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雲:孔氏嫡傳第62代孔聞韶

孔聞韶,字知德,號成菴,孔子第六十二代嫡孫,成化十八年(1482)八月十八日生。《闕里文獻考·世系》載:“弘治十六年冬十月襲封衍聖公,公弱冠嗣封,儀度秀整,恩遇優隆,榮動朝寧。一時紳士鹹贈言以送其行,匯刻成集名曰《振鷺》。”

孔聞韶自幼在父親孔弘緒和叔父孔弘泰的教誨下,督學明敏,儀度秀整,於弘治十三年(1500)與內閣首輔、大學士李東陽之女結褵。婚禮當天,衍聖公孔弘泰親自陪同孔聞韶至李府迎娶,由太子少師焦守靜為之相禮,後來又由李東陽之子李兆先護送至闕里。孔聞韶的婚禮,轟動於一時。弘治十六年(1503)五月孔弘泰去世後,孔聞韶於十月奉詔入京襲封,孝宗親賜玉帶、麒麟服,並加孔氏世襲太常博士一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一人,勅令重修衍聖公府,其恩遇優隆,一時榮動於朝野。在返回曲阜時,當時朝中士大夫皆贈以詩文,後彙集成冊,名曰《振鷺集》。《闕里志》卷十五記載了當時明孝宗封孔聞韶衍聖公制文:“國家稽古右文,建中弘化,寔惟先師孔子之道,是憑是式,故錫爵啟封,俾奉世祀。崇德象賢之典,自祖宗列聖至於朕躬,有隆無替。爾聞韶儒宗世嫡,嗣膺封命,而茂年美質,足紹前休。爾尚克勤進修,永終令譽,以副四方之觀禮,以光百代之宗祀。夫忠信乃行乎州里,孝弟可通於神明。爾惟欽哉!學在溫故而知新,德貴擇善而固執,此先師之明訓而家學所世守者也。爾其懋哉!毋忝朕命。”

李冠雲:孔氏嫡傳第62代孔聞韶


弘治十七年(1504)正月,闕里孔子廟重建工竣,《明史·儒林列傳》雲:“新廟建,規制逾舊,遣大學士李東陽祭告,御製碑文勒石。”這次重建工程幾乎動用了全國的力量:“木則市之楚蜀諸境,石則取之鄒泗諸山,瓴甓鉛鐵則官為之陶冶,丹堊髹彩則集之於商,斫削摶埴、雕琢繪飾之工,則徵之京畿及藩府之良者”(李東陽《重修闕里廟圖序》),財物則“荊州、蕪湖、杭州分廠木植。江西、九江、蘇州、湖墅並臨清鈔關船料錢鈔,及山東起運夏稅折鈔、戶口、食鹽,並各司府在庫無礙錢糧,委官前去提取支用。”這次工程計重建正殿九間,寢殿七間,大成門、家廟、啟聖殿、金絲堂、詩禮堂各五間,移金絲堂於啟聖殿前,改奎文閣為七間,改大門及大中門為五間,增快睹、仰高二門。重建經始於弘治十三年春二月,落成於十七年夏五月,歷時五年,經孔弘泰、孔聞韶兩代衍聖公,費銀十五萬二千六百多兩。聖廟維修工竣,孝宗遣大學士李東陽來曲阜祭告孔子:“比因闕里文廟,毀於回祿,爰命有司重建。厥工既成,茲遣卿往彼告祭。夫先師道德,萬世所宗,鼎祚廟庭,一代之盛典,以故禋告之禮,特委輔弼之臣。卿其精白一心,寅恭將事,務期聖靈昭格,以副朕隆師重道之懷。”李東陽承命,奉香祝詣闕里祭告,其文曰:“惟我先師,代天立教。禮嚴報祀,四海攸同。嶽降在茲,廟貌自古頃罹災變,實警予衷。爰勅有司,命工重建。越暨五載,厥功告成。棟宇新畢,器物鹹備。光昭儒道,用妥聖靈。特遣輔臣,遠將祭告。尚祈歆鑑,永享明禋。”(《闕里文獻考·卷十七》)

