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全民消滅蝙蝠,讓蝙蝠滅絕嗎?

你看上去真的很美味


這麼想,假如以後人類不是生物鏈最高處,甚至是更高級別生物的食物,那種生物吃了我們身上攜帶的病毒後,患病了,難道他們的邏輯是:媽的,你害我得病,我要消滅你們,全部消滅你?


anheym


蝙蝠,不能滅絕,因為有用。

可怕的蝙蝠

從小老師、家長就教我們,蝙蝠很“髒”,它攜帶著大量的細菌和病毒,但是那時候並不知道它的可怕之處。2003年非典,人們一度認為其源頭是果子狸,但最終確定的傳播源是蝙蝠,果子狸只是個“中間宿主”,也就是說果子狸被蝙蝠傳染了病毒,隨後又傳染給了人類。不僅僅是非典,多種全球爆發的病毒都與蝙蝠有關,蝙蝠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病毒庫。

  • 非典(SARS)——蝙蝠→果子狸→人

  • 埃博拉——蝙蝠→多種宿主→人

  • 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蝙蝠→駱駝→人

  • 尼帕病毒——蝙蝠→豬→人

可以看到,雖然這些病毒都源自蝙蝠,但都是某個中間宿主先被感染,這些中間宿主有的是接觸了蝙蝠未消化的食物,有的是接觸了蝙蝠的排洩物,有的則是遭到了蝙蝠的叮咬。人類與中間宿主密切接觸(主要是食用)後感染了病毒。

研究顯示,蝙蝠攜帶的病毒多達近百種,但是蝙蝠自身並沒有感染,這是它不能被消滅殆盡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另外3個原因讓蝙蝠不能被人為地消滅。

有用的蝙蝠

蝙蝠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8800萬年,是能夠飛的哺乳動物,它們夜晚出沒,既有吃肉的蝙蝠,也有吃素的蝙蝠。全世界除了南北兩極和一些大洋洲島嶼外,處處都有蝙蝠,可以說蝙蝠是全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傳粉授粉:蜜蜂、蝴蝶授粉的行為我們很熟悉,其實對於某些植物來說,必須要靠蝙蝠來授粉。比如有些植物晚上開花,還有一些中南美洲的藤蔓植物,都會吸引食蜜蝙蝠為其授粉。

  • 捕食害蟲:蝙蝠是夜行動物,它們能夠捕食一些同在夜晚活動的害蟲,比如對農作物威脅極大的夜蛾、金龜子,蚊子也是蝙蝠的食物之一,一隻蝙蝠一晚可捕食大約3000只害蟲。

  • 生物肥料:蝙蝠的排洩物富含氮,是有機肥料。

  • 有待研究:蝙蝠攜帶著病毒,但是它們並沒有受這些病毒的感染,科學研究尚未完全弄清楚其中的原因。

蝙蝠的數量隨著環境的變化已經處在下降中,面對病毒,人要做的並不是讓蝙蝠滅絕,而是自我反省。最後要說,拒絕野味,人人有責。


FUN知識點


蝙蝠非常重要,蝙蝠滅絕會產生嚴重的生態後果。全世界有1400多種蝙蝠,幾乎佔所有哺乳動物種類的20%。除了最極端的沙漠和極地,蝙蝠幾乎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所以,不管你住在哪裡,幾乎都可以看到蝙蝠。蝙蝠是神奇的動物,對人類的環境、經濟和健康很重要。

儘管我們不總是能看到它們,但蝙蝠每天晚上都在世界各地努力工作。大多數蝙蝠吃昆蟲,包括蛾子、甲蟲和蒼蠅。每晚一隻蝙蝠可以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的昆蟲。蝙蝠有助於保護人類的糧食作物和森林免受蟲害,每年為農民和國家節省大量金錢。 蝙蝠對全球生態系統至關重要,消滅蝙蝠會對環境和經濟產生無數負面影響。蝙蝠有助於控制損害莊稼和在人類中傳播疾病的昆蟲數量。

