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啥實行分封制度?

10萬個是什麼


朱元璋的宗室分封制度既不同於漢晉時期,又不同於唐宋時期。漢晉時期,皇帝分封宗室基本上都以封國的形式存在。各宗室藩王基本上都是裂土封疆,成為了國中之國,雖然國家名義上統一,但宗室藩王實際上都成為了獨立的小王國。而唐宋時期,宗室藩王雖然鎮守一方,也可以管理一方之政事,國家相對控制藩王的力度較強。相對於漢晉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明朝朱元璋時期,他參考了之前歷朝歷代皇室分封藩王的案例之後,研究出了明朝所特有的宗室藩王制度。明朝的分封在制度上確實有了進步,

其特色為“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說白了也就是明朝的宗室藩王除了從朝廷拿著祿米錢財享受逍遙之外,再不需要做任何的事情。

《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從這裡就可以為看出,明朝分封宗室不會賦予宗室藩王任何的實權官職。但有一點特殊優待,那就是朱姓宗室子弟世世代代皆受到朝廷的供養。從這一點來看可就要了親命了。朱元璋的分封制度雖好,朱元璋設計等也不錯,尋思不給後代子弟任何權利了,但起碼給後代留一個終生富貴衣食無憂。但誰能知道,就是因為這後來明朝越來越龐大的宗室群體拖垮了明朝的財政。國家連宗室都養不起,又何談發展呢。

朱元璋之所以會實行分封制度也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分封是歷朝歷代都會去做的事情。除了秦始皇這位功高蓋世的千古一帝意識到了分封制的弊端,所以徹底的廢除了,而改為郡縣制。但秦始皇之後的皇帝沒有那個魄力,也沒有那個決心。雖然自秦始皇之後,歷朝歷代的行政制度都脫離不了秦始皇的分封制度。但與此同時各個朝代也都保留了宗室分封的制度。畢竟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皇帝也不能免俗。自己當皇帝了,自己的親人兒子們自然也得享受勝利的果實。這也就是分封制度的由來。而朱元璋也就是這麼考慮的。畢竟他這個平民皇帝更加重視這方面。

除此之外朱元璋分封宗室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原因考慮。朱元璋繼位之後內心之中危機感十足,他一直認為自己的江山不穩當,所以為了維護朱明王朝的江山,朱元璋就把所有的人都分封到地方替中央監督各地,可能在朱元璋潛意識裡認為,自家人靠的住。明朝的藩王名義上除了王府以外,即沒有封地,也沒有軍隊,但是作為皇帝的兒子,又有監督地方的職責,加上在地方經營百餘年,進行土地兼併,還是有相當的實力。而且明朝初期還是一個特例,歷史上朱棣就藩之後不也擁有軍隊,甚至可以獨自對蒙古發動戰爭嘛。當然了,這也是個例,朱棣開始這個弊端就已經被修正了。但藩王始終是藩王,他們真要是包藏禍心,防也是防不住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南京稱帝后,他將分封制做為了安邦定國的一項政治制度。他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封爵,分鎮諸國。聯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為確保朱家天下能夠傳之萬世千秋,從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就實行了分封藩王。

朱元璋平民出身,沒有根基,為了儘快穩固政權,給諸子分封是必要的手段。朱元璋對藩王叛亂的預防也很到位:

分封而不臨民,不掌握地方行政權,對軍隊有戰時指揮權,而無平時控制權。給諸王相當的待遇,使其減少對皇位的覬覦。

但朱元璋封諸子為藩王只考慮到有利的一面,對其弊端考慮不周,並在具體分封措施上也有失妥當,藩王雖無行政權,但封國很大,還握有軍權,其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所統兵都遠遠超過萬人,導致後來朱允炆不得不削藩。

歷代分封,會造成皇位之爭及內亂。最早的周分封,導致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漢初的分封導致七王之亂;西晉司馬氏的分封導致八王之亂;唐朝的分封有玄武門之變。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何況當時有人還冒死直諫。這個冒死直諫的人叫葉伯巨,葉伯巨向朱元璋上了一書,名為《奉詔陳言疏》朱元璋看到後氣得馬上把葉伯關在刑部監獄,活活餓死。

歷史證明葉伯巨是正確的,朱元璋死後,其孫建文帝實行"削藩"之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奪取了皇位。

