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詞必須依照格律嗎?不合律但押韻行嗎?

Sweet-Maiden


寫詩詞必須依照格律嗎?不合律但押韻行嗎?

首先咱們要把這個問題拆開,因為“詩詞”是個大概念,不能一概論之。

中國的古詩詞分為古詩和詞牌。而古詩則分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和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而詞牌誕生得比較晚,最早是在初唐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經過晚唐五代,到宋代發展到高峰定型。詞牌這種體裁一出生就在格律浸淫之中,並伴隨著格律的完善而成長,並且精益求精,登峰造極,是中國古詩詞中最高級、也是最刻板的格律體。

詞牌中的每一個字都有平仄要求,不像格律詩還可以“一三五不論”,這一點是因為詞牌作為複雜的音樂附著體,每一個字對應的音樂處都是有講究的。所以填詞不能不合律,並不是只要長短句字數寫對,押韻押對就行。

因為詞牌是格律完成體,所以我們討論能否不合律創作的時候一般把詞牌排除在外。

那麼古詩是不是必須遵守格律呢?不合律但押韻行嗎?

這個是可以的。

如上所敘,詩中嚴格遵守格律的是格律詩,包括律句、律詩、排律。這幾種格式是在格律之上的,我們創作的時候要嚴守平仄交替、出對句平仄相對、相粘、押平聲韻、一韻到底、除首尾聯之外所有聯對仗這些格律規則。如果有些地方沒做到位,那麼就是“出律”,這首詩就自動劃到不用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範疇。

我們粗糙地作個比方,古體詩其實就是文言文語言系統下的當代詩。只是那個時代的記錄語言是文言文罷了。所以,古體詩和當代詩(白話文)作為詩的規則是一樣的。

我們都說現代詩(當代詩)沒有規則,其實是不對的。

詩是韻文。也就是說不論那個時代,哪種語言作為基礎,只要是詩,就必然遵守韻文這個基本規則。這也就是“詩”的三條基本特質:抑揚頓挫,節奏感,押韻。即使今天散亂得不像樣子的現代詩,其實也在暗中承續這些特點,只是隱藏的深淺不同而已。

如果一首現代詩,韻都沒有了。隨便叫什麼都可以,就不是“詩”了,不再是我們討論的範疇。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們寫現代詩和古體詩,是可以不管格律的,押韻就行。但是如果寫近體詩,那就必須遵守平仄格律。而如果要填詞的話,不止格律,還要搞清楚詞牌名和對應的格式,包括每一個字對應的平仄,才算真正學會創作詞牌。否則寫出來的東西,統統都是古體詩。

簡言之如果不按格律只管押韻,只要有節奏感,依然是詩,不過就只可能是古體詩和現代詩。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雖然爭論的人很多,但有些人並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所以也就說不到點子上。我認為比較合理的認識和解決辦法應該在以下兩點:

一、如果你要創作詞或者格律詩,只要你在題目上寫上詞牌名或標上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就必須按格律平仄來寫,不按格律平仄你寫那門子詞或格律詩啊?不要再說意境為上文字為先那樣的蠢話了,能寫詞和格律詩的人,還不知道意境文重要?但意境文字再重要,離開了格律平仄,它就不叫詞和格律詩了,格律和平仄正是詞和格律詩與其它文章體裁的區別。寫不了詞或格律詩,你不寫就是了,那麼多體裁你可以隨便寫,為什麼非要把不符合詞和格律詩要求的作品來當詞和格律詩傳播,別人指出來就一百個不服氣,非要說格律平仄過時了,意境文字為上等等,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二、如果不瞭解詞和格律詩基本知識,不懂格律平仄,最筒單的辦法就是不要在自己的作品上註明詞牌或五絕五律七絕七律,這樣就沒有人來和你爭論你的作品符不符合格律平仄了,也不會暴露自己不懂格律,也不用再爭論是格律平仄重要還是意境文字重要了。因為,無論你寫古體詩,還是五言詩七言詩,還是自由體詩或者打油詩現代詩,這些文體根本不要求講格律平仄,也不需要爭論是否合轍押韻,是否平仄對仗,多自由啊!

