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曾用大竹竿殺倭寇,是因為沒錢造武器嗎?

崔中鶴


戚繼光抗倭所用的大竹竿學名叫狼牙筅,也叫狼筅。這種兵器起初是明朝中葉農民起義軍發明的,後經戚繼光改良成為戚家軍抗倭的利器。戚繼光為什麼用大竹竿做為抗倭兵器,真是因為沒錢造武器嗎?

大竹竿製成的狼筅能克倭刀是抗倭利器

戚繼光用大竹竿做為抗倭兵器,主要不是因為缺錢而是有其它原因,詳見下文分析。

先從倭寇說起。

當時的倭寇主要是一些來自日本的戰敗武士以及日本國內難以生存的浪人,當然也有一部分倭寇是日本商人。

這些人兇狠毒辣,在明朝沿海地區肆意燒殺搶掠,當時明廷未能有效剿滅倭寇,導致倭患時有發生,而且愈演愈烈。

倭寇不僅兇殘而且還配有優質的刀具,這種倭刀比一般的刀具要鋒利堅硬,所以當時的倭寇的單兵實戰能力其實是不容小覷的。


再說下戚繼光與狼筅。

戚繼光不僅是戰略家,而且還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工程專家,狼筅正是戚繼光改良的兵器之一。

戚繼光在抗倭實踐中發現有些士兵會臨陣心虛,原因是倭寇兇狠而且倭刀比明軍的兵器有優勢。

鑑於這些情況,戚繼光創造性的改良了狼筅並將狼筅引入到抗倭實踐中。

狼筅是用大毛竹製作而成,長約五米左右,末端配有尖銳鋒利的鐵器,而且整根狼筅的前半部分附有數層附枝,附枝長几十公分,末端帶有鋒利的鐵片,而且圍繞在主杆的四周。

狼筅一般還會澆上桐油,目的是提高韌性增強耐砍性。這樣一把特製的狼筅不僅長度很長而且附枝繁茂還不容易被刀具砍斷。

士兵手持這樣一把兵器與倭寇作戰,不僅可以進攻而且還能有效阻擋倭寇的進攻,對提高士兵臨陣作戰的信心很有幫助。這才是戚繼光用大竹竿狼筅做為抗倭兵器的真正原因所在。


歷史守望者


不是竹竿,是狼筅

狼筅是戚繼光對付倭寇給戚家軍所配備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長有一丈五六尺。明朝的軍隊在與倭寇交戰時,因懼怕倭寇的倭刀而張皇失措,戚繼光在長而多節的毛竹頂端裝上鐵槍頭,兩旁枝刺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

戰鬥時,倭寇長刀雖鋒利,卻砍不斷軟枝,竹節層層深,能擋住長槍刺入。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護持有者,衝陣時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殺傷力,可謂攻受兼備,被稱為“刺倭利器”。

其實早在戚繼光之前,就已經在軍隊使用了,戚繼光只是把它發揚光大。再加上製作方便經濟實惠,殺傷力大,所以能在抗倭戰鬥中大放光彩。





魅力平常心


什麼大竹竿?人家那叫狼筅,抗倭神器好不好?<strong>

狼筅的發明背景

大明嘉靖年間,生活在彈丸之地的卑微寇族,不斷的騷擾我中華龍興之地的東南沿海岸駐兵薄弱的鄉鎮。

倭寇以燒殺搶掠為主,得手後即刻轉移,如同老鼠一般油滑靈活,讓負責繳滅倭寇的大明軍隊頗為頭痛。



根據《倭變事略》記載,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十分鋒利,能夠輕鬆砍斷明軍兵勇使用的“長槍”。

倭寇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具備嫻熟的作戰、格鬥技術,單兵作戰能力明顯高於明軍兵勇,明軍在與倭寇的幾次正面交鋒中均大敗而歸。

