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太后為兒子選正妃時為何不直接選擇嫡女純元?

九八娛樂呀


曹琴默死後,端妃曾對甄嬛說:“曹琴默心機頗深,可再深也比不過皇上與太后啊。”當初在純元皇后入王府之前,胤禛身邊已有齊月賓與宜修兩位側福晉,嫡福晉位仍舊虛懸。

雍親王府嫡福晉被空留下來,正是烏雅氏所安排——當時九子奪嫡情勢尚不明朗,宜修對於烏雅氏來說只不過是個佔位子的棋子而已,純元是被烏雅氏留下的底牌。


宜修雖是太后的親信,但因為其是庶出,從小就不被重視,在家族中的地位也不高。劇中的宜修懂得醫術,要知道古代正經人家或者宦官貴族家的女子,是不會學習醫術的。也因如此,宜修養成了自卑而陰狠的性格。

康熙朝九子奪嫡,諸皇子為了爭奪未來的皇位而明爭暗鬥。由於情勢並不明朗,最終鹿死誰手並不好說,對於烏雅氏來說,自己的兒子胤禛是最有力的人選之一,但她心裡還是更支持小兒子。以防萬一,未來的皇后反正一定要是自家人。


怎麼辦呢?烏雅氏想到了宜修,將庶出的宜修提前指給了胤禛。首先,如果將來胤禛奪嫡失敗,宜修只不過是個庶女,成了犧牲品也無所謂;再則,若是胤禛奪嫡有望,宜修這個側福晉就成了佔位子的物品,嫡福晉就能讓烏拉那拉氏嫡出的純元來做。

果然,胤禛從九子奪嫡中勝出,而純元也藉著看望妹妹出現在了雍親王府。害得甄嬛失寵的那件純元故衣,其樣式與皇帝之妃的樣式相差無幾。純元皇后第一次見到胤禛,違制穿成這樣必然是受到了烏雅氏的授意與默許。


當時的宜修已經懷有身孕,胤禛承諾生子後扶其為嫡福晉,純元此刻出現就是有意為之。雖然要立純元為嫡福晉的人是胤禛,可純元畢竟是太后的侄女,如果不願意胤禛又怎麼能強行為之呢?除非純元壓根就是奔著嫡福晉的位子去的。

如此,就明白為何年長的嫡女純元尚在閨閣,庶出的次女宜修就先行嫁出了。宜修心思深沉,更是將成為嫡福晉與皇后作為自己人生改變的唯一出路,又怎麼肯拱手於人呢?皇帝太后一直都在算計他人,即便端妃、華妃,曾經的甄嬛、沈眉莊真心相待,也都被算計。最終皇帝與太后那樣的結局,也是種因得果吧。


澹奕


《甄嬛傳》中,純元皇后是宜修的姐姐,她美若天仙、通曉音律、才貌雙全、能歌善舞,是皇帝一生摯愛。

可是這位皇后卻是在妹妹宜修懷孕後,去看望妹妹的時候,與皇帝一見鍾情,並嫁給了皇帝。這麼完美的女子,太后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將她許配給兒子做福晉呢?

皇子一般先迎娶的是側室

在清朝,很多皇子們一般都是先迎娶側室,側室進門後一兩年再迎娶正室。選擇側室,就不會有太高的要求,選擇宜修做側福晉也就不奇怪了,齊妃在王府的時候也是側福晉,父親的官位是知府,官位並不高。在純元皇后過門前,王府就是端妃和宜修兩位側福晉。

而且太后本來就不是很喜歡四阿哥,而是喜歡自己另一個兒子十四阿哥,也不會對四阿哥的側室要求太高,只要有烏拉那拉氏家女兒的位置就行。

可能太后開始的時候就是想讓宜修做正室,但是情況變了

宜修曾說過,太后向她許諾過,如果生下皇子,就立她做嫡福晉,這也是有可能的。

宜修雖然是家中庶女,但是從她治理後宮的情況和制衡嬪妃的手段來看還是有能力幫皇帝穩住家的,就像《步步驚心》裡面八阿哥對即將成婚的十阿哥說“大好男兒豈能為情愛所絆,去一個能助自己成事的女子,才識最重要的。男女情愛,只不過是錦上添花之物”。