99%的作物害蟲在某種程度上受到蝙蝠捕食的控制。 否則食品價格會上漲,給人類社會帶來財政壓力。也許糧食價格上漲會導致加工食品消費增加。此外,需要更多的有毒殺蟲劑來控制昆蟲數量,向環境中釋放更多的化學物質。這將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影響,並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影響。

蝙蝠也是重要的種子散佈者和授粉者,尤其是對芒果、木瓜和香蕉等熱帶水果而言。沒有授粉者,這些常見的水果產量會下降。在沙漠地區,蝙蝠為仙人掌授粉,仙人掌對生態系統也很重要。沒有仙人掌,生態系統就沒有足夠的水來維持乾旱氣候下的生命。顯然,蝙蝠對全球生態系統很重要,保護蝙蝠以防止未來出現更大的問題非常值得。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迄今為止,已有超過 200 種病毒在蝙蝠中被檢測並報道,並且隨著研究的深入還有更多的新病毒在蝙蝠身上被發現。儘管蝙蝠病毒在不斷被發現,但是蝙蝠病毒的全球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被低估的。蝙蝠病毒在公共衛生安全上也一度被忽視,在新發現的蝙蝠病毒傳染病中,約

75%的是人畜共患病。於是,有人提出,能不能讓蝙蝠滅絕呢?

儘管蝙蝠在過去的十年裡,已經被確認是影響人類和牲畜的人畜共患病毒的重要自然宿主。但是,蝙蝠作為哺乳動物中第二大類群,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不能讓全民消滅蝙蝠,讓蝙蝠滅絕。

首先,由於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唯一真正具有飛行能力的類群,因此相較於其他哺乳動物而言其在幫助森林中植物傳播種子的能力是更加突出的,更有研究證明蝙蝠的糞便會促進種子萌發。

其次,蝙蝠這一大群體中有將近70%的成員是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取食的昆蟲包括鱗翅目和鞘翅目的絕大多數種類,因此以蝙蝠為代表的次級消費者群體,在促進和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平衡中起著重要的正向作用。

另外,蝙蝠在生物學應用方面對人類也有著卓越的貢獻,人們從吸血類蝙蝠中得到啟發,將其血液樣品中提取獲得的抗凝血蛋白應用於醫學上,成功解決了血栓問題,根據蝙蝠在夜間利用回聲定位進行捕食行為,開發了雷達定位系統和聲吶探測系統。

總之,在解決蝙蝠病毒傳染的問題上,關鍵不在於讓蝙蝠滅絕,應做好野生動物自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合理利用資源,減少人類活動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避免蝙蝠和人類及家畜的接觸,降低蝙蝠攜帶病毒的溢出感染風險,以達到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此外,應大力宣傳與蝙蝠攜帶傳染病相關的科學知識,提高人們的認知水品,加強防範意識,確保做到減少家畜、家禽與蝙蝠之間病毒的相互傳播,避免造成病毒的重組和擴散。


教育發生


蝙蝠簡直是一類“超級哺乳動物”——蝙蝠體內攜帶高致病性病毒,比如: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和SARS病毒等,卻並無疾病症狀出現。


人類如果研究出蝙蝠帶毒而能抗毒的奧妙,將極大的促進人類健康進步。所以,蝙蝠不能滅,它的使命還沒有完成。


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中,如果免疫系統對病原體和其他致病病毒的反應過度,可能引發嚴重疾病。 例如,抗病毒免疫信號通路——STING通路——的激活與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在蝙蝠中,STING通路處於受抑制的狀態,得益於此,蝙蝠對病毒既有足夠的抵抗力,又不會引發過度免疫反應。相關報道論文於2月22日發表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期刊上。

細胞胞質中存在的遊離 DNA常被宿主的固有免疫系統當做潛在的危險信號。 病毒和細菌來源的病原 dsDNA 以及自身 DNA 都能誘導干擾素以及其他炎症因子的產生,胞質中過度積累的未消化完全的宿主 DNA 則會誘發自身免疫反應。