其實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也是無奈的選擇:

1.外臣對皇權的威脅太大。朱元璋時期,發生兩件大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1380年,明太祖以造反罪誅滅宰相胡惟庸九族,受牽連的官員非常多。1390年,朱元璋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李善長、陸仲亨等開國功臣及其子孫們。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 藍玉是朱元璋最能打的武將之一,後來藍玉居功自傲,漸生不軌之心。1393年, 朱元璋發現藍玉欲圖謀反,便誅殺藍玉同黨,被殺者有1.5萬人之多。

朱元璋打天下之時,這些人都是開國功臣,要控制這些人,談何容易,但朱元璋做到了。他廢丞相、設內閣,設錦衣衛,顯示了他高超的對朝政的把控能力。

第二、天下剛剛統一,只有藉助於分封,才能穩定朱氏統治。秦始皇一統六國,沒有分封,秦始皇死後三年,秦朝就滅亡了,秦亡於天下群起而攻之,六國舊貴族群起而攻之。所以漢高祖劉邦實行了分封制,封諸子為王。後來雖有七王之亂,但最起碼保證天下還是劉氏的。這也是為什麼王莽篡漢之後,劉氏還能奪回天下。直至東漢末年,劉備做為劉氏皇室,還是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建立三國之一的蜀漢,這就是分封的好處。曹魏政權短命而亡與沒有分封有實權的曹氏諸王有關,司馬氏吸取教訓,廣封諸王。後雖發生八王之亂,但司馬氏逃到江南,又建立東晉。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面對龐大的版圖,要鞏固統治也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很多地方民不聊生,這與秦朝和漢朝剛建立的時候是相似的。一旦有地方發生起義或是兵變,光靠中央是不行的。朱元璋要考慮他的後代有沒有這個能力,而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分封制。分封諸王雖有發生內亂的可能,但起碼能保證皇位還在朱氏手中。

所以,朱元璋明白分封的好處要大於分封的壞處。面對剛統一的天下,朱元璋怕子孫們駕馭不了朝中大臣和地方的悍將,所以必須這麼做。這樣朱氏天下就保住了。


時光隧道2019


分封制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以血緣宗親關係來分配政治、經濟、土地等權益,維護貴族特權統治的一種制度。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就大肆地分封他的兒子們為藩王,分別在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和洪武二十四年,這期間一共分封了25位藩王,這裡面其中有24位是他的兒子,只有在洪武三年時候分封的靖江王朱守謙為他的侄孫子。(雖然為侄孫子,但是同樣也是朱家後裔)

關於“分封制”的優劣在不同時期對於拱衛皇室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當然總體而言是“弊大於利”,尤其是在明朝之前的歷代封建王朝,均有因“分封制”而受到傷害的例子。

我們熟知的有以下王朝均嚐到了“分封制”所帶來的“惡果”:

西漢景帝時期,爆發過“七國之亂”;

西晉惠帝時期,爆發過“八王之亂”;

而這兩個王朝因叛亂而帶來的傷害也是巨大的,尤其是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更是導致了後來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華夏大地而後分裂幾百年的始作俑者。

可是既然已經有了“前車之鑑”,朱元璋為什麼還是要實行分封制呢?咱們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一下。

一、明初“分封制”有什麼特點?

先簡單闡述一下“西漢”和“西晉”在諸王動亂之前諸侯王都有哪些權力:

“西漢”時期的諸侯王在最初時候權力很大,每一個封國幾乎都是獨立的王國,王國內軍事、政治、經濟都自成體系,西漢初期的諸侯王可以說是在我國整個封建王朝史上權力最大的。

“西晉”時期的諸侯王雖然表面上沒有什麼權力,只有尊貴的稱號,軍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頂多也就大幾千人的兵馬,但是這是表面現象,西晉的諸侯王在其封國有自行任命屬官的權力,這就說明,長時間之後可以輕易形成私黨,並且西晉皇室為了使諸侯王拱衛皇權,大多在中央授予其高官,或者在其封國任命其為該地的軍隊統帥,諸侯王雖然沒有私人武裝,可是他們大多在國家的部隊中擔任將領,這權力更大了,人家也是擁有起兵叛亂的基本條件的。

