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的职业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执子情说


导语:

如果说从历代皇帝中,挑一个最勤政的皇帝,那非雍正莫属。毫不夸张地可以说,雍正是中华数千年来,为数不多的一流君主。

为什么给他如此高的评价呢?如果你认为开疆拓土是评价一个君主优秀与否的标准,那么雍正并不优秀。可是如果你以治国水平、改革能力作为衡量君主优秀与否的标准的话,那么雍正一定是最优秀的一个,没有之一。

因为雍正敢得罪人,不怕身后的骂名。如果现实中能够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就算死后背负再多骂名他也愿意做。一般皇帝做得到吗?做不到。

01严厉打击贪污分子,主张一个不留。

雍正是45岁登基的,算是比较晚了。在这之前,他一直在朝中帮助康熙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缘关系不是很好。

不少人将他这种状态,归结为性格孤僻。但是我认为他之所以不愿意跟这些官员结交,一方面是为了告诉康熙,自己不会有朋党,另一个方面我认为雍正对朝中所有官员,都非常反感。没错是所有官员。

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清史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康熙晚年的时候,满朝文武,几乎全部都是贪官。因为康熙皇帝对手下人非常宽容,尤其是不忍心处罚那些曾经跟随他一起征战天下的战友们。

  1. 可是正因为康熙的宽容,所以才会导致满朝文武都喜欢贪污。康熙一命呜呼以后,把这件事留给了雍正。
  2. 雍正是非常讨厌贪官的,他上台以后,只有一个指令,那就是杀贪官。雍正是真的杀贪官,一点都不含糊,只要查出来,那就拖出去宰掉。
  3. 这就是康熙之所以将皇位传给雍正的原因。因为康熙知道,贪腐之风再不整顿,那可就要亡国了。
  4. 康熙自己不忍心,他不想再找一个不忍心的皇子继承自己的位置了。困难都交给后人吧,康熙的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但是雍正用力过猛,朝中贪官杀了一大片,几乎没人给他干事儿了,他心里清楚,人心必贪。只要制度有漏洞,杀再多贪官,也无济于事。所以必须要实行改革才行。

02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政策,使得税收充盈。

从明朝张居正时期,就已经有了火耗这一说法,基本上就是官员们贪污的一个重要手段。可是到了雍正这儿,情况就发生了转变,因为雍正实行了火耗归公政策。

  • 也就是说火耗这一块儿,国库要拿去了,手底下的官员们眨眼之间,就失去了一条可以贪污的重要通道。
  • 那些当官的当然不愿意,可是这是雍正皇帝下的旨意。过去他们可以将火耗收到五六分之多,现在一毛钱都拿不到的,收多收少跟他们没关系了。

所以相对来说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百姓在这一制度实行后,的确过了一段非常舒服的日子。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嘉兴府志》

摊丁入亩政策也是对税收政策做出的调整。过去是按照家里有几口人来收税,这要是生得越多,那交税就越多,这可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 不过老百姓手里如果有充足的土地,那倒也罢了,毕竟人多收成也不会少。可是老百姓手里的地不多,甚至有些家庭一直是人家的佃户,手里压根就没有土地。
  • 这么一来就非常不公平了,没有土地但是人口多的穷人家交的税,可能比地主老财家还要多为此雍正皇帝做出改革,根据你家里所拥有的土地,将丁税合并进入土地交税。土地越多交税越多,而土地一定的话,人口就算增加了也永不加赋。

我觉得作为一个老百姓,看到这一条国策的时候,一定会感动的落泪。封建王朝剥削百姓数千年,到了雍正时期总算是有所改善了。

03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主张相对公平。

雍正不仅对百姓好,而且对官员相当苛刻,以至于不想做官的情绪一度充斥在雍正王朝时期。为什么呢?因为雍正朝不给贪污了,贪污是要杀头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实施。

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大义觉迷录》

千古以来,士绅都是不需要当差纳粮的,因为他们通过考试考取了功名,朝廷为了笼络这些读书人,所以就制定了士绅不当差纳粮的制度,这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地位,获得读书人的认可。

