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毒刺劍客


洪武二十五年,培養多年的太子朱標突然去世,朱元璋痛失愛子的同時,不得不重新考慮繼承人問題。經過一番思量,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作為皇位的繼承人來培養。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繼即位後,開始了激烈的削藩活動。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發動靖難,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奪取政權。有人說,如果朱元璋一開始將皇位傳給朱棣,也許就能避免靖難之役。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因為對於朱元璋來說,傳位給朱允炆才是最好的選擇。

朱元璋有打算傳位朱棣嗎?

首先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朱元璋有沒有傳位給朱棣的打算?答案是肯定的。《明太祖實錄》卷217清清楚楚記載著朱元璋欲立朱棣為太子的決定:

“上御東角門召廷臣諭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

因為是《明太祖實錄》在朱棣繼位後編撰的,且經過幾次的修改,很多人都懷疑這一段史料為朱棣編造的,為他繼位的合法性服務。其實,這可真是冤枉朱棣了。遼寧省檔案館藏了一份未修改的《明太祖實錄》稿本,內容正好是洪武二十五年一月到六月的,裡面也有一段類似的記錄:

戊寅日,帝坐東便門,詔內大臣曉諭曰:朕年老,太子不幸,遂 如 此 者,命 也。古 雲,國 有 長 君,社 稷 之 福。朕 第 四 子 聰 明、仁 厚、勇 武,與 朕 相同。朕欲立太子如何?

朱元璋選擇朱棣,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方面,老二秦王草菅人命、做事荒唐,老三晉王也是個不成大器的角。另一方面,諸王和武臣跋扈的局面在洪武晚期已經形成,只有年長老道的朱棣能夠駕馭。儘管朱棣繼位有那麼多的好處,朱元璋還是因為劉三吾的一句話把他給否定了。

朱元璋為何要選擇朱允炆?

劉三吾說:“君言是也。惟秦、晉二王如何?”皇上您這樣說,把秦王和晉王放在哪裡?接著劉三吾又說:“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儘管朱棣很優秀,但是他前面還有兩位哥哥。哥哥去世了,自然是先輪到老二了。朱棣的親生母親只是一個不受寵的妃子,作為一個庶出的兒子,朱棣根本就沒有機會。皇位本來是朱標的,朱標死後,由朱允炆來繼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順。又有人說,朱允炆也不是朱標的大兒子啊?憑啥選他?朱允炆上頭雖然還有一個哥哥,但是這個哥哥福薄,八歲就死了,朱允炆自然就是皇長孫啦。嫡長制繼承製雖無法保證繼承人的質量,但是能保證皇位有序的傳承,從而避免皇族內部的爭鬥和流血。考慮到大明江山的千秋萬代,為後世確立一個長遠、可操作的法度,是開國之君必須考慮的問題。朱棣繼位明顯會破壞皇位繼承的順序,後續的爭端和矛盾會無休無止。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他不相信朱允炆會對叔叔們下手。朱允炆和他父親朱標一樣,性情溫厚,朱元璋對朱允炆說:“邊境上的事我都交給你叔叔們管了。”沒想到朱允炆說:“那如果是叔叔們有異心呢?”朱元璋一時語塞,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兒子會造反,沉默好久,朱元璋問:“那你說該怎麼辦呢?”朱允炆說:“先用德行來爭取他們的心,再用禮儀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如果還不起作用,就削減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興兵討伐。”朱朱元璋很滿意地點了點頭。

靖難是皇權和王權鬥爭的必然結果

實際上,不管朱元璋有沒有傳位給朱棣,一場“靖難”在所難免,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一方面,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已經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統治。所以不管怎麼樣,中央必然會想方設法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憑藉著朱棣老練的政治修養,自然不會像朱允炆那樣做事毛毛躁躁、操之過急。有野心的藩王在中央的逼迫下鋌而走險也不是不可能,不是朱棣,也有可能是別人。另一方面,皇位只有一個,崗位競爭壓力本來就很大。朱元璋選擇朱棣,更會引起其他兄弟的不滿。最後,鹿死誰手,也是一個未知數。