而在明初的“分封制”下的藩王們也可以說是在我國封建歷史中屬於權力極大的了:

  • 1、各藩王都擁有直轄於自己的三支護衛軍,這些護衛軍以“衛”為單位,都是精銳的軍士,根據藩王勢力大小人數並不確定,最多的可達兩萬多人,少的也有數千人。

  • 2、雖然明朝的軍事力量以衛所基本單位,而且這些衛所都是由武將來管理並且直接權限在於中央,可是一旦有軍事行動的時候,這些衛所都要受到該地區藩王的節制和管理,當然平時藩王們沒有對屬地衛所的直接管理權,只有臨時節制權。


  • 3、在特殊時期,藩王可以直接統轄該地所有部隊,並且在戰時充當該地軍事領袖,當然,這需要授權,必須有皇帝的詔令才行。

  • 4、在經濟上,藩王們都享有豐厚的待遇,親王的俸祿大概是每年一萬石,(一石相當於120斤),而且還有屬於自己的良田,最少單位都是以百頃起步,再加上平時朝廷的賞賜,親王的日子過的簡直不能再好了。

  • 5、明朝的藩王是可以世襲的,全部都是“鐵帽子王”(這是清朝出現的),並且藩王可以干預所在地的政治行為,但是實際權力還是在地方官和中央手中,即便這樣,藩王也是非常有權勢的。

所以說,明朝的藩王儘管較西漢、西晉兩朝諸侯王權力稍弱,但是也絕對是實力派了。

二、明立國之初對於北元的戰略佈防

明朝滅亡了元朝之後,元朝殘餘勢力退回大漠,國號仍叫“大元”,朱元璋政府雖然承認其獨立性質,但是並不認同其於“元朝”的繼承性,所以稱其為“北元”。

雖然中原故土已經收復,但是退居大漠的“北元”仍然是大明王朝邊疆最大的威脅,而且即便從明初徐達北伐開始,到後來的藍玉“捕魚兒海戰役”(捕魚兒海是今天的貝加爾湖),雖然有力的打擊了“北元”,但是並沒有將其消滅,每次戰鬥都是以明軍勝利而告終,可是即便勝利了,這遼闊的大草原也不適合農耕,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肥沃的農田才是最急切需要得到的土地。

這些“北元”的殘餘勢力被明軍打敗了便繼續北退,等明軍走了還會席捲而來,這跟民族特性有很大關係,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可以說明朝並沒有完全佔據主動權。

所以,基於對“北元”的防範,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將自己的兒子們安置在明王朝的北疆,“朱家天下朱家防”就是這個道理。

三、借鑑“元朝”宗王出鎮

和大明王朝相距最近的朝代就是元朝了,朱元璋也是自幼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當其推翻元朝之後,也沿襲了元朝的一些制度。

在民族感情上可能朱元璋和不同民族出身的元朝統治者們是分歧的,但是這個明初的“分封制”的確應該和元朝的“宗王出鎮”有淵源。

因為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後實行的分封制和明初的分封制沒啥太大的區別,為了加強皇權,忽必烈分封子孫為藩王,領兵出鎮各地,擔任該地區的軍事長官,威懾四方,基本權力除了軍事之外,司法、行政、經濟等仍然是歸地方所有,除了極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藩王有過總攬大權的情況外,基本上都是以軍事震懾為主。

所以說,明初的“分封”應該也算是對元朝“宗王出鎮”的一種繼承。

四、朱元璋個人的思想境界決定了明初的“分封制”局面

在明朝人眼中他們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是在延續宋朝的江山,是屬於重新構建華夏新秩序,但是宋朝屈辱的歷史使得朱元璋又不願意效仿宋制,眾所周知,朱元璋非常崇拜漢高祖劉邦,這可能與朱元璋的出身有關,同為社會底層,其實這也是朱元璋往上硬靠的,漢高祖劉邦屬於官吏,是秦王朝最下層的基層公務員,可朱元璋呢,真真正正的是出身底層,這種封建時期的“小農意識”決定了朱元璋的眼界。

