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勇往直前vvvv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劉邦?這可是咱大華夏地頭上頭一個,唯二的平民皇帝。又因為他的不拘一格,話糙理不糙的性格,後來的人都叫人家“流氓皇帝”。

說實話,俺聽著四個字彆扭的很,皇帝就得了唄,您還擱前邊給人加一貶義詞,這操作太騷氣了吧!

人家建立的大漢王朝,那可是賦予咱大漢民族姓氏的王朝,就這功勳一個地痞能辦到?拉倒吧!所以別勁胡咧咧,這不好!

好了,咱接著題主的問題聊。

咱先瞅瞅,劉邦身邊都是些啥人?

兵仙韓信,就這四個字擱咱大華夏地頭上,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用兵都用成仙了,擱咱大華夏的歷史上,這樣的人能有幾個?但這身份就是一平民。

這一般人還瞧不上人家,沒事還羞辱人家說啥鑽褲襠的人。

開頭的時候投靠了項梁接著是項羽,畢竟項羽擱那會是所有反秦聯盟當中,平臺最大最高的一個,但項羽壓根就瞧不上人家。

就給了人家一個郎中,說道底壓根就是拿兵刃護衛的保安而已。

可到了劉邦這裡,蕭何說:“這可是人才!您的齋戒沐浴,擇吉日拜人家為將軍才成。”

劉邦人家是個聽人勸吃飽飯的主:“沒問題啊!”

規規矩矩的請人家韓信當將軍。

您要問他劉邦是咋看出來韓信有能耐?

劉邦樂了,他一準會告訴你:“俺真真的沒瞅出來韓信會是個牛哄哄的大將,俺都是聽蕭何說的!”

瞧見沒,這就是劉邦,他敢於用人,他用人的標準,不是瞅你的身份是啥,只要你有才,他就敢用,要是用錯了,大不了換一個?

這也就是他的痞子氣,讓後來的人瞅著不舒服。

但也因為這一點,一些個瞅著默默無聞的人,才能在劉邦這個大平臺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和展示。

蕭何,咱就說這縣令都屬於芝麻綠豆的小官,蕭何還是這縣令手底下的官,如果沒啥特別的奇蹟發生,估計這輩子撐死了也就是個縣令而已。

但人家最終官帽子都擼到了宰相的地步,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地步。能力有嗎?這絕對的!那麼開頭他有嗎?即使沒有,但絕對有著底子。

那麼是誰給了他展示發展的平臺?劉邦!

話說劉邦就是一介布衣,能和他勾肩搭背的地位也不高,能力這玩意大都都是後天培養的。咱都知道蕭何有宰相的才能,但一開始您就讓他當宰相,他也不行不是,那也是歷練出來的。

他能當上宰相,那還不是劉邦瞅著你還行,扶你上位,結果你乾的還不錯,好,咱在給個臺階,瞅瞅,呦!還沒到你上限呢?再來倆臺階。

“撐不死你算俺的!”這就是劉邦的魄力。

就這麼一步一步的把一個平凡但有能力的人,給扶上了位,這蕭何也就逐步把自己的潛力給挖掘了出來。

像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你像樊噲,這就是個屠狗的屠夫而已,擱過去那是上不了檯面的主。

開頭跟著劉邦混,充其量也就是個保安大隊長的職務,後來瞅著勇猛給了一哨人馬,這就逐步培養了起來。

如果這當中間,劉邦給樊噲一哨人馬,回頭樊噲就把這一哨人馬丟的差不離,有這麼個三五回的,劉邦也不會把樊噲往上捧。

說道根子上,人家樊噲雖然出生不好,但底子還是有的,所以這麼一捧,還就上去了。

最簡單的說,當年劉邦樂不可支的拿下了咸陽,他瞅著咸陽的繁華,美女都紮成了堆,金銀珠寶都是論筐算的,這就窩到咸陽不想出來,這就想著楚王那先入咸陽者王的事,壓根就沒有想到後邊的危險。

而樊噲卻預料到了,拼命拉著劉邦,玩命的喊:“回頭是岸!回頭是岸!”

