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向前160638843
現代人對劉邦評價不高,提起劉邦,很多人把他歸為地痞、二流子之類。
果真如此嗎?
唐太宗和大臣許敬宗有一段對話。
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唯卿最賢,然猶有誹者,何也?許敬宗對曰: 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厭其泥濘。秋月如圭,佳人樂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天地之大,人尚嘆焉,何況臣乎?
唐太宗問許敬宗,以我看來,在我身邊的大臣中,你的賢德是拔尖的,可還是有人跟我講你的壞話,這是為什麼呢?
許敬宗回答說,春雨像油一樣寶貴,農夫喜歡春雨滋潤大地,行路的人卻因為雨水讓道路泥濘而討厭它 ;秋月如玉盤高懸空中,佳人才子流連賞月樂在其中,盜賊卻恨月光明亮影響他的偷盜行徑。天地如此博大無邊,還有人覺得無法讓他滿足,何況我一個人,怎麼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呢?
這段對話說明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世上的人,沒有人能做到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因而對一個人的評價也就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對歷史人物更是如此。
對劉邦的負面評價,主要來源於幾個方面:1、劉邦出身寒微,當過一個小小的亭長,有點兒類似於今天的鄉鎮幹部。他這個人不拘小節,做了不少讓常人難於理解的荒唐事,有點兒像個無賴。2、在一次情況危急的逃跑中,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推下車。3、當項羽架起大鍋,威脅要煮他父親時,劉邦竟然說要分食一杯羹。4、劉邦待人往往顯得傲慢無禮,喜歡罵人。這些都是劉邦私德的欠缺之處,容易給人的心理上造成厭惡情緒。
《大學》裡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 天下鮮矣。”喜歡某人,同時能看到他的缺點,不喜歡某人,也能看到他身上的優點,普天之下能夠這樣客觀地看待別人的人是不多見的。
事實上恰恰相反,喜歡一個人,把他的缺點也看成優點;不喜歡某個人,他身上有多少閃光之處也會視而不見,這是世間的一種常態。。
由於對劉邦有了先入為主的壞印象,對他的評價就難免偏頗,把他看成一個二流子,這是一種很深的偏見。
(二)
劉邦如果是現代人眼中的劉邦,他怎麼可能在秦末漢初那樣一個風雲跌宕,天下大亂的時代裡,聚攏起一大批英雄豪傑,開創了大漢四百年江山的基業呢 ?
實際上,劉邦身上有許多常人難以企及的過人之處。
1、 胸有大志,乘勢而起 :
劉邦年輕時有荒唐的一面,但他身上還有另一面,史家說他“仁厚愛人。喜歡施捨,胸襟開闊,有遠大志向。”
劉邦奉命押送役徒到驪山服徭役,此去離家鄉1000多里,路上役徒紛紛逃亡。劉邦見狀,果斷釋放役徒逃命,許多人受到感召,自願留在劉邦身邊。到秦二世元年,各地義軍風起時,劉邦身邊已經聚集了100多人。
沛縣人起事響應義軍反抗秦庭,當時在縣裡地位較高的蕭何、曹參等人擔心失敗後受株連不願出頭,素有人望的劉邦被推舉為沛公,他則不怕危險、不計後果地擔起了重任。