所以会有这么一句话流传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读好书就可以不当差不纳粮了,可普通老百姓却依旧还要当差纳粮服役。

  1. 在雍正看来,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八旗的大爷们,一个个吃的肚大腰圆,不仅不需要给国家交税做事,国家还得养着他们。
  2. 所以雍正开始了这次改革,不管你是否读书考取了功名,都需要当差纳粮,跟普通老百姓一个待遇。这一改革触怒了几乎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这些人甚至以罢考作为威胁,但是没有任何用处。
  3. 雍正皇帝改革的决心相当强烈,为了让国家富强起来,他不惜跟这些读书人作对
    。读书人虽然没有枪杆子,但是读书人手里有笔杆子。

为什么雍正皇帝的名声非常差,大家应该知道了吧?因为雍正得罪了这帮读书人,所以各种雍正的坏名声便是从这些读书人的笔杆子流传下来的。

总结:雍正执政时间太短,否则必然是千古一帝。

我很难再找到一位像雍正这样的皇帝,他有改革的魄力和决心,而且顺利实行了自己的改革。在任期间,惩治贪官,改革吏治。对百姓采取宽松态度,对官员采取严苛制度。

不惜得罪读书人,也要实行自己的改革方针,以至于身后骂名滚滚来。可是你要问雍正后悔吗?他当然不后悔,因为他留给了子孙后代一个富强的帝国。

只是可惜,雍正执政时间太短了,只有13年时间。他死后很多政策都被乾隆皇帝给废除了。乾隆虽然足够聪明,却没有父亲雍正的那种魄力,只好向读书人投降了。因为他害怕自己的骂名也滚滚来。

《清史稿》

《大义觉迷录》

《嘉兴府志》


江湖小晓生


雍正大概是历史上最为勤勉的皇帝,雍正继位后康熙留给雍正的国库就是一个空壳子,乾隆能数次效仿康熙下江南的钱都是雍正赚来的。

虽然,他为执行其决策有些不择手段,但正是这些决策才能让乾隆皇帝更好的治国,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千古一帝雍正六大历史功绩!

一、 整顿吏治

康熙往年吏治松散,贪污丛生,官员腐化堕落,国库空虚;在这样一个虚假繁荣的背后,雍正早已看在眼里。

雍正一即位,便着手整治,要求文官不贪墨,武官不克扣军饷,为此还专门成立会考府,对财政进行审计。制度上防止了腐化等现象出项的空间

二、建立军机处

原来清朝军事上的工作主要有议政处来决议,平时国家行政事务则由内阁处理。

雍正在议政处和内阁以外建立了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5—7人,共商军国大事,进步在朝决议计划功率。

可是军机处权利过大,位置在内阁之上,使得内阁原有的拟旨及其批驳皇帝错误决议等权利形同虚设,雍正大权独揽。

三、完善密折准则

添加能够上奏折人的数量,高峰时曾达1200人,扩大了信息的来历。

奏折只需通过奏事处直接抵达雍正手中,并能够直接下发到奏事人手中,一起也强化了皇权。

四、废弃贱籍

所谓贱民即在民籍以外,不属于士农工商之列,不能读书,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生生世世为奴。

雍正废弃贱籍是一件功劳。

五、摊丁入地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都是土地和人丁分头交税,雍正将人头税摊到土地税中。

免除了困苦老百姓没有土地还仍然缴纳人头税的不公平局面,减轻了封建税负及人身依服,一起客观上刺激了人员的添加。

六、改土归流

改动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头人准则,对此中心没有任免权。改土归流准则在全国的推行,改动了这种状况。

流即为流官,由朝廷派遣,有任期,故而加强中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雍正四十五岁即位,在位一十三年,终身努力变革弊政,在王公大臣、地主富豪、文人墨客的谴责与责难下,锐意进取,勤政为民,煞费苦心,雍正功劳不可没。


老刘侃三国


雍正帝是一位好皇帝,在位14年做了很多勤政爱民的好事。但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王朝稳定,说他是明君是实至名归,但是说他做的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就有点过了。

毕竟他做的很多事都是循规蹈矩,是对原有制度补充和修改,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任何东西。