但無奈樊噲沒那口才,這就白搭!

這後邊幸虧請了張良過去,才把劉邦踹出了咸陽。

所以從這裡咱就能看出來,樊噲是有成為能人的底子。

最後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就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倆人還成了連襟,你說說這事弄的,這要是樊噲沒那點底子,整到最後,充其量還是劉邦的保安大隊長。

還有那灌嬰壓根就是個賣布匹的,彭越這更加的出格是個強盜,婁敬這就是個甩馬鞭趕馬車的。

所以能力這玩意,咱普通人都是有的,就看你有沒有這平臺,有這平臺給你展示和發展的機會,一步登天也不是不可能的。

他們這幫子三教九流的人物,得虧遇到了劉邦這個容納百川的大平臺,這才有了他們的成就。

所以他們是相互的,劉邦給了他們平臺,他們用自己的能力擴充了這個平臺。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漢朝的元勳;劉秀的狐朋狗友,成了雲臺二十八將;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與國休慼的國公王侯。看起來,似乎人人到了那個位子都可以,其實大不然。

首先,從古至今的農民起義不計其數,大部分都是在規模很小的時候就被撲滅了,偶爾有規模很大的,比如黃巢、洪秀全,也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失敗了,真正能夠成功的改朝換代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而已。

其實每個人最信任的資源,就是自己身邊的人。只有當自己身邊的這些『狐朋狗友』湊巧足夠強的時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換代。而哪些不夠強,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們看到的劉邦集團的成功,已經是殘酷的歷史篩選的結果了,自然其集團中大多數都是響噹噹的強者。而黃巢洪秀全呢?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第二,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沒有機會來鍛鍊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比如樊噲,如果不是劉邦,估計一輩子就是賣肉的;蕭何如果沒有劉邦,終其一生也就是一個縣裡的小官;其他夏侯嬰、曹參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沒有劉邦,他們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樣,會非常平淡的度過一生。

但是秦末的亂世,劉邦的起義給了這些小人物充分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他們也和劉邦共同成長,在漢朝建立之後也成了王侯卿相。

這就像當年淘寶創業的時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寶的前景而半途離開了,難道說後來淘寶上市,成為千萬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離開的人能力強嗎?當然不是,而是淘寶給了他們發揮的舞臺,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這個當時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事後看來無比英明的決定。

歸根結底,機緣和能力,兩者缺一不可。並不是『別人能做,我們也可以做』的。


經史通義


劉邦從舉事開始,直到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邊,確實是一群“狐朋狗友”在為他或出謀劃策,或衝鋒陷陣。試看看那些謀臣武將的出身:韓信是平民,蕭何是官差,陳平是遊士,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彭越是強盜,婁敬是車伕……可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

而這群“狐朋狗友”卻極不簡單,他們出身不顯,卻各有優長,所以,後來他們都成了治國大才,試舉二人為例:

比如樊噲。樊噲與劉邦同鄉,沛縣人,他出身於貧苦家庭,早年以屠狗為業,劉邦好酒也好狗肉,經常到樊噲那吃蹭吃,久而久之,兩人成了狐朋狗友。後來,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二人成了連襟。然而,就是這個屠狗出身的人,卻在劉邦面臨人生和事業關鍵抉擇的時候,挺身而出,給劉邦提建議,那建議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噲也因此而顯示出大臣之風。

前207年,劉邦西征拿下了咸陽,進入秦都,頓時被秦朝府庫裡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和後宮三千佳麗迷亂了眼睛,他進入後宮,竟然陶醉於溫柔之鄉,不願意出來了。在項羽手握重兵之時,在諸侯虎視眈眈之際,這時為財色所迷,肯定會功虧一簣,一個屠狗的樊噲,不但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瘋搶秦宮珠玉珍寶,反而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想到了這個高度。