劉邦率眾打下鄰近的豐邑,命雍齒留守,自己帶人繼續攻城略地。後來雍齒背叛沛公降韓,劉邦失去了根據地。面對困境,經過對各路義軍的權衡比較,劉邦決定投靠了項梁的楚軍,在項梁麾下,劉邦的隊伍日益壯大起來。
釋放役徒、接任沛公、投靠項梁,顯示了劉邦身上仁厚、擔當、睿智的潛質。
2、 識人用人,聚攏人才: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長處,善於識人用人。
張良是韓國貴族,跟隨劉邦打下關中後,回到韓王身邊。韓王兵敗,張良二次投奔劉邦,劉邦一直對張良極為信任、言聽計從。韓信在項羽帳下只是一名執戟郎,投奔漢王劉邦後官拜大將軍,成為漢室定鼎天下的重要力量。陳平是項羽手下都尉,改投劉邦後成為主要謀臣之一,後來官拜丞相。趙王張耳兵敗,不惜千里之遠到漢中投奔劉邦。這些都是當時一流的人才,能夠忠心耿耿地聚在劉邦身邊,可見劉邦對人才的感召力。
有兩段話能充分說明劉邦識人目光的深邃獨到:
項羽烏江自刎,天下大局已定。在洛陽南宮的慶功宴上,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晚年病重,呂后問他:“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劉邦死後,漢室政局的變化證明了劉邦所言不虛,對幾位大臣的看法異常準確。
正因為劉邦善於識人用人,除了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外,在沛縣一同起事的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人一直追隨左右,酈食其、陸賈、隨何等謀士爭相來投,紀信、周苛、樅公等人願效死命。
3、 擇善而從,決策果斷:
秦二世三年,沛公劉邦受楚懷王之命引兵向西攻秦,兵行到陳留(河南開封),高陽酒徒酈食其求見獻計,劉邦依計而行,襲擊了陳留秦兵糧倉,得到大批輜重糧草。劉邦封酈食其為廣野君,命其弟酈商守陳留。
劉邦打算攻下洛陽從潼關入秦,但戰事不利,因而轉戰到宛城(河南南陽)。宛城城高兵多,一時難以攻取,劉邦準備越過宛城去攻打武關。這時張良勸阻說,您雖然急於入關攻秦,但宛城是一處軍事重地,兵多糧足,冒然西進,前有秦兵阻截,後有宛城兵尾追,我軍將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不如拿下宛城再西進。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圍困宛城。
沛公劉邦的軍隊圍困宛城數日,仍然難以打破城池,當時兩軍的態勢是:宛城危急,劉邦兵疲。守城主將的門客陳恢來到劉邦的營帳遊說:大王拼命攻城,城中軍民知道城破必死,所以拼力死守;大王如果引兵西去,宛城兵一定尾隨追擊;大王您不如招降宛城,宛城一降,周圍的十幾座城都會跟著投降您。劉邦經過慎重考慮接受了陳恢的計策,果然不出所料,宛城屬下的十幾座城池很快就望風歸降了,劉邦率軍得以一路順利向西逼近武關。劉邦封宛城守將為殷侯,陳恢也受封食祿千戶。
漢三年,漢王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酈食其向漢王獻計,封賞六國諸侯後裔,這樣一來,六國後人感激漢王,勢必會幫助漢王攻打項羽,劉邦覺得很有道理。後來,劉邦又徵求張良的意見,張良聽說上述計策大吃一驚,然後張良侃侃而談,指出了酈食其之計的迂腐之處,並分析了此計的“八不可”,讓漢王劉邦驚出一身冷汗,從而放棄了酈食其的計謀。
上述所有事例都說明了一點,不管有多少謀士獻計,最終決策的只能是劉邦一人。如果劉邦是個愚人,其結果或者是首鼠兩端,猶豫不決;或者是聽信錯誤計謀,走向災難。漢軍最終得以節節取勝,打下天下,其中自然少不了劉邦的英明睿智。