小高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

我們作為局外人,只能分析分析。

第一,朱元璋試圖建立一個傳位制度。

朱元璋很聰明,知道以往很多朝代之所以垮臺,源自於皇位繼承人之間互相殘殺的火拼。

朱元璋之所以表示皇位一定會傳給大兒子朱標,死前又確認將皇位傳給嫡長孫朱允炆,就是試圖建立一個制度。

也就是,除非嫡傳長子長孫太不成器,不然皇位就是他們來繼承。

這樣一來,即便嫡傳長子長孫可能存在能力有不足的缺點,但至少會避免皇族之間互相殘殺。

在朱元璋看來,後者對國家危害更大。畢竟明朝的君主集權制度還沒有滿清那麼誇張,皇帝會有很多大臣來輔佐,能力差一些也不會太要緊。

第二,朱元璋對未來國家的規劃。

朱元璋擊敗了蒙古人,將他們趕到大漠。

朱元璋死前幾年,逃到大漠的北元已經滅亡,北元皇帝被蒙古實力派部落誅殺。

當時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互相攻殺,實力大減,已經不足為患。

在朱元璋看來,下面的重任不是軍事,而是好好的建設國家。

朱標和朱允炆的軍事才華不如朱棣,但前兩個人性格都寬厚,仁慈,頗有些治國才能。

就像孫策和孫權一樣,此時是需要用到孫權的時候,而不是孫策。

事實上,雖然朱棣上臺以後毀掉了朱允炆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看到朱允炆還是不錯的,對國家進行了司法、經濟、行政等很多改革,他的新政讓大明有著很大的發展。

即便朱允炆消除藩鎮手段拙劣了一些,但和朱棣反叛並沒有直接聯繫。

因為朱允炆之前取消了5個叔叔的藩鎮,這幾個王爺也沒造反。有意思的是,朱棣逼死朱允炆以後,將5個兄弟的地位恢復,卻有3個弟弟直接謀反,還有1個弟弟謀反陰謀暴露全家自焚,只有1個勉強善終。

朱棣之所以造反,主要還是處心積慮要做皇帝。

第三,朱元璋對於朱棣小看了。

其實,朱元璋最大的問題,是死前沒有把朱棣的軍權剝奪。

作為朱元璋這麼老辣的人,應該想到向兒子朱棣這種人,手上有10萬大軍,又如何能夠安分守己。

唯一的可能是,朱棣的演技高超,讓父親對他不太看重,認為他不可能造反。

朱元璋對於兒子處理不好,導致大孫子朱允炆最後跳火自焚。

第四,朱元璋對朱棣不太喜歡。

大家注意,在古代嫡出和庶出有很大區別。

朱標是朱元璋正宮皇后馬娘娘的兒子,同其他弟弟是不同的。

而朱棣的母親,是朝鮮人,應該是朝鮮進貢的妃子。

這也不稀奇,早在元代,朝鮮就會進貢貴族美女給蒙古皇帝為妃,還做過皇后。

但朱元璋應該是有著比較強烈的民族情節,本能不喜歡這個混血兒朱棣。


事實上,朱棣此人是相當殘忍的政治家,對自己的兄弟也毫不留情,也難怪朱元璋不喜歡。

站在一個父親角度,誰會喜歡能夠隨便殺死自己兄弟的孩子,即便從政治角度來說朱元璋可以理解。


薩沙


事實上,朱元璋開始的確有傳位於朱棣之意。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經歷了喪子之痛後,經過長時間對朱允炆的觀察,覺得朱允炆性格優柔寡斷,非果敢之主,再加上外形缺陷非常明顯,頭骨歪的厲害,所以這年九月召集群臣要立朱棣為儲君:“國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稱國有長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為如何?”這個提議遭到了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為首的文臣反對:“皇孫年富,且系嫡出,孫承嫡統,古今通禮。”朱元璋說服不了眾臣,遂怏怏作罷,終立朱允炆為儲君。

以此看來,是否朱元璋眼界高遠,立朱棣為儲君就可以避免了靖難之役?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太子朱標死後,皇位的繼承問題是朱元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作為六十歲的老人,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對於如何選擇皇位繼承人,可供朱元璋作參考的制度並不多,反覆來回也就三種而已。

第一種,兄終弟及制。

兄終弟及這種繼承製度在我國曆史中不少見,如夏、商兩代王儲就是由王弟與王子繼承並用,按年齡長幼依次繼承,兄終弟繼。這在《公羊傳》中有記載:“其稱王子猛卒何?不與當也,不與當父死子繼,兄死弟繼之辭也”。《史記》也記載“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之通義也。”後世的唐、宋、元等朝代皆有兄終弟及的例子,可見也算是一種相對通用的繼承製度。

這種繼承製度的優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長君主政可以避免幼主繼位所帶來的權臣弄政及外戚干政的禍亂。而缺點則是繼位君主往往因年齡過大會導致君主更迭頻繁,國家朝政不穩,另外很難得到儒家禮教下的文臣們承認,還是會造成朝政動盪。

太子朱標的離世,對朱元璋來說,選擇繼承人就成了一道天大的難題,如果要選“長君”,那麼二子朱樉,三子朱棡都是人選,怎麼說也輪不到他喜歡的四子朱棣,按照這種繼承製度來看,強行立四子為儲君,那麼將來朱棣面臨的同樣是一場皇位的爭奪戰,也許“八王之亂”會在大明重演,得不償失,否決了這種制度。


立賢制。

遴選儲君,是一個王朝的“國本”,是重中之重的難題,儲君的選擇關係到將來江山社稷的興衰存亡,因而對儲君的能力多有考量。所以在治國理政、仁厚孝順、英武果敢等多方面進行考慮,以期能選擇一個好的儲君。