而且漢高祖劉邦的家鄉距離朱元璋家距離並不遠,這種文化的傳習是很深的,所以朱元璋出處效仿劉邦,包括分封制等等。

朱元璋談古代帝王,最多提起的就是劉邦,所以可以認為朱元璋深受其影響,更是在朱元璋身居高位後也在不斷學習文化知識,自然而言就願意往劉邦身上靠,同為帝王,得找共同點,這是作為一個人很正常的思維了。

總結:

明初的“分封制”是基於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帝王的內心需求以及國家的硬性需要,但是“分封制”帶來的弊端確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分封制的本意就是為了將強皇權,以王權來拱衛皇室,可是在隨著朱元璋死後朱允炆並沒有朱元璋的實力去控制這些藩王們,最終他魯莽的決定“削藩”,而引發了“靖難之役”,最終這場分封終釀大禍。


如果您喜歡本人的文字和內容請多多關注或者點一下贊,您的義舉將成為本人源源不斷的動力,謝謝了!!


鴻涵先生


分封實際上各個朝代都或多或少存在,尤其在邊疆地區,幾乎都實質上分封,只是頭銜經常不一定是王侯,有可能是節度使、都督之類的,但實際上也是分封。例如宋朝府州的折家,從唐開始就是當地望族,盛產軍人,是個武士家族,趙宋出於現實需要,承認了折家的世襲分封,只是套上郡縣制的一個表皮。

為什麼要分封,這要從分封的最大優勢說起。分封的優勢有兩個,一個是成本低,另一個是戰鬥力強,這從分封制一開始就體現出來了。西周剛建立,就分封出一批批的人去拓殖,這些人沒有花費周王室多少資源,卻建立了幾百個封國,在這些封國的拱衛之下,周才建立了從燕國到楚國這麼龐大的天下。

而對各個中央集權的王朝來說,內部的順民怎麼搓圓捏扁都行,邊疆的蠻族最難纏,要麼和買要麼征伐,經常要吃掉王朝一大半的資源。所以出於現實考慮,各集權王朝在邊疆大多容忍一定程度的分封存在,以期待這些分封的人構成帝國邊疆的緩衝帶,控制較深的就叫羈縻,控制較淺的就叫冊封。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邊疆的形勢依然很嚴峻。蒙古高原有蒙古人,武士們隨時可能集結在某個黃金家族成員的周圍入侵,整個明朝也沒控制住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東北的納哈出雖然投降了,然而明朝也沒真正控制住東北。

形勢如此,朱元璋要麼一鼓作氣把這些邊疆蠻族全部徹底打散征服,然後全部實行郡縣制,要麼封王去鎮守。第一個選擇先不說能不能打過,如果戰爭久拖不決,軍隊的地位必然水漲船高,朱元璋最不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他還怎麼削軍方勢力?

所以,朱元璋只能分封子孫去邊疆。既然邊疆分封了,內部反抗情緒比較濃的地方也就分封了。


加密貨幣百曉生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皇子們為親王,前往封地就藩。藩王不僅手握重兵,還可節制地方軍政之權。這算是朱元章欽定的一項“基本國策”,也就是“封藩制”。

其實從歷史上來看,凡是搞了類似分封制的王朝,無一不受其害。早有東周春秋戰國,中有漢朝七王之亂,後有唐代藩鎮節度使割據。所以朱元璋搞的這套分藩制,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倒行逆施”了。

而且從結果來看,朱棣“靖難之變”也確是分藩制的惡果。

朱元璋死後,不僅建文帝施行了削藩,就連被削藩逼得造反了的朱棣,在坐穩了龍椅之後也開始搞削藩。所以,說白了,朱元璋在明初搞的分藩制存在很大弊病,只是時人困頓於所處時代而未遠知罷了。

我們瞭解歷史,一定要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中去。如果瞭解朱元璋其人生平以及他起義的始末,那他搞得這種“莫名其妙”的分藩制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朱元璋的出身和經歷

中國歷史上只有兩位真正意義上的草頭天子,一個是劉邦,另一個就是朱元璋。

對於這類草頭天子來說,榮登大寶之後最頭疼的問題,應該就是如何處置那些一起打江山的老夥計們了。

面對這些曾經一起出生入死,並且功勳卓著的哥們兒,不能完全奪權。更何況,立國之初,天下並未安定,朝中還需要這些良將,去鎮壓叛亂,戍守邊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是美談,卻又談何容易呢?

