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上的職業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

執子情說


導語:

如果說從歷代皇帝中,挑一個最勤政的皇帝,那非雍正莫屬。毫不誇張地可以說,雍正是中華數千年來,為數不多的一流君主。

為什麼給他如此高的評價呢?如果你認為開疆拓土是評價一個君主優秀與否的標準,那麼雍正並不優秀。可是如果你以治國水平、改革能力作為衡量君主優秀與否的標準的話,那麼雍正一定是最優秀的一個,沒有之一。

因為雍正敢得罪人,不怕身後的罵名。如果現實中能夠達到他想要的效果,就算死後揹負再多罵名他也願意做。一般皇帝做得到嗎?做不到。

01嚴厲打擊貪汙分子,主張一個不留。

雍正是45歲登基的,算是比較晚了。在這之前,他一直在朝中幫助康熙皇帝處理政務,但是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人緣關係不是很好。

不少人將他這種狀態,歸結為性格孤僻。但是我認為他之所以不願意跟這些官員結交,一方面是為了告訴康熙,自己不會有朋黨,另一個方面我認為雍正對朝中所有官員,都非常反感。沒錯是所有官員。

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睏。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爾未為州縣,惡知州縣之難?’至哉言乎,可謂知政要矣!---《清史稿》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康熙晚年的時候,滿朝文武,幾乎全部都是貪官。因為康熙皇帝對手下人非常寬容,尤其是不忍心處罰那些曾經跟隨他一起征戰天下的戰友們。

  1. 可是正因為康熙的寬容,所以才會導致滿朝文武都喜歡貪汙。康熙一命嗚呼以後,把這件事留給了雍正。
  2. 雍正是非常討厭貪官的,他上臺以後,只有一個指令,那就是殺貪官。雍正是真的殺貪官,一點都不含糊,只要查出來,那就拖出去宰掉。
  3. 這就是康熙之所以將皇位傳給雍正的原因。因為康熙知道,貪腐之風再不整頓,那可就要亡國了。
  4. 康熙自己不忍心,他不想再找一個不忍心的皇子繼承自己的位置了。困難都交給後人吧,康熙的這一選擇是正確的。

但是雍正用力過猛,朝中貪官殺了一大片,幾乎沒人給他幹事兒了,他心裡清楚,人心必貪。只要制度有漏洞,殺再多貪官,也無濟於事。所以必須要實行改革才行。

02實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政策,使得稅收充盈。

從明朝張居正時期,就已經有了火耗這一說法,基本上就是官員們貪汙的一個重要手段。可是到了雍正這兒,情況就發生了轉變,因為雍正實行了火耗歸公政策。

  • 也就是說火耗這一塊兒,國庫要拿去了,手底下的官員們眨眼之間,就失去了一條可以貪汙的重要通道。
  • 那些當官的當然不願意,可是這是雍正皇帝下的旨意。過去他們可以將火耗收到五六分之多,現在一毛錢都拿不到的,收多收少跟他們沒關係了。

所以相對來說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百姓在這一制度實行後,的確過了一段非常舒服的日子。

田畝起丁,田多則丁多,田少則丁少,計畝科算,無從欺隱,其利一,民間無包賠之苦,其利二,編審之年,照例造冊,無須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無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嘉興府志》

攤丁入畝政策也是對稅收政策做出的調整。過去是按照家裡有幾口人來收稅,這要是生得越多,那交稅就越多,這可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 不過老百姓手裡如果有充足的土地,那倒也罷了,畢竟人多收成也不會少。可是老百姓手裡的地不多,甚至有些家庭一直是人家的佃戶,手裡壓根就沒有土地。
  • 這麼一來就非常不公平了,沒有土地但是人口多的窮人家交的稅,可能比地主老財家還要多為此雍正皇帝做出改革,根據你家裡所擁有的土地,將丁稅合併進入土地交稅。土地越多交稅越多,而土地一定的話,人口就算增加了也永不加賦。

我覺得作為一個老百姓,看到這一條國策的時候,一定會感動的落淚。封建王朝剝削百姓數千年,到了雍正時期總算是有所改善了。

03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主張相對公平。

雍正不僅對百姓好,而且對官員相當苛刻,以至於不想做官的情緒一度充斥在雍正王朝時期。為什麼呢?因為雍正朝不給貪汙了,貪汙是要殺頭的。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實施。

在逆賊等之意,徒謂本朝以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為訕謗詆譏之說耳。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大義覺迷錄》

千古以來,士紳都是不需要當差納糧的,因為他們通過考試考取了功名,朝廷為了籠絡這些讀書人,所以就制定了士紳不當差納糧的制度,這是為了維護朝廷的地位,獲得讀書人的認可。