關於此時的闕里廟貌,可見於李東陽《重修闕里廟圖序》:

廟之制:中為大成殿十楹,崇八丈,邃有奇,廣倍其半。為左右廡百餘楹,後為寢殿八楹。前為杏壇,又前為奎文閣,楹視寢數,崇略與殿等。又前為門四重,中為橋三。殿之左為家廟,後為神廚,前為詩禮堂,為神庫,又前為燕申門;殿之右為啟聖王殿,後為寢,前為金絲堂,又前為啟聖門。前左右為齋室,室之外為快睹、仰高二門,與觀德、毓粹二門而四。又左右為鐘鼓樓,與角樓而六。閣之前後,為碑亭各四,前四亭則本朝御製,而祝勅諸文皆附焉。惟壇及樓及中門仍舊,自餘或創或益,並從新制。

此時的廟貌情況,也可見於乾隆《曲阜縣志·通編》所收錄的當時山東巡撫徐源在工竣後上奏朝廷的奏摺:

臣等欽依事理,委官專修孔子廟,照依原規間數,逐一修建完備。奎文舊閣七間,三簷。再,廟傍原有毓粹、觀德二門,以通出入,因逼進廟臺,街路短促,不稱趨謁。今於前門少北各建東、西門一座,三間,匾曰快睹、仰高。又,前門並二門,原止三間,今改建大門、大中門各五間,與廟前宇後掩映相稱。橋樑階級煥然鼎新,杏壇碑額亦皆彩繪俱完。其大成殿九間、寢殿七間,俱兩簷。大成門、家廟、崇聖廟、啟聖殿、金絲、詩禮堂各五間。兩廡連廊共一百間,啟聖寢殿三間,神廚二十四間,庫房九間,碑亭二座。衍聖公齋宿房十二間,奎文閣大門、中門、左右門、下至街道坊牌,無不完整。規模壯麗,工藝精緻,足稱瞻仰。

觀此,其制已與今天的廟制幾乎相同。自宋真宗天禧二年以來,闕里孔廟經過至此的五次大規模擴建,方形成今天的規模。

李冠雲:孔氏嫡傳第62代孔聞韶

曲阜孔廟鳥瞰


明孝宗又《御製重建孔子廟碑》(簡稱《弘治碑》),以紀其成:

朕惟古之聖賢功德及人,天下後世立廟以祀者多矣。然內而京師,外而群邑,及其故鄉靡不有廟,自天子至於郡邑長吏通得祀之,而致其嚴且敬,則惟孔子為然。蓋孔子天縱之聖,生當週季聖賢道否之日,而不得其位以行,乃歷考上古以來聖人之居天下者,曰堯曰舜禹湯文武已行之跡,並其至言要論,定為六經,以垂法後世。自是凡有天下之君,遵之則治,違之則否,蓋有不能易者,真萬世帝王之師也。故自漢祖過魯之祀之後,多為之立廟。沿及唐宋英明願治之君,屢作益尊而信之。孔子之廟遂遍天下,爵號王公,禮視諸侯而加隆焉。雖金元入主中國綱常掃地之時,亦未嘗或廢,蓋天理民彝之在,人有不能自冺也。

我聖祖高皇帝以至神大聖,迅掃胡元,植綱常於淪斁之餘,武功方戢,即遣人詣闕里祀孔子,風示天下,規度可謂宏遠矣。列聖相承,益嚴祀事,先後一軌,暨我皇考憲宗純皇帝詔增廟之舞佾為八,籩豆十二,禮樂盡同於天子,褒崇之典至是蓋無以加。國家百有餘年之太平,端有自哉。闕里有廟,建自前代,規制尤盛。弘治已未六月毀於火,朕聞之惕然,特勅山東巡撫巡按暨佈政按察司官,聚財庀工,為之重建,越五年甲子正月工畢。巡撫右副都御史徐源、巡按監察御史陳璘,以其狀來上,宏深壯麗,視舊規有加,朕懷乃慰。既遣內閣輔臣、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往告,復具顛末為文,俾勒之廟碑,用昭我祖宗以來尊師重道之意。

