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後期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文史不假


東吳後期,雖然外患暫消,但是內患卻在不斷加劇。特別是三把內鬥“屠刀”,直接將東吳這棵參天大樹砍殺的傷痕累累。從此,一蹶不振,原氣大傷。最具代表性的,則是震驚三國時期的暨豔、呂壹以及二宮黨爭之案。

一、第一把內鬥屠刀,暨豔案

公元(224年)建安二十八年,隨著周瑜、魯肅、呂蒙等英傑的相繼離去,淮泗勢力在東吳開始直線滑落。此消彼長下,江東本土勢力漸漸抬頭,並有一家獨大之勢。

如此局面,可不是孫權想要的。這一期間,任職選曹尚書的吳郡人暨豔,對官員有考核選拔權利(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長)。其履職之時,發現有許多的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可謂是“佔著茅坑不拉屎”。為此,暨豔便於朝堂之上,對百官進行彈劾,想要執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舉措。但是,在其彈劾的官員之中涉及到了東吳第一任丞相孫邵,且孫邵又是孫權稱 “吳王”時任命的,自然同孫權感情極其深厚。

其實,這些本就是暨豔的職責所在,卻令孫權極度不滿。

但是,這些做法落在孫權的眼裡,味道卻變成了另外一回事。還真是:“椅子不同,思維不同。”。因為,此時孫權正在為江東勢力一家獨大而心生煩惱。而暨豔又是吳郡人,所針對的孫邵卻是青州北海人,不得不令孫權對其所為,心生疑慮。難道是江東本土勢已經行動,開始清洗域外勢力,而且還想從自己的親信下手。如果治罪孫邵,不也證明他孫權識人不明嗎。所以,對於暨豔的所作所為,孫權豈能不恨。

同時,暨豔所彈劾的百官也開始結盟報復行動,滿朝官員怨聲載道,。

在此形勢下,正好給了孫權一個收拾江東勢力的機會。為此,孫權以暨豔辦事不公、引起眾怒為由,令其自盡謝罪,暨豔的副手選曹郎徐彪也為此自殺身亡。接著,孫權又因暨豔為張溫舉薦,且二人關係又十分深厚,有同謀之嫌,隨罷免其官後下獄。同時,還對其兩個兄弟及已經出嫁的三個姐姐一同進行了治罪。

就這樣,一個一心想有一番作為的耿直剛正的人傑便死在了孫權的猜忌之下。結果,不但未能弱化江東的本土勢力,反而令官場更加的混亂,人浮於事。可以說,這第一把屠刀直接斬斷了東吳官員 “優勝劣汰”的良性升遷激勵機制。

二、第二把內鬥屠刀,呂壹案

為了進一步打擊江東本土勢力,孫權名義上任名親信呂壹為中書典校,負責校勘各州郡文書,實則給予其猶如後世明朝 “錦衣衛”般的權力。

然而,孫權的眼光和其兄孫策相比,還是頗為不如。他所任命的這個呂壹,簡直是貪得無厭之主。為了在工作中撈到大把的好處,以誣陷、詆譭等手段,迫使諸多官員向其“上貢”。

當時,太子孫登曾多次勸諫,孫權皆不為所動。期間,當呂壹誣陷江夏太守刁嘉之時,不但不聽眾大臣相諫,還令人將刁嘉抓入大牢,進行嚴刑拷問。由此可見,孫權對呂壹多麼的寵信。

之後,呂壹更加的為所欲為,就連當時的丞相顧雍也敢任意詆譭。但是,孫權仍然和其戰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當有人提及,如果顧雍被罷免,接任者必是潘濬,而潘濬又是最恨呂壹之人。所以,呂壹這才罷手。後來,為了獲取口供,給朱據定個貪財的罪名。曾對朱據軍中的糧草管官動用杖刑,並致其喪生。當朱據厚葬麾下時,呂壹便以此為據,汙衊朱據,另有所圖。對此,孫權令人將朱據關押,多次進行問責。若非典軍吏劉助出面為其證名,朱據說不定會被安個“莫須有”之罪。