所以會有這麼一句話流傳下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其實讀好書就可以不當差不納糧了,可普通老百姓卻依舊還要當差納糧服役。

  1. 在雍正看來,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八旗的大爺們,一個個吃的肚大腰圓,不僅不需要給國家交稅做事,國家還得養著他們。
  2. 所以雍正開始了這次改革,不管你是否讀書考取了功名,都需要當差納糧,跟普通老百姓一個待遇。這一改革觸怒了幾乎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這些人甚至以罷考作為威脅,但是沒有任何用處。
  3. 雍正皇帝改革的決心相當強烈,為了讓國家富強起來,他不惜跟這些讀書人作對
    。讀書人雖然沒有槍桿子,但是讀書人手裡有筆桿子。

為什麼雍正皇帝的名聲非常差,大家應該知道了吧?因為雍正得罪了這幫讀書人,所以各種雍正的壞名聲便是從這些讀書人的筆桿子流傳下來的。

總結:雍正執政時間太短,否則必然是千古一帝。

我很難再找到一位像雍正這樣的皇帝,他有改革的魄力和決心,而且順利實行了自己的改革。在任期間,懲治貪官,改革吏治。對百姓採取寬鬆態度,對官員採取嚴苛制度。

不惜得罪讀書人,也要實行自己的改革方針,以至於身後罵名滾滾來。可是你要問雍正後悔嗎?他當然不後悔,因為他留給了子孫後代一個富強的帝國。

只是可惜,雍正執政時間太短了,只有13年時間。他死後很多政策都被乾隆皇帝給廢除了。乾隆雖然足夠聰明,卻沒有父親雍正的那種魄力,只好向讀書人投降了。因為他害怕自己的罵名也滾滾來。

《清史稿》

《大義覺迷錄》

《嘉興府志》


江湖小曉生


雍正大概是歷史上最為勤勉的皇帝,雍正繼位後康熙留給雍正的國庫就是一個空殼子,乾隆能數次效仿康熙下江南的錢都是雍正賺來的。

雖然,他為執行其決策有些不擇手段,但正是這些決策才能讓乾隆皇帝更好的治國,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千古一帝雍正六大歷史功績!

一、 整頓吏治

康熙往年吏治鬆散,貪汙叢生,官員腐化墮落,國庫空虛;在這樣一個虛假繁榮的背後,雍正早已看在眼裡。

雍正一即位,便著手整治,要求文官不貪墨,武官不克扣軍餉,為此還專門成立會考府,對財政進行審計。制度上防止了腐化等現象出項的空間

二、建立軍機處

原來清朝軍事上的工作主要有議政處來決議,平時國家行政事務則由內閣處理。

雍正在議政處和內閣以外建立了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5—7人,共商軍國大事,進步在朝決議計劃功率。

可是軍機處權利過大,位置在內閣之上,使得內閣原有的擬旨及其批駁皇帝錯誤決議等權利形同虛設,雍正大權獨攬。

三、完善密摺準則

添加能夠上奏摺人的數量,高峰時曾達1200人,擴大了信息的來歷。

奏摺只需通過奏事處直接抵達雍正手中,並能夠直接下發到奏事人手中,一起也強化了皇權。

四、廢棄賤籍

所謂賤民即在民籍以外,不屬於士農工商之列,不能讀書,不能參與科舉考試,生生世世為奴。

雍正廢棄賤籍是一件功勞。

五、攤丁入地

中國古代幾千年來,都是土地和人丁分頭交稅,雍正將人頭稅攤到土地稅中。

免除了困苦老百姓沒有土地還仍然繳納人頭稅的不公平局面,減輕了封建稅負及人身依服,一起客觀上刺激了人員的添加。

六、改土歸流

改動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土司、頭人準則,對此中心沒有任免權。改土歸流準則在全國的推行,改動了這種狀況。

流即為流官,由朝廷派遣,有任期,故而加強中心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雍正四十五歲即位,在位一十三年,終身努力變革弊政,在王公大臣、地主富豪、文人墨客的譴責與責難下,銳意進取,勤政為民,煞費苦心,雍正功勞不可沒。


老劉侃三國


雍正帝是一位好皇帝,在位14年做了很多勤政愛民的好事。但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維護王朝穩定,說他是明君是實至名歸,但是說他做的事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就有點過了。

畢竟他做的很多事都是循規蹈矩,是對原有制度補充和修改,沒有從本質上改變任何東西。


題目中說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無非是三件事:

1.官員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這條政策,確實是前無古人。幾千來官員和讀書人有一條特權:那就是不當差,不交稅。

雍正帝做了這個改變。後果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導致了自己本應該江山圖治垂青史的,最後死後罵名滾滾來。

但是這條政策在雍正去世後,乾隆帝並沒有完全廢除,只是做了一點改變:納糧不變,但納了糧的官紳可以不用當差服役了。


2.火耗歸公與高薪養廉政策。

這個措施就是說所有的官員在給百姓收稅時,收到的火耗銀子全部要上交國家,不準再私自截留,但是國家會對每個官員進行財政上的補貼。

一品大員的養廉銀補貼大約是一年18200兩,而他的正項工資一年只有180兩。所以這條政策得到了很多清官的支持,也遭到了很多貪官的痛恨。但是不管怎麼說增加了國家收入。

所以,乾隆帝繼位後,還是繼續執行了的。

“此事當從眾議,仍由舊章“-《清高宗實錄》卷178



3 攤丁入畝:

這個政策的核心就是將按照以前的人丁稅改為了按照擁有土地量收稅,平攤到了土地中。這個政策確實是雍正帝首次提出的。也確實是前無古人。

但是這個政策,但是在雍正朝並沒有完全實行,乾隆朝時,山西和貴州兩省份才相繼實現了攤丁入畝,而東北的,吉林,盛京等地則是,一直到了清朝末期才完成了攤丁入畝。



這個政策有清一代一直都在執行,沒有廢除。所以後無來者這一說不準確。


少校柳下惠


雍正帝的嚴政相當鮮豔,特別是在前後在位六十多年的康熙和乾隆這兩個實行寬仁政策的皇帝中間,更襯出他治國以嚴的一面。可實際上,他還是一個至情至性的段子手,與康熙批閱奏摺時常用的“知道了”不同,雍正的批閱不可謂不精彩。

雍正二年,最受雍正帝喜歡的十三弟和碩怡親王允祥,給雍正上了一個摺子,摺子上說他想帶著十六弟莊親王允祿和侍衛大臣馬爾賽去學習遊獵來強身健體,希望雍正能批准。

雍正是這樣回的:

“朕確為爾等憂慮,所憂慮者,當爾等肥壯而返還時,恐怕認不出來也。”

雍正調皮到在摺子上回答說我擔心你們身體練得又肥又壯,我都認不出來了。允祥就上奏摺感謝皇上隆恩啊,就說這次去必定好好遊獵,只是若真的發胖,不堪入目怎麼辦?雍正這次簡單兩字回覆:“甚好。”呃,允祥問他真要發胖怎麼辦,結果雍正說甚好。這是什麼意思?當年的允祥也想不明白,只好惶恐的再上摺子請示。

結果這次雍正回了一長串:

“朕躬甚安。爾等安好嗎?對發胖後不堪入目之事,爾等絲毫勿慮,儘管發胖,愉快而回。唯獨馬爾賽回來時,恐其馬力不支,朕委實為之懸念。著怡王選備二匹腳力強而能支撐之馬,以賞賜於馬爾賽。倘若尚未發胖,則毋庸賞賜。”

雍正不止是喜歡和親兄弟開玩笑,他對大臣那也是推心置腹。比如田文鏡在擔任河南巡撫時曾上奏摺回稟朝廷關於從河南、山東兩地購糧運往江南一事,在此之前田文鏡曾主張送小麥,因為江南人不喜歡小米,可是張廷玉卻主張運送小米。當時雍正聽了張廷玉的建議,結果效果不佳。雍正大力褒獎了田文鏡,對張廷玉則不無諷刺。

雍正在硃批上說: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嗯,漢子!

年羹堯在雍正初年那是得到了雍正的極大寵信,只是後來年羹堯飄了,開始有了僭越之處。當初雍正和年羹堯好的時候,硃批寫來寫去就跟戀人一樣,比如說:“爾此等用心愛我處,朕皆體到。”

還有一次雍正在批閱王國棟的奏摺時,不小心將墨滴落在了奏摺上,他怕王國棟擔心,特意在旁邊備註道:“此朕几案上所汙,恐汝恐懼,特諭。”真是相當貼心。

雖然雍正在位僅僅十三年,但他寫的硃批加起來有1000多萬字,平均下來每天要寫2000多字,不可謂不勤政。更重要的是,古往今來像他這等風格的皇帝幾乎見不到,也難怪他的硃批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痛快書”。


邯鄲醉


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雍正是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歷史上出現的康乾盛世,雍正起到的並非簡單的過渡作用。康熙晚年,吏治鬆弛、、刑名敗壞、財政混亂、朋黨林立,錢糧虧空嚴重。雍正採取一系列措施實施改革、清除積弊,極大的延續了清王朝的壽命。


