬事順其自然。對自己命運的掌握,就是良心放正了,人欺鬼欺天不欺,做人坦蕩蕩,問心無愧。做人做事做七分,且留三分給自己。

說的不對,還請指教。


禪悟淨慧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即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天下游開始的時候,道是天下的母親。既然得到了道,就能把握天下的事情是如何運轉的。既然把握了世間如何運轉,又要回到道德原則,這樣終身不會碰到危險。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兌”當空竅講,代表慾望(眼耳鼻舌身意),這裡的勤字在楚簡本中寫的是矛頭的“矛”下面一個“山”字,後來寫成“矛+堇”。在帛書本中寫的是堇,通行本里寫的 “勤” 當 “苦”、“危險”來講。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把慾望的孔堵上,把慾望的門關上,就終身沒有痛苦危險。把慾望的孔打開,把慾望的事完成,就終身沒辦法被拯救了。控制住慾望,人生才能順暢。


現小曰明,守柔曰強。

把自己展現的很微小是明智的,守住柔弱的狀態才是真的強大。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為襲常。

用了日月發出的光,要回歸堅守發光的本體,才不會讓身體陷入危機,這就是隱而不露的事物常理。獲得了名利地位,也不能忘了做事本身,切不可本末倒置。


靈犀一針


我將通過兩個方面,表達一下自己的認識。

第一,先貼出原文和譯文。

這一部分資料很容易找到。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第二,我個人的一些理解。

1,見微知著

萬物是由“母”而生,“母”即為“道”。要感知“道”,要從“子”,也就是萬事萬物中體會,從每一個細節中體會。

現實的例子有些類似於刑偵,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破案。

2,清心寡慾

用比較流行的話就是“斷舍離”,人生於世,受到眼耳鼻舌身意的限制,總會被形形色色的慾望迷惑,這些慾望都是表象,被表象禁錮,進而導致了與“道”的隔離。這是本末倒置。

現實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許多人追求虛榮和超前的享受,不計後果的消費、貸款,最後導致破產,個人徵信和聲譽遭到嚴重破壞。

3,認清自我

認清自我,守住真我,借萬物以為用,趨吉避凶。

現實的例子就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被各種標籤迷惑而迷失了自己,認為標籤和外物才是真實的,就會導致很多禍害。

先賢聖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我們應當多多加以學習和領悟,來指導當下的生活,從而從容應對。


起了個用戶名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聖人。尊道而貴。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恆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版本不一,此處以明代御注版為準。其餘可參照嚴可均版和明代遂州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聖人。尊道而貴。

——《後漢書》馮衍傳引【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早已證實,《道德經》原文無“是以”二字。嚴藏御注版無“莫不”“德”字。這都是後世笨蛋加上去的。

德,順應自然律的法則。畜,培植,養育。成,實現,達到。

【釋意】:大道衍生出適應它的法則,培育著萬事萬物,創造出聖賢。他們的成功,都是因為順應大道。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恆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原文恆。常字是為了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而篡改的。

莫,太陽下山, 陽光隱入叢林草野,引申義為隱藏、忽略、摒棄。之,代詞。命,規定,限定。玄德,真諦。

【釋意】:大道規律的可貴之處,在於摒棄認知上的侷限。正如同“道可,道非,恆道”一樣,事物從誕生到消亡,真理總是以客觀旁觀的形式出現,而不是直接去參與影響事物的發展變化,這就是大道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