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軍隊的支隊,總計擁有多少官兵,為何很難被全殲?

王靜小憶


抗戰時期日軍最有名的支隊,是由灣灣籍士兵組成的波田支隊。



這些假鬼子比真鬼子還要狠,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曾這樣評價他們。

“對中國軍隊作戰異常勇敢進入武漢以後,紀律太差,姦淫搶劫行為較為嚴重。但執行肅清任務,果敢堅決,堪稱華中派遣軍的尖刀部隊,皇軍精英枝之花。”

支隊是日軍臨時編制,一般為執行特殊任務而組建。主要是從主力野戰師團抽調,支隊下轄2~3個聯隊,另外再配製一些其他部隊,兵力合計8000~15000人。

日軍支隊相當於中國軍隊的一個普通師,但武器裝備要強不少。

以波田支隊為例,它原本是灣灣守備旅,軍官都是日本人,抗戰爆發後,灣灣守備旅被改編成支隊,派往中國戰場。


這支部隊的第一任支隊長是重藤千秋少將,所以前期叫重藤支隊。

重藤支隊下轄兩個步兵聯隊、一個山炮聯隊、兩個衛生隊、一個臨時車隊、兩個輸送監視隊及一個高射炮隊,總兵力14000多人。

重藤支隊在武漢會戰前,支隊長由波田重一接任,所以又改名為波田支隊。波田支隊的戰績就不說了,武漢會戰發揮很好。

日軍的支隊是為特殊戰鬥任務而設立,所以編制有很大差別。

比如安岡支隊,這個支隊級別比波田支隊高,屬於機械化部隊,支隊長是安崗正臣中將。


安岡支隊下轄兩個坦克聯隊、一個步兵大隊、一個炮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自動車聯隊及一個高射炮中隊。

但這又不是固定編制,日、蘇諾門坎戰役時,安岡支隊被調往前線增援23師團。

為了和蘇聯打一場坦克大戰,安岡支隊增加了一個坦克聯隊、一個步兵大隊、兩個野炮兵中隊、一個高射炮中隊等等。

日軍支隊為何難全殲?我們看看安岡支隊參加諾門坎戰役的大概過程。

蘇聯為了殲滅23師團、安岡支隊,調集了一個集團軍,下轄三個步兵師、一個坦克旅、三個裝甲汽車旅及一個傘兵旅。


雙方兵力對比蘇聯佔據絕對優勢:步兵是日軍的兩倍,炮兵三倍,坦克、裝甲車五倍以上。

結果是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大炮等重武器被蘇軍全部摧毀,23師團和安岡支隊傷亡率高達80%,觀戰的德國武官評價說:日軍雖然處於劣勢,但戰術水平太差,只擅長肉搏戰。

如果這場戰爭放到中國戰場,國軍1個集團軍能否打出這樣的戰果?答案顯而易見,為什麼不能,主要還不是我們沒有蘇聯那麼大家當。

所以並不是日軍支隊多難打,還是我們武器裝備跟人家相差太大。



花木童說史


武漢會戰期間,日寇第11軍編成內有個“波田支隊”,推進迅速,作風兇悍,由日軍“臺灣守備司令部”所轄之第1、第2聯隊、山炮兵聯隊和衛生隊、汽車隊和輸送監視隊(輜重兵)共14000餘人組成(內含部分臺灣籍士兵),以支隊長波田重一少將命名,曾經攻克長江天險田家鎮要塞,1938年10月27日該部佔領漢陽,支隊長波田隨即因功晉升中將,出任第19師團長,貨真價實的罪惡部隊,暫不多評。



(抗日名將張自忠)

日軍的支隊並非正式編制,而是為了特定戰役任務臨時組建的混成部隊,類似於納粹德軍二戰後期的“戰鬥群”建制,兵力規模則在師團以下、大隊以上,具體編成根據戰役需要設定,一俟戰役結束即行歸建,“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正因為是臨時組建,因此沒有正式的序列番號,多以部隊長的名字稱謂,比如這個波田支隊在之前的淞滬會戰期間,指揮官是重藤千秋少將,所以1937年8月稱“重藤支隊”,武漢會戰後波田高升,新任指揮官為飯田祥二郎少將,1939年則改稱“飯田支隊”,再以後整編為“臺灣混成旅團”,就不再是臨時性的支隊了。