但這種方法值得商榷,所謂的“賢”只是一個主觀判斷,無非就是用皇帝的標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為賢。因為歷史上的英武君主並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自己選擇的“賢”人必然帶著強烈的主觀慾望,那麼聰明果決、相貌奇偉的朱棣便入了朱元璋的法眼,但這畢竟是朱元璋一廂情願,他眼中的賢君,不一定就是帝國臣民所需要的,起碼朱棣的兄弟們會很不服氣的,到時候兄弟鬩於牆,兵戈相向是在所難免的,這對朱元璋來說,自己苦心經營的大明江山重新陷入戰火,也是不想看到的一幕。


傳統宗法制。

儘管朱元璋一萬個不願意,他還是選擇了歷朝歷代最為安全且通用的“宗法制”。這種制度自從周朝實行以來,一向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權利訴求,在國家一體化的傳統社會中,實踐證明,沒有比宗法制更好的皇位繼承製度,這種制度杜絕了皇位繼承所引發的禍端和危機,極大程度上杜絕了皇室內的骨肉相殘,最能使國家的政局穩定,在這一點上,朱元璋看的很清楚。

因而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儲君,這樣名正言順,沒有給其他皇子起兵作亂的藉口,確保了皇權的平穩過渡,這也體現出了朱元璋無奈而又明智的性格,這也是所有選擇中最為正確的選擇。


是否說朱元璋直接傳位於朱棣,江山就會穩如磐石,不會發生“靖難之役”?

答案還是否定的!

朱棣的靖難之役,實質上早在朱元璋實行了“分封制”之後已經埋下了禍起蕭牆的禍根。雖然朱元璋讀書不多,但歷史上治亂興衰的道理還是看的透徹,他對歷史上由分封制帶來的沉痛教訓是有著深刻認識的,所以他推行的分封制又是明顯與前朝不同的。

其最大特點是分藩之地遠離帝國中心,基本上都是位於北方邊境,他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安國家,下安生民。”大概在他心裡也許會想,如此分藩,基本威脅不到長江以南的朝廷,即便發生了兄弟鬩於牆的事情,也屬於內部鬥爭,畢竟江山還是姓朱嘛。他在收藩王財賦之權的同時,又給了藩王兵權。這好比給了朱允炆一把刀子的同時,還捅了朱允炆一刀,讓朱允炆難受無比。

朱元璋死時,這種分封制的弊端已經到了爆發的臨界點,即便朱元璋活著,藩王之亂遲早會起,這是制度推進的,並非人力所為。


因而,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分封制”才是引發靖難之役的根本,即便是朱元璋直接立朱棣為儲君,該爆發的戰爭還是會要爆發,只不過是換個對象而已,事實上漢王朱高煦等再次證實了這一點。


望風瑟瑟


問題的意思應該是說立儲,而不是朱元璋等朱標死了就直接禪位吧。

《明史·劉三吾傳》:

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懿文太子薨,帝御東閣門,召對群臣,慟哭。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孫之立由此。

雖然《皇明祖訓》沒嚴格規定嫡子死了嫡孫頂上,但朱元璋還在,朱元璋就是規矩。後來地方藩王的傳承也都是長房優先,無論輩分,直接傳給曾孫的都有。

上至周朝、先秦,下至南齊、遼、金、元,都有皇帝傳孫的先例可循。唐朝的《唐律疏議》也規定,嫡子下一位是嫡孫,然後才是嫡子同母弟,當然這個序列對嫡孫的同母弟不是很公平,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整個唐朝沒有一位皇帝是直接繼承祖父的皇位。

雖然我對朱元璋和朱棣有信心,但是當年梁武帝在太子死後立太子之弟而不立太子之子的操作招致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說回朱元璋,當時秦晉二王還在,真的只能從兒子裡選也輪不到朱棣。秦王為人又有問題,不是立儲之選,足夠讓朱元璋因此放棄從兒子裡選儲君。而且其實朱元璋給朱標一房定的輩分字,就是為未來的皇帝們準備的,在朱標有後的情況下,其他兒子不考慮。

真這麼操作的話,也只能是立秦王,秦王死,立晉王,晉王死的時候,朱元璋也差不多了,歷史上他已經連重新佈局填上晉王這個缺口的操作時間也沒有了。這樣後面怎麼樣不知道,反正朱元璋生前就要面臨連死三個太子後在最後那點時間趕緊立第四個太子的局面了。


代牧益州閻文平


首先,朱棣能打贏靖難戰爭,一方面是他的能力強。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自己作死。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看,朱允炆身為大明的皇帝,難道還打不贏一個藩王?或者說,朱棣區區一個藩王,他有膽子敢謀反?

其次,朱標病死的時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都活著。不考慮朱元璋的個人喜惡,就只按照“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來說,太子死了,最應該被立為儲君的也是秦王朱樉。哪裡輪得到朱棣?