對於呂壹的行為,已不是亂政那麼簡單了。為此,朝中重臣步騭曾在奏章中彈劾呂壹時用了“專政”二字。期間,陸遜、潘濬等重臣,也曾為吳國的未來憂慮而落淚。由此可見,呂壹的權勢之大,已到了無人可治的地步。

正所謂:瘋狂的背後,便是滅亡。最終,呂壹的惡劣行為惹的天怒人怨,孫權為給眾人一個交待,在處置呂壹之時,連同吳郡顧、陸、朱、張四姓之人分別給予了問責敲打。

雖然,呂壹案最終平息,但是呂壹案造成的官場動盪的惡劣後果,卻再也難以消除。可以說,這第二把屠刀直接斬斷了東吳團隊的向心力。

三、第三把內鬥屠刀, 南魯黨爭案

公元242年(赤烏五年),孫權冊封的第一任太子孫登病逝之時,推舉與自己關係相親的南陽王孫和(吳大帝孫權三子)為繼任太子,時年19歲。同時,任闞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另有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為侍從。

但是,自從孫和被立為太子後,魯王孫霸很是報怨。為此,孫霸積極聯合反對太子的勢力和親近自己的支持勢力。雖然,當初孫權嚴令各王與其它大臣來往。但是,孫霸明著不敢,卻於暗中勾結。

期間,由於孫和的母親王夫人與大帝長女全公主頗有積怨,因此擔心孫和承帝后加害自己,遂參與到支持魯王孫霸、誣陷太子的事件中來。因此,全公主派人悄悄監視太子的一舉一動,一但發現有可乘發難之機,便尋機向孫權進饞進行陷害。如:王夫人見陛下病重,心下竊喜;祭祀太廟,太子竟敢不來等。

同時,全寄、楊竺等支持孫霸圖謀太子之位的魯王黨羽,又多次在孫權前面詆譭太子。

因此,不過幾年,孫權便對太子孫和心下厭惡,並將其囚禁。對此,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身屈晃,率領諸多支持太子的官員,用泥抹面,將自己捆綁等行為,接連數日到宮門外為太子求情。但是,眾人的行為非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令孫權更加反感。大怒之餘,竟將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滿門抄斬。接著,又對朱據、屈晃施以百杖之刑後,流放故鄣。同時,前後因勸諫孫權廢立太受到勾連的官員多達數十人。如:陸遜被孫權辱罵後,數日後抑鬱而亡;陸胤被下獄拷打而死;顧譚、顧承等族人被流放,死於交州;朱據被孫弘偽造的詔書賜死;張純被斬於鬧市;張昭之子張休被孫權賜死;吾粲被殺害於大獄;姚信(陸遜外甥)被流放等。

公元250年,孫霸謀圖太子之位事洩,被孫權賜死,全寄、楊竺、孫奇(宗室)等黨羽盡皆被誅殺。同時,受到勾連的官員有:國戚全琮子全寄、吳景孫吳安等均被賜死;諸葛綽被父諸葛恪毒殺。

最終,於公元252年(太元二年)正月,孫權改封孫和為南陽王,令其至長沙居住。之後,當孫權臨終之時,見又有諸多大臣為孫和鳴冤,便想詔為孫和,卻被全公主等人所阻。

當年4月,孫權病逝,諸葛恪爭得朝廷執掌大權,有迎回孫和之意。此時,孫峻等大臣,本就對諸葛恪的專權行為深感不滿,隨乘機於公元253年密謀誅除了諸葛恪,收回了孫和南陽王的印璽綬帶,並將其流放至新都,後迫其自盡,張妃也甘願陪其自盡。

據《三國志》記載,因為孫和“好學下士”,極力反對朝臣黨爭,互相攻訐構禍,並出面成功調解兩派官員的爭端。因此,百姓聞孫和自盡後,舉國悲痛。

而在此之前,公元239年陸瑁病逝;公元241年諸葛瑾病逝;公元243年闞澤、薛綜、胡綜等開國重臣病逝等。至此,東吳的中堅力量基本上在二宮之爭中喪生、或被流放、或病逝。