题目中说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无非是三件事:

1.官员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这条政策,确实是前无古人。几千来官员和读书人有一条特权:那就是不当差,不交税。

雍正帝做了这个改变。后果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导致了自己本应该江山图治垂青史的,最后死后骂名滚滚来。

但是这条政策在雍正去世后,乾隆帝并没有完全废除,只是做了一点改变:纳粮不变,但纳了粮的官绅可以不用当差服役了。


2.火耗归公与高薪养廉政策。

这个措施就是说所有的官员在给百姓收税时,收到的火耗银子全部要上交国家,不准再私自截留,但是国家会对每个官员进行财政上的补贴。

一品大员的养廉银补贴大约是一年18200两,而他的正项工资一年只有180两。所以这条政策得到了很多清官的支持,也遭到了很多贪官的痛恨。但是不管怎么说增加了国家收入。

所以,乾隆帝继位后,还是继续执行了的。

“此事当从众议,仍由旧章“-《清高宗实录》卷178



3 摊丁入亩:

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将按照以前的人丁税改为了按照拥有土地量收税,平摊到了土地中。这个政策确实是雍正帝首次提出的。也确实是前无古人。

但是这个政策,但是在雍正朝并没有完全实行,乾隆朝时,山西和贵州两省份才相继实现了摊丁入亩,而东北的,吉林,盛京等地则是,一直到了清朝末期才完成了摊丁入亩。



这个政策有清一代一直都在执行,没有废除。所以后无来者这一说不准确。


少校柳下惠


雍正帝的严政相当鲜艳,特别是在前后在位六十多年的康熙和乾隆这两个实行宽仁政策的皇帝中间,更衬出他治国以严的一面。可实际上,他还是一个至情至性的段子手,与康熙批阅奏折时常用的“知道了”不同,雍正的批阅不可谓不精彩。

雍正二年,最受雍正帝喜欢的十三弟和硕怡亲王允祥,给雍正上了一个折子,折子上说他想带着十六弟庄亲王允禄和侍卫大臣马尔赛去学习游猎来强身健体,希望雍正能批准。

雍正是这样回的:

“朕确为尔等忧虑,所忧虑者,当尔等肥壮而返还时,恐怕认不出来也。”

雍正调皮到在折子上回答说我担心你们身体练得又肥又壮,我都认不出来了。允祥就上奏折感谢皇上隆恩啊,就说这次去必定好好游猎,只是若真的发胖,不堪入目怎么办?雍正这次简单两字回复:“甚好。”呃,允祥问他真要发胖怎么办,结果雍正说甚好。这是什么意思?当年的允祥也想不明白,只好惶恐的再上折子请示。

结果这次雍正回了一长串:

“朕躬甚安。尔等安好吗?对发胖后不堪入目之事,尔等丝毫勿虑,尽管发胖,愉快而回。唯独马尔赛回来时,恐其马力不支,朕委实为之悬念。著怡王选备二匹脚力强而能支撑之马,以赏赐于马尔赛。倘若尚未发胖,则毋庸赏赐。”

雍正不止是喜欢和亲兄弟开玩笑,他对大臣那也是推心置腹。比如田文镜在担任河南巡抚时曾上奏折回禀朝廷关于从河南、山东两地购粮运往江南一事,在此之前田文镜曾主张送小麦,因为江南人不喜欢小米,可是张廷玉却主张运送小米。当时雍正听了张廷玉的建议,结果效果不佳。雍正大力褒奖了田文镜,对张廷玉则不无讽刺。

雍正在朱批上说: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嗯,汉子!