最後結論就是:要寫詞和格律詩,就必須講究格律平仄,這一點根本無需爭論!你要反對格律平仄,或者根本不懂格律平仄,你不去寫詞和格律詩就行了,實在沒有必要打著創新改革的旗號去否定格律平仄。詞和格律詩作為獨特文體形式,格律平仄正是它最大的特點,它是中華文華的瑰寶,需要的是繼承和傳承,你不喜歡或者根本不懂,你就要對它說三道四,要改變它,拋棄它,這不是正確的態度,也不是有些自以為是的人力所能及的事情。


5真自在


寫古詩如果不是古詩裡的近體詩,或者叫格律詩,那就不必遵循什麼格律。只要押韻就可以。例如李白的《蜀道難》,《夢遊天姥山吟留別》,等等。白居易的《長恨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屬於這一類。這些詩都是震爍古今的名詩大作。由此可見,好詩,傳世之作,未必只有格律詩。所以,詩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學養選擇不同的體裁進行古詩創作。

至於詞,因為其一開始就是按照官府樂坊專門製作的樂曲,依音律去填詞而成。能夠流行開來的,樂曲的題目便演變成詞牌。後人如果再製作此曲,便須按照原來的詞牌填上新詞,再出新章的,所以,寫詞,也稱填詞。既然是填詞,就必須依照原調的格式,字數,聲韻,平仄等等。不可隨心所欲。

目前互聯網發達,寫作平臺五花八門,這是好事。但是這不能作為創作古體詩詞可以隨便來的理由。一般而言。喜歡古詩寫作,要先作一些功課,譬如,古詩的起源,發展過程,風格流派,具體要求,以及必要的文學修養。有些詩詞作者偏執於靈感,才氣,也的確會偶有佳作。但是可以肯定其創作道路走不遠。詩詞創作是文學創作的一支,需要創作者,苦學鑽研,厚積而薄發。決不可急於求成。


王雨艽詩詞


問題:寫詩詞必須依照格律嗎?不合律但押韻行嗎?


前言

可以,但是有條件。

第一、寫詞必須按照格律,沒有不按照格律的詞;第二、詩也分兩種,近體詩必須按照格律規則創作,古體詩不需要合律,只要押韻就可以。

一、為什麼填詞必須按照格律?

最早的詞是依照曲調填詞,都是用來歌唱的,後來曲譜遺失,明朝開始有人依照前人作品歸納詞譜,變成了依譜填詞。所以填詞不是把字數填對能押韻這麼簡單。

例如這首比較簡單的《浣溪沙》,

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後段三句兩平韻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 ⊙○◎●●○△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細更沈檀。⊙●◎○○●● ◎○⊙●●○△ ◎○⊙●●○△

一個詞譜,對於字數、押韻的方式,平仄的要求,都有自己的規則,缺一不可。所以說,填詞必須按照格律。

注:“○”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標平韻 “▲”標仄韻 “。

二、近體詩必須按照格律創作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有四句的絕句、八句的五律和七律、八句以上的排律。例如唐朝開始的進士科就是五言排律: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是最嚴格的詩體,中間的2345聯上下句必須對仗,聯和聯之間還要黏連:每一聯的下句第二個字和下一聯上句第二個字必須平仄一樣。例如【聞夷】是平聲、【客調】是仄聲,下面依次而來。

押韻還必須是平聲、必須一個韻部,這首是【青】韻:靈、聽、冥、馨、庭、青。如果押【庚】韻就是出律了,例如:庚更[更改]羹盲橫[縱橫]觥彭亨丁英.....都不能用。

三、古體詩可以不合律只押韻

舊體詩分兩種,一種是剛才說的近體詩,一種是古體詩,這種詩可以只押韻不講究格律。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就是一首不合律只押韻的古體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押韻也可以用領韻通押,例如【青】韻、【庚】韻就可以通用了。例如陳子昂的

《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

龍種生南嶽,孤翠鬱亭亭。 ◆亭【下平九青】峰嶺上崇崒,煙雨下微冥。 ◆冥【下平九青】夜聞鼯鼠叫,晝聒泉壑聲。◆聲【下平八庚】春風正淡蕩,白露已清泠。◆泠【下平九青】哀響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英【下平八庚】.......

古體詩還可以換韻例如白居易《長恨歌》: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下平八庚】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下平八庚】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上聲六語】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上聲六語】
君臣相顧盡沾衣,【上平五微】
東望都門信馬歸。 【上平五微】

結束語

簡單說,近體詩和詞必須依照格律規則,古體詩可以不需要依照格律規則。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現代人寫詩死守格律的,沒有一個是寫詩的高手!