從歷史事實來看,朱元璋後來雖然也殺功臣,但在立國之初還是很重哥們兒義氣的。在開國大封功臣時,朱元璋一口氣封了六公二十六侯。這些人中不乏老鄉、發小兒、舊友。對於自己的鄉友尚且如此大方,更何況是親人、兒子。

另外,朱元璋髮際於抗元起義。所以,元朝的失敗經驗對他來說印象是最為深刻的。《明實錄》記載,朱元璋談及元朝時說:“元以寬失天下,不足法也”。

在朱元璋看來,元朝的滅亡在於疏於管理,導致政權無法在基層紮根。這也是元末烽煙四起的原因。

朱元璋認為沒有什麼比帶著血緣關係的親族來得更牢靠。所以讓自己的子孫去駐守疆土,是最穩妥的方式。

每個人都會受到自己視野的侷限。朱元璋的侷限就在於他的出身和事業發展環境。

二、軍事、政治需要

分封制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中央治理的成本和負擔。而且,明代雖然說是分封,但卻又不同於商周和兩漢的分封。

明立國之初,北方的蒙古人依然虎視眈眈,北部邊鎮防禦形勢嚴峻,多股起義勢力的殘部依然存在威脅,帝國的根基並不穩固。所以,在朱元璋的分藩制中,最強調的,是軍權。

在他看來,把軍權授予外人,則很有可能形成唐代藩鎮割據的情況。把軍權分給兒子們,再把治理權歸於帝國的文官體系,藩王雖有地方節制之權,但最終還得中央說了算。在這種中央、地方官、藩王相互制衡的作用下,藩王無法掌握地方全部的軍政財三種大權。

為了以防萬一,朱元璋還分封了超過必要數量的藩王,以求削弱他們的實力。並且在分封地和範圍上做了安排,這樣一來,藩王勢力不至於突然擴大,而且互相之間還會牽制彼此。不出意外的話,任何藩鎮一旦作亂,中央都可以直接拿下。

三、晚年提防

“燕王不可不慮!”

朱元璋在晚年其實已經開始提防兒子們了。太子朱標早死,老人家心疼孫兒,把太子位傳給了朱允文。但是皇太孫朱允炆太過文弱,曾經在朝堂上被朱棣打了都不敢直說。

將來皇孫即位,周圍還有一群剽悍的叔叔們虎視眈眈。光是想到這一幕,就已令朱元璋擔憂了。而且,老四朱棣曾私收了朝鮮送的一匹馬,可見其野心。朱元璋還因此把朱棣一頓大罵:“朝鮮王何得私交?”

根據《明實錄》記載,朱元璋在臨死前發了兩道敕命,一封給武定侯郭英,讓他任總兵,前往北方邊鎮;另一封給都督楊文,讓他前往北平,給朱棣做參贊(監視)。

朱元璋還感到不保險,於是又把自己最喜愛的女婿——寧國公主的丈夫梅殷叫到病榻前,囑咐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接著他將早已準備好的遺詔交給了梅殷,說:“敢有違天者,汝其為朕伐之!”當時在場的還有很多建文朝顧命大臣。在老朱的遺詔裡,已經確定了“約束藩王”的基本原則。

不知朱元璋在彌留之際,有沒有對自己搞得這套分藩制感到後悔。

【小結】

朱元璋制定分藩制,是受出身和經驗侷限的影響,也是受立國之初的形勢所迫。在當時的朱元璋看來,或許沒有比分藩制更好的安排了。

到了晚年,他想要有所調整,卻已經來不及了。文官群體延續了朱元璋的遺志,也紛紛意識到了分藩制的可怕,所以朱允文一上臺,就君臣一心,使足力氣削藩。結果用力過猛,逼得燕王造反。

朱元璋種下的惡果,最終還是得老朱家自己收拾了。






無敵宣寶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朱元璋實行的並不算分封制。分封制在秦朝開始就已經被郡縣制取締了。即使是在漢朝也是郡縣與分封並存。並且分封也很快就被削弱了。

朱元璋他他只是給朱家子孫進行了封王。其原因主要是一下幾點。

1,強化皇權。

朱元璋雖然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其出身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小農思想嚴重。認為這天下是朱家人的天下。所以其登基以後一直在擔心皇位被外人奪走,其大殺開國功臣也是這個目的。朱元璋深知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為了穩固朱家江山,決定讓朱家子孫守朱家天下。