4、 與人共利,豪傑效命:
《孫子兵法》裡說:“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武聖人孫子的意思是說,無論君王還是統帥,部下三軍效命打了勝仗,不能及時論功行賞,這樣的軍隊就潛伏著兇險。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項羽恰恰就犯了這樣的毛病,韓信評價項羽“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有將領打勝仗立了戰功,封官的大印已經刻好,那位項王把印拿在手裡把玩的磨禿了稜角,也不捨得交給立功的將領,這樣怎麼可能不失去人心。
劉邦與項羽完全相反,論功行賞,從不吝嗇:武將攻城略地,謀士獻策建功,降者獻城獻地,按功勞大小封賞,該給的爵位、地盤、財物,從不吝惜,從不拖延,因而部下將士不會因封賞問題離心離德。
劉邦稱帝后,封了八個異姓王,100多名文臣武將或者封爵封侯,或者食地食邑。慶功宴上,大將高起、王陵就說:“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招降攻佔的地方就封賞給他,與天下人利益相共,所以能夠得天下。”
5、 忠厚信義,收天下心:
當初,楚懷王和各路諸侯約定,誰能率軍先攻入關中,就可以在關中稱王。當時秦軍還很強大,陳勝、項梁分別西向攻秦,都以失敗告終。諸侯畏懼強秦,沒有人敢於冒險西進,只有項羽為了給叔父項梁報仇,願意率軍入關。
懷王身邊的老臣對懷王說,項羽為人殘暴,他打下襄城後,全城人都被活埋,一個沒剩;章邯率眾投降後,20萬士兵被項羽坑殺。派項羽去攻秦,不會有好結果。應該派一位寬厚長者,以正義為號召帶兵入關,才有可能得到關中秦國百姓的支持,諸侯中只有沛公是這樣的寬厚長者,適宜擔當入關攻秦的重任。由此可見,經過幾年的征戰,沛公在諸侯中樹立起來的形象,於是懷王就派了沛公率部攻秦。
漢元年,沛公率軍攻破武關到達霸上,秦王子嬰率群臣來降。有將領主張殺死子嬰,沛公阻止說,當初懷王派我來,就是因為我能寬大容人,如今秦王已經投降,還要殺掉人家不仁義也不吉利,於是把子嬰交給官吏看管。
隨後,沛公召集關中各縣父老鄉紳宣佈,關中百姓受秦暴政已久,人民苦不堪言,現在我和你們約法三章:殺人者處死,傷人的,搶劫的抵罪。除此之外,所有秦朝繁苛的嚴刑峻法一律廢止。關中大地一片歡呼,三秦百姓都盼望沛公能在關中稱王。
全面地看待劉邦,他有年輕時無賴的一面,更有打天下、做大事時勝人一籌的一面,揪小事,忘大節評價劉邦,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會失於偏頗。
壹壹若塵
傳說劉邦跟個流氓似的,粗話連篇,一點禮貌也無,而且年輕時不事生產,時常吃白食。
這樣一個人,簡直是太屌絲了有沒有。為什麼秦末亂世中許多豪傑與知識分子都願意投奔他呢?
這裡我想拿我家二叔舉個例子。
我二叔生在鄉間,但厭惡農活,成日遊手好閒,但朋友卻多,有什麼好事人家都願意招呼他。
為什麼呢?因為二叔仗義,且交友不求全責備。
二叔身上常常沒有錢,但若有一塊,必定和朋友共享,有些朋友佔他點小便宜,他也不在意。
這樣的二叔身邊圍繞著許多大小朋友,前幾年一個朋友邀他去銷廚房產品,二叔就此入了行,生意做得好,成了家,蓋了樓。
反觀老家三叔,勤勤懇懇在鄉間,也不愛結交,過得比二叔倒還緊巴些。
劉邦之為人,可與二叔類比:捨得封官,聽得意見。
劉邦雖鄙俗,但對於有建設性的意見,願意接納,且願意給有功之臣加官進爵,這樣天下有志之士自然會舍項羽而就他。
當然,如果有一個和顏悅色而又願意用人,善於用人的出現,這當然是最佳選擇了。
但是那時候沒這麼個“完人”啊,所以,儘管劉邦愛罵人又沒禮貌,那還是矮子裡面拔將軍,就他了。