年羹尧在雍正初年那是得到了雍正的极大宠信,只是后来年羹尧飘了,开始有了僭越之处。当初雍正和年羹尧好的时候,朱批写来写去就跟恋人一样,比如说:“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到。”

还有一次雍正在批阅王国栋的奏折时,不小心将墨滴落在了奏折上,他怕王国栋担心,特意在旁边备注道:“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真是相当贴心。

虽然雍正在位仅仅十三年,但他写的朱批加起来有1000多万字,平均下来每天要写2000多字,不可谓不勤政。更重要的是,古往今来像他这等风格的皇帝几乎见不到,也难怪他的朱批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痛快书”。


邯郸醉


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雍正是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历史上出现的康乾盛世,雍正起到的并非简单的过渡作用。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刑名败坏、财政混乱、朋党林立,钱粮亏空严重。雍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施改革、清除积弊,极大的延续了清王朝的寿命。


乾隆时期,清王朝能达到封建王朝历史的最高峰,都是在雍正时期夯实的基础。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的政绩

一、摊丁入亩

一个封建王朝从建立到衰亡,基本上有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大约在150年时,已经处于衰落时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新王朝的建立,会诞生一批新的地主阶级。随着人口的繁衍、土地兼并的加剧,大批农民因丧失土地而沦为地主的佃户,容易造成“贫者避赋税而逃逸,富者务兼并而自若”的局面。
秦汉至隋唐时期,一直实行主要按人口计征的赋税制度。朝廷实际上控制的人口越来越少,赋税来源逐渐枯竭,容易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士绅阶层经几世积累,愈加富有,朝廷却捉襟见肘。


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末年,李自成快要兵临城下,崇祯命吴三桂回师勤王,可那时候国库连将士的军饷都发不出。为此,崇祯不得不向群臣借钱,结果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高官大夫一毛不拔,内阁首辅魏藻德仅仅捐出了500两银子。等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起义军四处抄家,获得巨额财富,据清朝编修的《明史》记载,多达7000余万两白银。

历朝历代,当土地兼并达到一定程度之时,为了王朝续命,统治者必须寻求改革。明万历九年,在张居正主持推动下全国实行“一条鞭法”,极大的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阶级矛盾,为明朝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较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雍正时期大力推广的“摊丁入亩”更为彻底,是对封建赋税制度的总结,其改革深度与广度是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


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在封建王朝,官绅阶层不服徭役、不纳税,随着社会稳定,官绅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雍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官员、地主免税的特权。官绅可以不服徭役,但必须用银两兑换。

无论是“摊丁入亩”还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都极大的损害了士绅阶层的利益,只有在皇权高度集中,社会稳定的高压统治下,才能顺利实行。为此,雍正又进行了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



三、设立“军机处”和强化“密折制”

清廷入主中原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很大,同时朝堂之中,朋党林立,满清贵族内部纷争严重。为了收回权力,加强君权,雍正率先创立了军机处,天下庶务归皇帝一人处理,军机大臣跪听笔录,草拟文书,不经内阁,直接下达给官员。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国家政务绕开了内阁,皇帝真正做到了独断乾纲,提高了处事效率,由中央集权转向君主集权,皇帝权力达到了顶峰。



四、整饬吏治、控制思想

学者杨亚东在《雍正年间整顿吏治研究》中提出:“雍正帝励精图治、锐意创新,对吏治进行大力整顿。”

雍正在吏治改革方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1、 清查钱粮、设立会考府、惩治贪污、褒奖廉洁;

2、 整顿官风、澄清吏治;

3、 打击朋党势力;

4、 火耗归功、实施‘养廉银’制度”。

与此同时,雍正也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加强了控制。雍正七年,设立乡约,宣讲《圣谕广训》。雍正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播,主张用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辅助教民,提倡君臣之道,推崇各守其道、各施其礼的观念。

另外,雍正大兴文字狱,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刑罚严苛。




在其他方面,雍正也作出了许多贡献,平定青海叛乱,设立驻藏大臣;废除贱籍、创立密储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改革等政策。


总体来说,雍正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政治家,刚毅果敢、锐意有为。在雍正统治时期,封建皇权达到了顶峰,天下大事皆决于一人。如果像明朝嘉靖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国家早就乱套了。雍正十分勤奋干练,个人精力十分旺盛,据统计,每天硃批的文字达到8000字以上,字迹十分工整。

南怀瑾先生曾称赞雍正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 雍正即位之时,国库只有八百万两白银,到雍正末年,国库银两增至六千余万两。“仓庾亦皆充实,积可供二十余年之用,真善为政理也。”


历史早知道


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享年57岁,在位13年,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后改年号,史称雍正帝。