一、為什麼要立朱允炆?

朱標死的時候,朱元璋已經64歲了。朱元璋為了能讓朱標順利繼位,整整給他鋪了25年的大路,為他扶植了一個龐大的太子黨。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

如果說,因為朱標先走了,朱元璋就要徹底推翻掉先前他為朱標扶植的太子黨,重新再構建一個新的太子黨,這個工作量,明顯不是已經64歲高齡,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標的兒子中選擇,讓自己的嫡孫接朱標的盤,繼承太子朱標原有的勢力。這是比較穩定的方案。

不過眾所周知,朱標有幾個兒子,並不是只有朱允炆一個兒子。朱元璋在四個皇太孫當中選擇了朱允炆,也有他的打算。



當時,真正的嫡長孫是朱允熥,他其實最符合朱元璋的儲君標準。但是朱允熥的生母是常遇春的女兒,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屬於常氏利益集團的骨幹。朱元璋擔心傳位給了朱允熥,到時候主少國疑,常、藍兩個外戚集團會架空朱允熥,重蹈當年東漢的外戚干政,影響朱家的利益。於是,朱元璋就沒有選擇真正的嫡長孫朱允熥。

相比於朱允熥,朱允炆不存在這個問題。他的生母呂氏並不是大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影響到朱家對大明的統治。於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選中,變成了大明的繼承人。

朱允炆被冊立後,朱元璋非常果斷的殺掉了藍玉和常升(常遇春兒子),繼而又殺掉了包括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等十五位明朝開國功臣。這些人都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太子黨。但由於他們又都跟朱允熥有利益糾葛,為了給了朱允炆鋪路,朱元璋只能狠心把這些人全殺了。

這些人的被殺,歷史上稱為“藍玉案”。朱元璋給藍玉一黨編造了“謀反”的罪名。但其實明眼人都知道,藍玉死的冤,他只是因為妨礙了朱允炆繼位,才被朱元璋所殺。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偏愛朱標或者偏愛朱允炆,也跟什麼宗法制度沒有必然的聯繫。他立朱允炆,實際上依據當時的那個情況,為了政治權衡,作出的一個最優選擇。


二、朱元璋為什麼沒料到朱棣會造反?

按照馬後炮的說法,朱元璋確實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外藩造反,成功案例屈指可數。朱元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並且還能造反成功。

那麼中國歷史上的藩王造反,為什麼就那麼難成功呢?我歸納了幾點:

首先,外藩實力弱,中央實力強。外藩與中央的實力不成正比,無法與中央匹敵。這是用腳都能想得到的。

第二,藩王造反就意味著顛覆當下秩序,對立面太大;就拿後來朱棣造反來說,有幾個藩王陪他一起造反?

第三,藩王的身份高貴,衣食無憂,造反的風險實在太高了。只要皇帝不往死裡逼,藩王是真的不想造反。

結合以上三點,朱元璋當時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這是很正常的判斷。

事實上,後來朱允炆削藩,雷厲風行,接連廢殺五王。把刀架到朱棣脖子上,逼得朱棣只能靠裝瘋賣傻,乞求朱允炆放過他時。朱棣也依然是瞻前顧後,難以下決心,不敢造反。這恰恰就證明了朱元璋的判斷是沒有錯的,朱允炆優勢之大,讓朱棣這種猛人也很畏懼。

但是朱允炆是個奇葩,他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把這三條藩王的劣勢,自己的優勢,全部給排除掉了。




首先,大家以為朱允炆是削藩,結果朱允炆的真正想法是廢藩。他不僅要廢掉藩王,而且還要把藩王趕盡殺絕。這麼下狠手,藩王沒有了退路,豈能不反?

第二,朱允炆一邊廢藩,還一邊改革。他減免浙江的稅收,卻提高北方省份的稅收。此外他還搞官制改革,裁減官員數量。這無疑是把一部分人的民心所向往朱棣那邊推。當朱棣起兵造反後,跟隨朱棣造反的人確實不多,但是向朱允炆效忠的人也沒有多少。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坐山觀虎鬥,看著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兩人內鬥。

當朱允炆的優勢不在,朱棣縮小了自己與朱允炆的實力差距後,剩下的就是朱棣與朱允炆的能力大比拼了。而朱棣是什麼水平?朱允炆是什麼水平?這還用問?

因此,靖難戰爭會爆發,靖難戰爭的最後結果,都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如果朱元璋能再重新選擇一次,他必然是不會選擇朱允炆這個奇葩了。



三、為什麼不直接立朱棣?

朱元璋不立朱棣,除了前面提到的立朱允炆的原因之外。還有就是朱標病死的時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都活著,朱棣只是老四而已,在老二和老三都活著的情況下,憑什麼輪到他繼位?


雖然說,秦王和晉王都不如朱棣,但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說,如果讓朱棣繼位,那麼皇位繼承還有章法嗎?這是不是就等於承認皇族人人都有權當皇帝?