於是,樊噲闖進內殿,力勸劉邦趕快還軍灞上,不要貪戀奢美色。劉邦不聽,他又拉來張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勸諫,才最終讓劉邦清醒起來,還軍灞上。在關鍵時候,他能考慮到如此長遠,真是非尋常輩所能比。

又如蕭何。在秦朝時,蕭何任沛縣主吏掾,一個職小吏,他卻是個無論學、識、才、幹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辦事穩妥:在沛縣,蕭何辦事熨貼是非常有名的,當時,秦朝一御史來監察郡政,因工作需要,與蕭何一起辦公,蕭何事事妥當,大獲御史賞識,事情辦完後,蕭何因此被委任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謀遠慮:劉邦西征進入咸陽後,手下那些謀臣悍將紛紛奔向秦府庫瓜分金銀財寶,唯獨蕭何趕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將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圖籍等珍貴資料拿到手中,既懷大局,又有遠見。

精明強幹:劉邦還定三秦的過程中,蕭何以漢丞相留守漢中,全面主持大後方的事務,鎮守地方,徵收賦稅,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給養,確保了後援的充足。楚漢戰爭最艱難的那幾年,蕭何輔佐年僅五歲的太子劉盈,坐鎮櫟陽,制定法令,管理郡縣,建宗廟、立社稷、修宮室、治縣邑,井井有條。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隨著戰線不斷拉長拓寬,後援需求越來越大,蕭何在後方想方設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線的糧草得到供應,兵源及時補充,給漢軍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說,劉邦如果沒有蕭何的後勤保障,他是打不過項羽的,更不可能奪取天下。

因此,可以說,是這樣一群“狐朋狗友”,把劉邦抬上了皇帝的寶座。


帝國的臉譜


劉邦年輕時是有名的地痞,可與他交好的五名“狐朋狗友”樊噲、曹參、蕭何、夏侯嬰、王陵,卻都成了漢王朝的國之棟樑。

一個縣城為何能夠出現這麼多人才?是後天學習還是先天因素?

《史記》劉邦朝功臣列表: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

關於這群朋友,還發生了一起小鬧劇。

1、飯完了

劉邦年輕的時候,不種地、不工作,與老大、老二比起來,劉邦的父親對這個兒子各種搖頭,認為他“不務正業”。

儘管風評不好,但劉邦這樣的人,也有一個強項:重義氣,社交方面很吃得開。

因故,不務正業的劉邦反倒是結交了很多好哥們,其中包括樊噲、夏侯嬰、王陵、曹參等人。

不過,與劉邦、樊噲不同,曹參和蕭何當時已經考上了公務員,並且在地方上頗有影響力。

交友甚廣,卻沒有收入,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劉邦想請朋友們吃飯,卻發現自己掏不出錢來。

於是,劉邦便想了個法子——專門挑飯點去大哥家蹭飯。

次數多了,大嫂就很討厭這小叔子,故而在劉邦下次來蹭飯時,故意使勁鏟鍋底,假裝飯吃光了。

劉邦等大嫂不注意,跑去看鍋底,發現裡面還有飯時,他懂了:得呢,自己是被嫂子討厭上了!

2、為何這群人能夠成功

提到一個人的成功,我們要從多維度去觀察,而不是單單從對方身上的某種缺點出發全盤否定對方這個人。

要說劉邦身邊的人,但凡能夠成為治國棟樑的人,無論從天生條件,還是後天實踐上,基礎都打得非常牢靠,而這樣的人寥寥無幾。

歷史的真相,是絕大多數沒有能力的人都無法經過考驗,成為王侯將相。

孔夫子開私人講學風潮以來,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化爆發的高峰期,諸子百家的學說為當時的讀書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曹參和蕭何,看似都身處於基層當中,但這卻不代表他們能力上限。

他們在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養分,又在基層切身感受過民生疾苦,等到劉邦打下咸陽後,他們直接接受了秦王朝的治國經驗。

