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氣泡大概是什麼時候的?

站馬163


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氣泡大概是什麼時候的?


要滿足“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氣泡”必須滿足一下三個最基本的條件:


第一點,瓷器氣泡的個體直徑足夠大,至少也要達到肉眼就能發現、辨識的地步。


第二點,瓷器氣泡的衰變已經邁過了“初顯期”,起碼達到了“彰顯期”以上的程度。


第三點,辨識主體對“瓷器氣泡衰變的進度、程度與烈度的表象及其對應標誌意義的系統和體系”有一定的認知和實際上手驗證的經歷和經驗。


滿足上述三個條件後,我們就可以依據被鑑物的具體實際情況做出如下三種判斷:


第一種情況,被鑑瓷器胎體瓷化度、釉面玻化度正常,使用程度、保存環境一般,那麼這件東西至少也是明末清初以及整個明代或元末之物件,這只是一個底線;具體鑑別要針對具體被鑑物的實際情況再做更具體、更精準、更貼近史實的判斷。


第二種情況,被鑑瓷器胎質粗松、胎體玻化度和釉面玻化度低或者使用程度大、保存環境惡劣等等,都會導致氣泡衰變的加劇與加速,那麼其起判底線就有可能低至清末民初。


第三種情況,被鑑瓷器胎體瓷化度和釉面玻化度都極高,那麼同樣觀感情形下,起判底線就應該提升到元末明初。


當然,第一種情況是絕對的主流與主體,而第二、第三種情況都是極端和極個別情況,總量極少。但數量再少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也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否則,就難免會犯錯誤,私鑑問題不大,公鑑就有可能因為不審慎而釀成不可挽救與挽回的巨大損失。


有人可能會說,一個“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氣泡”的表象,居然會出現“清末民初”、“明末清初”和“元末清初”這三種底線,各個底線之間最大居然可以相差整整將近七百年的"時間差",那麼這樣的“瓷器氣泡衰變理論鑑定法”還有什麼精準性、精確性、可靠性可言呢?


粗泛看來似乎的確如此,實則不然!


這就跟越是高精尖的數控機床越是要用聽起來、看起來都非常不精準、不精確、不精密的“模糊數學”理論來設計和控制一樣,同一“表象”但主體、環境、氛圍等不同,結論也必然迥異,這才是最精準的精準,最科學的科學!這是真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具體運用。


相信咱們可以私聊繼續探討,不相信各爬各山各走各道。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實踐經歷與經驗,並已就相關問題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下面上幾件藏品圖片,以證上述,以餉瓷友。










以瓷惠友


看看我這個小瓷碗的氣泡,不知道是什麼年代?











勤學苦練001


死亡氣泡已成了黑色小坑



站馬163


第一圖二十倍放大,後面是一百五十倍放大微觀圖。看吧!手機拍攝的。







金鵬水族922


肉眼能看到的變色氣泡大多都是破氣泡,破氣泡的變色代表不了什麼,開片紋和破氣泡可以輕鬆的人為使其變色。古陶瓷的老化變色氣泡應該有不同,這些老化痕跡只能說明瓷器的新老不能斷代。


古稀老玩家


肉眼看見死亡氣泡,可能嗎?如果可能,那還談什麼微觀痕跡?








夢翔509


用眼睛是看不到死亡氣泡的,只有用放大鏡,才能觀察到死亡氣泡的色澤變化,及微覌的氧化結晶體。目前再高的科技複製不了這種變化,所以稱死亡氣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