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前言

公元1206年,南宋平章軍國重事韓侂冑發動北伐,史稱“開禧北伐”,開禧北伐計劃是由兩淮地區再由荊湖和川陝同時發動,多路突擊,使得金國無法呼應。但是令韓侂冑想不到的是,金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虛弱,在打敗南宋北伐軍隊之後,金兵分九路南下,一路打到長江邊上。就在這個時候,南宋的四川制置副使吳曦公開叛變,投降金國,這對於局勢惡化的南宋來說不嚳于晴天霹靂。

顯赫身世

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南宋吳家軍,曾經掌握川陝地區長達80年

吳曦是吳挺的兒子,吳璘的孫子。靖康之變後,金兵大舉進攻南宋,吳玠、吳璘兄弟是與岳飛、韓世忠等人齊名的抗金名將。兄弟倆人以區區數千潰兵,依託和尚原有利地形,抵抗金兀朮的十萬精兵,取得了和尚原抗金大捷,穩住了西北局勢。

虎父無犬子,吳璘的兒子,也就是吳曦的父親吳挺,承續其父輩衣缽,守衛西北邊疆,也是屢建奇功,累官至利州路宣撫使。吳曦出身名門,不僅有著高貴的血統,更重要的是他志向高遠,才幹過人。朝廷先是補授他為右承奉郎,派他修建先皇光宗的陵墓,他幹得風生水起,多次立功受賞,一路升遷,做到了太尉。

在公元1193年春五月,吳挺在興州任上病死,享年56歲。死後被朝廷贈少保,後又加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諡武穆。吳挺死時,當時任四川安撫制置使的是丘崈。丘崈素以吳氏幾世掌握川陝兵權為慮。他告誡宋光宗,要宋光宗在吳挺死後,朝廷千萬不能再把兵權交給他的兒子了。因此吳挺的兒子吳曦當時並沒有在川陝軍界任職。南宋朝廷只給了吳曦武功大夫、祁州團練使,知和州的職務,後又改在南宋首都臨安任職。

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吳挺幼小的的吳曦

吳挺的兒子吳曦是以個心術不正之人。在其十歲的時候,其父吳挺問其志向,小小的吳曦竟然衝口而出我長大後要當皇帝,吳挺一聽那還了得,一怒之下用火炭在臉上烙了一個大疤,故吳曦外號叫“吳疤子”

借勢回蜀

公元1201年,南宋準備北伐,在臨安的吳曦見有機可趁,便賄賂朝中大臣,首先得到了宰相韓侂冑的信任。其後利用韓侂冑用人之機,藉助其祖上抗金的光環,騙得了宋寧宗趙擴的恩准,得到了回西北執掌軍權的機會,被朝廷任命為興州都統治兼知興州,利州西路安撫使等重要職務,也繼承了吳氏掌軍川陝的衣缽。

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吳曦歸蜀

公元1206年三月,南宋任命程松為四川宣撫置制使,吳曦為四川宣撫副使,知興州,這時南宋朝廷川陝地區的軍權實際上已經掌握在吳曦的手中了。不久,朝廷又升吳曦為兼陝西、山西招討使。而吳曦可從來沒有把因巴結自己與韓侂冑套上近乎的主帥程鬆放在眼裡。

北伐出兵

開禧北伐爆發後,吳曦開始也配合著韓侂冑向著金國發動進攻,從開禧二年(1206年)開始就頻頻發動對金人的騷擾。先是“誘募邊民以盜,遣諜以利餌鳳翔卒溫昌,結三虞候軍為內應”,不料溫昌告變,金人甚為防備,吳曦計劃不行。

接著,吳曦派遣兵圍住熟龍堡,很快被金將蒲鮮長安擊敗。四月,宋軍攻打來遠鎮(今甘肅武山縣西南)之蘭家嶺,仍未得手。北伐詔書下達之後,四川宣撫使程松命軍隊從左、中、右三路朝金人發動進攻;右路由興元府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秦世輔率領,向鳳翔方向進攻;左路由吳曦向秦州(今甘肅天水)方向進攻;程松自己率兵數萬,自中路分道偷襲陝西寶雞西南的和尚原、西山寨、龍門關。