作为历史上的职业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说:“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一)保障人权,废除了一部分贱籍

雍正帝在位期间,在人权方面有一项伟大的改革,那便是废除了一类人的贱籍。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发生了“靖难之役”,这些人不顺从朱棣,因而被纳入了“乐户(官妓)”籍,这些户籍的后代世代都要为官妓,雍正时,他摘除其“乐户”籍,使他们成为民户。同年,他下令废除绍兴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免除广东等地“蜑户(只准许在船上活动,不许上陆地的)”籍,使其成民户,这一些措施,使得大部分人的户籍改变,也改变了这些人后代的命运,雍正帝这一举措真可谓在封建社会是一创举。

(二)创新以往公开的立储方式,进行秘密立储

雍正亲身经历了康熙在位期间传统太子废立带来的弊端,于是自己创新了立太子的秘密立储方式。

雍正的方式是,皇帝御笔将皇储的名字写好,然后使用特制的匣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待先皇驾崩后,再取出,然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读。为了避免造假,这份遗旨有两份,一份就是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的那份,一份秘密保存在皇帝身边。

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方法,也是第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皇帝。雍正秘密立储时,先御笔写好《夏日泛舟诗》轴,然后放在特制的匣中,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又以秘密的藏一份于内府。1735年10月,雍正帝驾崩,他驾崩后,大臣从正大光明匾后匣中取出密旨,与另一份核对,确认无误后,大臣宣读密旨。乾隆皇帝就是这样被选为皇帝。

秘密立储这个方法,有效的避免了众皇子因争储君而引起的骨肉相残。雍正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使用了秘密立储。但时到了咸丰时,一是清政府内忧外患,另外咸丰仅有一子,所以无须秘密立储。同治只活了19岁无子嗣、光绪也是没有子嗣,不需要立储,清朝灭亡之后,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遂告终结。

这样的立储方式使得使立储有法可依,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众皇子骨肉相残的局面。

(三)设立会考府,审查钱粮奏销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执政后期的他推崇汉文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晚安的康熙想恩泽天下,留下美名,于是放松了对国家的治理,这一“无为而治”也使得弊端慢慢蔓延。康熙晚安最大的败笔就是在“盛世”的荣耀下国库的钱粮空虚。而当时身为皇子的雍正是深有体会,因此他登基后,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雍正登基不久便开始治理国库的钱粮亏空。雍正帝认为钱粮亏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员自身侵贪。对此,他向全国大小官员发出警告,要求不得官员勾结民间人士进行侵贪,并在期限内完结亏空,否则治罪。为此,雍正帝成立了专司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会考府由其亲信怡亲王允祥主政。

空钱粮者,雍正帝严刑律法,一律革职,并追究到底。雍正二年八月,雍正帝又加重处罚,挪移1万两至2万两者,发配边疆充军;2万两以上者的,按照侵盗钱粮斩头。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帝对贪污、挪用公款的官员,毫不留情,不是即革职抄家,发配边疆,就是杀头之罪。经过雍正的努力,康熙皇帝遗留的国库钱粮亏空基本如数追缴,清朝的贪污、挪用、偷盗的官员也受到震慑,不敢再犯。

“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他对这一于国民生计不可缺少的百艺之首亟为重视。各省农民被所在州、县长官评选为最勤劳、能干、孝悌者,甚至可以封为八品官。农民为官,并不需为此放弃他已卓有成效的农事耕作,转而从事他并不了解的刑名钱谷。”——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

(四)官民平等,一体当差纳粮,

再我国古代,税收只到老百姓家,豪绅官员除外。天下的百姓不要服兵役和徭役,还要纳税,而官绅有钱有粮有土地,但不必服徭役、交税,国家因此损失了一大笔财政收入。

雍正皇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让官神也交税服徭役。具体的办法是,官神可以不服徭役,但是可以用银两换取服徭役。虽然这一举措大大的伤及清朝官员豪绅的利益,但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遏制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封建社会这一为政举措真是利国利民。

雍正帝在位期间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军事方面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同时设置军机处。一生勤政,于1735年去世。