任何時候,人才是事業發展的根基,沒有人就沒有一切,有人才有一切。可以說,這第三把刀,直接斬斷了東吳的發展命脈。

後來的東吳,還真是一年不如一年。於公元238年(永安元年)10月,孫休即位;公元264年(永安七年),孫皓即位,沉溺酒色,昏庸暴虐,最終東吳被西晉大將王浚率軍所滅。

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孫權晚期所作所為,皆為作死之舉。看看由其創造的“三把屠刀”,可謂斬掉了東吳發展的生命之泉。而其後的繼任者,又無中興之主,所以東吳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祥子談歷史


三分而有其一,東吳基業的創建實賴孫策打下的堅實基礎。一個王朝興盛的時候很迅速,勢不可擋,滅亡的時候也很快速,突如其來,讓我們這些後人也不由得神思暇往,追溯那個年代了。東吳後期的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前期英明神武的吳王孫權,後期猜忌權變的東吳大帝。自孫權從哥哥手中接過江東基業,舉賢任能、知人善任,迅速穩定了江東的局勢,特別是赤壁一戰更是奠定了三國的基礎。

229年孫權自稱帝后,這個人彷彿換了一個人,開始親近佞臣,疏遠賢臣了。與臣子的交往深藏戒心,又故意誣陷無辜,毀短大臣。嫡庶之爭,又故意縱容皇子相殺,大臣相互攻殺,為東吳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由此可見,皇權的至高無上,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登上這個位子,而我們的吳大帝自然可以穩固江山,孤芳自賞,獨孤天下了。自此東吳的局勢江河日下,皇帝、權臣走馬燈不斷的變換,內部不斷的相愛相殺,東吳的大好局勢已經一去不復返。已經沒有一個有號召力的人來平息政局的混亂,東吳也迎來了至暗的時刻,帝國的餘暉已經緩緩的落下。


明熙看歷史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

從古至今,創業難、守業更難!這幾乎是一個不可打破的魔咒。

稱帝前,孫權"挺拔俊秀,聘求名士"。那時的孫權胸懷寬廣、能夠容人之過,胸襟頗有雅量,尤其是赤壁一戰,天下鼎足三分,孫 權的胸襟、眼光堪稱一流。難怪在千年後,宋朝的辛棄疾面對滔滔江水由衷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稱帝后,宮門深鎖,富麗堂皇的雕樑畫,棟迷茫了他的雙眼,當年持雙戟搏殺猛虎的鬥志不見蹤影。孫權和歷史上所有帝王一樣,唯我獨尊的絕對權力不容任何人挑戰,排他性防範心理急劇膨脹,疑心峰起,消沉而只限於隔江自保。

(孫權經典一戰、大戰張文遠)

在對待遼東公孫淵的態度上,一意孤行,不聽任何謀臣勸告,而反覆無常的遼東公孫淵卻無情的打了東吳一個"翻天印",孫權暗呑苦果,晚年的孫權,疑心愈重,信賴江湖術士王表,精神世界一片頹廢,東吳國運滑向衰敗。

太元二年(公元252),孫權封了幾個兒子為領地王后,夏4月,王表神仙跑了,孫權去世。

當他的孫娃子孫皓繼位時,這個官三代更不象話,經常大宴群臣,宴必強令大臣喝醉,特置黃門郎十人,整天監視群臣,連說錯一句話也要舉報。稍有過失,立即施以嚴刑。

(孫皓光身自捆開門投降)