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即位改元,春二月,遣光祿卿楊潭來祭告闕里孔子廟。三月,武宗幸國子學,詔孔聞韶赴京陪祀。聞韶以父喪在身請免陪祀,武宗命坐彝倫堂聽講,賜茶,並賜宴禮部。正德三年(1508),孔聞韶上疏孔氏稅糧在成化間曾恩免三分之一,今聖裔貧困者甚多,請求“盡賜蠲免”。武宗準其所請,免除了孔氏田賦共計三百六十九頃六十八畝七分之多。同年,因尼山書院、洙泗書院和鄒縣子思廟雖有祭祀,但無專人主持奉祀為由,奏請其弟孔聞禮主持祀事。武宗允准,特授孔聞禮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主持子思子廟祀,並規定自此以後衍聖公之弟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奉子思子祀。武宗同時允准尼山、洙泗兩書院各設學錄一人,由衍聖公舉薦本族賢良之士充任。《明史·儒林列傳》也記載說:“正德三年以尼山、洙泗二書院及鄒縣子思子廟各有禮事,奏請弟聞禮主之。帝授聞禮五經博士,主子思子祀事,世以衍聖公弟為之。兩書院各設學錄一人,薦族之賢者充焉。”自此,衍聖公次子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奉子思子祀,遂為制度。若衍聖公獨子,則兼祧之。《欽定國子監志·五經博士》又記載說:“世襲五經博士額,設以奉祀事,獨衍聖公次子承襲,餘皆以嫡長。……其應承襲者,十五歲以上,送禮部考試,乃給札承襲。凡遇臨雍大典,則隨衍聖公後觀禮。”

正德四年(1509),孔聞韶循例保選孔氏世職曲阜知縣,遭到族人孔承章、孔承周的攻擊。二人赴京上奏孔聞韶保舉舞弊有私,明武宗以孔承章二人所奏多虛,量加譴責,但也沒有錄用孔聞韶所保選之人。孔承章、孔承周不服,仍上奏辯解。武宗大怒,將二人充軍發配廣西,並賜孔聞韶璽書,令其約束族人:

勅曰:我太祖高皇帝崇重爾祖之道,即位之初首命訪求大宗之裔襲封衍聖公,既又擇其支裔之良者授曲阜縣知縣,世守其職,著在令典,累朝遵行,茲惟我國家之盛事,非獨爾一家之榮也。近者,曲阜缺知縣,爾及族長、舉事人等遵故事共舉一人,而族人孔承章、承周乃懷挾私仇,越關赴京,連名奏訐。該吏部參酌,覆奏別用一人,以承章等所奏多虛,薄示責罪。顧潛住京師,復謀奏擾緝事衙門發其事,遂命錦衣衛鎮撫司究問。本當照依榜例處治,但念先聖子孫,免枷號決打,俱發戍廣西邊衛。

夫先聖之道,垂憲萬世,朝廷用之以為治天下之法,在爾輩守之則為治家之法。承章等首開訟端,譭誣宗子,以朝廷名爵為私家爭奪之具,是先聖之不肖子孫也。遷發遠方,小懲大戒,正用先師家法為之教不肖子孫耳。先聖嘗言:“其身正不令而行。”爾聞韶尚佩服家訓,進學修德,與族長、舉事管理族人讀書循禮,以稱朝廷崇重至意。今後再有恃強挾長,朋謀脅制,不守家法,為聖門之玷者,爾即指名具奏,國典俱存,必不輕恕。(《闕里文獻考·世系》)