但是皇帝最終還是被男女情愛所絆,娶了宜修的姐姐純元。

烏拉那拉氏家的態度也很重要

皇帝在成婚的時候很年輕,那時候太子還是二阿哥,奪嫡大戰還未拉開序幕,當時的四阿哥在大家眼裡不是熱門。

就算是太后想讓四阿哥迎娶純元,家裡有這麼優秀的女兒,人家也不會隨便嫁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子,更有可能待價而沽,找一個更熱門的人選。

當時的太子還是很受皇帝的喜愛,還沒到被皇帝廢黜的時候,那麼純元有可能會被家裡安排做太子的側室,太子如果順利登基,那純元就是穩穩的妃子;或者是當時的大熱門八阿哥,都有可能是烏拉那拉家的選擇對象,十四阿哥嘛比皇帝小十歲,從年齡上來看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管是哪種可能性,皇帝最終還是娶了純元,也造成了宜修心理的不平衡,為後來純元的早殤埋下伏筆。


孤獨的愛影室


1、門不當戶不對。雍正談婚論嫁的年紀時還是一位皇子,康熙早已立二阿哥為太子,不出意外,雍正做不了皇上,最多是親王。雍正是康熙妃子所生,也就是庶出,與同樣也是庶出的宜修才是門當戶對。

2、即便不是給兒子選皇后,那麼雍正的母親也得給兒子選一位能幹的妻子。純元性情柔弱,缺少殺伐決斷,不如宜修有治家才能。要想後院安穩,正室一定要有手腕。顯然,純元不是做兒媳的首選。

3、太后知道兒子喜歡什麼樣的女人,一旦給他那樣的女人,肯定無心政事。即便不做皇帝,做親王也得有所作為才行,碌碌無為沉迷女色的話,太后自己的後半輩子該依靠誰?還有封建社會對婚姻有“父母之命”這一說法,不防就給兒子選個不喜歡的妻子吧。

4、太后不喜歡純元。對於後來純元入王府取代宜修,又被宜修害死這件事,太后心知肚明,並默許支持。這在太后彌留之際,與竹息的對話中就看得出來。

太后為什麼不喜歡純元?再深入分析一下。劇中未出現純元。但不難看出,甄嬛三分長相,七分性情,像極了純元,我們可以把甄嬛看做是純元。相貌出眾,才情俱佳,詩詞頗通,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最要命的一條,是甄嬛時不時喜歡干政,這是後宮女人第一大忌。試想,一開始皇帝和純元就在一起,那麼必定是專房之寵,別的侍妾還有什麼希望?皇家還怎麼開枝散葉?

因此,太后老謀深算,選人用人自有一手!









評娛論影


《甄嬛傳》中皇后宜修在即將被雍正終生監禁時,曾經痛苦的喊道:你知道庶出的孩子有多苦啊!這應該是當初康熙四皇子雍正母子,沒有選擇先進府的宜修為嫡福晉的真正原因了。

當初九王奪嫡,在其他的人眼裡,無論怎麼比較,雍正母子都只是不起眼的陪襯,雖然當時雍正確實是將自己的野心隱藏的很深,但是,如果真的讓他娶個庶女做正室,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他自我感覺仍然是得不償失的,畢竟哪個時代的庶女不僅僅是被家族,也是被全社會歧視的對象!

雍正生母不可能喜歡宜修當正室的原因還在於,如果雍正娶了庶女宜修,烏拉那拉家族一定會將美麗多才的嫡女純元許給能力更強的皇子,到那個時候烏家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幫撫這個皇子稱帝的,雍正母子則失去了一個有一定的實力幫助他們的家族勢力!

總的來說,身在皇家,一切都是在圍繞著利字運作的了。




愛咖啡的大媽


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當時皇上和宜修還是很恩愛的。皇上在純元之前先認識的宜修,並承諾過還是側福晉的宜修,若生下兒子,就扶她為正福晉。太后自然沒有再給皇上配烏拉那拉氏其他的女子,其他女子還要聯姻其他人。

第二、當時的皇上還是四阿哥,不得勢,求娶不到烏拉那拉這種大家族的嫡女。不得寵沒本事的阿哥有多慘,不要說結婚了,吃飽飯都是問題。這一點我們從甄嬛的養子乾隆就可以看出,乾隆不被父王喜愛,從小在圓明園長大,宮裡拜高踩低的下人,都會欺負他,不給他飯吃,嬤嬤給他穿的是有飯漬的衣服,吃不飽穿不暖。