後宮本來人滿為患,孫皓仍然不斷招人入宮,又引湍急河水入內,稍有不如意,宮女扔進河裡沖走。

公元280年即天紀四年,王𣿰從四川長江上游用戰船攻吳,司馬伷、王渾直攻建業,孫皓遞上降書,自己梱了雙胳膊、抬著棺材,大開城門,立在路邊,候降。

十五日,王𣿰最先到達,接受了孫皓的投降。至此,吳國由衰到亡,我認為絕非吳國三代君王的全部責任,而是歷史之必然。


良人執戟2


東漢末年,是英雄輩出,諸侯爭霸的時期,在經過多年的征戰討伐,當時一起對付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也只有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在做拉鋸戰式的博弈,夷陵之戰後的蜀國漸漸開始沒落,到了其子劉禪即位後,雖然諸葛亮連連北伐,終究還是沒能如願,最後是三國中最先被滅的,雄踞北伐的曹魏政權,這是的對手只有東吳,可惜此時的曹魏已經不是曹操所在的狀態,東吳的一把手孫權還是稱帝了,而此時偏安一隅的東吳,似乎也有些後勁不足,漸漸開始走下坡路,最後也被曹魏所滅,那麼東吳是如何走向被滅的呢?筆者以為兩個人是這結局的導火索。

首先便是稱帝后的孫權,似乎變了一個人,不再像之前那樣謙遜,也不再有納諫的耐心,比如在遼東公孫淵,這位仁兄想叛曹魏,於是就來了一出討好東吳的同時,也對曹魏極力奉迎,孫權自然以天子自居,封他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對於孫權所給的封號,還是有些想法的,最直接的就是怕自己的鄰居曹魏拿自己開刀,於是公孫淵接受了孫權所賞賜的金銀珠寶的同時,也得對曹魏有所表示,於是就把孫權的使者給殺了,孫權直接決定還以顏色,最後事態的發展卻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晚年的孫權,開始迷戀修道,作為皇帝的他想長生不老,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信任江湖術士的他,其心性也隨之改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一直猶猶豫豫,先是立自己的長子孫登為太子,可惜壽命不長,太子位子空出來了,該選誰呢?想來想去把第三子孫和扶上了太子之位,這下他另外兒子孫霸不樂意了,開始各自拉攏大臣擁護自己,孫權一看朝廷因為太子之位鬧得烏煙瘴氣,索性把太子孫和廢掉,而孫霸呢,直接被孫權賜死,再立孫亮,最後還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繼承了他的皇位。

這另外一位就是孫權的孫子孫皓了,要說這孫皓即位之初還是把老百姓放心上的,後來就漸漸迷失自己了,要說這孫子還真是夠孫子的,當皇帝你就好好當,他呢覺得皇位來得實在不容易,於是對自己的兄弟,侄子,甚至是自己的大臣開啟殺戮模式,這孫皓也比較迷信,凡事都得問上一卦,皇后是廢是立,何時對外用兵,甚至是遷都這樣的大事情都求助於卦象,作為皇帝的孫皓永遠不覺得後宮的女人會多,於是就不停往自己的後宮補充新人,其他地方往東吳輸送的後宮佳麗,他只要感覺有點不爽,直接把後宮的女人扔江裡,東吳的內訌給了晉武帝致命一擊的機會,於是孫皓也來效仿劉禪投降了晉武帝,自此東吳退出歷史舞臺。


農夫說歷史


東吳是被滅而亡,不是走向滅亡。

至於其被滅的原因,其實是其自取滅亡。東吳偏安一隅,前期有很強大的實力和一大批強悍的將領,再憑藉長江天險,可以阻擋魏蜀來兵。

孫權死後情況就不太一樣了,孫氏子孫為了皇權,瘋狂地互相殘殺,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進而弄得人人自危,極大地扼殺了自身實力,給掌握魏國實權的司馬昭很好的滅國機會。可以說,東吳的滅亡其實是亡於內部,禍起蕭牆,若不是自己內鬥嚴重,不至於被司馬昭大軍閃電滅殺。



縱觀中國歷史,內鬥嚴重往往都很慘。晉朝內鬥嚴重,所以中原百姓過得悽悽慘慘慼戚,導致南遷,留下無數百姓當遊牧民族的亡國奴。明末內鬥嚴重,給後金以極佳的機會統一整個中國。謹記啊!


易人胡侃


而且就孫權本人來說,也是無恩無義,嫉賢妒能的人。前有太史慈,後有呂蒙,作為當時名將就沒落個好,所以東吳的實力一直是三方最弱的。


伏桀


說白了,失去了蜀漢的屏障,東吳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畢竟守不住了,硬鋼又剛不過,所以只能這個樣子,他也不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