狼筅的製作

戚繼光將軍針對“倭刀”攻擊距離短、攻擊形式少的弱點,發明了能夠在最大成度上限制“倭刀”作戰能力的武器狼筅。

狼筅以生長在南方的植物“毛竹”為設計藍本,在經過特殊處理的竹竿上,固定若干個如同“樹枝”般的鐵質尖頭,竹竿長5米,鐵枝在25釐米至60釐米之間。

“狼筅”這個名字與武器本身的外形有關,“狼”指的是鐵枝末端的“狼牙尖刺”,“筅”指的攪拌茶粉的工具,狼筅的外形與茶道工具“筅”有些相似,所以起名為狼筅。


(戚家軍吃完飯後,用狼筅剔牙,順便殺幾個倭寇作飯後運動……)

製作狼筅的用料常見,工藝簡單,可以在短時間內裝備大量部隊。

可是“狼筅”的單兵作戰能力並不理想,竹竿上的鐵質尖頭甚至連豬肉都割不透,基本上沒有任何殺傷力,但是戚繼光將軍制作狼筅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進攻,而是防守。(戚家軍—鴛鴦陣)

狼筅的作戰能力

狼筅是一種“團戰武器”,通俗一點說,狼筅有著“減速”、“沉默”、“格擋”、“繳械”三種技能。

上圖是戚繼光將軍結合狼筅的作戰能力,獨創的“鴛鴦陣”。

明軍的傳統部隊編制與南宋極為相似,槍兵單獨為一隊,刀兵和盾牌手為一隊,這種編制是針對北方地區的“北元”蒙古軍所設計的,並不適用於和倭寇對陣。

戚繼光將軍十分巧妙的將兵種進行混編,狼筅小組站在部隊的最前方,作為最關鍵的屏障,五米長的狼筅會抵抗住倭寇的進攻,狼筅小組不斷晃動狼筅,使鐵枝上的鐵尖,鉤在倭寇的衣服上。

一旦被狼筅困住,倭寇必須用倭刀砍斷紛繁複雜的鐵枝才能前進,但倭刀無法實現在短時間內砍斷所有鐵枝,他們只會在狼筅中越陷越深。

趁倭寇手忙腳亂時,站在後側的槍兵對倭寇展開突刺收割人頭,火槍手會擊斃逐漸靠近狼筅小組的各別倭寇。

當倭寇棄刀而逃時,刀兵會一擁而上完成最後的殲滅。

戚家軍憑藉著“神奇的狼筅”,數次殲滅侵犯東南沿海地區的無恥倭寇,此後,倭寇只要看到狼筅便會恐懼的五臟俱裂!

通過戚家軍的不懈努力,明朝的東海南疆恢復了昔日的平靜,狼筅這種兵器,也成為了人們永遠銘記的戚家軍軍魂。


白話歷史君


戚繼光的“鴛鴦陣”裡使用的這種大竹竿叫“狼筅”,被稱為“倭刀剋星”。的確狼筅是用大毛竹竿做的,但是大竹竿可不等於狼筅。

因為要選擇至少5米長的保留副枝的大竹竿,曬乾後浸入桐油反覆煉曬。使其光滑堅硬又極富韌性。然後毛竹頂端要削尖,裝上鐵槍頭;頂端旁的副枝要進行修整,用火熨燙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藥,裝上鐵鉤鐵刺。其實用毛竹副枝做過大掃帚的人,應該都印象深刻,那掃帚枝刷到人身上就是一道血印,關鍵想折斷它還真不容易,刀砍上去之後,直接就會滑到一邊,根本不容易砍斷,泡了桐油的更滑,更無法著力。

明朝人也很喜歡倭刀,因為倭刀真的厲害。

勘合貿易的時候,日本人動不動就喜歡夾帶幾千把倭刀來沿海走私。因為倭刀傳承與唐橫刀技術,唐橫刀善破甲,而倭刀的劈砍更是鋒利無比,一般明朝的雁翎刀硬扛倭刀多半會應為刀刃工藝會吃虧。