死守格律的人,就像一個蹩腳的裁判,兩隻眼死盯每個球員的雙腳,不管你在那邊場地,只要腳步走些微不合規則的動作,便是哨子一響,違例判罰!好似很公正很懂球的樣子!

好的裁判是什麼?公正執法是關鍵不假,但是一定要儘量保持球場的連續性,充分維持競技體育的激烈性與觀賞性,這才是觀眾喜歡看的,如果你左一個哨,右一個哨地吹,即便是你的哨都合情合理,誰還看這個比賽啊?

寫詩也是如此!好好的一個優美的意境,可以成一首好詩!你一個平又一個仄的細摳,這個字,那個詞的換來換去,最終格律好像是合了,意境弄沒了!誰還看你所謂的詩啊?

格律的存在有利於讀詩有韻律感,節奏感!按照格律寫詩在頌詠的時候,更能體現詩歌的抑揚頓挫感,那麼我要問,這有按照格律才有韻律感與節奏感嗎?為了這個韻律感與節奏感可以捨去詩的意境與文字的連續性嗎?可以捨去蘊藉與言之有物的理念嗎?

格律就是一個不甚合格的框架。

隨情賦景連流韻

豈容仄平滯詩情

屈子離騷橫萬古

那個失替語暫停


一笑貫長天


詩詞有律絕跟古絕,古絕可以不按照格律,但是律絕的平仄是很嚴格的,就像填一首詞牌,平仄都是有其特定格式的。

而詩友所說的某些唐詩宋詞在外面現代人看來不合格律,那是因為現代讀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代分為“平上去入”,讀音發展到現在為“平仄”,平為平,“上去入”大部分歸入了仄聲,讀音的改變,是地域文化的發展,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寫詩的話有兩種格式,可分為《中華新韻》現代讀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而是古代是《平水韻》分為“平上去入”,如果我們現代人按照《平水韻》的韻母表去檢查古人的詩是否合韻律就會發現它基本上是合律的。另外擴展一點,填詞的話也是分為兩種《新韻》與《詞林正韻》,兩者切忌不可混淆。

有些時候我們讀古人的散文不能怪古人的“通假字”,現代有一種誤解說是文言文“通假字”是一種委婉的說法,是古人的錯別字,這種看法就大錯特錯了。漢字從古代演變到現代才逐漸完善的,古代的字是很少的,往往一個同音的字代表著不同的意思,因為朝代的演變,那時候也不像現代通訊如此發達,有什麼錯誤會快速的傳達,有一定的時間誤差的,所以古代有時候古人都不一定某些字的真正含義,所以用“同義字”代替,另外古代的字是同音不同意的,一個字可代表好幾種意思,例如我們眾所周知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眸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詞的下闋第一句為“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明明是寫一個女孩子姿態的,那為什麼用“他”來表示呢,是不是古人真的錯了呢,不是這樣的,古代中的“他”包含了男他以及女他以及一切事物的代表,所以他代表她是合理的。

如果有朋友想要較為合理且系統的學習詩詞創作的話建議去買一本王力的《詩詞格律》,上面較為簡單系統的介紹了詩詞的演變以及創作。最後,祝大家詩路有成!


玉海棠詩


我喜歡詩詞,有時候也會寫一點兒,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1、寫詩詞,必須押韻,您可以用新韻或平水韻。我個人建議,寫詩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

2、詩有古體詩、近體詩之分,近體詩有格律,古體詩無格律要求。

古體詩,比如杜甫的《石壕吏》《潼關吏》是五言的,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七言的,李白的《秋風詞》是雜言的,這都是古體詩,可以換韻,也可以一韻到底,無格律要求。

3、近體詩有格律要求,也稱為格律詩。詞也有格律。

格律詩分為絕句、律詩、排律,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如果對格律沒有基本瞭解的話,建議讀一讀相關的書,比如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龍榆生先生的《唐宋詞格律》。

4、寫格律詩和填詞必須符合格律要求。

格律決定了詩詞的音樂性,體現了詩詞的平仄之美。只不過由於吟誦教育的缺失,我們體會不到了。格律是近體詩和詞的最基本要求,沒有格律,詩詞便不是詩詞。即便是唐宋年間的某位詩人有個別不合格律的作品,也不應成為我們突破格律的理由。郭德綱相聲中舉過個例子,正好放在這裡:好比廚師炒菜,要知道哪個是炒勺、哪個是漏勺,拿個痰桶炒菜,誰敢吃啊!這道理是一樣的。如果覺得格律束縛自己,可以新詩,非常自由的。這不矛盾。