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南宋開禧北伐路線圖

但是秦世輔行軍至城固縣(今屬陝西)尚未與金人交手,軍隊大亂,右路徹底失敗。左路吳曦用六千兵攻打鹽,被鞏州守將完顏王善、隊校僕散六斤、猛安龍延常擊退宋軍,斬首二百級。七月,吳曦合兵五萬從保坌、姑蘇等路侵犯秦州,金西路軍都統副使完顏承裕、秦州防禦使完顏璘用騎兵千餘人攻擊他們,吳曦軍大敗,追奔四十里。吳曦另一支萬人軍隊進入來遠鎮,也被術虎高琪擊敗。

九月下旬,吳曦派遣部將馮興、楊雄、李珪等率步騎八千再次進攻秦州,完顏承裕遣部將唐括按答海率騎二百馳擊宋步兵,甲士蒙括挺身先入乘之,宋步兵大潰。追奔至皂郊城,斬二千餘級。猛安把添奴追宋騎兵,殺千餘人,斬楊雄、李珪於陣,馮興僅以身免。金軍乘勝攻克成州。

在中路,程松於七月遣別將曲昌世襲取方山原(今陝西隴縣西南),以吸引金兵主力,自己則率宋軍乘著大霧和暴雨,在當地義兵的配合下,一舉攻佔了和尚原、西山寨和龍門關,但是,很快完顏綱的金軍迅速展開反擊,於九月將和尚原、西山寨和龍門關全部奪回,程松敗退,退回興元府。

吳曦入蜀之後幾次對金用兵皆是損兵折將而告終,他所面對的是由金蜀漢路安撫使完顏綱所率金兵,戰鬥力非常強大。吳曦也知道自己兵敗之後會被韓侂冑嚴厲處置,即使不被處置調離川蜀是遲早的事情,使得自己割據四川的企圖落空。

密謀自立

而吳曦和南宋朝廷之間的水火關係被金國得知,於是金國決定招降吳曦。金章宗為了策反成功,特命時任蜀漢路安撫使、提舉兵馬事的完顏綱專門負責此事,當時完顏綱正奉命前往疊州招撫羌族部落。完顏綱接到詔書後,立即返身去了已被金軍佔領了的水洛城,查訪吳氏族後人,挑中了吳曦的一位族兄吳端,完顏綱將吳端任命為水洛城巡檢使,派他從小路潛入興州,帶著金章宗的信件和金印去見吳曦。

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密謀叛亂的吳曦

金章宗的信件上這麼說道:

“宋自佶、桓失守,構竄江表,僭稱位號,偷生吳會。時則乃祖武安公玠,捍禦兩川,洎武順王璘…然威略震主者身危,攻蓋天下者不賞…

…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慘夷之禍,可不畏哉?

…若按兵閉境,不為異同,使我師併力巢穴,而無西顧之虞,則全蜀之地,卿所素有,當加封冊,一依皇統冊構故事。更能順流東下,助為掎角,則旌麾所指,盡以相付…。”

這信很有意思,金章宗巧舌如簧,極力挑撥吳曦與南宋朝廷之間的矛盾,說吳玠吳璘捍衛四川建有大功,應當世代做四川的大帥,永久為蜀土的藩王,然而自古以來都是“威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卿家專制蜀漢,積有歲年,猜嫌既萌,進退維谷,代之而不受,召之而不赴,己是騎虎難下了”。

金章宗還用宋高宗殺岳飛的事情來警告吳曦,勸他要順時應機,轉禍為福,“建萬世不朽之業”。最後,金章宗許諾:如果吳曦叛宋,“按兵閉境”,割據四川,以便讓金軍無西顧之憂、可全力進攻江南,那金朝就按宋金第二次紹興和議的條件,冊封吳曦為帝。讓他統治四川。

如果吳曦能更進一步,叛宋後能順長江而下,出兵幫助金軍,那麼,吳曦所佔領的南宋土地則全部歸吳曦所有。金章宗還特意為吳曦造了一枚刻有

“蜀王之印”四字的金印,送給吳曦。

叛變投敵

公元1206年十月間,吳端入蜀見到了吳曦。吳曦聽吳端說明了來意後,儘管沒有立即表態,但已悄然動心。為了遮人耳目,他對外人詐稱已杖斃吳端,而將吳端藏匿起來,還想再看看局勢變化以決定未來去從。這時有人把這件事報告了四川安撫置制使程松,但程松卻壓根就不相信,反笑其人發狂,說的是夢話。