第五師團在華北作戰中,也曾經抽出第9旅團加強後組成“國崎支隊”,南下參與南京大屠殺。



(南京防衛司令唐生智)

在與國民黨中央軍的大規模野戰中,日軍的“支隊”基本為旅團甚至加強旅團級的兵力,主要原因是日軍在華兵力不足、佔領區廣大,有時完全抽調一整個師團參戰頗顯力不從心,於是就將擔負佔領軍任務的師團抽調精銳組成支隊配屬給主要戰役方向。

比如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第11軍司令園部和一郞將駐宜昌的內山英太郎第13師團的早淵旅團抽出,加強炮兵後組成“早淵支隊”配合第3、第6等主力師團南犯長沙,被九戰區薛嶽和六戰區陳誠聯手打將回去之後,早淵所部又重新歸建第13師團,支隊名字取消。此戰期間同時還組建了荒木、江藤、平野等支隊,多是從華中和華東各師團抽調兵力組成,以彌補進攻兵力的短缺。



(衡陽保衛戰第十軍方先覺)

而在與華北的八路軍或國民黨雜牌軍的作戰中,由於對手的強弱不同,日軍又經常以一個聯隊或幾個大隊為基幹組建負責掃蕩任務的“支隊”,此間兵力和火力都大打折扣,配屬的炮兵等也較弱。比如由關東軍組建增援華北的“大泉支隊”,只是以第2師團的一個大隊加強部分騎兵後組成,兵力不足1500人,支隊長大泉基少佐;再如由獨立第三守備隊抽調精銳組成的“堤支隊”,也不過是堤不夾貴中佐指揮的2000來人,兵力火力肯定低於一個旅團。

因此,日軍的支隊在正面戰場是比較難啃的,基本是旅團以上師團以下的兵力,綜合戰鬥力足可對頂中央軍的一個軍,支隊長軍銜至少是少將或大佐,確實難打;在抗日敵後戰場則是大隊以上旅團以下的兵力,整體戰鬥力不如中央軍的一個師,支隊長軍銜從少佐到大佐,完全根據基幹部隊的規模決定,並非龐然大物。


度度狼gg


日軍的支隊,就是德軍的戰鬥群這個概念,兵力從幾百人到上萬人不等。基本都是抽調一些步兵,再加強一些工兵,機槍,炮兵和通信兵組成。

比如,臺兒莊戰役的日軍坂本支隊,就由6個步兵大隊兩個野炮兵大隊組成。瀨谷支隊包括,獨立機關槍第10大隊;獨立輕裝甲車第10、第12中隊;野炮兵第10聯隊6箇中隊;野戰重炮兵第1旅團之第2聯隊兩個大隊;中國駐屯野炮兵第3大隊(15公分口徑榴彈炮兵兩個中隊);臨時野炮兵中隊,工兵1箇中隊,兵站汽車1箇中隊。

福榮支隊包括,63聯隊之第2大隊,野炮兵1個大隊。其實,百團大戰關家腦的岡崎大隊,也是支隊,嚴格說叫,岡崎支隊。包括,支隊長為第37步兵團參謀岡崎謙受步兵中佐步兵第225聯隊第3中隊 將校5名,下士官兵150名。 步兵第226聯隊第2大隊(大隊長今富光藏步兵少佐) 將校25名,下士官兵792名。步兵第227聯隊第6中隊 將校5名,下士官兵146名,其它部隊 將校2名,下士官兵101名,共計 將校37名,下士官兵1189名。

因第1軍各鐵路沿線的兵力不足,於是從駐山西運城的第37師團各單位抽調部隊組建成岡崎支隊參加掃蕩。進入關家腦戰場的是500多人,並不是整個支隊都參加了戰鬥。

日軍非常喜歡根據任務的不同,編制,各式各樣的支隊,規模從幾百人到上萬人都有。裝備從重裝炮兵到輕步兵性質支隊都有。


深度軍事


這裡以百團大戰中圍殲岡崎支隊為例!

