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101、孔子弟子子游


論語解讀101、孔子弟子子游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譯文: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了,說:“唉,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只有聖人吧!”

19•14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子游說:“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

19•15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子游(公元前506-443)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遊”、“叔氏”, 比孔子小四十五歲,春秋末吳國常熟人,極力推行禮樂教化,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稱;曾為武城宰(縣令)。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文學科”之首。被封為“吳國公”。

受排擠,創子游儒學,成“南方夫子”

子游由於祭禮意見與曾子師弟不合,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被迫離開魯國,因為他的文學功底很好,喜歡傳道,就回國傳播孔子學說,被歷代文人學士稱為“子游氏之儒”,是南方之孔子學說的傳播者,文人學士更是紛紛給予子游及“子游氏之儒”以崇高的褒揚和讚譽。

做縣令,琴瑟歌詠殺豬用牛刀

子游小孔子四十五歲,是 “孔門十哲”之一。他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材生,後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遊夏”。子游二十多歲就擔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東費縣西南),實行孔子關於“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的教誨。孔子路過武城,聽到琴瑟歌詠的聲音,很高興,就微笑對著他說:“殺雞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聽了回答說:“從前我常聽老師說‘在位的學了禮樂之道,就能愛民,普通人學了禮樂之道,就很容易聽從教令,好治理’,我現在就是實行這樣的教化啊!”孔子聽後非常高興,對隨行的弟子們說:“你們聽聽,他講得很對。我剛才說殺雞豈用牛刀,只不過是跟他開開玩笑罷了。”其後學者在戰國時形成一個較大的學派。

請教孝道,食敬不誤

子游問孝。《論語•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子游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用飲食供奉父母。說到飲食,狗馬不也需要提供飲食嗎?如果少了尊敬,又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最早好聲音,至今傳唱《韶樂》

公元前470年前後,子游從楚地遊學歸時,路經韶巷,在此休整小憩,曾在該街市的一個閭巷設壇講學,宣傳孔子的禮樂之儀,以教化當地百姓。講學之餘,子游集合隨從弟子,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宮廷音樂中等級最高的雅樂———《韶樂》(古有“《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之說),又演唱舜傳帝位於禹時和臣僚一起唱的《卿雲》之歌。歌雲:“卿雲爛兮, 縵縵兮,日月光華,旦旦兮(卿雲,指祥瑞之氣)!”村人聽後深受感化。

子游東歸後,《韶樂》之聲在韶巷“懸樑三日而不絕”,以致醇厚民風、絃歌之聲便在當地世代相傳。村人懷思子游其德,便把他和隨從弟子吹奏《韶樂》之處改名“韶巷”,同時又把村名改為“招賢”以資紀念。然而,後人認為將韶巷作為村名更具代表意義,從此便用“韶巷”替代“招賢”作為村名沿襲下來。後經世代變遷,“招賢”村名已無人提及,但韶巷之名卻至今流傳。

被封吳國公,先賢子游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4年),被封為“吳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被封為“丹陽公”,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6 年),被封為“吳公”,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 1307年),被封為“吳國公”,明世宗嘉靖九年 68 (1531年),封為“先賢子游”。(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