DNA 感受器(DNA sensor)是宿主感受 DNA 和免疫防禦的橋樑。STING (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干擾素刺激基因)是多種 DNA 感受通路下游的關鍵的接頭分子。胞質中的 DNA可通過 DNA 感受器激活 STING,再激活幹擾素和其他細胞因子,進而啟動機體的免疫反應。STING在感受胞質 DNA 和免疫防禦方面起著重要的信號傳遞作用,對於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啟動具有重要作用。

在蝙蝠中,除了病毒感染產生的胞質DNA外,蝙蝠飛行生活的代謝需求也會導致DNA損傷,並將自身DNA釋放到細胞質中。然而,蝙蝠是否有獨特的DNA感受/防禦機制,以平衡高水平的細胞質DNA,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這項研究表明,蝙蝠的干擾素活性通路存在某種程度的減弱,這是由於STING蛋白中高度保守的絲氨酸突變所致。如果逆轉這種突變,干擾素活性通路會被激活,並抑制病毒活動。


蝙蝠是多種病毒的宿主。在人類等哺乳動物中,感染源性的細胞質DNA可增強DNA感受能力,強烈激活幹擾素信號。這項研究表明,在蝙蝠中,依賴於STING信號的干擾素活性通路受到了抑制。這是由於DNA感受器STING蛋白上的絲氨酸位點失活所致。這類絲氨酸位點在進化中高度保守,具有重要功能。

來源:Cell Host Microbe

在目前所發現的胞質 DNA 感受器中,cGAS 是一類普遍存在的必需的 DNA 感受器,受 DNA 刺激後能夠產生環 GMP-AMP (cGAMP),進而結合並激活 IFN 基因的刺激因子 STING,STING 被激活後能夠招募 TBK1 蛋白並與之結合,隨後導致 STING 和 IRF3 被 TBK1 磷酸化,最終觸發 I 類 IFN 的生成。如果 STING 的磷酸化位點(絲氨酸358或絲氨酸366)突變為丙氨酸,則能顯著削弱其對下游干擾素的激活能力。

在這項研究中,蝙蝠細胞中的 STING 通路活性減弱,但尚未完全失活。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週鵬說,“蝙蝠和攜帶的病原體之間存在某種平衡。為了保持這種平衡,蝙蝠體內的某些信號機制可能已經進化為抑制狀態。”這項發現幫助研究人員瞭解了蝙蝠是如何對免疫系統進行微調,進而達到有效對抗病毒的目的。

作者認為,蝙蝠免疫系統防禦策略的進化也許與蝙蝠的生物學特徵密切相關:會飛的哺乳動物、壽命長、多種病毒的宿主。為了適應飛行,蝙蝠的先天性免疫和 DNA 損傷修復基因可能會出現正向選擇,導致某些抗病毒通路(STING通路,干擾素通路等)活性被改變,進而使得蝙蝠成為良好的病毒宿主並與之平衡共處。之前,有報道證明了其他 DNA 感受器(如TLR9、IFI16和AIM2)在蝙蝠中也有獨特的變化,這些發現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蝙蝠生物學特徵的獨特之處。

人類如果研究出蝙蝠帶毒而能抗毒的奧妙,將極大的促進人類健康進步。所以,蝙蝠不能滅,它的使命還沒有完成。


生猛料


雖然有證據表明,這個冬天蝙蝠給我們帶來的不小的麻煩,但是蝙蝠給我們帶來的麻煩還不止這些,當年令我們談之色變的“非典”真正的病毒源頭也是蝙蝠。那麼我們就應該全面消滅蝙蝠,讓它滅絕嗎?我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不能把這種因恐慌產生怨恨記到蝙蝠的頭上。