此戰排兵佈陣上也有失誤。 769,772,總部特務團被用來攻擊關家堖,決死一縱隊用來攻擊柳樹堖。 進攻發起後,決死一縱38團攻克柳樹堖,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在與25團交接陣地時遇到日軍反衝擊,柳樹堖又被日軍奪去。此後決死一縱雖然多次組織進攻,由於火力和配合因素,沒能再奪回柳樹堖。 決死一縱隊是新加入八路的部隊,如果此戰派那三個主力團來攻擊柳樹堖,在遇到日軍反衝擊時,老八路當不至於像新部隊那樣陷入混亂而被日軍反擊下去。

769團攻擊路線是一個20米高懸崖,崖頂是個坡度較陡的坎與堖頂相連,雖然登上懸崖,但是卻被日軍機槍壓在坎下。772攻擊路線是條几十公分寬的窄路,只能打掉一個連再上一個連繼續衝擊。部隊也打紅了眼,戰士們為了給戰友報仇,拼命攻擊。此二路地形不利,用火力佯攻最好。但是卻派了最強的兩個團。老八路的傳統,最難最重的任務自己扛,相對輕鬆的讓給新部隊。 應加強南面特務團方向。南面坡度較緩,有一排窯洞。得知日軍佔領關家堖後,由於彭總剛簽發命令,士氣正高,左權只得佈置特務團提前一小時發動偷襲。但是二營雖然偷襲衝上堖頂,日軍卻是在堖頂周邊沒佈置多少兵力,堖頂中心平地卻部署了機槍陣地,衝上一批被打掉一批。

三營攻擊窯洞時,沒成想日軍把窯洞都掏通了,整排窯洞相連成了一個完備的體系。往往是打下一個窯洞消滅一挺機槍,在攻擊下一個窯洞時原先的窯洞又有日軍機槍射擊。再加上柳樹堖日軍的火力背後襲擊,暴露在外的特務團遭受重大傷亡。 因此,作為配角的柳樹堖才是關鍵。拿下柳樹堖後再專心從南坡攻擊,雖然日軍打通了窯洞,我軍依然能一個個的把窯洞攻克。之後集中迫擊炮轟擊堖頂,再衝上去展開白刃戰。 雖然這樣費時,但是兩天時間應該足夠了。

就算這場戰役傷亡再大,彭總的決策都是正確的。一,區區一個支隊,竟然敢深入根據地,太囂張。不打,可能導致敵人更猖狂,到處開花,我八路軍就難以組織聚殲,因為敵人支援會更快。八路軍需要的部隊更多。二是,如果不果斷打擊,兵工廠可能被發現,這將是巨大的損失。三是,必須打的原因,就是淬鍊部隊,不然以後遇到這總攻堅戰,會損失更多。綜上所述,彭總決策是正確的!

一員名將,最基本的素質,不應該因怒而戰,應該知地利吧,應該知雙方武器優劣吧,應該度傷亡吧。關家堖之戰,指揮員缺乏最基本的軍事常識,放其走而於路伏擊才是上策。山地作戰專家陳光大將沒在,陳光不僅善於帶兵帶猛將,而且善於爆破、坑道、迂迴等,一個朝鮮反斜面作戰折磨美軍夠嗆,如果是陳光在集總,帶一個主力團足夠全殲山琦大隊。

當時,彭總的看法沒錯,如果讓日寇輕輕鬆鬆進出,肯定會有大麻煩的。何況,已經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面,沒有理由不打。至於開打之後,已經沒有選擇餘地了。而且,基本打掉了敵人大多數軍官,只剩下百分之十的餘敵,實際上就是打垮了敵人。客觀的說,從軍事角度來看,八路軍已經大獲全勝了,再要求全殲難免有點吹毛求疵了。畢竟100分不是那麼簡單的。

四個小時竟構築成了完備的防禦陣地,足見日軍步兵的軍事素質和嫻熟的土工作業技術。一般把步兵的五大技術歸為射擊、刺殺、投彈、游泳和土工作業。關家堖的地形易守難攻,正好有利於日軍步兵發揮長處。九二重機槍、歪把子、三八大蓋、擲彈筒和九二步兵炮都是具有遠距離殺傷力的武器,想靠近都很困難。