由此,這批本身就很有天賦的人,在得到劉邦給予的平臺上,逐漸閃耀出自身的光澤。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劉邦從一個市井無賴一路往上爬,最終打敗了貴族出身,文武雙全的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strong>劉邦的人生可以說是逆襲的典範。在他稱帝后,曾經在村子裡與他交好的幾個朋友也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樑。為什麼這些別人眼中的“狐朋狗友”能夠逆襲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不斷地學習

要知道劉邦從發跡到最後打敗項羽稱帝,前前後後經歷了好幾年。他的朋友們也並非一開始便是治國能臣或者蓋世猛將。都是在與秦軍作戰,與諸侯博弈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如曹參,起初他也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能,但是在韓信手下做副將時,他就嚴格按照韓信的指揮辦事,學習韓信的方略。後來成為宰相,他又學習蕭何治理國家的方式最後成為一代名相。所以他們能夠成功離不開磨礪與學習。

自身的潛力

由於劉邦市井無賴的作風,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能,導致人們對他的印象不佳。自然而然,劉邦所結實交好的友人也是各行各業什麼人都有,自然就被被人們認為是烏合之眾。然而立志出人頭地的劉邦又怎麼會費力去結交一群酒囊飯袋。

劉邦的這群好友,每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所以才能在後來建功立業,成為國之棟樑。如蕭何,他做事穩妥,在沛縣做官時就能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後來劉邦的後勤軍需也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

蕭何謙虛謹慎,不嫉賢妒能。他為劉邦請來張良,絲毫不擔心影響自己的地位,坦然在劉邦面前承認才能不如張良。而且他知道自己不足就努力彌補。攻入秦宮時,別人都在蒐羅錢財,只有他在蒐羅書籍,希望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他們能夠成功離不開自身良好的品質。

劉邦知人善任

這群人能夠成功也離不開劉邦慧眼識人,劉邦稱帝后也說過。單論能力他不如這群人中得任何一個。但他能發現並讓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認清自己,不狂妄自傲。善於發現人才,敢於重用人才。這就是為何項羽敗會給劉邦。我們對劉邦得印象多是奸詐狡猾,貪生怕死。但劉邦被項羽射傷時,為了不動搖軍心,大笑著說只是被射到腳趾,可見其還是頗具膽識,並非一無是處。


一史千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徐州這塊地方呢,雖然不是沿海城市,但是離大海真心地不遠,一馬平川的200多公里而已。

說到一馬平川,徐州雖然是標標準準的農業大平原,然而,也是有幾座小山的,譬如雲龍山,九里山,華山等等,但是這些山呢,全是小山包。

這些小山包絕對不會出現類似西部地區,南方地區,北方地區的那種“窮山餓民”,人們的生活來源還是來之於山周圍的農業大平原。

充其量這些山也就是被人們賞玩而已,再不然擋擋海風保護莊稼茁壯生長也很是有作用。

說到海風,其實最厲害的是西北風,西北風颳起來才叫厲害,莊稼不容易生長之外,人民生活也容易艱難異常,因為禦寒的開支大呀!

徐州卻也不怕什麼西北風,因為北邊有沂蒙山脈擋著西北風呀。

徐州是一塊好地方。

總而言之,在徐州這塊地方生活真心地不賴,尤其在劉邦的那個年代。

兩千年前的徐州地區不僅僅是兵家必爭之地。

最重要的徐州還是“商賈雲集”之地,天下財富匯聚又四散之地。

對,就是商賈雲集之地,那時候還沒有現在的海洋經濟,經濟活動是圍繞著黃河領域開展的。

徐州在黃河的下游。交通方便,氣候適宜,人們隨便一努力,就可以活的很好。

打個比方,現代非洲地區某些人再有能耐,學問再大,無論他們再怎麼勇敢,有一天打倒美國的也不可能是非洲人。

現代社會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赤貧的人永遠不會有人生機會”,因為他們用盡全力也就可以掙個生存而已,沒有經濟能力,也缺乏閒適時間去學習知識,志向認知就會偏於狹隘和低下。

必須要小康溫飽不愁的家庭才可以出現那種改天換地的“大人物”!

