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气泡大概是什么时候的?

站马163


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气泡大概是什么时候的?


要满足“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气泡”必须满足一下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第一点,瓷器气泡的个体直径足够大,至少也要达到肉眼就能发现、辨识的地步。


第二点,瓷器气泡的衰变已经迈过了“初显期”,起码达到了“彰显期”以上的程度。


第三点,辨识主体对“瓷器气泡衰变的进度、程度与烈度的表象及其对应标志意义的系统和体系”有一定的认知和实际上手验证的经历和经验。


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后,我们就可以依据被鉴物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出如下三种判断:


第一种情况,被鉴瓷器胎体瓷化度、釉面玻化度正常,使用程度、保存环境一般,那么这件东西至少也是明末清初以及整个明代或元末之物件,这只是一个底线;具体鉴别要针对具体被鉴物的实际情况再做更具体、更精准、更贴近史实的判断。


第二种情况,被鉴瓷器胎质粗松、胎体玻化度和釉面玻化度低或者使用程度大、保存环境恶劣等等,都会导致气泡衰变的加剧与加速,那么其起判底线就有可能低至清末民初。


第三种情况,被鉴瓷器胎体瓷化度和釉面玻化度都极高,那么同样观感情形下,起判底线就应该提升到元末明初。


当然,第一种情况是绝对的主流与主体,而第二、第三种情况都是极端和极个别情况,总量极少。但数量再少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否则,就难免会犯错误,私鉴问题不大,公鉴就有可能因为不审慎而酿成不可挽救与挽回的巨大损失。


有人可能会说,一个“用肉眼就能看到瓷器表面的黑色死亡气泡”的表象,居然会出现“清末民初”、“明末清初”和“元末清初”这三种底线,各个底线之间最大居然可以相差整整将近七百年的"时间差",那么这样的“瓷器气泡衰变理论鉴定法”还有什么精准性、精确性、可靠性可言呢?


粗泛看来似乎的确如此,实则不然!


这就跟越是高精尖的数控机床越是要用听起来、看起来都非常不精准、不精确、不精密的“模糊数学”理论来设计和控制一样,同一“表象”但主体、环境、氛围等不同,结论也必然迥异,这才是最精准的精准,最科学的科学!这是真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


相信咱们可以私聊继续探讨,不相信各爬各山各走各道。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实践经历与经验,并已就相关问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下面上几件藏品图片,以证上述,以饷瓷友。










以瓷惠友


看看我这个小瓷碗的气泡,不知道是什么年代?











勤学苦练001


死亡气泡已成了黑色小坑



站马163


第一图二十倍放大,后面是一百五十倍放大微观图。看吧!手机拍摄的。







金鹏水族922


肉眼能看到的变色气泡大多都是破气泡,破气泡的变色代表不了什么,开片纹和破气泡可以轻松的人为使其变色。古陶瓷的老化变色气泡应该有不同,这些老化痕迹只能说明瓷器的新老不能断代。


古稀老玩家


肉眼看见死亡气泡,可能吗?如果可能,那还谈什么微观痕迹?








梦翔509


用眼睛是看不到死亡气泡的,只有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死亡气泡的色泽变化,及微覌的氧化结晶体。目前再高的科技复制不了这种变化,所以称死亡气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