日軍一個支隊應該接有一萬左右,即一個主力聯隊(或兩個),另加強了什麼炮兵大隊,工兵大隊,騎兵,輜重部隊等,戰鬥力非常強大,如波田支隊。各參戰部隊在開戰初期行動不夠迅速果斷,沒有抓緊時間迅速接敵,給了日軍準備時間進行撤退和構築工事。由於沒能兇猛狠的迅速接敵,沒能發揮我軍運動戰優勢從而在野戰中消滅敵人,被迫打成了攻堅戰。

敵人首先查獲了我們戰略意圖,主動選擇了戰場,至使敵人火力優勢得到發揚,而我軍大兵團展不開,缺乏攻堅的經驗和裝備問題突顯。這一仗與其反思作戰本身,不如反思在戰略上主動的情況下,為什麼沒能實現在我們選擇的戰場上、於我們有利的戰鬥模式上、和敵人決戰。


歷史深度揭秘


二戰時期,師團是日本陸軍最重要的作戰單位編制,往下就有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和分隊,日本陸軍軍隊編制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將日軍的編制,簡單地與其他軍隊對應起來,因為人數包括裝備都對不上號,因此說日本軍隊具備日本特色。

在松滬會戰、長沙會戰、武漢會戰等規模相當大的戰役中,日軍需要數個師團的兵力才能對付國軍數十萬守備軍隊,因此日軍就臨時組織起軍的編制,一個軍可以有好幾個師團組成,從中將師團長中挑選一人擔任中將軍長。

事實上日軍的軍長,相當於國軍好幾個軍組成的集團軍軍長,一般日軍齊裝滿員的一個師團約2.8萬人,相當於國軍一個軍的兵力。

但有時在組織戰役中,需要加強某個方向的兵力,可能師團兵力太多,旅團、聯隊等編制人數又不夠等,日軍會臨時組織支隊這樣一種作戰單位,注意這是非固定的作戰單位,一般戰役或戰鬥結束以後,支隊就馬上解散了,各歸原建制單位,具備靈活性和機動性的特點,執行作戰任務時彈性非常大。

有些支隊由五、六個聯隊組成,兵力有1.5萬人以上,有的只是一、二個聯隊組成,兵力僅數千人,有的甚至只是一個大隊一千餘人組成,總之,編成是非常靈活的,沒有固定的作戰人數,每次都會根據執行任務的不同而定奪參戰人數。


戰時,會用支隊最高指揮官的名字來命名支隊,譬如,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國軍和日軍在魯南地區進行了空前殘酷激烈的臺兒莊戰役,參戰的日軍除了板垣徵四郎第5師團和磯谷廉介第10師團等主力以外,還包括瀨谷支隊,裝備有火炮60餘門、戰車34輛,共1.3萬餘兵力,其戰鬥力不容小覷。

支隊長由瀨谷啟擔任,此人原是第33旅團少將旅團長,下轄步兵第10和第63聯隊,野炮第10聯隊、野戰重炮第2聯隊,第10獨立機槍大隊、獨立戰車第10和第12中隊等。

綜上,抗戰時期,日本陸軍支隊屬於非常識編制,是為完成某一特定作戰任務,而臨時抽調編組的部隊,規模大小不一,規模最大為旅團級甚至超過旅團級,但人數少於師團級,最小甚至僅為中隊級。


國平軍史


關於這個支隊,我在這之前的一篇日軍編制的文章裡面曾經說過,這是屬於日本人作戰時期一個特殊的編制,也可以稱作為作戰編制,並非一般的部隊編制。

在普通的時候,日本人的編制也就是新兵訓練的時候的編制,差不多也就大家經常聽見的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在這其中會存在一些特殊的部隊,編制可能出現的時候大家會嚇一跳,說這個部隊編制怎麼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但這就是日本人為了滿足各個地區不同的作戰需求所誕生出來的部隊編制。

支隊就是其中之一,支隊是怎麼來的?它是由一個日本師團或者是旅團總支部隊數量較為龐大的一支部隊裡面分離出來一隻部隊,然後以這一支部隊作為主心骨,配備以少量的特種機動作戰力量形成的一支強悍的突擊力量。