更何況其實到了嘉靖至萬曆年間,民間不經武已經很久了。而日本剛經歷了戰國時期,不要命的浪人多得一毛。對砍時,已經種地習慣了的明朝士兵連舉刀的勇氣都沒有,所以經常發生幾十個倭寇追著上百甚至上千個明朝士兵跑的場景。

但是倭刀遇到狼筅,那就非常無奈了。

因為狼筅五米多長,而且前面一坨鉤鉤刺刺的對著倭寇,又近不得持狼筅的人,砍又沒有合適的著力點,一砍就滑到了一邊;關鍵是被這玩意碰到了,身上不是少塊皮就是多個洞。這種打法簡直讓倭寇崩潰。

更關鍵的是“鴛鴦陣”太變態了,沒處下手也就罷了,關鍵是一旦遇上了,手持倭刀闖沿海的倭寇們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但是狼筅的發明原本跟抗倭打仗八竿子打不著。

其實當時在義烏,當時土著為了爭奪水源,爭奪礦產的時候,男女老少全民皆兵,幾千人的械鬥是非常正常的。畢竟鹽鐵在古代是國家專營,所以一般家庭可能操起菜刀鋤頭就去打仗了,但是一家男女老少都上的時候,很顯然鐵器就完全不夠用了。

但是山裡的竹子多呀,特別是動不動幾米長的毛竹非常多,這次十一,炒米專門進山考察過這種毛竹,遠遠看去像棵樹,粗的得有盤口粗。5米長的相對都算是比較細的。當然村民的這種“狼筅”,其實真的就是毛竹,基本上沒裝鐵器和毒藥,只是把頭砍得尖尖的。打起仗來,吧對方戳得一點脾氣都沒有。

戚繼光在研究對倭寇的戰法時,首先考慮到的是讓士兵不怯戰,才用到了“狼筅”。沒想到改良後,運用在了“鴛鴦陣”裡,竟然爆發了驚人的效果。

根據《紀效新書》記載,一開始戚繼光用“狼筅”這個武器的時候,主要考慮的還不是實戰意義,而是鍛鍊己方士兵敢於上戰場的勇氣。戚繼光一開始訓練士兵,發現平時士兵練習兵器實戰非常精通,但真的上了戰場,一看到自己的武器不如倭寇,頓時腿肚子都抽筋,個個仗還沒打,就要跑,那就更別提列陣,等著倭寇砍上門了。

後來戚繼光就考慮怎麼讓普通的士兵不怯戰,於是就給他們配備了“狼筅”,士兵一看這玩意好,因為長,懟到敵人,至少還離自己有5米遠,關鍵那些副枝繁密,能當著自己,倭寇的刀夠不到自己。而且倭寇還砍不爛這玩意,被戳得吱哇鬼叫。士兵就開始慢慢膽子大了起來,讓士兵站著不動,士兵就已經開始有了底氣,等到運陣的時候,最後士兵逐步敢追著倭寇跑了。

後來被戚繼光徹底改良了之後,就成了“鴛鴦陣”裡的主要武器之一了。

其實戚繼光的軍隊由於是家丁性質的部隊,所以真的不是因為缺錢才選用竹子做武器。

雖然戚家軍士兵的固定軍餉是10兩銀子每年,這個價格的確不算高。但是戚家軍實行的是低工資高獎金的政策。而且是分績效組考核獎懲。鴛鴦陣一個陣型小隊是12人,只要這個小隊殺一個倭寇,就獎勵30兩銀子。正常一場仗下來,戚家軍在零損的情況下,一個小組殺十幾個倭寇是很正常的。也就意味著300兩銀子12個人分,一人分個25兩,是一年工資的2.5倍。

有這些錢,換個鐵製的武器是問題嗎?顯然不是,而是沒有什麼再比大毛竹做“狼筅”更好的材料了。

但是“狼筅”之所以厲害,那是因為針對倭寇的散兵遊勇的有用戰法。對付騎兵則泯然眾人矣。

戚家軍調到遼東以後,“狼筅”就失去意義了。因為遠距離騎兵根本不需要近身,人家直接射箭,或者發射火藥槍。


炒米視角


沒錢是真的,但是用大竹竿造武器,並不僅僅是因為沒錢,最主要的還是方便快捷、簡單實用!