乾隆時期,清王朝能達到封建王朝歷史的最高峰,都是在雍正時期夯實的基礎。

雍正皇帝在位期間的政績

一、攤丁入畝

一個封建王朝從建立到衰亡,基本上有三百年左右的時間。大約在150年時,已經處於衰落時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新王朝的建立,會誕生一批新的地主階級。隨著人口的繁衍、土地兼併的加劇,大批農民因喪失土地而淪為地主的佃戶,容易造成“貧者避賦稅而逃逸,富者務兼併而自若”的局面。
秦漢至隋唐時期,一直實行主要按人口計徵的賦稅制度。朝廷實際上控制的人口越來越少,賦稅來源逐漸枯竭,容易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士紳階層經幾世積累,愈加富有,朝廷卻捉襟見肘。


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末年,李自成快要兵臨城下,崇禎命吳三桂回師勤王,可那時候國庫連將士的軍餉都發不出。為此,崇禎不得不向群臣借錢,結果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高官大夫一毛不拔,內閣首輔魏藻德僅僅捐出了500兩銀子。等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起義軍四處抄家,獲得鉅額財富,據清朝編修的《明史》記載,多達7000餘萬兩白銀。

歷朝歷代,當土地兼併達到一定程度之時,為了王朝續命,統治者必須尋求改革。明萬曆九年,在張居正主持推動下全國實行“一條鞭法”,極大的減輕了農民負擔,緩解了階級矛盾,為明朝的延續作出了巨大貢獻。

相較於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雍正時期大力推廣的“攤丁入畝”更為徹底,是對封建賦稅制度的總結,其改革深度與廣度是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


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在封建王朝,官紳階層不服徭役、不納稅,隨著社會穩定,官紳越來越多,很大程度上侵蝕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為了解決這一弊端,雍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除官員、地主免稅的特權。官紳可以不服徭役,但必須用銀兩兌換。

無論是“攤丁入畝”還是“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都極大的損害了士紳階層的利益,只有在皇權高度集中,社會穩定的高壓統治下,才能順利實行。為此,雍正又進行了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



三、設立“軍機處”和強化“密摺制”

清廷入主中原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權力很大,同時朝堂之中,朋黨林立,滿清貴族內部紛爭嚴重。為了收回權力,加強君權,雍正率先創立了軍機處,天下庶務歸皇帝一人處理,軍機大臣跪聽筆錄,草擬文書,不經內閣,直接下達給官員。

軍機處的設立,使得國家政務繞開了內閣,皇帝真正做到了獨斷乾綱,提高了處事效率,由中央集權轉向君主集權,皇帝權力達到了頂峰。



四、整飭吏治、控制思想

學者楊亞東在《雍正年間整頓吏治研究》中提出:“雍正帝勵精圖治、銳意創新,對吏治進行大力整頓。”

雍正在吏治改革方面可以分為四部分:

1、 清查錢糧、設立會考府、懲治貪汙、褒獎廉潔;

2、 整頓官風、澄清吏治;

3、 打擊朋黨勢力;

4、 火耗歸功、實施‘養廉銀’制度”。

與此同時,雍正也在思想文化層面上加強了控制。雍正七年,設立鄉約,宣講《聖諭廣訓》。雍正重視儒家思想的傳播,主張用儒家的傳統道德觀念輔助教民,提倡君臣之道,推崇各守其道、各施其禮的觀念。

另外,雍正大興文字獄,鎮壓對自己統治不利的思想言論,刑罰嚴苛。




在其他方面,雍正也作出了許多貢獻,平定青海叛亂,設立駐藏大臣;廢除賤籍、創立密儲制度;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的改革等政策。


總體來說,雍正是一個極為優秀的政治家,剛毅果敢、銳意有為。在雍正統治時期,封建皇權達到了頂峰,天下大事皆決於一人。如果像明朝嘉靖皇帝二十餘年不上朝,國家早就亂套了。雍正十分勤奮幹練,個人精力十分旺盛,據統計,每天硃批的文字達到8000字以上,字跡十分工整。

南懷瑾先生曾稱讚雍正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 雍正即位之時,國庫只有八百萬兩白銀,到雍正末年,國庫銀兩增至六千餘萬兩。“倉庾亦皆充實,積可供二十餘年之用,真善為政理也。”


歷史早知道


雍正皇帝即愛新覺羅·胤禛,享年57歲,在位13年,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在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後改年號,史稱雍正帝。