(五)设立军机处,替代议政王大臣会议

1729年,雍正计划兵用西北,为了便于商讨军国大事,遂设立军机处。雍正帝觉得内阁在太和门外议事,会漏泄国家机密,因此改在隆宗门内的一处小房间内商议军国大事。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之后,慢慢的成为清朝的权力机关,直到清朝灭亡。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是清朝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处由皇帝的直接掌握,强化了中央集权。但是在地位上,军机处始终处于临时机构,军机处的官员实际上是没有职位,也就没有品级。虽然军机处贵为清朝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这些军机大臣始终只能听命于皇帝,是能动一动手中的笔,起到一个传话筒的作用,始终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不能和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相比。

总的来讲,雍正帝一生勤于政事。他在位的13年,一共朱批过了360卷的折子,没日没夜的理政。真的是以为勤政皇帝,是古代皇帝行业的“劳模”,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一些创举,真的是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南山居史


雍正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早在康熙三十七年他就被封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又被封为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继承皇位。而这个时候的大清朝已经是满目疮痍,康熙帝留给他的不是一个盛世,而是一个烂摊子。因为康熙末年众皇子争夺皇位,年迈的康熙帝无力整饬朝政,致使清朝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国库亏空,连赈灾都没有钱、打仗也没有军饷,可以说不是雍正帝力挽狂澜,那清朝就打不破“胡运不过百年”的预言了。那么雍正帝都做了哪些事情来扭转清朝的政治颓局呢?


首先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帝深知康熙末年的弊政之一就是吏治败坏,所以雍正帝在位期间就喜欢那种执法严格、雷厉风行、气魄开拓的官员。由于吏治腐败问题由来已久,所以哪怕朝廷多次下令整顿都收效甚微,雍正帝就将李卫、田文静和鄂尔泰誉为“模范督抚”,这三位都是雍正朝有名的重臣,符合雍正帝的喜爱标准,还有很好的政绩,将他们作为模范,可以让其他官员多学习。不过雍正帝有时候的镇压措施也过于严厉,不管实际情况,只要抗官,就以反叛论处。甚至有“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的人。所以虽然雍正帝确实改变了康熙末年吏治败坏的问题,但又让吏治问题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次就是建立军机处。雍正七年雍正帝因为要对西北用兵而成立了军机处。军机处里谈论处理的事都是机密,选的都是内阁中谨密者入内,以处理紧急军务,辅佐雍正帝理政。由于军机处完全处在皇帝的掌控下,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办公处,位置在内阁之上,所以之前内阁的拟旨及其批驳皇帝错误决议的权利就形同虚设了,皇帝得以独揽大权。这一举措让皇权的集中程度达到了中国封建帝制时期的巅峰。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军机处让办事效率提高了,但是也让皇帝一人独尊,若皇帝都像是雍正帝这样的劳模还好,若皇帝是庸才,那么帝国的前途就堪忧了。

接着就是完善了密折制度。清朝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末年,雍正帝继位后完善了这一制度。他鼓励和允许四品以上的中央或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使得朝政黑箱化,皇权神秘化。这一制度还起到了官员之间互相告密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官员做不臣之事的可能性,让官员们都老老实实的当差。当然这一制度也有其优越性,那就是广开言路,让正直的大臣可以直言进谏,没有顾虑。不过密折制度也容易让上下级官员产生隔阂,引起上下猜忌,不利于政令的实施和推行,可见层层负责的模式还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最后雍正帝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废弃贱籍、摊丁入亩了。所谓的贱籍就是排除在民籍之外,不属于士农工商任何一行,不能受教育,也不能参加科举改变人生,只能世世为奴。雍正元年雍正帝摘除了那些明朝建文年间因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同年他又废除了绍兴曾经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雍正五年又下令废除了粤东的“蜑户”籍。可见雍正帝在维护人权方面还是做出了一些贡献的。而摊丁入亩就更是一项重大改革了。几千年来百姓都要交土地税和人头税(百姓每人每年都要交的定额税收)两种,雍正元年雍正帝就下令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一改以往按人丁、地亩双重征税的政策,减轻了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少量土地的农民的负担,如此一来就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当然雍正帝推行的政策还有许多,如密建皇储、火耗归公等,可以说雍正帝确实是清朝一位难得的好皇帝,他也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在康乾盛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甚至非常关键,可惜的是雍正帝福薄寿浅,每天兢兢业业的理政,竟只当了十三年皇帝就驾鹤西去,忙的都没时间出去游玩,只能 请画师为他画《雍正行乐图》以自娱自乐,要知道他老子康熙和儿子乾隆都先后下江南数次了,雍正帝跟他们相比真是一个认真负责、宵旰忧劳的皇帝。