如果這樣的話,其它藩王會怎麼想?會不會也鬧出明朝版的“八王之亂”?當年的八王之亂就是因為沒有宗法約束,藩王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當皇帝,所以才興兵叛亂,打得天下大亂,斷送了司馬氏的江山。(司馬懿和司馬昭靠政變起家,上樑不正下樑歪,沒給後代子孫做好榜樣)

後來朱棣堅持立朱高熾,而不是他自己更中意的朱高煦,其實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廢長立幼並非不可,但是廢長立幼就必須承擔其它藩王覬覦皇位野心的風險。

朱元璋是何許人?他豈會犯這種失誤?朱棣從他出生那天開始,他就不可能被朱元璋立為繼承人了。



四、總結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繼位,這是朱元璋當時自我判斷,最合理的選擇。雖然最後朱允炆沒能保住皇位,但這個鍋不能讓朱元璋背。畢竟朱元璋的鋪路工作做的很到位,該殺的功臣他全部都殺了,該背的罪名他全部背了。對朱棣這樣的藩王也是嚴密監控,隨時都可以逮捕。

後來朱允炆繼位,他至少有十次機會可以直接殺掉朱棣。但是朱允炆很奇怪,他明明是個心狠手辣之人,卻偏要裝出仁君模樣。有機會不把握住,最後被朱棣反殺,也算他活該了。

至於朱棣,他起兵奪位能成功,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朱元璋也沒有預想到,自己死後會破了藩王造反成功的這個記錄。


Mer86


實際上,朱元璋從很早之前便已經開始培養朱標了,朱標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期望,對於收買人心、樹立威望這一套帝王之術,朱標學起來用起來也頗得心應手。

朱標在13歲的時候,奉命回濠州祭祀先人,途徑太平的時候,他特意去拜訪了陳迪一家,然後賞賜了陳家50兩白金,自此陳家對他死心塌地。後來朱棣即位,召見陳迪,陳迪一聲也不吭,氣得朱棣將陳迪一家六口磔於市,可見朱標這50兩白金花得有多值了。

朱標22歲這一年,朱元璋再一次加強了對他的培養,讓他處理政務,凡官員奏事先經朱標裁斷,然後再由朱標遞給朱元璋,讓朱元璋做最後決定。後來,為了肯定朱標的能力,朱元璋特意為他開設了詹事院。

所以,朱標坐在皇太子這個位置,可謂是穩如磐石,無一人能和和他爭,也不敢和他爭,即便是朱棣也不例外。

只可惜,朱標雖有帝王之才德,卻無帝王之命,1392年年僅37歲的朱標突然病逝。

朱標一死,明朝儲君之位空懸,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另立一位儲君以固國本,可是到底立誰最合適呢?

如果朱標沒死,並且順利即位當皇帝的話,將來皇位也必然會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可是朱標沒當成皇帝,那麼朱標的身份就突然變得尷尬了。

對於儲君,皇帝的兒子具有優先權,所以上一任皇太子死了,下一任的皇太子也多從皇帝餘下的兒子中產生。

不過,歷史上也有過不少太子死後,或者太子被廢黜之後,皇帝直接冊立太子的兒子為皇太孫的先例,如金章宗完顏璟、元成宗鐵穆耳。

所以,朱標一死,朱允炆自然也有資格爭奪儲君之位,當然這事主要還是得看朱元璋的態度和想法。

朱元璋的兒子們雖然又期待又緊張又忐忑,但是結果卻讓他們很失望,朱標雖然死了,可是朱元璋卻沒有從這麼多兒子當中再擇一人作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後來,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後即位當了皇帝,只可惜這小子能力平平,又沒有主見,在一幫只會動嘴皮子的文臣的忽悠下猝然發動了削藩之策,以至於挑起了自己和藩王之間的戰爭,最終卻又因為自己不會識人用人,從而將一手好牌打爛,將天下拱手讓給了朱棣。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拋開朱允炆,直接立朱棣為皇太子以避免“靖難之役”呢?

朱元璋沒那麼能掐會算,他雖然意識到了朱棣的野心,為了讓朱允炆能夠安安穩穩地當皇帝,也留了後手——將兒子們打發去了封地,但是他卻沒想到朱棣竟然敢在處於劣勢的情形之下挑釁朱允炆。

或者說,朱元璋最沒有想到的是朱允炆竟然在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輸給了朱棣。

朱允炆這傻小子,他但凡懂一點用人之道,但凡懂一點軍事,也不至於會將手上的好牌打個稀巴爛,讓朱棣反敗為勝。

這或許也離不開朱允炆所受的教育,畢竟黃子澄、齊泰也不是什麼好貨色。

如果朱元璋能算到朱棣會靖難成功,能算到朱允炆下場如此悽慘,那他肯定直接廢了朱棣,或者直接立朱棣為儲了,可是他不可能算得到。

此外,即便朱元璋沒有選擇朱允炆,儲君之位,也輪不到一個燕王朱棣。

朱元璋從一開始便用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嫡也分長幼之序,所以,說白了朱元璋的選擇並不多——除了一個朱允炆之外,便是他的嫡二子。