作為歷史上的職業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

著名歷史學家易中天說:“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無情。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雍正無疑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

(一)保障人權,廢除了一部分賤籍

雍正帝在位期間,在人權方面有一項偉大的改革,那便是廢除了一類人的賤籍。山西、陝西因明建文末年發生了“靖難之役”,這些人不順從朱棣,因而被納入了“樂戶(官妓)”籍,這些戶籍的後代世代都要為官妓,雍正時,他摘除其“樂戶”籍,使他們成為民戶。同年,他下令廢除紹興人後代的“惰民”籍,使其成為民戶,免除廣東等地“蜑戶(只准許在船上活動,不許上陸地的)”籍,使其成民戶,這一些措施,使得大部分人的戶籍改變,也改變了這些人後代的命運,雍正帝這一舉措真可謂在封建社會是一創舉。

(二)創新以往公開的立儲方式,進行秘密立儲

雍正親身經歷了康熙在位期間傳統太子廢立帶來的弊端,於是自己創新了立太子的秘密立儲方式。

雍正的方式是,皇帝御筆將皇儲的名字寫好,然後使用特製的匣子,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待先皇駕崩後,再取出,然後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宣讀。為了避免造假,這份遺旨有兩份,一份就是藏在“正大光明”匾後的那份,一份秘密保存在皇帝身邊。

雍正創立的秘密立儲方法,也是第一個使用這種方法的皇帝。雍正秘密立儲時,先御筆寫好《夏日泛舟詩》軸,然後放在特製的匣中,後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又以秘密的藏一份於內府。1735年10月,雍正帝駕崩,他駕崩後,大臣從正大光明匾後匣中取出密旨,與另一份核對,確認無誤後,大臣宣讀密旨。乾隆皇帝就是這樣被選為皇帝。

秘密立儲這個方法,有效的避免了眾皇子因爭儲君而引起的骨肉相殘。雍正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都使用了秘密立儲。但時到了咸豐時,一是清政府內憂外患,另外咸豐僅有一子,所以無須秘密立儲。同治只活了19歲無子嗣、光緒也是沒有子嗣,不需要立儲,清朝滅亡之後,雍正創立的秘密立儲制度遂告終結。

這樣的立儲方式使得使立儲有法可依,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眾皇子骨肉相殘的局面。

(三)設立會考府,審查錢糧奏銷

康熙皇帝在位61年,執政後期的他推崇漢文帝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晚安的康熙想恩澤天下,留下美名,於是放鬆了對國家的治理,這一“無為而治”也使得弊端慢慢蔓延。康熙晚安最大的敗筆就是在“盛世”的榮耀下國庫的錢糧空虛。而當時身為皇子的雍正是深有體會,因此他登基後,在這方面大有作為。

雍正登基不久便開始治理國庫的錢糧虧空。雍正帝認為錢糧虧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員自身侵貪。對此,他向全國大小官員發出警告,要求不得官員勾結民間人士進行侵貪,並在期限內完結虧空,否則治罪。為此,雍正帝成立了專司審查錢糧奏銷的機構——會考府。會考府由其親信怡親王允祥主政。

空錢糧者,雍正帝嚴刑律法,一律革職,並追究到底。雍正二年八月,雍正帝又加重處罰,挪移1萬兩至2萬兩者,發配邊疆充軍;2萬兩以上者的,按照侵盜錢糧斬頭。從這裡可以看出,雍正帝對貪汙、挪用公款的官員,毫不留情,不是即革職抄家,發配邊疆,就是殺頭之罪。經過雍正的努力,康熙皇帝遺留的國庫錢糧虧空基本如數追繳,清朝的貪汙、挪用、偷盜的官員也受到震懾,不敢再犯。

“新帝雍正愛法律、重公益,超過父王。帝王之中無人比他更不遺餘力地鼓勵農事。他對這一於國民生計不可缺少的百藝之首亟為重視。各省農民被所在州、縣長官評選為最勤勞、能幹、孝悌者,甚至可以封為八品官。農民為官,並不需為此放棄他已卓有成效的農事耕作,轉而從事他並不瞭解的刑名錢穀。”——法國著名的思想家伏爾泰

(四)官民平等,一體當差納糧,

再我國古代,稅收只到老百姓家,豪紳官員除外。天下的百姓不要服兵役和徭役,還要納稅,而官紳有錢有糧有土地,但不必服徭役、交稅,國家因此損失了一大筆財政收入。

雍正皇帝的“官紳一體當差納糧”讓官神也交稅服徭役。具體的辦法是,官神可以不服徭役,但是可以用銀兩換取服徭役。雖然這一舉措大大的傷及清朝官員豪紳的利益,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公平,遏制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在封建社會這一為政舉措真是利國利民。