风尘讲历史


雍正帝是一位好皇帝,在位14年做了很多勤政爱民的好事。但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王朝稳定,说他是明君是实至名归,但是说他做的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就有点过了。

毕竟他做的很多事都是循规蹈矩,是对原有制度补充和修改,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任何东西。

题目中说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无非是三件事:

1.官员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这条政策,确实是前无古人。几千来官员和读书人有一条特权:那就是不当差,不交税。

雍正帝做了这个改变。后果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导致了自己本应该江山图治垂青史的,最后死后骂名滚滚来。

但是这条政策在雍正去世后,乾隆帝并没有完全废除,只是做了一点改变:纳粮不变,但纳了粮的官绅可以不用当差服役了。

2.火耗归公与高薪养廉政策。

这个措施就是说所有的官员在给百姓收税时,收到的火耗银子全部要上交国家,不准再私自截留,但是国家会对每个官员进行财政上的补贴。

一品大员的养廉银补贴大约是一年18200两,而他的正项工资一年只有180两。所以这条政策得到了很多清官的支持,也遭到了很多贪官的痛恨。但是不管怎么说增加了国家收入。

所以,乾隆帝继位后,还是继续执行了的。

“此事当从众议,仍由旧章“-《清高宗实录》卷178

3 摊丁入亩:

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将按照以前的人丁税改为了按照拥有土地量收税,平摊到了土地中。这个政策确实是雍正帝首次提出的。也确实是前无古人。

但是这个政策,但是在雍正朝并没有完全实行,乾隆朝时,山西和贵州两省份才相继实现了摊丁入亩,而东北的,吉林,盛京等地则是,一直到了清朝末期才完成了摊丁入亩。

这个政策有清一代一直都在执行,没有废除。所以后无来者这一说。


成蒙厚爱


雍正皇帝确实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皇帝,一生勤政,每年的假期非常少,只休息三天。睡得晚,起得早,身体力行,大臣们都佩服他。(雍正帝像,仔细分析他的施政,的确有些过人之处)

雍正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主要有两个:

雍正动了官僚、士绅的奶酪。

雍正皇帝被民间骂,胡乱编排雍正的一些趣事,主要的原因是雍正皇帝断了官僚、士绅的特权饭碗。雍正拿走了这些人的特权饭碗,这些人不服气,于是开始胡乱编排他了!

中国古代王朝的税收主要来自于土地,而历朝历代的官僚体系和学子功名体系中都享有一定的特权。官僚和有功名的学子一般都会免除劳役,同时根据官员的等级、学子功名的等级绝大多数人都享有一定土地赋税的豁免权。而且这一规定自从科举制度开始后形成王朝的惯例。

1、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雍正元年,开始实行官员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马上引起了这一阶层的反弹。河南考生罢考,开始反对雍正的政策,雍正也毫不手软,将带头的两个人处斩了。官员、士绅和普通百姓一样要服劳役,缴纳赋税,全民平等分担义务和税赋。

雍正此举目的是增加国家税收,让富裕阶层多分担国家的负担。再者,官僚、士绅特权的存在,也使得全国土地兼并非常厉害。如果不加以整治,这些特权阶层就是清朝灭亡的导火索,也是农民起义的导火索。还是雍正站得高、看得远,也是总结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决定。

雍正挨骂的越厉害,说明平等纳税、服劳役推行的越好,两者成反比。(田文静剧照,推行新制度)