第三、當時的純元已有婚約。純元在和皇上一見鍾情之前,已經許配給了戰功赫赫的撫遠大將軍,這位撫遠大將軍比還是四阿哥的皇上有前途多了。如果不是四阿哥有可能繼承大統,烏拉那拉家族怎麼可能把嫡女許給平平無奇的庶出阿哥。

第四、太后更愛自己的小兒子十四阿哥,十四阿哥的婚約還沒有定,太后自然無暇顧及不得勢的四阿哥。當時只有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最有可能繼承大統,所以雖然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都是太后的親生兒子,但是太后更偏心十四阿哥,所以四阿哥的婚事就一直被擱置了,四阿哥才承諾宜修,生下兒子,就把她立為正室。

第五、誰也不會想到,九子奪嫡中,最不起眼的四阿哥會勝出。烏拉那拉氏為了自己家族的榮耀,選擇自己家族的女子配給不同的阿哥或者朝中有功之臣,這樣來保證自己家族在朝中的話語權,四阿哥在九子奪嫡中表現平庸,只能配以平庸的宜修。

第六、四阿哥是庶出,也沒有大的作為,娶的只能是庶出的宜修。庶出配庶出,嫡出配嫡出。嫡庶尊卑很重要,純元身為嫡女,嫁給當時庶出的四阿哥,算是下嫁了。

第七、純元性子純良,不適合宮鬥,很有可能保不住烏拉那拉氏全族的榮耀,宜修城府極深,更適合深宮生活。從後來純元被宜修害死,臨死前還要替她求情可以看出,純元單純,可能管不住後宮眾嬪妃,太后也不放心純元去趟這趟渾水。

第八、太后更喜歡宜修。宜修和太后很像,都是庶出,都城府深。太后在宜修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太后是很愛宜修的,從後來知道宜修害死了自己那麼多孫子,臨死前還讓皇上答應她永不廢后可以看出,對宜修的寬容無底線啊。真的是很包庇宜修。

謝謝大家提出不同觀點。






阿黛奴奴


這個劇中太后有提到過,因為純元性格溫和,沒有心機,城府不深不善於經營算計,並不適合當正妃/皇后,從適合烏拉那拉氏的發展來看,太后還是覺得宜修更適合當,管理後宮。所以太后明知道純元是宜修害死的,為了烏拉那拉氏的榮耀,也不能說,其實太后心裡也是一直覺得對不起皇上和純元還有被宜修害死的皇子的。

我覺得純元應該是那種性格善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閨閣女子,樣貌也很美麗,因為是嫡出,家裡也比較寵愛,所以純元應該不會也不屑爭寵;但是宜修是大家族裡的庶出,為了讓自己有個好前程,一定更會察言觀色,精於算計,想想宜修為了當上皇后真是謀劃太多了,到頭來還有華妃、甄嬛這樣的寵妃,上面還有太后,皇上對她也只是情分,並沒有愛情,

想想宜修過的也並不幸福吧!


落雪盟


《甄嬛傳》太后沒有直接選烏拉那拉氏嫡女有以下幾個原因:

1.純元已經有了毀約她的未婚夫是撫遠大將軍,太后為了鞏固後宮地位必須在烏拉那拉氏選擇其他人進宮培養。


2.純元是烏拉那拉氏嫡女,她是一個全能的大家閨秀,在什麼都能輕易得到的家族裡純元太單純,而宜修是庶女,在家族中沒有地位,在生活中想要什麼必須要靠心機、靠手段來得取想要的東西,太后認為在後宮必須步步為營才能走下去。


3.太后也是庶出,多少對宜修感同身受,對宜修的處境出於同情,她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宜修更適合在深宮中生存,太后還許出只有宜修生了孩子就封她嫡福晉的承諾。



人算不如天算,皇上還是愛上了純元,姐妹倆共侍一夫,宜修嫉妒成恨設計將姐姐殺害,本以為一切都水到渠成,誰知甄嬛和純元如此相似,皇上對她寵愛有加,宜修又按捺不住想陷害甄嬛,甄嬛不甘示弱揭穿宜修的不堪往事,最後下旨將烏拉那拉氏宜修禁足在永和宮,此生不復相見。