這一隻作戰力量通常會在一支部隊的作戰行動裡面,根據接下來作戰任務所提前設立出來的一支部隊,這支部隊的名字,通常都會由這一隻部隊的指揮官來命名。

由於這一支力量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一支部隊,所以這支部隊通常戰鬥力強悍,突擊力量強,尤其根據不同的作戰需求,他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面對不同的作戰任務的時候,這一隻臨時組建起來的日軍小部隊會按照這些特殊的任務,完美並且堅決的執行這些任務,由於這些任務是要配合主力部隊一同行動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這一歇部隊在作戰失敗以後也有機會和主力部隊靠攏,有這些士兵作戰意志頑強,很難將其做到全殲,所以即便擊敗這一隻隊伍,對方的軍隊也很難做到完全的將這支部隊給留下來。

沒有人會傻到說把這一支力量的部隊的規模給定型,這關乎到的是這一支支隊存在下去的意義,如果這一支部隊定型了,那完全可以在日本人的部隊編制上面再加一欄,日本人的支隊究竟有多少兵員?

但是從日本人對於實際情況的理解來看,日本人講究的那就是物盡其致,一分錢掰成兩半來花什麼意思?日本人絕對不希望出現資源浪費,也就是原本交給1000人完成的任務,你硬加2000人,這是什麼?這就是卑鄙的浪費!

在中國戰場上面,這些代號為支隊的日本,不對曾經給中國軍隊帶來過無窮無盡的災難,由於中國戰場上面國民黨正面軍隊作戰死板,而且不懂得如何去縱深防禦,所以,造成的結果便是日軍的大部隊在前線牽制的時候,這些小部隊往往能夠做到奇襲或者是突然拿下中國軍隊的戰略要點,扼殺中國軍隊接下來的抵抗意志和抵抗的能力。

當然這種事情也有例外,比如說臺兒莊戰役的時候,中國軍隊曾經正面擊敗過一支日本支隊,這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情況之下,在日本人完善的戰略規劃下,也很難應付這些令和作戰,並且作風強悍的日本支隊。


漩渦鳴人yy


侵華日軍中的支隊是一個臨時編制,是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從師團抽調部隊臨時組建的。首先說一下重藤支隊。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為了增援日軍上海派遣軍,日軍臺灣軍以臺灣步兵第1、第2聯隊和臺灣山炮兵2箇中隊組建成支隊,由臺灣守備司令重藤千秋少將擔任支隊長,因此稱為“重藤支隊”,同時也叫“臺灣旅團”。按照《熊本兵團史》第二冊記載該支隊兵員來自於九州及熊本縣,部隊戰鬥力強悍!

到了1938年時,重藤支隊又劃歸日軍華中派遣軍,支隊長由波田重一少將擔任,因此也叫“波田支隊”。(支隊一般由數個聯隊、兵種部隊或者大隊、中隊臨時組建,規模沒有定數。組建後一般用部隊指揮官的名字為臨時番號,換下任指揮官時,就用下任指揮官的名字命名。)

由於戰鬥力強,進攻速度極快被日軍稱呼為“陸上魚雷”。

除了這個支隊外,在日軍進攻南京的時候,上海派遣軍第16師團又命令第30旅團長佐佐木到一少將指揮第38聯隊,第33聯隊第1大隊組建成佐佐木支隊。兵力上該支隊步兵只有4000多人,但配屬了大量炮兵。除了自身的8門九二式步兵炮,4門四一式75毫米山炮,4門94式37毫米速射炮外。

還配屬了獨立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1個大隊:8門105毫米加農炮,獨立攻城重炮兵第2大隊第1中隊:4門八九式150毫米加農炮,獨立重炮兵中隊:1門九六式305毫米迫擊炮,獨立攻城重炮兵第5大隊1箇中隊2門150毫米臼炮以及16師團的野戰炮兵第22聯隊的8門75毫米野戰炮和4門九一式榴彈炮。 這種規模的炮兵數量已經超越日軍一個常規師團的火力。在南京保衛戰的烏龍山炮臺戰鬥中,佐佐木支隊的105.150加農炮死死得壓制住了中國軍隊。只有少量迫擊炮的第2軍團第41.48師只有招架之力,沒有還手之力。