說實在的現在很難見到蝙蝠了。現在的蝙蝠數量早已經在人為的破壞下數量急劇減少了。記得小時候的農村夏天,一到傍晚大街上到處都是飛來飛去的蝙蝠。它們在忙著覓食。我們小孩子覺得很好奇,就把帽子扔到空中企圖抓住它們。其實這都是徒勞的,蝙蝠的嘴能夠發出近兩萬赫茲的“超聲波”,可以在黑暗中輕而易舉的躲過障礙物和抓住昆蟲。那時候的蝙蝠非常的多,但是沒有發生蝙蝠身上的病毒傳染人的事情。因為那時候的人和野生動物們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很少有交集。

蝙蝠在自然界中生態平衡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科學家因為研究蝙蝠發明了雷達。很多植物都要依靠蝙蝠來傳播花粉或者是轉播種子。另外,蝙蝠可以吃掉大量的昆蟲。據研究表明,一直蝙蝠一個晚上就可以吃掉200到1000只昆蟲。這些昆蟲中很多都是對農業有害的害蟲。因此蝙蝠對人類來講還是有益的。

蝙蝠身上還有一點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蝙蝠身上攜帶者大量的病毒和細菌,但是它們卻不被感染。這其中的原理也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蝙蝠身上攜帶者大量的病毒和病菌,對於人類來講的確是很危險。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去滅絕蝙蝠。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蝙蝠身上的病毒為什麼會傳播到人類身上?蝙蝠在冬季都有冬眠的習性,它們並不出來活動。那為什麼偏偏會在冬季出現人感染病毒的情況呢?

因此,我覺得問題根源還是出自人類自身。我們不要去捕殺野生動物,不要把它們當做食物,不接觸野生動物。因為我們不知道它們身上有哪些人類未知的潛在危險。


兔斯基聊科學


你們自己閒的沒事非得吃蝙蝠 出了事還要把責任落在蝙蝠的身上,咋的活該蝙蝠受欺負唄,一群喪盡天良的人類,果然魔鬼在人間。


加工費v健康


這個問題真是荒唐至極,任何一個物種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都有它的必要性和價值。

不能因為能感染病毒而殺他們,人類得病是因為肆無忌憚的吃野味,破壞大自然,訓化的動物吃就可以了,心裡沒有滿足又想吃其他動物。在他們眼裡一切都可以吃,真是傷天害理的事情,凡事有個度,物極必反,人類做的太過分了,不,是喪心病狂,確切的的說看著是人,和畜牲又有何區別。一份因來一份果。對待萬事萬物還是有點敬畏之心為好。

另外,蝙蝠對於大自然生態食物鏈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也許在未來,從他身上能提取對人類基因醫學等有價值的東西。

和諧,與平衡才是大自然相榮共生的不二法則。


智美得欽1217


2020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上發表文章向人們闡述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及相關研究結果。文章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96%。事實上這已不是科學研究第一次將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指向蝙蝠: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軒合作,帶領研究團隊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發表論文。其中提到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類SARS冠狀病毒的共同祖先是和HKU9-1類似的病毒。由於武漢冠狀病毒的進化鄰居和外類群都在各類蝙蝠中有發現,研究者推測武漢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人們一度認為2002年的非典源頭是果子狸,但最終確定的傳播源是蝙蝠,果子狸只是個“中間宿主”——也就是說果子狸被蝙蝠傳染了病毒,然後又傳染給了人類。其實不僅僅是非典,多種全球爆發的病毒都與蝙蝠有關,蝙蝠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病毒庫:尼帕、亨德拉、埃博拉、馬爾堡、SARS這些近50年來出現的最致命病毒的攜帶者都是蝙蝠。蝙蝠本身就對大量病毒免疫,而且在飛行狀態下體內溫度能上升到40攝氏度殺死病毒,因此它成為了許多流行性傳染病的源頭。這些病毒具體的傳遍途徑如下:非典(SARS)——蝙蝠→果子狸→人;埃博拉——蝙蝠→多種宿主→人;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蝙蝠→駱駝→人;尼帕病毒——蝙蝠→豬→人。儘管這些病毒都源自蝙蝠,但都是某個中間宿主先被感染而後再傳播給人類。這些中間宿主有的是接觸了蝙蝠未消化的食物,有的是接觸了蝙蝠的排洩物,有的則是遭到了蝙蝠的叮咬。人類在與中間宿主密切接觸(主要是食用)後感染了病毒。