這個嫡二子,顯然並不是朱棣。

所謂嫡子,對於皇室而言便是皇后的兒子,馬皇后和朱元璋一共有五個兒子,分別是朱標、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所以朱元璋的嫡子只有這五個人。

即便朱元璋沒有選擇朱允炆,也不會輪得到朱棣,畢竟前面還有朱樉和朱棡。

不過,朱樉此人有點荒唐,也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頭。所以,如果朱元璋在朱標死後選擇立朱樉為儲的話,他後來便得再一次另立朱棡為儲。

1395年3月,朱棡病逝。

這也就是說,即便朱元璋沒有選擇讓朱允炆接手,而是想讓自己的兒子將來繼承皇位的話,朱棣想當太子,至少說也得到了1395年才輪得到他。

實際上,朱標從1368年13歲的時候被立為皇太子,一直到1392年病逝,他已經當了24年的皇太子,他又深得朱元璋的喜歡和培養,這24年時間裡他顯然已經有了自己的勢力,已經有了一批忠心追隨他的人,並且這股勢力絕對不小。

朱標一死,他所經營出來的勢力自然會很自然地轉移到朱允炆的身上。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實際上是最好的選擇,也合乎情理和法理,可謂名正言順,沒人能跳出一點毛病。

只可惜,朱允炆沒能力守住自己的皇位。


寧糊塗


從史書記錄的情況來看,朱元璋對朱棣這個兒子,基本上是不重視,甚至可以說是漠視。
這和長子朱標出生時候的情況,應該說差了一大截。
長子朱標(1355年出生)到大明王朝建立(公元1368年)將近13年的時間裡面,朱元璋陸續有了7個兒子,這7個兒子就是後來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長子朱標,什麼都給最好的?基本上朱元璋有什麼班底,就給了太子什麼班底,而朱棣什麼也沒有。
歷史上有關朱棣的生母情況,也是一頭霧水,朱棣自己稱自己的母親和朱標一樣是馬皇后,後世考證下來,朱棣的生母不是馬皇后。
這樣一來,他得到待遇問題就很好理解了。
朱元璋的眼中,太子朱標是嫡子,後來馬皇后又生了兩個兒子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因為朱樉是僅次於太子裡面宗室最年長的兒子,後來朱元璋建立大宗正院,就讓朱樉擔任了宗人令。
朱元璋後來陸續又生了十幾個兒子,其中最強的又被稱為是九大攘夷塞王,同樣其他成年的幾個兒子,後來也都陸續被分封到各地,藩王每個人都有三個護衛,鎮守地方。
其中塞王的權利最大,甚至有調動地方軍隊的權利。
所以由此可見,朱元璋應該是沒有料到後世自己的兒子會造反,實際上即便在當時真的傳位給燕王,其他王爺未必就一定能夠坐得住。
在朱元璋病逝的時候,包括太子朱標在內的,秦王、晉王都已經病逝,燕王朱棣成為了名義上宗室長子,而且還擁有塞王的權限,成為朝廷最大的威脅。
這時候又有一個聲音傳出來,說的是朱元璋在朱標病逝以後,看好朱棣的武功上的才能,一度打算立朱棣為太子繼位等等。
這些消息和傳聞都是毫無根據,朱標病逝於洪武二十五年,彼時晉王、秦王仍然在側,但朱元璋仍然下令封朱允炆為皇太孫,可見對這個孫子繼位的想法最初開始就有了。
按照朱元璋的計劃來看,他所規定的皇明祖訓中:立嫡立長,兄終弟及
嫡長子擁有絕對的繼承權,如果嫡長子沒有子嗣,那就從兄弟裡面選最年長的,而朱標雖然嫡子朱雄英夭折,但還有朱允炆在,雖然是側妃所生,但後來朱標嫡妻去世後,朱允炆生母被扶正,所以被朱元璋看做是朱標的嫡子。
可見在朱元璋心裡面,朱允炆就算是再不合適,也是自己規則制定下,最合法的繼承人,雖然他腦海中偶爾略過自己兒子們中,但仍然堅持自己所規定的皇明祖訓。
只是朱元璋沒有料到,朱棣敢在他去世以後造反,實際上從朱棣繼位燒燬朱允炆的記錄,以及改變生母等等規定來看,在他心中一度十分恐懼,害怕後世認定他是反賊,這種恐懼一直伴隨了他一生。