害人之心不可有,否則只會自食惡果。關於太后為何沒有選擇純元?有其他見解的歡迎討論。


平凡的小蚊子


太后沒有選擇純元為正妃,這是由以下幾個原因的。



首先,純元是嫡女,太后對她有很大的期望,於是純元和一位大將軍定親。因為當時作為皇子的皇帝地位還不是很高,看不到太大的希望,而大將軍手握兵權,位高權重,是合適的結親對象。後來太后看到了雍正有登位的可能性,所以就設計讓純元藉著宜修懷孕的時機去王府勾引皇上。她明明知道福晉之位對宜修的重要性,但看出雍正沒有被宜修所以吸引。太后便毫不猶豫的將純元送進王府,還賞賜了華服。



但是後來,太后對純元失望了,所以宜修設計害死了純元,太后也沒有多管,因為太后認為作為皇后或者正妃要有全局觀,拿的起放的下,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關鍵時候出手要果斷,純元因為太心慈手軟,太后沒有中意她,覺得她日後難成大事。而宜修則不一樣,她雖是庶出,但是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哪怕是自己的姐姐也能狠下心去殺害。也許在太后心中,這樣的人更能適合後宮。



綜上所述,太后沒有選擇嫡女純元。


平安讀歷史


原因可能因為以下幾點

1太后是烏拉那拉氏,將同是烏拉那拉氏宜修嫁給自己兒子親上加親,輔助朝政,但是當時的四阿哥並不突出,也許將庶女許配給四阿哥比較合適。

2純元是姐姐,宜修是妹妹,古代來講一般是姐姐先許配人家,可能是純元已經有許配的人選,只是沒成婚,後來和四阿哥相遇鍾情,才會嫁給四阿哥。

3太后有意扶持四阿哥登上皇位,宜修就是皇后,她曾多次說過,純元心思善良,不適合後位,也許一開始她就沒打算讓四阿哥娶純元,只是自己兒子堅持喜歡純元才會入府。



一條小河流


“朕是庶出,皇額娘也是庶出”

《甄嬛傳》中,太后烏拉那拉氏是先將自己母系的烏拉那拉氏宜修選入府的,並且在宜修嫁入王府後,也如皇上所言,皇上還是很孝順太后的,在太后選定了宜修之後,送給了一對玉鐲給宜修,並說道,“願如此環,朝夕相見”,同時許諾:“若生下皇子,則晉封為福晉。”沒想到,後面純元盛裝看望懷孕的宜修,結果被皇上一夜相中,死活覺得是此生最愛,各種軟硬兼施逼得太后答應封純元為福晉。



這些當中我們都能看出,太后先為皇上籌謀的是宜修,那為什麼太后會為皇上選一個庶出做正妃呢?主要原因有以下3點:

1.皇上也是庶出,並且不得勢

在王府的時候,在皇上還沒有成為皇上,還是不怎麼起眼四阿哥。九子奪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耳聞,開始的四爺並不受康熙爺的待見,也不是九個兒子當中最出色的一個,所以一開始選王妃,太后也沒想著按照頂配的標緻去給四阿哥選擇。就算皇后有這個心去烏拉那拉氏挑一個嫡女出來,烏拉那拉氏也不會同意把嫡女嫁給一個不受待見的皇子。

2.太后的私心

太后有生育有2個皇子,除了四阿哥外還有一個十四皇子,從太后臨終前和皇上的對白中,我們不難發現,太后更疼愛的是十四阿哥。畢竟十四阿哥是太后自己帶大的,而四阿哥是在孝義仁皇后膝下長大的,所以不得勢不得寵的四阿哥太后也不會在太后那裡獲得多少優待,選正妃更多的是義務吧。

3.太后的同理心

太后本身也是庶妃出身,所以特別能理解庶出的地位和尷尬,碰巧宜修在未出閣前也是德才兼備的女子,因為自己的遭遇,太后的同理心讓她覺得,與其選個旁系家族的嫡長女,不如選自己母系的庶出。這在她死前還留下一道詔書說,烏拉那拉氏不能廢后,可以看出,太后是很看重母族的榮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