第一,明軍很缺錢。

我以前學歷史的時候,基本不看明史,因為很討厭這個朝代。總體來講,明朝是一個扭曲變性到變態的朝代。其政,治、軍事、經濟等等各項制度,無不僵化保守。毫無可取之處。

由於其保守落後的經濟制度,一方面導致百姓貧困潦倒,另一方面導致明朝財政始終十分困難。所以勇於養兵的錢就很少,平時眾多的兵丁作為軍戶自食其力,尚能勉強維持溫飽。一旦開兵見仗,國家財政就難以長期維持。不得不加重稅負,臨時徵收新稅。

同時,明朝腐敗透頂。原本就不多的兵餉,還要遭受各級官,吏將領層層盤剝,真正到士兵手裡的,基本連個渣都不剩了。這樣的士兵,溫飽都是問題,哪裡會有戰鬥力呢?

明軍的武器裝備,由官營的兵工作坊生產製造。京師有大型兵工廠,其實也是手工作坊。各地方也有自己的兵工作坊。一旦明軍在某地作戰,就要由當地的官府組織生產武器,供應軍需。這中間,難免又是一番貪汙盤剝,其生產的武器質量可想而知。大半是濫竽充數,不堪使用!

殊不知委用非人,稽查無法,任是如何估減,愈減愈於器具上剝削,而自侵之數原不減也。誰肯又將已貲佃造,更不知器具造成無用,並將給造之貲盡數置於無用之地?——《紀效新書》戚繼光

在這種大背景下,戚繼光要練新兵,說不缺錢那是假的!

幾千人、上萬人,糧餉、軍械那都是天文數字。沒有雄厚的財力,練兵是絕無可能的。所以戚繼光很缺錢。他要不斷的向上爭取資金支持,起初是爭取胡宗憲的支持,後來直接與當朝首輔張居正掛上關係。戚繼光不惜從軍餉中抽出重金,不斷給張居正送厚禮,這才得到了朝廷大量的資金。

戚繼光的錢來的不容易!所以他對花錢製造武器格外上心。他有他的原則。第一是要實用。第二是要節約費用。第三是可以大量快速製造。而狼筅,正是符合以上三點標準的神兵利器。

第一,狼筅夠長,非常實用。

狼筅長約4.5米到5米,比普通的長槍還要長不少。比倭寇的倭刀更是長出三倍多!一寸長一寸強,倭刀再強,遇到狼筅只能抓瞎。狼筅專門剋制倭刀,是剿滅倭寇的第一利器。

第二,狼筅很便宜。

狼筅主要用毛竹製作,這玩意北方少見。但是南方到處都有,材料很好找,也非常便宜。

第三,可以快速大規模製造。

狼筅的製作非常簡單,就是在一根大毛竹前面,裝上一個一尺長的鐵槍頭。連枝枝叉叉都不用砍掉,省工省料,製造起來非常快捷。

所以說,狼筅是既便宜又好用的個神兵利器。


上將噯福斯


就玩意就是給倭寇量身定製的加強版竹掃帚,倭寇失去近身作戰優勢,累得吐血。這種武器名字起的霸氣,叫狼筅,其實沒有啥攻擊力,如果沒有鴛鴦陣,就是一把掃帚。

為倭寇量身定製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平滅倭寇時,發現倭寇雖然長得個子矮,但打起仗來很生猛,一米五幾的身材,近身格鬥像猴子一樣靈活,加上倭刀冶煉精良,鋒利異常,可以連續砍斷十幾支長矛的矛杆,明軍吃了不少虧。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剋制五短身材的倭兵,用長武器最有效果。戚繼光按照以我所長,攻其所亂短的戰略思路,製作了一這種掃帚形狀的武器——狼筅。用料簡單,就是5米長的竹子,在頭上固定一些鐵製的鉤鉤刺刺,像鋒利的狼牙一樣。這種武器並沒有名字那麼威力大,作用說起來有點陰損,就是利用長度阻擋對手近身,利用鐵枝扼制對手進攻的靈活性,消耗對手體能,藉機消滅。

