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三百回合是什麼概念?與想象中不同

《三國演義》中,呂布在定陶被曹操所破,聽了謀士陳宮的話,去徐州投奔劉備。劉備以禮相待,呂布來了一句:“賢弟不必推讓。”張飛聽完,大怒:“你是什麼人,敢稱我哥哥為賢弟!來,來,我和你鬥三百回合!”劉備呵斥一番,關羽連忙拉架,這才阻止了張飛。

總說“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三百回合是什麼概念?與想象中不同

張飛素來自恃勇猛,一言不合就要跟人“大戰三百回合”。也不單《三國演義》裡有這種情節,《水滸傳》、《說唐演義》等歷史小說哪個沒有?每次雙方對陣,總得先高聲鬥嘴滅滅敵將威風,隨後一方大怒拍馬來戰。結果,要麼鬥上幾百回合不分勝敗,要麼一方輕鬆取勝。

其實這只是小說家的藝術加工,三百回合的概念跟我們想象中不同,真正的名將,絕不可能把“大戰三百回合”作為一種炫耀的資本,如果他天天來這麼一出,早就口吐白沫倒地不起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了解一下“回合”是怎樣產生的,時長有多久。

總說“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三百回合是什麼概念?與想象中不同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爆發的戰鬥多以車戰為主,不像後世那樣多騎兵大規模衝殺。春秋軍事著作《司馬法》記載: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車上的甲士受過嚴格訓練,比一般的步兵素質更高,左邊的人手持弓箭,負責遠程射擊;右邊的人手持戈矛盾牌,負責近身作戰、防禦。

這就是周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和“御”,屬於貴族高階課程。那時候車戰雙方交戰,戰車駛向對方,先隔著遠遠的距離放箭,這是“射者”的事;等雙方的戰車靠近擦身了,“御者”登場,用手中的戈矛去刺對方,然後戰車擦過,各自分開。

總說“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三百回合是什麼概念?與想象中不同

接著又是弓箭對射,雙方戰車駛遠,然後必須掉過頭來,重複之前的步驟。這個過程在我們看來很麻煩,在當時卻十分流行,王侯之戰大抵如此。而兩輛戰車駛近、御者近身交戰的過程,就叫做“合”;戰車轉頭再返程的行為,就叫做“回”。雙方一回一合,循環往復。

直到有一方落敗,駕車逃跑,這回回合合才算宣告結束。所以那時候的車戰,勝利的一方想抓住逃跑的一方不太方便,轉個彎就要浪費很多時間;直到西漢時期,為了與擅長騎射的匈奴作戰,中原王朝也加緊訓練騎兵,漢武帝時,漢朝騎兵大破匈奴騎兵,車戰完全變騎戰。

總說“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三百回合是什麼概念?與想象中不同

古老的“回合”作戰被歷史淘汰了,但用“回合”來形容作戰時雙方交鋒的做法,卻保留了下來。騎兵時代,兩位將領對上,一方出手攻擊一次、另一方用兵器招架防禦一次,就叫“一個回合”;但問題來了,將領們都身穿重甲,武器也很重,總揮舞大刀長槍的話,該有多累?

總說“我與你大戰三百回合”,三百回合是什麼概念?與想象中不同

白馬之戰,曹操命令關羽做前鋒,關羽二話不說,策馬直接衝到袁紹大將顏良身側,趁他還沒反應過來,迅速刺死,勒馬回陣。這才是最划算的騎兵交戰術,如果雙方不停地在陣前擺擂臺,還有被射冷箭的風險,哪個大將天天惦記著“大戰三百回合”?不光累,還難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