我們注意!劉邦的“狐朋狗友”們雖然沒有大官和大文化人,但是,他們都是完全解決了溫飽的人。

即是說,這些人參與造反事業真的是在幹事業,不是為了一口飯吃的瘋狂“饑民”,做事情比較把穩。

這個人呀!就怕人比人,相比於其他不少地區的“民眾起義”,徐州的劉邦集團和他們有大不同。

惟楚有才,晉實用之——《左傳·》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

楚國向來是人才遍地的。

結論:

不是劉邦和他的“狐朋狗友”皆有治國大才,是楚國這塊地方的“經濟活動和文化習俗”決定了改天換地的人才必須出在這塊地方。


葭明通半瓶歷史


那我們來看看劉邦都有哪些狐朋狗友吧。

樊噲-屠狗

樊噲是劉邦的妹夫,他娶了呂后的妹妹,他在沛縣的職業是殺狗賣狗肉,那麼樊噲都有哪些出色的表現呢?

1.劉邦進入咸陽城的時候,想享受一下秦皇宮的奢華,樊噲就勸劉邦不能貪圖享受,要將秦宮寶物封存,駐軍於灞上。這一點很重要,第一,讓劉邦不貪圖享樂,第二,給秦人好印象,第三,將咸陽城留給項羽,避免觸怒項羽。

2.鴻門宴上,樊噲強行闖入宴中,怒斥項羽,劉邦搶先打入咸陽,卻駐軍灞上,就是為了等項羽進來,而項羽聽了小人之言,卻要加害劉邦,幾句話把項羽說得啞口無言,項羽就不好意思再對劉邦下手了。

3.在英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剛好生病了,不想見任何人,宅在宮中,樊噲直接闖入,以秦始皇和趙高的例子點醒劉邦,劉邦終於精神振作,與大臣們見面。

樊噲的這三次闖入,說明樊噲其實是謀略過人,並不只是一個陷陣殺敵的猛將,粗中有細,能文能武。

夏侯嬰-車伕

夏侯嬰是沛縣裡面的車伕,那我們也來看看夏侯嬰有哪些出色的表現呢?

1.韓信剛入劉邦陣營的時候,犯法應該當斬,韓信看到夏侯嬰的時候,就大喊,漢王不是要平定天下嗎?怎麼要殺壯士呀?夏侯嬰看到韓信氣度不凡,及時將韓信解救下來,而且還推薦給了蕭何。所以夏侯嬰不僅對韓信救命之恩,還有知遇之恩。

2.彭城之戰,是夏侯嬰帶著劉邦出逃,順便還帶上了劉盈和魯元公主,劉邦多次將劉盈和魯元公主踢下車,是夏侯嬰重新救上來的,所以夏侯嬰是救了劉邦一家子。

3.滎陽之戰,還是夏侯嬰帶著劉邦逃出滎陽,跑到修武的韓信軍營,直接拿走了韓信的兵符,然後率原張餘和韓信的部隊再與項羽戰鬥。

4.白登之圍,還是夏侯嬰帶著劉邦,慢慢的從匈奴人的缺口走出來,最後得救。

另外,周勃是養蠶吹笙的,灌嬰是賣生織品的,盧綰是劉邦的小跟班。另外蕭何是縣吏,曹參是獄卒,算是比較有文化有水平的。

其實,這個說明,只要有一個平臺,有一個好的團隊,每個人都從中獲得鍛鍊,發揮自己的特長,就能成就大業。


歷史簡單說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好風憑藉力,扶搖上青天,站在了風口,老母豬都可以飛上天!

劉邦的狐朋狗友們,就是幸運的站到了風口浪尖上。

時也,命也,樊噲,屠狗之輩,鴻門宴上鋒芒畢露,既有匹夫之勇,又具智者之明,人為刀殂我為魚肉,成大事不拘小節,力挽狂瀾,化險為夷,後人感慨,“仗義多為屠狗輩!”