2、火耗归公,高薪养廉制度。

王朝制定的税收标准到达地方之后,地方官员以损耗为理由,私自摊派税收额度,成为贪污腐败的重灾区。这一摊派可以称之为地方官府的附加税收,历代王朝一直没有定制。

雍正将这一税收附加直接列为正税,按照一定的比例让地方官员抽成,成为养廉银,如果在这之外还要加收,那就是犯罪行为了。

有效遏制地方官员的乱摊派和贪污腐败,将加税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摊丁入亩——按照土地数量缴纳赋税,没有土地就不用交人口税了。

雍正之前的王朝税收一般分为人头税和土地税两种,所谓人头税就是按照人口数量征税,不管有没有土地;土地税则是按照土地数量征税。

雍正一改过去的税收做法,将原来的人头税全部分摊到土地之上,按照土地的数量来征收。农民没有土地,就不会有什么税收承担了。

摊丁入亩这一税收办法,直接遏制了民众的赤贫化,他们还可以靠体力和技术挣些钱养家,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说就是避免严重的财富两极分化,这是农民起义、盗贼的源动力。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是一套组合拳,是精心设计的政策,目的保证国家税收、控制腐败、避免民间财富极端两极分化。

实现民众平等化——解放贱籍。

雍正之前的历代王朝,包括清朝顺治、康熙时期,普遍认为封建社会有士、农、工、商四大等级的民众,其实在这四大等级后面还有第五等级,历代王朝都不愿意提及。

第五等级的民众被称作“贱籍”,贱籍的民众被称作“贱民”,雍正时期在中国存在九个大地区的贱籍民众,如下:

1、浙江惰民、江苏丐户。

这是元明时期在浙江、江苏备受歧视的一群民众。元朝灭宋之后,将一大批俘虏和罪犯集中到浙江绍兴一带,称“怯伶户”,后来这些民众被称作“乐户”、“惰民”,明朝将他们编为“丐户”。

2、山西、陕西乐户(乐籍)。

靖难之役之后,拥护建文帝的很多臣子及其家属被贬谪到陕西、山西成为“乐户”,为贱籍。(建文帝像,誓死效忠他的臣民称为了“乐户”,贱籍)

3、北京乐户。

原来在北京从事歌舞的一帮人,有罪犯的家属,也有良人,他们有政府发的特殊户籍——乐户。

4、广东疍户。

疍户范围并非指广东一省,福建、广西、海南等省都有,他们主要居住在船上,以船为家。明清之际,他们被列为“贱民”户籍。(现代疍家人,仍然有部分以船为家)

5、浙江九姓渔户。

陈友谅和朱元璋打得你死我活,朱元璋胜利之后,将陈友谅手下九个大姓的部众迁徙到浙东沿海,一直居住在船上,不让他们上岸,从而形成浙江九姓渔户,为明朝的贱籍。

陈、钱、林、李、袁、孙、叶、何、许等九姓;此外还有江、唐、胡、徐、施、季、潘、鲁、方、张、王、吴等姓氏称为“九姓赘婿”。

都是追随陈友谅的部众百姓。(陈友谅像,追随他的九大姓氏称为浙东九姓渔户,贱籍)

6、安徽的伴当、世仆。

在安徽等地存在一个家族为另一个家族世代做奴仆、伴当的存在,在登记户籍时为“贱民”。

这些贱籍不能随意更改,祖祖辈辈为贱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得做官;不得和普通民众通婚;不得购置土地、房产、物业。永世不得翻身!

1723年-1727年间,雍正皇帝将这些贱籍基本都改成普通“民户”,享有普通民众的权力,解除了绝大多数的贱籍。


其实雍正以上两大特色政治体现的民众平等思想,权力和义务对当时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虽然具有局限性,但也算的上是前无古人了!


穿越再现彼岸


雍正皇帝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帝王。他勤政,苛刻,勤俭,自律。他是整个封建王朝史上,批阅奏章最对的皇帝,据说一生批阅了五万多份奏章。有点奏章洋洋洒洒几千字。这个量,我觉得该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雍正帝的励精图治,承上启下,解决了康熙晚年的社会弊病。让这个封建王朝迅速稳定了根基,才有了后来千古一帝乾隆的逍遥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