漫步史書


自明太祖朱元璋奠基開國,到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殉國的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歷史中,有一位在位僅僅四年的悲劇性帝王人物,他就是太祖朱元璋的嫡孫——惠帝(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一生迭納數妃,來源亦頗覆雜,有蒙古人、高麗人,也有民間普通漢女,還有稱漢王的陳友諒的嬪妃,共生有二十六子。嫡長子朱標性格寬仁,在被立為太子二十五年後突然病故,朱標育有五子。長子朱英早夭,次子朱允炆被愛屋及烏的老皇帝朱元璋隔代指定為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儲。

其實,早在太子標病死後,朱元璋悲傷之餘,對立誰為自己的接班人一事舉棋不定,大傷腦筋。在朱元璋眾多的子孫中,堪與朱允炆競爭儲君之位的唯有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的叔父朱棣。

史載,朱棣性格陰鷙、深沉,智勇兼備,他追隨徐達東征西討,屢建奇功。朱元璋對朱棣很是欣賞,也很器重,曾毫不掩飾的誇讚說,四子朱棣最像自己。在諸皇子中,朱棣尤其受到元璋的鐘愛。後來,朱棣隨徐達北征殘元,被封為燕王,駐紮北平。

按理說,太子朱標不幸英年早逝,能力出眾的四子朱棣最有被立儲的希望,但燕王不是馬皇后所生,因此他不是嫡出(有人推測其生母是元順帝妥歡帖木兒的妃子,後被元璋所納,生棣)。按封建禮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朱棣沒有被立太子的資格。

但朱元璋非常看好朱棣,認為他經過戰爭的錘鍊,軍政經驗豐富,且性格沉毅冷靜,勁氣內斂,足智多謀,很適合成為一國之君。因此,一開始,朱元璋是想讓朱棣做自己的繼承人。

嫡孫朱允炆頭顱稍扁,性格又和其父朱標很酷似,仁慈善懦,優柔寡斷,所以朱元璋雖然也考慮過立他為皇太孫,但又擔憂他不是鼑彝重器,駕馭不住那幫桀驁不訓的開國功臣,生怕一旦立其為儲,終究難成大器,最終葬送大明江山。

因此,朱元璋最先考慮的是立四子棣為儲君。況且,朱允炆年紀太小,俗話說“主少國疑,大臣未附”,人心疑懼不安,肯定不如立成年國君來的穩妥。但他內心又很憐惜年幼喪父的孫子朱允炆。性格果決的朱元璋在立太子一事上,卻有些狐疑不決、患得患失、猶猶豫豫,致使立儲一事長期懸而未決。

事情一拖再拖,拖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太祖朱元璋已經六十多歲,立儲之事已迫在眉睫。經長時間對朱棣和朱允炆的觀察思索後,朱元璋最後決定要立早已成年、各方面都較優秀的燕王朱棣為太子。

史載,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親自召集文武大臣上殿議事,主要就是商量立太子事宜。朱元璋說:“國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稱國有長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為何如” ?太祖話音剛落,眾大臣交頭接耳,表情各異,廟堂上一片聒噪聲。

翰林學士劉三吾第一個出班抗奏道:“皇孫年富,且系嫡出,孫承嫡統,是古今的通禮。僭越不得啊”!眾大臣也紛紛表示,應遵循禮法,父死子繼,嫡庶有別。

朱元璋也據理力爭,表明自己的意見,但他一張嘴哪說得過眾口?見眾人皆不同意立燕王,自己又難於說服大家,祖宗定製又不便擅改,性格剛猛的朱皇帝只得含淚收回了立愛子朱棣為儲的提議,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遠在北平的朱棣本來以為太子標病死後皇儲非己莫屬,憑能力、憑經驗、憑戰功,乳臭未乾的朱允炆那點比得上自己?聽到立儲落馬的消息後自然憤憤不平。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薨逝。二十二歲的朱允炆繼位,成為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是為明惠帝。他以次年為建文元年,所以又稱建文帝。

隨著鐵血皇帝朱元璋的故去和嫡孫朱允炆的嗣位,一場為鞏固皇權和奪取皇權的激烈鬥爭在兩叔侄間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朱元璋臨終前留有遺詔,令諸王鎮守各自封國,嚴禁來京。諸王大都謹遵父命,遣使弔唁,唯有燕王朱棣不顧父命,星夜疾馳南下,當他即將抵達淮安時,被兵部尚書齊泰偵知並阻止,促其速回燕京。

朱棣對此懷恨在心。有幾位年紀較大的塞王,都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人物,又手握重兵,富可敵國。這些王當然不把年輕、羸弱,毫無軍政經驗的侄兒放在眼裡。這樣一來,他們經常口出怨言,不敬之語常常傳到南京建文帝的耳裡,諸王違法之事也層出不窮。而幾乎成為嗣皇,深受太祖寵愛的朱棣對自己不能見父皇最後一眼始終耿耿於懷,心中憤懣難平。

年輕的建文帝也對幾個叔父特別是燕王權勢過大而深感不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接受了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的意見,決定著手“削藩”,也就是削平諸叔父的各獨立王國,加強中央集權,也即鞏固皇權。

他的老師黃子澄以漢平七國的史事啟示建文,建文非常歡欣鼓舞,遂決定製定削藩之策。他由弱到強,逐一削除諸王手握的權力。

朱棣聞訊,哪甘心束手待斃,他一面上書稱病,一面在奇僧姚廣孝的襄助下,在燕王府中私自打造兵器,招兵買馬,蒐羅智勇之士,緊鑼密鼓地加快了應付朝廷削藩,起兵奪取皇位的步伐......