接到金章宗的詔書和金印之後,吳曦反叛之心已定,1206年12月,吳曦在興州召集幕僚開會,宣佈降金稱王。一些下屬幕僚沒有思想準備,大驚失色。另一些幕僚則挺身而出,公開指責吳曦。王翼、楊騤之聲色俱厲地說:“如此,則相公八十年忠孝門戶,一朝掃地矣!”吳曦不為所動,冷冷地說:“吾意已決。”

這時四川安撫置制使程松正在興元府中,吳曦在興州稱王以後,念及程松對他不薄,不想殺了程松,就寫信給程松,暗示讓程松離開四川。程松收到吳曦的信後,驚惶失措,不知所措。而程松這人真的是慫包一個,馬上跑了。跑到時候程已身無分文,只好寫信給吳曦,請求吳曦給他一筆路費,以使他可以有錢買一舟而逃走。程松在信中,已經奴顏婢膝地稱吳曦為蜀王。

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程松

吳曦見信很高興,立即派人給程松送去一個密封的匣子。程松一見匣子,驚恐萬狀,以為匣內裝的是一口使自己自刎的劍,嚇得拔腿而逃。使者追上他,強迫他打開一看,竟是滿匣金元寶。程松大喜過望,隨即用來買了一條船,匆匆坐船出蜀。船過三峽後,程松回頭西望,掩面而泣曰:“吾今獲保頭顱矣!”

於是吳曦把階(今甘肅武都)、成(今甘肅成縣)、和(今甘肅西和)、鳳四州地獻於金國,求金封蜀王,又向金國獻上蜀地圖及吳氏譜牒。並遣部將利吉引金兵入鳳州(今陝西鳳縣)。開禧三年(1207年),在興州僭稱王位,年號轉運,金封吳曦為蜀王,金章宗對誘降吳曦成功十分得意,自稱“吳曦之降朕所經略”。吳曦議行削髮左祍,統軍十萬沿嘉陵江而下,宣稱約金兵夾擊襄陽。

義士合謀

吳曦叛亂,南宋朝廷驚慌萬狀,宰相韓侂冑在當時促成吳曦返蜀執掌軍權的問題上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這時自知自己養虎為患。無可奈何,韓侂冑只好給吳曦寫了一封親筆信,許諾南宋朝廷也給吳曦封王,請求吳曦不要歸降金朝,但這封信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吳曦在興州稱王以後,網羅川中名士,作為其羽翼,為之張目,但沒有得逞。各名士都拒絕聽命於他,大安軍首領楊震仲喝毒藥自殺,史自泰自毀瞎自己眼睛,陳鹹自髡其發。很多人選擇了棄官而去的辦法表示不屈和不與他同流合汙。

吳玠的子孫後代都對吳曦的行為十分地反感,沒有一人參與反叛。即便是吳璘的子孫,也有反對吳曦叛宋降金的。如吳挺異母兄吳擴之妻趙氏是位皇室公主,吳擴死後就在家寡居。吳曦在興州反叛自立稱蜀王后,寫信召請這位伯母,想利用她宗室的身份為自己張目,籠絡人心。但趙氏卻痛罵吳曦,不受召請。吳挺異母弟吳拭妻劉氏在得知吳曦降金稱王后,日夜哭鬧,

吳曦叛亂的時候,一些來自軍隊中的軍官和就已在暗中謀劃去誅殺吳曦。興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司正將李好義,和監興州合江贍軍倉的楊巨源兩人就是這些人中的兩個最有影響的領頭人物。

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安丙

李好義和楊巨源商量討伐吳曦,眉州人程夢錫知道這事,就告知轉運使安丙,當時安丙說是有病沒有視事,就讓程夢錫給楊巨源去信,並延請到住所。楊巨源說:“先生而為逆賊丞相長吏嗎?”安丙號哭說:“目前的兵將,我所知道,是不能奮起,一定有英雄豪傑,才能消滅此賊。”楊巨源說“除了先生沒有人能主持這件事情,除非楊巨源不能了結這件事情。”

這時候趕上興州中軍正將李好義也結識軍士李貴、進士楊君玉、李坤辰、李彪等數十人,共同商量誅討吳曦。李好義說:“這件事情是誓死救國,救西蜀的百姓。但吳曦死後,如果沒有有威望者來鎮撫,恐怕一變沒有平息,而一變又發生。”

大家想要示來主事,使李坤辰來邀請楊巨源前去參與約會。楊巨源前去與約會,回來報知安丙,而安丙剛出外辦事。楊君玉與白子申共同起密詔,大略說:

“惟有干戈省厥躬,既然明白聖賢之戒。雖然是犬馬都認識其主,乃甘稱夷虜臣屬。邦有常刑,罪在不赦。”

剷除奸佞

公元1207年2月29日,天未亮,李好義帶領其部下七十四人進入吳曦宮殿。當時大門洞開李好義大聲疾呼而入,說:“我們奉朝廷密旨,以安丙長史為宣撫,命令我們來誅殺反賊,敢反抗者,夷其三族!”