雍正帝在位期間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軍事方面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同時設置軍機處。一生勤政,於1735年去世。

(五)設立軍機處,替代議政王大臣會議

1729年,雍正計劃兵用西北,為了便於商討軍國大事,遂設立軍機處。雍正帝覺得內閣在太和門外議事,會漏洩國家機密,因此改在隆宗門內的一處小房間內商議軍國大事。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之後,慢慢的成為清朝的權力機關,直到清朝滅亡。

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是清朝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處由皇帝的直接掌握,強化了中央集權。但是在地位上,軍機處始終處於臨時機構,軍機處的官員實際上是沒有職位,也就沒有品級。雖然軍機處貴為清朝的最高權力機構,但是在封建專制統治下,這些軍機大臣始終只能聽命於皇帝,是能動一動手中的筆,起到一個傳話筒的作用,始終是統治者的統治工具,不能和今天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相比。

總的來講,雍正帝一生勤於政事。他在位的13年,一共硃批過了360卷的摺子,沒日沒夜的理政。真的是以為勤政皇帝,是古代皇帝行業的“勞模”,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的一些創舉,真的是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南山居史


雍正帝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早在康熙三十七年他就被封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又被封為雍親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駕崩,皇四子胤禛在“九子奪嫡”中勝出,繼承皇位。而這個時候的大清朝已經是滿目瘡痍,康熙帝留給他的不是一個盛世,而是一個爛攤子。因為康熙末年眾皇子爭奪皇位,年邁的康熙帝無力整飭朝政,致使清朝吏治敗壞,土地兼併嚴重,國庫虧空,連賑災都沒有錢、打仗也沒有軍餉,可以說不是雍正帝力挽狂瀾,那清朝就打不破“胡運不過百年”的預言了。那麼雍正帝都做了哪些事情來扭轉清朝的政治頹局呢?


首先就是整頓吏治。雍正帝深知康熙末年的弊政之一就是吏治敗壞,所以雍正帝在位期間就喜歡那種執法嚴格、雷厲風行、氣魄開拓的官員。由於吏治腐敗問題由來已久,所以哪怕朝廷多次下令整頓都收效甚微,雍正帝就將李衛、田文靜和鄂爾泰譽為“模範督撫”,這三位都是雍正朝有名的重臣,符合雍正帝的喜愛標準,還有很好的政績,將他們作為模範,可以讓其他官員多學習。不過雍正帝有時候的鎮壓措施也過於嚴厲,不管實際情況,只要抗官,就以反叛論處。甚至有“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即系同惡共濟”的人。所以雖然雍正帝確實改變了康熙末年吏治敗壞的問題,但又讓吏治問題走向另一個極端。

其次就是建立軍機處。雍正七年雍正帝因為要對西北用兵而成立了軍機處。軍機處裡談論處理的事都是機密,選的都是內閣中謹密者入內,以處理緊急軍務,輔佐雍正帝理政。由於軍機處完全處在皇帝的掌控下,相當於皇帝的私人辦公處,位置在內閣之上,所以之前內閣的擬旨及其批駁皇帝錯誤決議的權利就形同虛設了,皇帝得以獨攬大權。這一舉措讓皇權的集中程度達到了中國封建帝制時期的巔峰。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雖然軍機處讓辦事效率提高了,但是也讓皇帝一人獨尊,若皇帝都像是雍正帝這樣的勞模還好,若皇帝是庸才,那麼帝國的前途就堪憂了。

接著就是完善了密摺制度。清朝密摺制度始於康熙末年,雍正帝繼位後完善了這一制度。他鼓勵和允許四品以上的中央或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遞密摺,使得朝政黑箱化,皇權神秘化。這一制度還起到了官員之間互相告密的作用,大大減少了官員做不臣之事的可能性,讓官員們都老老實實的當差。當然這一制度也有其優越性,那就是廣開言路,讓正直的大臣可以直言進諫,沒有顧慮。不過密摺制度也容易讓上下級官員產生隔閡,引起上下猜忌,不利於政令的實施和推行,可見層層負責的模式還是有一定科學性的。