所以,將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封王,並且掌控軍權震懾四方。

2,安撫子孫

自古以來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但朱元璋兒子眾多,為了給其他兒子一個好的去處,將其封王,也算是一種補償。

3,對外人的不信任。

朱元璋生性多疑,對外人根本不信任。認為將大明的兵權交給幾個兒子讓他們去守邊疆遠比交給其他武將更安全。

4,總結

朱元璋這麼做始終是為了自己的江山不亂。但他估計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們會亂起來。





登哥讀歷史


朱元璋的分封是充分考慮了西漢分封藩王和唐代藩鎮割據的利弊而採取的措施。

朱元璋面臨的實際上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北部邊鎮的防禦。元人雖然被趕出中原地區,但依舊有著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

這就意味著朱元璋需要在北方佈置非常強大的兵力。

假如將軍權授予外人,那邊就有可能形成唐代藩鎮割據的情況,假如將兵權分配給自己的兒子們,就有可能形成西漢分封諸王的情況。

面臨兩種困境,朱元璋選擇了第三條路,那就是分軍權不分治權。皇子的確有非常大的權力,並可以指揮軍隊,自然由於軍事的需要也可以管理一定的人口,可是可以管理的地方非常的小。

這樣藩王就不會有特別強的實力,即使你的軍隊實力很強,但沒有了人口始終無法翻起很大的波瀾。同時,朱元璋還分封了比原本所需更多的藩王,層層疊疊,相互制約。

每個藩王的勢力說強不強,說不強也還可以。不出意外的話,憑藉中央的勢力可以全部拿下,即使拿持久戰也有優勢。可是,朱元璋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有這樣的兒子和這樣的孫子,將自己的計劃全盤打亂。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朱元璋為啥實行分封制度?因為老朱明白啊。他比唐宗宋祖都明白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三百年大明朝的開拓者,也是少有的出身最低的皇帝。當然小編指的是子啊大一統王朝開國之君中朱元璋出身最低,不過一乞丐,如果有人說南北朝時期的石勒還是奴隸出身,這小編可解釋不了。

言歸正傳,雖然朱元璋沒有錢,但是這不代表他沒有讀過書,實際上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就請來了李善長、劉伯溫、宋濂等人給自己講課充電,所以分封制的缺點他是知道的,只不過朱元璋太自負了以為自己能夠駕馭諸侯王罷了

朱元璋實行分封制也有現實的必要

朱元璋的分封是充分考慮了西漢分封藩王和唐代藩鎮割據的利害而採取的辦法。朱元璋面對的實際上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北部邊鎮的防護。元人雖然被趕出中原地區,但依舊有著十分強壯的軍事實力。這就意味著朱元璋需要在北方安置十分強壯的軍力。

假設將軍權授予外人,那兒就有或許構成唐代藩鎮割據的狀況,假設將兵權分配給自己的兒子們,就有或許構成西漢分封諸王的狀況。面對兩種困境,朱元璋選擇了第三條路,那就是分軍權不分治權。簡單的來說諸侯王雖然有軍隊,但是不能干涉政事,因此沒有根據地,造反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名以上是恢復古制、效法漢晉,但事實上確實繼承了蒙元的“宗王出鎮制度”,利用血緣關係來維護朱元璋心目中的“家天下”

明初內外局勢的不穩定需要軍事力量加以震懾

,但朱元璋一向對家族之外的文臣武將缺乏信任,面對蒙元近百年的“宗王出鎮制度”的成功經驗,進行繼承借鑑而形成明朝自己的諸王分封制度,就成為朱元璋不得不為之的選擇。

【一】明初內外局勢不穩定,需要軍事力量震懾

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選擇定都南京,是因為江淮一帶是其長期經營、勢力鞏固的地區,同時兼具魚米之鄉、水運便利等經濟條件。

定都南京也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朝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恐怕鞭長莫及

比如北部邊疆直接面對蒙元殘餘勢力的虎視眈眈,元順帝退居上都開平`“引弓之士,不下百萬”,元太尉擁眾二十餘萬盤踞遼東,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帶甲數萬留駐陝甘地區。