倭寇無法施展特長

戚家軍用上這種神器後,戰場上熱鬧了。兩軍混戰,倭寇氣勢洶洶衝上來,第一排明軍用藤牌、皮盾圍成一圈,倭兵哈哈大笑,明軍真慫,成了縮頭烏龜;剛剛靠近,突然盾後面捅出幾條竹竿子,倭兵一頭霧水,這是啥玩意,破掃帚也能當武器,明朝沒軍費了吧,從少林寺找來掃地僧打頭陣!可到了跟前就懵了,這玩意五米長,上面安了很多鐵鉤鐵刺,手持短刀的倭兵無法接近明軍,於是倭兵用鋒利的倭刀剁竹竿,竹子和木頭不一樣,柔韌性非常高,剁不斷反而把刀子彈起來,倭兵心中一慌,一個沒留神,被狼筅上的倒刺鉤住衣服皮肉,像掉進荊棘叢裡,無法脫身,只好左劈右砍,明軍的衣服邊都沒沾到,砍竹子累了個半死。

這時明軍戰鬥部隊槍兵閃亮登場,手持長矛,對著急得又蹦又跳,手忙腳亂的倭兵一陣亂扎,倭兵死傷大半,還有稍遠點的扎不到,火槍手砰砰砰一陣射擊,倭兵全軍覆沒。這就是戚繼光設計的鴛鴦陣。

戚繼光用最簡陋的材料,製作最實用的武器,用最簡單的方法,制服了不可一世的倭兵。


聾王異史


自然不只是因為沒錢造武器!

需要說明的是,戚繼光(戚家軍)殺倭寇所用的武器並不是大竹竿,而是一種名為狼筅的神奇武器。但這種名為狼筅的武器,確實是使用毛竹製成的。從石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器,人類所使用的材料是越來越堅硬,可是到了明朝時期,戚繼光在對抗倭寇時,為何會使用一種毛竹製成的武器呢?

說起來,這就叫一物降一物。話說,明嘉靖年間,倭寇侵襲之勢愈演愈烈,東南沿海諸省深受其害,明政府採取軍事行動來抗擊倭寇。但在抗擊倭寇時,明軍因武備鬆弛,火器運用不嫻熟,加之配備的刀、槍、甲等武器的質量不過關,所以明軍屢屢敗退。

而倭寇面對明軍能屢戰屢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使用了鋒利無比的倭刀。倭刀的材質好、重量輕,而且倭刀形狀特殊,是用於劈砍的理想形狀。日本的流浪武士使用倭刀,攻守兼備,且非常剋制明軍的武器。

這時候,如何剋制倭刀在近身砍殺中的巨大優勢,就成了明軍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狼筅的出現,直接讓該難題迎刃而解。

當時,戚繼光在浙江一帶訓練新軍,準備清除東南沿海的倭患,而狼筅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成了戚家軍對付倭寇的基本配置。

狼筅的材質是當地產的毛竹,但這種毛竹需要經過多道工序的處理才能用。毛竹的處理主要有三道工序:第一步,先把毛竹燙成有勾有直的形狀,最理想的形狀是倒鉤型;第二步,將處理好的毛竹放入熱油中煮;最後一步則是往毛竹中灌入當地常見的桐油。

這樣,狼筅就算是完成了一半。

再接下來,就要在毛竹的倒鉤上塗毒藥,還要在毛竹的頂端插上一些鐵槍頭,以此提高狼筅的殺傷力。這樣處理後的毛竹,才是戚家軍對付倭寇的武器,其名“狼筅”。

那麼,狼筅是如何剋制倭刀的呢?