最著名的臺兒莊戰役,日軍派出的瀨谷支隊和坂本支隊也是,雖然兩個支隊兵力一共才2萬人整,但配屬部隊很多。比如瀨谷支隊(第10聯隊,63聯隊)配屬了駐屯軍戰車隊,2個輕裝甲車中隊,野戰重炮兵一個聯隊,支那駐屯軍炮兵大隊第6中隊,駐屯軍野戰炮中隊,第10師團野戰炮兵第10聯隊一半兵力。擁有24門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4門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4門90式75毫米野炮炮,12門改三八式75毫米野炮,12門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

擁有大量炮兵,裝甲車,戰車的瀨谷支隊獨立作戰能力提升數十倍,所以開始瀨谷支隊先後打穿了第22集團軍,第20軍團防線,後在臺兒莊與西北軍第2集團軍作戰。最後國軍集中10多萬兵力合圍臺兒莊的瀨谷支隊和增援臺兒莊的坂本支隊,以兵力上的絕對優勢戰勝了日軍,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






江紫辰


二戰時期,倭國陸軍的所謂支隊,並不是一個正式編制,多是臨時任務編組。

通常情況下,倭軍支隊以一個步兵聯隊,配屬若干加強部隊,比如炮兵大隊、騎兵中隊、坦克裝甲中隊、輜重大隊這些組成。其指揮官多以步兵聯隊長擔任,名稱也就以該聯隊長的姓名命名。因為倭軍標準步兵聯隊為3800人,所以一個支隊一般就是5000人左右,因為配屬機動火力支援,所以支隊戰鬥力很強。

但抗戰初期的日軍支隊更高一些,通常由少將旅團長指揮,比如臺兒莊戰役中倭軍第5師團的扳本支隊就是21旅團長扳本指揮,轄21步兵聯隊大部,11步兵聯隊兩個大隊,42步兵聯隊一個大隊,與野炮第五聯隊兩個大隊及山炮兵一箇中隊。這麼算下來,加上醫護、通訊、汽車等機構,扳本支隊超過一萬人,比標準日軍旅團還要多。

在這裡就要說明中日軍隊編制差異。

日軍分隊13人,幾乎兩倍於國軍的班。日軍小隊有50多人,對應加強排或者普通連,日軍中隊180人等於國軍營。日軍大隊1100人,等於團。日軍聯隊3800人,大體超過國軍旅的編制。日軍旅團的8000人標準遠比國軍一般的師多,日軍師團2萬多,比大多數國軍的軍還多。

算上火炮與空中優勢,戰術差距,日軍一個大隊就能打得國軍五六千人的師到處跑。所以要消滅一個日軍5000人的支隊,最少需要國軍組織十萬大軍去包圍與阻援。


四川達州


二戰中的日軍正式編制中並沒有“支隊”一說,支隊是一種戰時的臨時編制,是為了更好地達成戰役目的而組建。

日軍的正式編制中,按照級別從上往下排列,是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

大致說來,日軍的軍的規模相當於國軍的集團軍,師團相當於國軍的一個軍,旅團相當於國軍的一個師,聯隊相當於國軍的一個團,大中小隊則分別對應國軍的營連排。

師團的最高領導者一般會是中將,旅團則是少將,聯隊是大佐。

作為一支臨時部隊的番號,支隊的規模一般是對應著旅團或聯隊級別的部隊,領軍人物大多數是少將,少數是大佐,戰役結束後,支隊一般會選擇解散處理,從哪裡來的,回到哪裡去,迴歸到原先所屬的編制。

支隊的名稱一般會選用支隊長的姓氏冠名,比如上村支隊、波田支隊、佐枝支隊。

不同戰役的不同戰略目的,是決定支隊規模的關鍵因素,假如出現在正面戰場,其規模一般會大於等於旅團,因為他們要承擔比較過硬的戰術任務。比如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的佐枝支隊,就是一個旅團加一個坦克大隊的規模。

假如是出現在敵後戰場的作戰中,支隊的規模要相對小一些,普遍會小於旅團,一般會相當於聯隊規模,某些特殊任務,甚至只相當於一兩個大隊的規模。

比較知名的關家堖戰鬥中,八路軍出動了一萬餘人、相當於八個團的兵力,在彭副總司令的親自督戰下,對配置有五百多名日軍的岡崎支隊決意進行一場圍殲戰,打了兩個晝夜,最終也沒有完成全殲的任務,可以想象,在敵後戰場上的日軍支隊,是一種什麼樣的火力存在,以及向全殲他們需要付出怎樣的成本。