西南邊疆則是魚龍混雜,土司勢力和蒙元殘餘勢力都在其中

如此形勢,就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對蒙元殘餘勢力進行威懾乃至消滅。

朱元璋面臨選擇,是派大將統兵駐紮,還是派血親出鎮統兵,這是一個難題。

【二】朱元璋對文臣武將的猜忌,是根深蒂固的

眾所周知,朱元璋在明朝立國之後,通過各種理由大殺功臣。你也許會說他變態、殘忍、冷血,但不得不說這是朱元璋與功臣宿將之間的信任太過脆弱,猜忌之心太甚促使他採取了這些誅殺之舉。

朱元璋對文臣武將的不信任,並不是開過之後才有,而是伴隨他進入紅巾軍到建立明王朝的整個過程,幾乎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朱元璋自加入紅巾軍,就親眼目睹並親身經歷各個農民軍建立的政權之間的相互殺伐、你死我活,同時伴隨著太多屬下將領的叛變、投降。對朱元璋自己來說,就是奪取了郭子興的勢力,並剷除郭子興的餘部,接著又被邵榮、謝再興一再的叛變弄得幾乎敗亡。

這樣的經歷,加上朱元璋太過低下的出身,天生的自卑感帶來極度保守的政治意識,他不會對那些出身地主官僚階層的文臣武將有多大的信任

且不說開國之後的諸王分封出鎮,就是在建國之前自己的兒子還沒長大,朱元璋每得一地一城,都要用義子這種“仿血緣關係”,來出鎮各地進行防範。


《國初事蹟》載:太祖於國初以所克城池專用義子作心腹,與將官同守。如得鎮江,用周舍;得宣州,用道舍; 得徽州,用王駙馬; 得嚴州,用保兒; 得婺州,用馬兒; 得處州,用柴舍、真童; 得衢州,用金剛奴、也先; 得廣信,用周舍,即沐英也。

【三】蒙元“宗王出鎮制度”的成功經驗,堅定了朱元璋分封諸王的信心

按照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對古代政權屬性(官僚制、家產製、封建制)的界定,

蒙元在政權屬性上肯定屬於家產製,也就是把國家視為黃金家族的“家族財產”,國家不是由皇帝一個人為代表的來管理,而是由整個黃金家族來管理。

在管理形式上,忽必烈之前實行的是“兀魯思”制度,也就是裂土分封,每個家族成員分得一塊土地,並享有高度的自主權。

在忽必烈進入中原,建立大元之後,由於漢地情況與草原存在很大差異,同時也受到漢地文化的影響,因此不再裂土封疆。而是改為“宗王出鎮”,派出皇帝的至親(一般是皇子)出鎮地方,給與統兵軍事大權,以軍事威懾震懾地方,鞏固元朝的統治。但出鎮的宗王一般只享有軍事權,而不干涉地方的行政人事等權利,與漢晉時期的封王區別很大

蒙元的“宗王出鎮制度”,前後延續百年,在鎮壓紅巾軍的過程中,也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在朱元璋這種親身經歷者看來,元代的“宗王出鎮”無疑是有成功一面的,是值得借鑑和繼承的

在明初內外局勢不穩的情況下,需要軍事力量出鎮地方,而家族之外的文臣武將又得不到信任,那就只有選擇靠血緣關係來維護政權了。

就連明初的那些文臣武將,似乎也認為分封諸王是理所當然,沒有一點反對的聲音,這不得不說是蒙元“宗王出鎮制度”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朱元璋對分封諸王的權力是有所區別的,邊地的親王才有實際的軍事指揮權

朱元璋選擇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親王出鎮地方,對邊疆和內地又有所區別。按照《皇明祖訓》的規定,“凡王國有守鎮兵,有護衛兵。其守鎮兵有常選指揮掌之,其護衛兵從王調遣。如本國是險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鎮兵、護衛兵,並從王調遣。”

內地諸王只能調動自己的“護衛兵”,而不能調動“守鎮兵”,具有象徵性的鎮守地方意義,有食邑但無行政權力。

邊疆地區(險要之地)的親王,則作為一地的最高軍事長官,賦予他們掌有軍事指揮權,“護衛兵”和“守鎮兵”都可以調動,可控制的兵力在數萬或十數萬。

如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就是因為出鎮邊疆,才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可供指揮,也才有了造反的實力。