第一,狼筅比倭刀更長。

明軍原來使用的腰刀,其長度還不到倭刀的一半,而在冷兵器時期,一寸長一寸強,所以在面對更長的倭刀時,明軍很容易處於劣勢,而狼筅的出現,直接就讓倭刀的這一優勢蕩然無存。狼筅長五米,長度是倭刀的兩倍以上,這樣一來,直接就拉開了敵我雙方的距離,倭刀也就無法靠近明朝士兵。

第二,狼筅具有很好的防禦效果。

狼筅身上有著一層層茂密的枒枝,這些枒枝構成了較大的防守面積。而倭刀的威力有很大一部分被這些枒枝吸收,更關鍵的是,倭寇靈活多變的刀法和跳躍的進攻位移,也很容易受制於狼筅的超強的防控能力。

第三,狼筅融於陣中,組成鴛鴦陣。

此陣以狼筅為中心,由一名挨牌手、一名藤牌手、兩名狼筅手、四名長槍手以及兩名刀手組成,牌、槍、刀均依狼筅而動。

其他兵種能很好地彌補狼筅的劣勢,狼筅和盾牌手負責牽制倭寇,保護己方安全,給刀手和長槍手創造機會消滅倭寇。

當然,狼筅的造價確實是比較低的,也確實能為明朝節省一大筆軍費,但這一切都建立在能擊敗倭寇的基礎之上。


金兔歷史


戚繼光的戚家軍,其實真不是因為沒錢使用更好的武器才選擇使用這種武器的,而是因為,在面對手持武士刀的日本浪人時,普通的馬刀真的佔不到什麼便宜。

戚繼光的戚家軍,一開始就是專業部隊嗎?當然不是,戚家軍最開始的時候只能說是家丁組成的隊伍,雖然當兵掙的錢不多,但補貼卻很高,戚家軍如果幹得好,一年掙個幾十上百兩銀子是不成問題的。因此,戚家軍並不缺錢,不僅不缺錢,甚至還算比較富裕的。


先說一下戚家軍的武器。

戚家軍的武器真的是普普通通的竹竿嗎?當然不可能,如果用的真的是普普通通的竹竿,仗還是不要打的好。戚家軍使用的武器,雖然的確是以竹竿為原材料的,但卻絕對不僅僅是竹竿,這種武器名為狼筅,是一種攻擊距離比較遠的武器。在面對手持武士刀的倭寇時,強勢無比。

這種武器使用的竹竿,也會在使用之前現行使用棕油浸泡,讓竹竿變得堅韌無比,不會簡單被砍斷,此外,竹竿上的副節也都會保留下來,讓狼筅攻擊範圍進一步增大。

竹竿之前,還會套上鐵槍頭,鐵片,若是與手持狼筅的軍士近戰肉搏,絕對是討不到便宜的。


這種狼筅重量相當重,只有臂力過人的人才能拿動,而使用狼筅的將士,也是戚繼光鴛鴦陣中的主力部隊。

相對而言,使用狼筅的優勢簡直不要太多,倭寇手持武士刀,有血性,雖然在體格上比不上大明朝的兒郎,但當時的大明朝可是閒置已久,久未戰亂,天下百姓大多棄武從文,在教化之風盛行的氛圍下,雖說大明朝也是逐漸在發展著,可武力方面大明的軍隊就荒廢了很多。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可是剛剛經歷了戰國時期,正是兵強馬壯的時候,敢來中華大地燒殺劫掠的日本人,大多也都是狠人,在與大明朝軍隊戰鬥的時候,明軍損傷慘重,一方面,明軍已經太久沒有經歷過熱血戰鬥了,另一方面,倭寇使用的武士刀也確實比明軍使用的刀質量要好上很多。