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李好義和楊巨源誅殺吳曦

吳曦的護衛有千餘人,聽說朝廷有密詔誅殺吳曦,全都跑了。吳曦在裡面睡覺,聽到響聲起床開門想要逃跑,李貴立即撲前捉拿一刀劈中吳曦的臉,吳曦反撲李貴於地上,倆人在地上廝打起來。李好義迅速呼喊王換用斧頭砍吳曦的腰部,吳曦吃痛放開李貴,眾人一躍而上亂刀齊下,吳曦就被砍死了。

李貴最後砍了吳曦的腦袋,然後跑到安丙處告知。宣詔後,軍民拜舞,歡聲動天地。拿著吳曦的首級,安定城中百姓,於是城中秩序安然。義士們搜捕吳曦的黨羽,都誅殺之。然後,大家推舉安丙暫時代替四川宣撫副使,楊巨源為參贊軍事。安丙又陳述了吳曦的反叛的經過,以及矯制平息叛賊、便宜賞功狀等。

宋寧宗下詔處死吳曦的妻子,吳曦的親兄弟都除去名籍,取消原有的資格和官職,吳璘的子孫都被遷出蜀地,吳玠的子孫免於連坐,不受處罰,負責祭祀吳璘。吳曦稱王僅41天,死的時候時年四十六歲。諷刺的是,此時金國冊封吳曦的詔書還在路上沒帶到。

殺死吳曦之後,安丙任四川宣撫使,李好義建議乘機奪回吳曦獻給金朝的西和等關外四州,於是李好義率軍行在獨頭嶺大敗金軍。三月七日,收復西和州。宋軍隨即收復階州(今甘肅武都東)、成州(今成縣)、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

點評

吳曦之叛,是南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使得原本東線地區較好的形勢逆轉,這可以說是宋朝建立以來重文輕武守內虛中而吞下去的一個苦果。南宋建立後,因為對金作戰,使得對武將的權力適當放鬆。但是一旦戰爭結束,又重新提防武將,這使得邊境地區的軍政人員不免離心離德。

而吳曦竟然為了個人私利,不顧大義,喪心病狂地投降先輩們世代抵抗的敵國,甘心拜倒在敵人腳下稱王,令人憤齒。吳家在四川經營了80餘年,根深蒂固。但是整個宋朝社會基礎就決定了不允許分邦建國。金國經常以分封為誘餌誘惑宋臣投降,絕大多數被拒絕。而吳曦竟然仗著吳家在四川的基礎,想嚐嚐分邦建國的滋味,可惜他大錯特錯。

吳曦之叛:一場自以為是的稱王鬧劇

吳家世代守蜀,因為吳曦使得榮耀功勳都毀於一旦

吳曦叛亂之後除了自己幾個死黨之外很多人根本就不支持他,而吳曦與歷史上那些投敵叛國的野心家下場一樣,他的首級最後送到了臨安以謝天下。吳家三世建功西垂,屢受獎賞,爵高王侯,在川、陝一帶民間有口皆碑,多有傳頌。但是,由於吳曦犯叛國大罪,吳家80年所積累的榮耀功勳都毀於一旦而付之東流。

吳曦之叛影響深遠,使得南宋對之後幾任四川軍政人員都不放心,多加掣肘。使得金國滅亡之後,南宋對蒙作戰中四川戰區反而成了重災區。



《宋史紀事本末·吳曦叛盟》

《續資治通鑑》

《宋史·吳曦列傳》

《金史·完顏綱列傳》

鮮喬鎣:《吳曦叛宋降金的原因及影響》

《吳家軍研究文集》 敦煌文藝出版社 王興著

《吳家軍八百年祭》 敦煌文藝出版社 王興著

連環畫《宋史·宋金和戰》

連環畫《南宋風雲錄·兵圍王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