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起源於“大攤禮”,到唐宋時期已經有了今天的模樣?

在古人的觀念裡: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構成,陰陽必須要平衡。他們認為:陽太多,就會幹旱;陰太多,就會發生澇災。在四季輪迴裡,夏至這一天,是全年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過了這一天陽氣慢慢減少,陰氣開始滋生;到了冬至這一天,則是陰氣最為強盛,陽氣開始復甦。

春節正處於春冬交接之際,也是新一年開啟的時候,古人覺得這段時間裡有必要讓陰陽平衡,來年才會大獲豐收。

“春晚”起源於“大攤禮”,到唐宋時期已經有了今天的模樣?

大攤之禮

隆冬臘月正是陰氣旺盛的時候,要陰陽平衡,就需要去借陽氣,找誰借呢?當然是老天爺,所以在除夕這一天,他們都會舉辦一場大型皇家典禮來祈禱上天,古書將這種典禮稱之為大攤之禮。

今天我們對儒家有一個深刻的誤解,認為儒家除了道德哲學之外一無是處,這種認知徹底忽略了儒家對傳統禮儀技術的一面。大攤禮都是儒家的官員對繁瑣的典禮流程進行把控,小到佩戴的首飾大到整個舞臺的規模,必須嚴格按照禮儀執行,很有一點意識形態最高領導的感覺。

“春晚”起源於“大攤禮”,到唐宋時期已經有了今天的模樣?

大攤禮上的首領,也被成為方相氏,在儒家十三經《周禮》中有過專門的介紹。他要在儀式上戴著有四隻眼的黃金面具,穿上黑衣服和紅褲子,披著熊皮,手拿長矛和盾牌,帶領一群人到處搜索妖魔鬼怪,見一個滅一個。

儀式的最後,幾千名衛士會舉起火把奔向河邊,將火投入到河裡非常漂亮,算得上是一場大型的焰火表演,它的核心目的是驅邪。古人認為:邪物屬陰,只要把大量的邪祟驅出掉,那麼人間的陽氣就會上升了,在寒冬臘月裡也達成短暫的陰陽平衡。

我們可以看出,大攤禮是一個具有國家儀式感的典禮,非常消耗人力物力,在東漢時期曾經有一個大攤禮的記載:當時參加大攤禮10-12歲的童男,就有120名,護衛隊數千人,實在是壯觀。

“春晚”起源於“大攤禮”,到唐宋時期已經有了今天的模樣?

唐朝的春晚

唐朝之前中國處於長達400年的分裂狀態,又有無數胡人南下,中原文化在隋唐時期算是一次革新,包括大攤禮。唐朝的大攤禮與兩漢比起來,更多了一些喜慶色彩,王建專門寫過一首七言絕句來描寫唐朝的大攤禮:“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

從這首詩中我們能夠得到幾個重要的信息;第一、大攤禮在除夕舉行;第二、皇宮禁衛軍史禮儀主要的參與者;第三、大家都穿紅色的衣服;第四、到處張燈結綵、萬家燈火;第五、還要有音樂。

通過這五點,您腦海裡是否有“春晚”的既視感。雖然從本質上來說大攤禮從原始社會開始就一脈相承,但是唐朝的大攤禮似乎已經退化了驅魔,除晦的作用,更像是一場昭告天下太平的儀式。

“春晚”起源於“大攤禮”,到唐宋時期已經有了今天的模樣?

宋朝的春晚

到了宋朝“禮崩樂壞”就更加嚴重了,就連朱熹這樣的老夫子都開始重新制定孔子禮儀了,將原來繁瑣的“禮儀制度”刪減和改革,創新出一套《朱子家禮》,相應的大攤禮也就更加接近“春晚”。

在故宮博物館,藏有一副宋朝流傳下來的《大攤圖》,也就是當時宮廷畫師對宋朝大攤禮的描繪,這幅圖在乾隆爺時代,他老人家還專門題了一首詩:“歲幸雲暮晷漸長。鬱儀馭日行北方。大儺逐疫掌方相。蒙熊塗面朱衣裳。百廿假子其盾揚。桃弧棘矢劍戟槍。鼓以大鼗聲彭彭。茅鞭倒拽炬火煌。鏤鎪獰貌凜如霜。食咎食夢鬼為糧。赫然一怒魑魅藏。迎新逐衰受天慶。春滿皇都來百祥。”

總體來說就是寫了除夕當晚舉行大攤禮的各種細節和歌頌太平盛世。在《東京夢華錄》裡面也有對於宋朝大攤禮的描寫:教坊人員扮演各種鬼神,上千人的隊伍從皇宮開始驅逐鬼魅,爆竹聲連夜響個不停,市井人家也受到氣氛的感染,一大家子熱熱鬧鬧的坐在火爐邊守歲,徹夜不眠,整體的場景已經和我們今天差不太多了。

“春晚”起源於“大攤禮”,到唐宋時期已經有了今天的模樣?

宋朝大攤禮的主要參與者,從唐朝的禁衛軍變成了教坊人員,教坊相當是文工團,由他們主導的禮儀表演成分已經遠遠大於實際意義了。這是一個開端,到了南宋宋高宗裁撤教坊後,朝廷就再也沒有組織過大規模的大攤禮了。

而大攤禮也逐漸演為了民間的狂歡,就如同我們今天一般。最開始驅邪的紅色變成了喜慶的紅色;驅邪的焰火變成了炮竹;披著獸醫的方相氏也變成了舞龍舞獅。

今天我們每年都要看春晚,其實它有著非常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不管它變成什麼樣,始終都是中華民族的特色產物,我們應該極力守護。

“春晚”起源於“大攤禮”,到唐宋時期已經有了今天的模樣?

好了,今天的講述到此結束吧。之前在文章中我提到過“市井人家坐在火爐邊守歲”,那麼這個“歲”又是什麼東西?它與年有什麼關係?就留給明天吧。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祝您新春愉快,萬事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