雖然戚家軍後來也鍛造出了能夠媲美武士刀的武器,但明軍的懦弱卻是除不掉的,因此,使用狼筅這種武器顯得勢在必行。

戰鬥之時,明軍擺出鴛鴦大陣,手持狼筅的軍士現在最強方,將小股的日本浪人完全隔絕開來,其後手持長槍的明軍在後方策應,最後手持戚家刀的將士站在最後方防止偷襲,站在最前面,手持狼筅的將士絕對是倭寇眼中的陰影。

然而,這種武器的優勢很明顯,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一旦陣型破了,手中的狼筅反而會成為累贅,近距離作戰還是大刀更好用。因此,在面對北方女真騎兵時,戚家軍就比較吃虧了,女真騎兵善射,戚家軍尚未接戰,就已經損傷慘重,等到女真騎兵衝鋒的時候,沒有了前排長槍兵的戚家軍,自然打不出漂亮的戰果。


魏青衣


先給題主一個“從現實角度出發思考”的贊。

確實,戚繼光早期創建的戚家軍中,真有一種用“大竹竿”製作而成的兵器,名叫“狼筅”,是用具有很多細枝末節的大竹竿製成。這是一種末端枝條非常柔韌的毛竹,用蠻力劈砍是砍不斷的,在此基礎上裝上矛頭和鐵鉤,就能對敵人造成阻礙甚至殺傷。

像上圖中的長滿枝葉的長竹竿,就是戚家軍早期使用的“狼筅”。

這種武器有一個好處,就是在水網密佈的浙江地區能夠就地取材,茂密細長的毛竹只經簡單加工便可成為有力的抗倭武器。

這裡便會產生一個疑問:堂堂的朝廷正規軍為何會使用這般“非主流”的武器?

思考歷史,我們儘量不要用“爛漫色彩”來裝飾,覺得這是戚繼光的運兵得當,中國人的智慧結晶,而忽略了背後所隱藏的無奈事實。

不堪用的兵器

從當時的現實角度出發看: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確實沒有像樣的武器!

在戚繼光所著的《練兵紀實》中記載:1562年戚家軍規模已發展到一萬餘人,如此大規模的兵團卻沒有一個固定的軍需處和兵工署(當然,不僅是戚家軍,整個大明的軍隊都如此),部隊所需的兵器,主要來源於各州、府、縣的分散供應。而且為了滿足大部隊換裝,就追求批量快速製造。因此在材料、工藝、品質方面極其堪憂,換句話說,兵器的質量和規格是參差不齊的。這同刀匠技藝極高的倭刀相比,極難與之抗衡。

在《倭變事略》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賊出哨亭外,我兵攢槍刺之。賊斫一刀,十數槍齊折,兵皆徒手而奔。

一刀就能將數支槍矛砍斷!可見當時明軍的兵器質量有多麼難堪。無奈戚繼光會說:“面對倭寇,短兵器難接,長兵器又不靈活,遭之者身多兩段。”

廣西狼兵的“另類兵刃”

<strong>當時為支持抗倭大計,奉命朝廷徵調的廣西壯族狼兵來到了閩浙地區進行抗倭。當然也帶來了他們本地人的另類兵器——狼筅。沒錯,狼筅是廣西壯族人所創兵器。

雍正時期曾任廣西巡撫的李紱,就曾撰修舊的《廣西通志》,並在《練兵記文告附》中記載:狼筅者,狼人所制,明時徵發狼兵鹹用此器。

待這群舉著“大毛竹”的廣西狼兵同“嗷嗷鬼叫”的倭寇相遇時,戰場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狼筅往倭寇進攻的方向上一杵,倭寇立馬被堵在了前面難以近身。憤怒的倭人橫劈豎砍,愣是砍不斷,並且抵消了其犀利的刀鋒。眼前的枝蔓像一堵牆推過來,時不時還有長矛伸出來突刺,著實讓倭寇吃驚不少。