迄今為止已有超過 200 種病毒在蝙蝠中被檢測並報道,隨著研究的深入還有更多的新病毒在蝙蝠身上被發現。儘管蝙蝠病毒在不斷被發現,但蝙蝠病毒的全球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被低估的,蝙蝠病毒在公共衛生安全上也一度被忽視。在新發現的蝙蝠病毒傳染病中約75%的是人畜共患病,於是有人提出能不能讓蝙蝠滅絕呢?如果我們今天因為蝙蝠攜帶病毒就滅絕蝙蝠,那麼明天如果發現大熊貓身上攜帶有病毒又該怎麼辦呢?任何一個物種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扮演著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消滅一個物種必然會引起生態系統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蝙蝠的存在比我們人類的歷史還要長遠,我們對這種亙古以來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生物不該敬畏嗎?長期以來我們人類已習慣於高高在上俯視其他生物,可我們忘了任何物種進化演變至今的歷史就是一部適者生存的競爭史。任何一個繁衍至今的物種都必然有其在適應自然環境方面的獨到優勢,它們悠長的生命一定會給我們人類帶來探知生物秘境的密碼,只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有發現而已。如果要消滅蝙蝠也就意味著我們再也沒機會破解它們身上的未知密碼了。

蝙蝠身上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研究的未知密碼呢?正如上文所說蝙蝠身上幾乎攜帶有現代社會所以最為危險致命的病毒,然而蝙蝠自己卻並未感染。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嗎?為什麼蝙蝠會對這些病毒具有免疫力?我們是否能從蝙蝠身上得到戰勝病毒的方法?這些我們目前無法斷言,但如果蝙蝠一旦被滅絕就再也沒機會進行這樣的研究了。姑且暫時不提蝙蝠在人類未來的病毒學研究中可能具有的意義,事實上目前蝙蝠在生物學應用方面的意義已得到過證實:人們根據從吸血類蝙蝠得到啟發將其血液樣品中提取獲得的抗凝血蛋白應用於醫學上,從而成功解決了血栓問題。人類根據蝙蝠在夜間利用回聲定位進行捕食行為開發了雷達定位系統和聲吶探測系統。目前某些國家研製的隱形飛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蝙蝠的拷貝。這不都是很好的成功經驗嗎?在雷達發明之前有誰會想到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對我們人類有什麼價值呢?在血栓問題被解決前誰會想到吸血蝙蝠會有這樣的作用呢?那麼現在蝙蝠身上是否還有我們仍未破解的未知之謎沒人能說得清,但如果蝙蝠被消滅就再也沒機會探究這一課題了。比如我們傳統的觀點認為蝙蝠是因為視力不好而進化出了回聲定位系統,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卻證實蝙蝠的視力並沒我們印象中那麼糟糕,那麼為什麼蝙蝠在視力並不差的情況下會進化出一套回聲定位系統,這對我們治療視力或聽力類疾病有沒有啟發幫助意義現在還不好說。