總之,朱元璋實行分封制是當時政治現實的需要,也是繼承和借鑑蒙元“宗王出鎮制度”的經驗,加以改造的結果。


溫水歷史


引文

中國歷史上的分封制,總結起來有三段時期:西周分封制;西漢分封制;大明“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是以往部落聯盟下的產物,因為是“諸侯聯盟”而周天子立,故而進一步分封諸侯,這是奴隸制社會健全的標杆,隨後因為分封制,導致周王室衰微、諸侯國爭霸。

西漢分封制是在原有的郡縣制基礎之上進行的分封,史稱為“郡國並行制”。這是劉邦推行的一套安定漢室天下的策略,目的在於讓宗室鎮守歷經戰亂的各地,穩定各地方,其次是預防呂氏,劉邦對於呂后瞭解至深。結果又導致七國之亂,攪動天下。

這些都是前車之鑑,那麼朱元璋為什麼還要推行“分封制”呢?在翻閱史料的基礎之上,不難發現朱元璋再次推行“分封制”是一盤好棋,即朱元璋推行“分封制”勢在必行

天下初定,大勢所趨

歷經宋、遼、夏、金、元的動亂,直至大明一統,已歷經數百年,百年動亂造成的局面是地方為求自保的勢力不斷崛起,即地方武裝。無論是北宋的宋江、方臘(請摒棄小說形象)等一批反者,還是南宋的以岳飛、辛棄疾、文天祥為代表的一批為官者,身後都會出現相對於朝廷的武裝力量。

這種形態具有持續性,而元末四方諸侯崛起就是典例,朱元璋從底層一步步崛起,這些都和劉邦的經歷何其相似。朱元璋很清楚底層形成一股武裝力量需要什麼,害怕什麼。而天下初定,鎮守地方只能考武將和宗室,他會作何選擇?

局勢不穩,內憂外患不絕。內部不確定因素很多,但外部也有不少的隱患。自從驅逐元庭後,北方各部族虎視眈眈,朱元璋雖然數次派徐達等名將北伐,但未能根治。所以,邊關需要有重兵鎮守,那麼還是面臨同樣的問題,派大將統兵還是派宗室統兵?

諸王就藩,勢在必行

朱元璋不是一意孤行的皇帝,如果只是因為需要鎮守邊關,他不會果斷實行“分封制”。但如果加上朝居問題,他便不會遲疑。

洪武建朝以來,朱元璋最看重對太子朱標的培養,他需要的是朱標的仁慈,他清楚只有朱標“於民休息”,大明天下才能真正安定。而在他眼裡,太子朱標就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仁慈太子爺,相比之下朱棣為首的這些個兒子們,則是征戰沙場的虎將,不得不妨。

就以朱棣為例,一方面是皇帝的兒子,一方面的第一大將徐達的女婿,這是兩重身份,而這兩重身份給予他的是什麼呢?一是軍中地位和軍事能力,二是朝中地位。相比之下,在朱元璋看來,太子就很弱了。諸王年長,資歷深厚,留在朝中,那是巨大的隱患!所以,讓太子留京,諸王就藩,勢在必行。

一來可以解決鎮守問題,二來可以緩解朝局,這樣的分封,是朱元璋想要的。

分而制之,一勞永逸

前面說過,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標杆,西漢郡國並行制的推行就證明了分封制的不合時宜,故而一道“推恩令”昭告天下。


而仔細看來,朱元璋推行的諸王就藩,壓根基本上所謂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特點在於分封地權、財權、治權以及軍權。而“郡國並行制”有所變動,但終歸有地權和財權等的分封。

而到了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壓根就不存在地權、治權的分封,藩王就藩擺明了只有一定的軍權,至於地權和治權等等,仍然是朝廷的權力,是巡撫、知府的職責。例如燕王朱棣,靖難前,因為朝廷官員的緣故,不得不忍辱負重。這些都是朱元璋分運籌,他清楚一旦真的分封諸侯王,後果是什麼。

隨著仁宣之治的登場,其後大明諸王的勢力是一消再消。總的來說,大明封諸王,並沒有分封制的特徵,故而,大明王朝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分封制”,有的只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