戚繼光被眼前的一幕所啟發:狼筅恰好解決了明軍近身作戰的短板,但卻不具有有效殺傷,需要長矛配合。狼筅為長矛撐開了使用空間,徹底釋放長矛的攻擊效果。為防止近身的敵人造成傷害,需要安排盾牌兵和短刀手為其掩護。

於是,一個綜合作戰的精悍單位組建而成——鴛鴦陣。相互依存,取長補短,互救協同的作戰方式徹底讓倭寇徹底傻了眼。

總結

可以說,戚家軍所用的“狼筅”並不是大明軍隊的一種常規制式兵器,而是結合倭患的作戰習性所巧妙生成的一種能夠克敵制勝的“偶然”利器。因為它的作用就是對善於近戰的倭寇拉開作戰距離,將敵人的長處加以抑制,進而發揮自身的作戰優勢。

敵人不同,所用不同兵器對敵,這才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實踐和運用。就如同後期戚家軍轉戰薊州防務北方騎兵時,狼筅兵器已逐漸消失。

至於題中所提到的:用大毛竹殺倭寇是因為沒錢造兵器,這樣的想法雖然不切合實際,但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如果當時的明軍兵器質量屬於上乘,那抗倭的關鍵則在軍隊士氣、紀律、戰法上加以研究精進,而不會去“取巧性”的通過“偶然兵器”來解決當時的倭寇問題。

狼筅能在兵器史上留下光輝一幕,也能側面反映當時制式武器存在缺陷和不足。


少荃經史屋


明朝時期日本國內發生內亂,大量的日本武士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成為浪人流落在外。這些人最初零星的登陸明朝海岸騷擾居民,後來又有組織的侵略明朝海岸邊境地區,給明朝海岸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在面領倭寇大量入侵的情況下,戚繼光調任都指揮僉事負責對倭作戰。



後來戚繼光前往浙江就任,戚繼光結合多年以來對倭寇戰術的分析,前往義務招收了新軍三千人。在新軍的基礎上,戚繼光創造了多種戰術,發明了諸如狼筅、戚氏軍刀、虎蹲炮等一系列的武器。通過新式武器與陣法的結合,戚繼光大破倭寇,穩定了明朝的邊境地區。

在多次對倭作戰中,戚繼光發明的狼筅可謂是大出風頭。這款武器先是由竹竿製成,武器前頭被削尖,而竹竿的枝條也予以保留並在其上附上刀刃。長長的竹竿可以防止手持利刃的倭寇近身,而茂盛的竹枝又可以對倭刀的揮砍起到緩衝作用。是一款剋制倭寇浪人武士的利器。



那麼有人會問,戚繼光為什麼要用竹竿做成狼筅而不是一開始就用鐵來做呢?是因為沒錢造武器嗎?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驗證武器戰場適應性



狼筅剛剛被髮明出來時並沒有接受過戰爭的檢驗,戚繼光自己也不清楚這個狼筅到底好不好用。如果這個時候就用鐵來做的話,一但不好用,無疑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二:的確是沒錢



戚繼光雖然是朝廷派往浙江等地進行剿滅倭寇的工作,但是這個時候戚繼光並沒有建立多大的戰果,朝廷撥給他的經費肯定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經費下,戚繼光要用這筆錢招募人馬,還要配備武器,自然是沒有多餘的資金製造鐵製狼筅的。既然竹製狼筅也可以發揮其戰鬥作用,那就勉強湊合。

後來戚繼光的武器戰術打敗倭寇,朝廷給他的撥款也越來越多了,戚繼光才有錢將竹製狼筅換成鐵製的。

總結:



明朝時期倭寇為患邊境,中國百姓生活遭受不斷地侵擾。在這種惡劣地環境之下戚繼光等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將大量倭寇擊敗,暫時消滅了倭寇入侵的威脅。雖然戚繼光後面因為明朝朝政風波遭受牽連,但是他為驅逐倭寇做出的貢獻應該永遠值得銘記。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