正德六年(1511)春二月二十七日,爆發於河北霸州的劉六、劉七亂軍進入山東,亂軍自鄒縣劫殺至兗州東關外,肆行燒掠,侵犯闕里,焚燬曲阜縣衙,當晚移營闕里廟庭,“焚宮寺、民居數百,虐焰所及,不崇朝,縣治為墟。是夕移營犯闕里,秣馬於庭,汙書於池,雖廟宇林墓幸而無虞,然族屬散走,神人震恐,岌岌乎危亦甚矣。”正德七年(1512)春正月,孔聞韶知會山東巡撫趙璜,商議將曲阜縣城西遷,圍繞孔子廟建設新城以護衛之。當時恰逢東兗道僉事潘珍也有這個思路的奏請,“下之司徒,司徒曰,是舉一而兩得,宜亟圖之。下之撫按,撫按合藩臬鹹曰,境內之事,孰有重於是者,其何可緩?群議既協,詔從之。”(《費宏城闕里記》)於是在闕里以孔廟為中心重建曲阜新縣城而“移城衛廟”,此即今天曲阜城的始定。七月,應孔聞韶之請,武宗再詔修闕里孔子廟,有司出罰鍰並募輸助得銀三萬五千八百餘兩,至世宗嘉靖元年(1522),與新遷縣城同時竣工。正德八年(1513)春正月,明武宗以討平劉六、劉七寇亂,遣山東巡撫趙璜詣闕里祭告孔子,其文曰:“比歲盜起北方,肆行東郡,屢經闕里,侵犯廟庭。蓋嘗申命將官分兵守護,聖靈昭布,竟保安全。逆亂既平,儀文斯舉,聿嚴祀事,兼飭有司,灑掃汙萊,修葺損壞,式還舊制。仰慰明神,尚祈鑑歆,永佑邦國。”三月,武宗幸太學,召孔聞韶赴京陪祀,命分獻子思子,聞韶以在制禫服在身而辭。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其堂弟朱厚熜即皇帝位,明年改元嘉靖。嘉靖元年(1522)春三月,遣吏部尚書石珤詣闕里祭告孔子,其文與成化元年同。嘉靖元年、十二年(1533),明世宗兩幸太學,孔聞韶皆應召赴京陪祀,並分獻四配,加賜金織麒麟緋袍及冠帶。

孔聞韶承爵期間,經歷了著名的嘉靖釐正孔廟祀典事件。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熜撤孔子王爵,設啟聖祠,去塑像、易木主,降低孔廟祀典,進退從祀諸儒。孔廟從祀制度經過了從唐代“代用其書、垂於國胄”,到明代“崇德報功”標準的演變。嘉靖九年的釐定祀典,將唐代從祀的“誣陷忠良”的馬融、“建短喪之議”的杜預、“尚老莊之學”的王弼和宋代從祀的“美化新莽、大義不存”的楊雄、和“以性為惡、以禮為偽,大本已失,更學何事”的荀況,一併罷黜孔庭。孔廟從祀的這個標準和據之以作的決定,自此以後為後世所遵守,成為制度,從而底定孔廟祀典至今。

《闕里志》卷二十四中收錄的孔聞韶墓誌銘記載其“性質敦重,不苟言笑,識達世故,施於有政,厥績為多。嘗請蠲孔氏田租,詔從之;尼山、洙泗二書院各設學錄一員典教事;鄒故有子思祠,特授公弟聞禮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其職,使主祀事,皆從公之請也。闕里故有《志》殘缺,請於文正公輯之,以成巨典。劉賊之變,疏請城闕里而遷曲阜縣,創義倉以歲給三氏子孫貧者。事繼母袁夫人及生母江以孝稱,居喪一準禮制。”

孔聞韶暮年多疾,世宗數遣御醫診視,中官饋問,並免其朝賀。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春二月十一日,孔聞韶卒於北京衍聖公府,享年六十五歲。世宗遣行人劉祿“諭祭者九”,賜葬如例,次年五月世宗又命工部造墳,命禮部致祭,葬於祖墓西北。當時的特進光祿大夫、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知制誥總裁嚴嵩撰寫了孔聞韶的墓誌墓碑。

李冠雲:孔氏嫡傳第62代孔聞韶

孔府舊藏六十二代衍聖公孔聞韶衣冠像


孔聞韶元配李氏,長沙府茶陵人,明贈太師、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之長女,成化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正德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卒,行年二十八歲,嘉靖十九年封夫人;繼配衛氏,松江府華亭人,宣城伯衛璋之次女,弘治十年七月二十四日生,萬曆三年七月初七日卒,享年七十九歲,嘉靖十九年封夫人。

子二,孔貞幹、孔貞寧。女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