最後雍正帝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廢棄賤籍、攤丁入畝了。所謂的賤籍就是排除在民籍之外,不屬於士農工商任何一行,不能受教育,也不能參加科舉改變人生,只能世世為奴。雍正元年雍正帝摘除了那些明朝建文年間因未依附朱棣而被編入“樂戶(官妓)”籍的後代。同年他又廢除了紹興曾經反對朱元璋的那些人後代的“惰民”籍。雍正五年又下令廢除了粵東的“蜑戶”籍。可見雍正帝在維護人權方面還是做出了一些貢獻的。而攤丁入畝就更是一項重大改革了。幾千年來百姓都要交土地稅和人頭稅(百姓每人每年都要交的定額稅收)兩種,雍正元年雍正帝就下令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一改以往按人丁、地畝雙重徵稅的政策,減輕了沒有土地或者只有少量土地的農民的負擔,如此一來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當然雍正帝推行的政策還有許多,如密建皇儲、火耗歸公等,可以說雍正帝確實是清朝一位難得的好皇帝,他也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在康乾盛世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甚至非常關鍵,可惜的是雍正帝福薄壽淺,每天兢兢業業的理政,竟只當了十三年皇帝就駕鶴西去,忙的都沒時間出去遊玩,只能 請畫師為他畫《雍正行樂圖》以自娛自樂,要知道他老子康熙和兒子乾隆都先後下江南數次了,雍正帝跟他們相比真是一個認真負責、宵旰憂勞的皇帝。


風塵講歷史


雍正帝是一位好皇帝,在位14年做了很多勤政愛民的好事。但其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維護王朝穩定,說他是明君是實至名歸,但是說他做的事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就有點過了。

畢竟他做的很多事都是循規蹈矩,是對原有制度補充和修改,沒有從本質上改變任何東西。

題目中說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無非是三件事:

1.官員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這條政策,確實是前無古人。幾千來官員和讀書人有一條特權:那就是不當差,不交稅。

雍正帝做了這個改變。後果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導致了自己本應該江山圖治垂青史的,最後死後罵名滾滾來。

但是這條政策在雍正去世後,乾隆帝並沒有完全廢除,只是做了一點改變:納糧不變,但納了糧的官紳可以不用當差服役了。

2.火耗歸公與高薪養廉政策。

這個措施就是說所有的官員在給百姓收稅時,收到的火耗銀子全部要上交國家,不準再私自截留,但是國家會對每個官員進行財政上的補貼。

一品大員的養廉銀補貼大約是一年18200兩,而他的正項工資一年只有180兩。所以這條政策得到了很多清官的支持,也遭到了很多貪官的痛恨。但是不管怎麼說增加了國家收入。

所以,乾隆帝繼位後,還是繼續執行了的。

“此事當從眾議,仍由舊章“-《清高宗實錄》卷178

3 攤丁入畝:

這個政策的核心就是將按照以前的人丁稅改為了按照擁有土地量收稅,平攤到了土地中。這個政策確實是雍正帝首次提出的。也確實是前無古人。

但是這個政策,但是在雍正朝並沒有完全實行,乾隆朝時,山西和貴州兩省份才相繼實現了攤丁入畝,而東北的,吉林,盛京等地則是,一直到了清朝末期才完成了攤丁入畝。

這個政策有清一代一直都在執行,沒有廢除。所以後無來者這一說。


成蒙厚愛


雍正皇帝確實是一個典型的職業皇帝,一生勤政,每年的假期非常少,只休息三天。睡得晚,起得早,身體力行,大臣們都佩服他。(雍正帝像,仔細分析他的施政,的確有些過人之處)

雍正真正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主要有兩個:

雍正動了官僚、士紳的奶酪。

雍正皇帝被民間罵,胡亂編排雍正的一些趣事,主要的原因是雍正皇帝斷了官僚、士紳的特權飯碗。雍正拿走了這些人的特權飯碗,這些人不服氣,於是開始胡亂編排他了!

中國古代王朝的稅收主要來自於土地,而歷朝歷代的官僚體系和學子功名體系中都享有一定的特權。官僚和有功名的學子一般都會免除勞役,同時根據官員的等級、學子功名的等級絕大多數人都享有一定土地賦稅的豁免權。而且這一規定自從科舉制度開始後形成王朝的慣例。

1、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雍正元年,開始實行官員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馬上引起了這一階層的反彈。河南考生罷考,開始反對雍正的政策,雍正也毫不手軟,將帶頭的兩個人處斬了。官員、士紳和普通百姓一樣要服勞役,繳納賦稅,全民平等分擔義務和稅賦。

雍正此舉目的是增加國家稅收,讓富裕階層多分擔國家的負擔。再者,官僚、士紳特權的存在,也使得全國土地兼併非常厲害。如果不加以整治,這些特權階層就是清朝滅亡的導火索,也是農民起義的導火索。還是雍正站得高、看得遠,也是總結了前朝的經驗教訓做出的決定。

雍正捱罵的越厲害,說明平等納稅、服勞役推行的越好,兩者成反比。(田文靜劇照,推行新制度)