在正面戰場上,由於武器和兵員等方面的差距,中國軍隊全殲日軍一個聯隊的戰役仍然屬於鳳毛麟趾,想要全殲一個大於聯隊規模的支隊,其難度也可想而知。

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僅日本官方承認的“玉碎戰”就有十五次之多,一個硫磺島戰役,日軍就戰損十萬人,支隊的規模,就顯得很不夠用了。


歷來現實


挑起七七事變的一木清直這廝應該都比較熟悉,這廝當年擔任駐屯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長,少佐軍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木清直參加與了中途島海戰,擔任第七師團第28聯隊長,配合海軍登陸作戰,殊不知海戰日本的大敗登陸作戰計劃也取消了,這廝暫時逃過了一劫,撤回了關島進行休整,但中途島海戰的慘敗也為一木清直挖好了“墳墓”。

在中途島海戰期間,日本為了佔領戰略要地莫爾茲比港,以掩護海軍主力側翼的安全,決定在所羅門群島稍微大點的瓜島建立機場。由於日本陸海軍誰都看不起誰,海軍並沒有把建機場的計劃告訴陸軍,自負的日本人只派了少量的海警部隊擔任警衛任務。可謂蒼天有眼,在日本即將完成瓜島機場建設時不巧被美軍發現了,美陸軍一師一萬八千人輕取了瓜島及鄰近的圖拉吉島。而島嶼的丟失日本大本營錯誤的認為美軍不會在瓜島大動干戈,兵力不過兩千餘人,要奪回瓜島並非難事,於是將奪島的任務交給了正在進攻新幾內亞的第17軍司令官百武晴吉。

百武晴吉並不知道海軍正在瓜島修建機場,也懵逼了,在不影響新幾內亞的部署下,將奪島的任務交給了大本營從關島調來的一木支隊及川口支隊。一木支隊是以第七師團第28步兵聯隊為基幹改編而來的,總兵力2500餘人,由一木清直大佐任支隊長;川口支隊是由第25獨立混成旅團第124聯隊為基幹改編而成的,總兵力約3000人,由川口清健少將擔任支隊長。

由於日本大本營判斷瓜島美軍的兵力不過兩千餘人,自負的百武晴吉認為對美國大兵以一打二不成問題,於是以一木支隊打頭陣,並分成了兩個梯隊分批次登島作戰。第一梯隊不足一千人在一木清直的率領下率先登島,作戰慾望強烈的一木清直剛登島就向美軍的一個團連續發起了三次衝鋒,一個晚上一木支隊第一梯隊就被全殲了,支隊長一木清直在受重傷後切腹自殺。

在一木支隊第一梯隊全軍報銷後,百武晴吉開始採取了“添油戰術”,命令一木支隊第二梯隊一千餘人與川口支隊4200餘人在川口清健少將的率領下,同時登島向美軍發起總攻。由於對瓜島地形一無所知,川口並沒有盲目執行百武晴吉的命令,而是採取了夜襲的方式對美軍發起突擊,在損失三分之一的兵力後,川口支隊不得不下令停止了進攻。經過半個月的爭奪戰後,在缺乏補給的情況下,一木支隊第二梯隊和川口支隊所剩無幾,眼看著瓜島屢戰屢敗,日軍不得不向瓜島增兵,從此,雙方進入到了長達半年的殘酷爭奪戰。

一木支隊和川口支隊都是由日軍精銳部隊抽調精幹改編而成的,戰鬥力都很強而且兵力規模也大不一樣,但在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都是浮雲。二戰日軍根據戰時的需要組建了不少“支隊”,如編制比較大的就是以臺灣守備部隊改編成的重藤支隊了,總兵力約1.4萬人,相當於日軍一個乙級師團的兵力了,武漢會戰期間在波田重一的率領下(也叫波田支隊)擊潰了國軍一個軍的兵力,攻佔了國軍自稱堅不可摧的馬當要塞,對於裝備落後的國軍要全殲這部隊幾乎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