關注梅鶴讀書,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創作詩詞的意義。

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它可以記事,也可以抒情,可以表達觀點和思想,也可以展現自然之美和人性光輝。那麼,詩詞為什麼要求格律呢?無非是為了讓內容以更凝練、更有韻味、更具美感的形式展現出來。毫無疑問,詩情、詩意是核心,格律只是形式和載體,是內容的輔助工具。更準確地說,內容是靈魂,形式是皮囊,二者孰重孰輕,不言自明。

舉兩個詩詞以外的例子。

最近幾年綜藝節目流行,特別是歌手選秀,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很多歌手,高音能高到天上去,音節轉換又極盡曲折婉轉之能事,你得承認,這種技巧一般人達不到。但是,不耐聽,因為既不能唱出歌曲該有的意韻,又沒有美感,只剩下難度。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另一個例子。你有雙漂亮的腳,如果能配一雙漂亮的鞋,那當然很完美。如果找不到既漂亮又合腳的鞋呢?難道要拿把刀把腳修到適合這雙鞋?那樣不會疼麼?把想要表達的意思硬往格律裡套,和“削足適履”有什麼區別?

從文學藝術的發展史看,本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格式。就拿“賦”這種文體來說,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體,叫“律賦”;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寫賦,稱“文賦”。可以說,文壇象其它領域一樣,一直在突破、在向前走。如果死守前人體例,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就沒有藝術的多元發展。否則,屈原老先生該從汨羅江爬上來,把歐陽修罵個狗血噴頭了。

我這麼說並不是否定格律。詩詞作品既言之有物又格律嚴整,二者水乳交融、高度和諧,當然是最好的。如果為了格律工整而毀壞意境,就迂腐得可笑了。


半點佛心


詩詞押韻就不說了,押韻是詩詞基本都追求的。但是格律不是,並不是說所有的詩都必須按照格律,因為按照格律來的只有近體詩和詞。

詩的三種分類,三種大類: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

一、古體詩,也叫古風。古體詩是指隋唐以前格律詩尚未成熟的詩的總稱,比如我們熟悉的《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等。也包括李白的《行路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古體詩的用律是自由的,不受格律的約束。

二、近體詩,近體詩也叫格律詩。說到詩的格律就是指的近體詩,也就是說只有近體詩講究格律,按照格律來的就是近體詩。所以題主所謂的寫詩必須依照格律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古體詩無所謂格律,近體詩必須按照格律。

三、現代詩。現代詩有諸多流派,比如什麼朦朧詩派啥的,現代詩的代表人物徐志摩、戴望舒、海子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現代詩是沒有格律這個說法的,完全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創作。

詞。詞的發展是來源於近體詩,所以也稱詩餘,並且繼承了近體詩的格律。詞的格律基本是固定不變的,填詞按照格律想必也沒有多大分歧。

在此主要說下近體詩的格律。按照我的看法是我們現代人寫近體詩(律詩、絕句)還是要嚴格按照格律來的。格律是經過隋唐以降諸多優秀詩詞精英結合聲律、音樂創造出來的精華,它的形成對於中華詩詞文化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一方面格律方便了詩詞創作,另一方面把藝術美發揮到了極致。至於很多人吐槽的格律約束了詩詞創作在我看來有點貽笑大方了。詩詞創作不僅僅是考驗一個人的創作能力,也是考驗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和協調能力。一個優秀的詩人是在符合格律的前提下合理遣詞造句,寫就優秀的詩篇。至於很多《黃鶴樓》等詩來說的更是可笑,遵守格律並不是意味著一成不變,因此格律具有許多變格,句式扭救等等。而《黃鶴樓》這種詩最顯著的問題並不是扭救,而是黃鶴樓作為一個現實存在的物體,它的名稱是固有的,詩詞創作如果必須運用,那麼肯定是不可改變的,這種情況下不合格律就顯得合情合理。


南宮葭月


如果你寫的作品標上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標上了詞牌名、曲牌名,那就必須按詩律、詞譜、曲譜的要求來創作,是講平仄的,有對仗要求的也必須對仗。還有其它孤平拗救、不可有三平尾,三仄尾,不可合掌,不可撞韻,不可失粘失對等等。如果不詳格律,可寫古詩和新詩。避免順口溜和蘇來寶之類的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