建文四年(1402年),發起“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幾經血戰,率燕軍攻入明都南京 。

燕軍入城,建文帝在宮中燃起的熊熊烈焰中不知所終。燕軍破城時,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何處?其說有二,各有道理,又難成定論,建文帝生死不明 ,遂成明史上的一大謎案。

建文四年夏,燕王朱棣經三年苦戰,終於在文武群臣的擁戴下昂首登上了皇帝寶座,改第二年為永樂元年。朱棣是為明成祖,亦稱永樂大帝。

假如當初朱元璋能力排眾議,把皇位傳給功勳卓著、謀勇兼具、各方面均以成熟的燕王朱棣,就可以避免“靖難之役”、避免同室操戈、叔奪侄位的人倫慘劇......然而,歷史不容假設,更無法推倒重來。該發生的一切總會發生。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首先朱元璋選擇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度,退一萬步講,太子朱標死後,即使皇位不傳給朱允炆,也暫時輪不到朱棣,因為他排行老四,上面還有老二老三。

其次太子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一個兒子,也是朱標作為一個太子,他的權勢也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朱元璋一點都不擔心朱標會篡位,反而鼓勵他去組建自己的班底,這在封建王朝是非常罕見的,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喜愛可見一斑,由此可以聯想到,愛屋及烏,在朱標病逝之後,朱元璋自然會把皇位傳給朱標的血脈朱允炆,而且朱允炆的身份地位也很高貴,他是嫡長子長孫。把皇位傳給朱允炆也是符合朱元璋推崇的嫡長子繼承製的。

最後要說的是朱棣能夠篡位成功也是有很多運氣的成分,或許他的天份很高,但是朱元璋完全就瞧不上。因為朱元璋作為一個父親其實是偏心的 ,他把大部分的關愛都放在了朱標身上,在他眼中除了朱標外,朱棣和其他皇子並沒有什麼不同,說起勇武,反而當時的寧王更勝一籌。

而且朱元璋也萬萬想不到他的兒子朱棣竟然會謀反篡位,如果能夠預先知道的話,也一定不是優先考慮把皇位傳給他,而是會把朱棣幽禁起來,讓他沒有篡位的實力。


王謝風流


建文元年朱允炆即位稱帝后,朱棣作為朱允炆的叔叔並不服從建文帝的統治,宣佈起兵謀反。戰爭從建文元年打到了建文四年,最終以朱棣拿下南京,攻克大明首都建立自己的政權為結束。有人會說,當初朱標死後,朱元璋應該直接將皇位傳給朱棣,這樣便可以避免後面的“靖難之役”了。但是這種說法無疑是錯誤的。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嫡子繼承製



在朱元璋心中,朱標仁慈、寬厚、有君王之風範。再加上朱元璋對朱標寄託厚愛,自幼便是以培養儲君的模式將其帶大。這個世界上對於老朱來說,除了朱標,其餘的都不值一提。當朱標死後,繼承了其父風範的朱允炆便成為了朱元璋心中的寄託。

兩者性格相似,一樣愛民且仁慈。在封建宗法體系中,父死子繼,朱標死後,朱允炆成為了明朝的繼承人是無可厚非的。

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兒子,但是卻無法取代朱標的地位,自然不可能代替朱允炆成為朱元璋的繼承人。

二:性格



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自然是極為冷酷的,但國家並不能一直如此,國君並不能一直是一種風格。一寬一緊,才能使王朝發展更加健康。

朱標仁愛、寬厚,具有明君的風範。而朱允炆也繼承了朱標的大部分性格特點,同樣受到朱元璋的喜歡。

朱棣則不同,朱棣更多的與朱元璋相似。

三:實力對比



朱棣剛剛造反的時候實際上處於弱勢,多次被建文帝的軍隊所打敗。

叛亂之初,朱允炆是有實力剿滅朱棣的叛軍。但是朱允炆這種對敵人仁慈,試圖以感化為主要手段的方式給了朱棣擴大實力的時機。

正是朱允炆這種態度,最終導致了自身的毀滅,給了朱棣做皇帝的機會。

總結:



靖難之役並不是依靠當初選擇朱棣做繼承人便可以避免的事情,建文帝失敗的最終原因在於其仁慈又軟弱的性格。

正所謂性格決定一切,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當初可以狠下心來對朱棣下殺手,那麼最後死的人便會是朱棣而不是朱允炆自己。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