2、火耗歸公,高薪養廉制度。

王朝制定的稅收標準到達地方之後,地方官員以損耗為理由,私自攤派稅收額度,成為貪汙腐敗的重災區。這一攤派可以稱之為地方官府的附加稅收,歷代王朝一直沒有定製。

雍正將這一稅收附加直接列為正稅,按照一定的比例讓地方官員抽成,成為養廉銀,如果在這之外還要加收,那就是犯罪行為了。

有效遏制地方官員的亂攤派和貪汙腐敗,將加稅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3、攤丁入畝——按照土地數量繳納賦稅,沒有土地就不用交人口稅了。

雍正之前的王朝稅收一般分為人頭稅和土地稅兩種,所謂人頭稅就是按照人口數量徵稅,不管有沒有土地;土地稅則是按照土地數量徵稅。

雍正一改過去的稅收做法,將原來的人頭稅全部分攤到土地之上,按照土地的數量來徵收。農民沒有土地,就不會有什麼稅收承擔了。

攤丁入畝這一稅收辦法,直接遏制了民眾的赤貧化,他們還可以靠體力和技術掙些錢養家,用現代科學的方法說就是避免嚴重的財富兩極分化,這是農民起義、盜賊的源動力。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攤丁入畝是一套組合拳,是精心設計的政策,目的保證國家稅收、控制腐敗、避免民間財富極端兩極分化。

實現民眾平等化——解放賤籍。

雍正之前的歷代王朝,包括清朝順治、康熙時期,普遍認為封建社會有士、農、工、商四大等級的民眾,其實在這四大等級後面還有第五等級,歷代王朝都不願意提及。

第五等級的民眾被稱作“賤籍”,賤籍的民眾被稱作“賤民”,雍正時期在中國存在九個大地區的賤籍民眾,如下:

1、浙江惰民、江蘇丐戶。

這是元明時期在浙江、江蘇備受歧視的一群民眾。元朝滅宋之後,將一大批俘虜和罪犯集中到浙江紹興一帶,稱“怯伶戶”,後來這些民眾被稱作“樂戶”、“惰民”,明朝將他們編為“丐戶”。

2、山西、陝西樂戶(樂籍)。

靖難之役之後,擁護建文帝的很多臣子及其家屬被貶謫到陝西、山西成為“樂戶”,為賤籍。(建文帝像,誓死效忠他的臣民稱為了“樂戶”,賤籍)

3、北京樂戶。

原來在北京從事歌舞的一幫人,有罪犯的家屬,也有良人,他們有政府發的特殊戶籍——樂戶。

4、廣東疍戶。

疍戶範圍並非指廣東一省,福建、廣西、海南等省都有,他們主要居住在船上,以船為家。明清之際,他們被列為“賤民”戶籍。(現代疍家人,仍然有部分以船為家)

5、浙江九姓漁戶。

陳友諒和朱元璋打得你死我活,朱元璋勝利之後,將陳友諒手下九個大姓的部眾遷徙到浙東沿海,一直居住在船上,不讓他們上岸,從而形成浙江九姓漁戶,為明朝的賤籍。

陳、錢、林、李、袁、孫、葉、何、許等九姓;此外還有江、唐、胡、徐、施、季、潘、魯、方、張、王、吳等姓氏稱為“九姓贅婿”。

都是追隨陳友諒的部眾百姓。(陳友諒像,追隨他的九大姓氏稱為浙東九姓漁戶,賤籍)

6、安徽的伴當、世僕。

在安徽等地存在一個家族為另一個家族世代做奴僕、伴當的存在,在登記戶籍時為“賤民”。

這些賤籍不能隨意更改,祖祖輩輩為賤民;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不得做官;不得和普通民眾通婚;不得購置土地、房產、物業。永世不得翻身!

1723年-1727年間,雍正皇帝將這些賤籍基本都改成普通“民戶”,享有普通民眾的權力,解除了絕大多數的賤籍。


其實雍正以上兩大特色政治體現的民眾平等思想,權力和義務對當時的每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雖然具有侷限性,但也算的上是前無古人了!


穿越再現彼岸


雍正皇帝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帝王。他勤政,苛刻,勤儉,自律。他是整個封建王朝史上,批閱奏章最對的皇帝,據說一生批閱了五萬多份奏章。有點奏章洋洋灑灑幾千字。這個量,我覺得該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雍正帝的勵精圖治,承上啟下,解決了康熙晚年的社會弊病。讓這個封建王朝迅速穩定了根基,才有了後來千古一帝乾隆的逍遙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