周勃,織薄吹笙之流,沛公起事,以中涓身份相隨,攻胡陵,平三秦,敗燕王臧荼,破韓王信,滅呂氏家族,官拜右丞相,功德無量。

呵!樊噲周勃者流,妥妥的爆燃了小宇宙啊!

那麼,他們真的都是耀星下凡,孃胎裡就註定了安邦定國的雄才大略嗎?

答案應該是NO!

就拿周勃來說,後來有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其不過了了而已!

在其為絳侯時,有人上書告發他想要謀反,詔令下達到廷尉,廷尉逮捕周勃治罪。周勃恐懼,不知道怎麼回答。獄吏漸漸欺凌侮辱他。後來周勃出獄感慨說:“我曾經率領百萬大軍,怎麼知道獄吏的尊貴呀!”

何哉?小小獄吏為什麼敢漸漸欺凌與他?一句話,時位之移人也,周勃入獄,現出本來面目,不過就是個普通百姓而已,閱人無數的獄吏,當然敢漸漸欺負他了,如果周勃真是頂天立地的漢子,士可殺不可辱,想那獄吏怕也不敢欺負他吧!

特別是周勃後來的感慨,更讓人發笑,能帥百萬之軍,卻自屈與獄吏,何其不堪。

有一句話說的好,“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所以,人生在世,跟對人很重要,找對平臺更重要!

還是那句話,站在風口,豬也會飛!


七鬥


透過現象看本質:成為治國大才,一定需要一定的素質和能力,這個是本質要求。

“狐朋狗友”為啥能成為治國大才?有能力嗎?事實證明:有啊!

其實道理很明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大家都認可吧。

這個世界沒有規定,誰一定能成為治國大才,也沒有規定,哪種方式一定能成為治國大才。

工廠裡的老技工師傅,比工科大學的畢業上能力要強,早不是稀奇事。

能力從何而來?老話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從這個角度說,劉邦的手下,行過萬里路,閱過無數人,在處理事情上的能力,未必就比讀書人差,實際上可能更強。

無疑,劉邦的手下通過多年戰爭的鍛鍊,很明顯是具有了這種能力,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成為治國大才呢?

歷史上,狐朋狗友成為治國大才的不算少了,劉邦有一批,朱元璋有一批,張作霖勉強也算一批。

這些無疑都指對應了毛主席說的一句名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書僮聊歷史


這個問題還是挺有意思的

我覺得問題答案,是這樣的,劉邦的這幫狐朋狗友在剛剛開始的時候絕對不全是治國大才,就像朱元璋的一幫夥伴一樣,也不都是將相之才


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要分開來說

首先看看劉邦的手下,劉邦的狐朋狗友,還真沒有什麼治國之才,真正的治國之才是蕭何

蕭何是當初的秦國的沛縣的縣裡的官吏,是劉邦的上司,是非常有才幹的

在劉邦率軍佔領咸陽的時候,別人都在搶奪金銀珠寶的時候,蕭何做的什麼?蕭何是到了丞相府把丞相府裡的書卷全部帶走了,這些才是真正的寶貝

這些寶貝也是幫助蕭何治理後方穩定後方最重要的文獻和資料

他是在整個戰爭的過程中,在劉邦底盤的的不斷的擴大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起來的,哪裡是一下子就成了治國之才的

而劉邦的那些狐朋狗友是刀口舔血一步步的通過自己的征戰沙場打下來的戰鬥經驗,最後成為了有名的猛將!

第二個成為丞相的治國之才就是曹參,但是曹參是蕭規曹隨啊,他就是黃老思想,自己只用繼續執行蕭何制定的治國策略就可以了,各個部門各司其職!

第三個是項羽那裡過來的陳平,是個治國之才!

其實也都是一步步的成長起來的!哪裡是生下來就是治國之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