蝙蝠的價值其實是很大的:食蟲蝙蝠的糞便在中藥中被稱為“夜明砂”,有清熱明目的功能。蝙蝠集居地積累的排洩物多個世紀以來一直被人類所利用,在許多熱帶國家它是一種經濟的、優質的農業肥料。由於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唯一真正具有飛行能力的類群,因此相較於其他哺乳動物而言其在幫助森林中植物傳播種子的能力是更加突出的,更有研究證明蝙蝠的糞便會促進種子萌發。作為夜行動物的蝙蝠能捕食一些同在夜晚活動的害蟲:對農作物威脅極大的夜蛾、金龜子以及同樣會傳播病毒的蚊子都是蝙蝠的食物,一隻蝙蝠一晚可捕食大約3000只害蟲。同時蝙蝠又是其它一些食肉動物的捕食對象:捕食蝙蝠的動物包括猴子 、狐猴、浣熊、負鼠、貓、猛禽、蛇和一些其他種類的蝙蝠等。因此以蝙蝠為代表的次級消費者群體在促進和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平衡中起著重要的正向作用,消滅這個物種意味著將打破生態系統的平衡。目前生態系統的保護已經是人所共知的話題,而在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尤其要注意關鍵物種的保護,因為一旦這些關鍵種數量發生大變化就容易導致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原始森林中大蝙蝠亞目的果蝠往往就是關鍵種。大多數熱帶植物幼體根本無法在親本的陰影里正常發育,一些母樹甚至會產生毒素阻止其幼樹成熟。因此植物種子必須傳播到遠離親本的地方才能保證種群的繁衍和擴散,果蝠便將大量果實帶到遠離母樹的地方,吃完果實後將種子扔掉,種子落地、發芽、生根,逐漸生長成茂盛的植物。果蝠對無花果一類包含很多小種子的果實通常是將整個果實吃掉,種子隨後被蝙蝠排洩到各處。研究表明:有些無花果只有經過果蝠或鳥類胃的消化才能發芽。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歷過非洲豬瘟疫、流感、非典、鼠疫及臭名昭著的天花,這些疾病對人們的影響和衝擊是非常大的: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內歐洲有近3千萬人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3年裡黑死病蹂躪整個歐洲大陸並一直傳播到俄羅斯,導致俄羅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在此後300年的數次鼠疫暴發中歐洲有近一半人因此喪生,全球有近3億人失去生命,而在中國鼠疫成為了明王朝滅亡的誘因之一。人類與野生動物生長於不同的環境中,我們對野生動物身上所攜帶的病毒其實是缺乏免疫力的。當歐洲殖民者從歐洲把豬、牛、馬等牲畜帶到美洲時這些動物對他們而言是家畜而不是野生動物,但從沒接觸過這些動物的印第安人卻缺乏對這些牲畜所攜帶病毒的免疫力,於是印第安人出現了大規模滅絕的現象。當然這並不是說每一隻野生動物身上都攜帶有病毒,也不是每一個攜帶有病毒的野生動物都有機會接觸到人類,所以因為接觸野生動物而致病是一個概率問題而並非必然。接觸野生動物是否會感染病毒可能具有偶然性,不過人類接觸野生動物的頻率越高無疑會使這種風險大大增加。消滅蝙蝠絕不是遏制病毒蔓延的根本解決之道,只有儘可能減少人與野生動物接觸的頻率才是解決問題真正的關鍵所在。如果蝙蝠會說話,那麼它一定會告訴我們:不是它們要把病毒傳播給我們人類,而是因為人類闖入了它的家園才導致這一結果。我們只有做好野生動物自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減少人類活動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避免蝙蝠和人類及家畜的接觸,降低蝙蝠攜帶病毒的溢出感染風險,這樣才能達到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蝙蝠都喜歡黑暗,潮溼,洞穴的生存環境。

所以你說的消滅不現實也不可能。它們的生存環境或許只是一個窩或者一個下水道,想要消滅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其實蝙蝠是無罪的,問題是吃它的人有罪,這次的冠狀病毒肺炎暫時能夠知道就是野生動物帶來的病毒,可想而知人類真是什麼都敢嘗試,也說明了我國不怕死的人是真的多。

當然也不排除是外來人員攜病進來的,我記得原來看過一個視頻,其它國家一樣有吃野生動物的,而且是生吃,並且是一家人或者邀請好幾家人一起吃,這種人來到我們國家,就是對我們國家的一個嚴重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