一個不那麼完美的領頭人,有時更讓人親近吶。
錢多多讀文史
1.有功必賞,有錯不一定罰。
跟劉邦的人都知道,劉邦出手是很闊綽的,什麼封王,給四萬金都是劉邦能隨口說說就當真的事,像一些將軍打不過項羽劉邦也不一定處罰,更別提殺,跟這種人混當然幸福,有前途。
2.善於採納意見,金玉其內 敗絮其外。
劉邦這個人喜歡罵人,捉弄人,渾身一副流氓氣質,但其內心十分開明。
劉邦有一句口頭禪是:子房,為之奈何。喜歡虛心問問題,並且在劉邦身邊很多謀士就一個問題能向劉老闆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劉邦往往能選中最正確最適合的方案,這就是一個大大的亮點。跟這種老闆不怕自己的真才實學展現不出來。
3.我覺得應該是最重要的,劉邦自信。
無論遭遇什麼挫折都能原路爬起,屢敗屢戰,從不放棄,自己有七十二顆黑痣,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堅信自己是天下第一,一定能戰勝項羽,從不把其他左右搖擺的諸侯放在眼裡。這點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比如劉邦攻佔關中,項羽兵臨城下,他能忍痛割愛讓出來,因為他的目標是非盡吞天下不休。再比如彭城之戰後,劉邦灰溜溜的逃走,不久便又下了決心,把關中之東所有地盤封出去,勢必要幹掉項羽,這股狠勁和信念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韓信請求當假齊王時,他的內心反應是這小子不想活了,說明他早就把齊國當成了自己的盤中餐,本來就屬於他的。霸道且自信,跟這種老闆有盼頭,對劉季這小子能成大事很放心。
如史如畫
對啊,劉邦這個人是公認的流氓。吃飯不給錢賒賬;去呂太公家裡吃宴席說要出賀錢一萬,結果一分錢拿不出;違法犯罪,還讓蕭何擦屁股。怎麼看都不像個好人啊。為什麼能得到那麼多忠臣良將的跟隨呢?
同時,我們也可以想想。劉邦的出身不高,同時代首舉義旗的陳勝吳廣出身也不高啊,為啥就劉邦成事兒了呢?
劉邦跟普通農民起義者的區別
陳勝吳廣起義以後,迅速建立了張楚政權,自立為王。成為眾矢之的。而且建立政權以後,農民君內部鬥爭激烈,陳勝吳廣都在鬥爭中死去。十分可惜,
當時全國各地遍佈起義者,建立的政權五花八門,但是劉邦並沒有像一般農民軍一樣稱王,而是投奔楚王,有了正義的名分,同時也避免了成為秦國的眼中釘。
問:大家都是第一次起兵造反,以前也沒個榜樣,憑啥你劉邦就這麼能耐?
答:突破自己階級認識,超越自身侷限,劉邦確實不一樣。
敢做敢當,講義氣,值得跟隨
劉邦在押解人員去服役的路上,人不斷逃跑。按照秦律,服役人員逃跑,沒逃跑的就算是去了,也是要判刑的。
劉邦也不多說,直接讓大家都逃跑,轉身鑽到了芒碭山。由於劉邦敢作敢當,當即獲得了數十人的跟隨。
為人大度,不睚眥必報
雍齒兩次背叛劉邦,劉邦仍然不計前嫌,無私任用,最終予以封侯之位。這種大度,讓人才源源不斷的聚集起來。
劉邦志在天下,不受眼前利益誘惑
劉邦到達咸陽以後,農民軍的老毛病又犯了。這不怪他,一起起兵的老部下們都是鄉下人,沒見過這麼多好東西。秦宮富麗堂皇,府庫中金銀滿地,珠玉如沙。婦女美人更是多不勝數。
連劉邦都有點腦子發暈,不過張良清醒。劉邦得到其提醒後,及時下令查封府庫,全軍退出咸陽,還軍灞上。這時蕭何將秦國政府了的檔案都取了出來,這樣把秦國整個國家的底子摸了個遍,為將來戰爭的後勤以及漢初的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劉邦其實就是個普通人,有缺點卻也不乏優點。在秦末的諸國之爭中,他善於用人,虛心納諫,屢敗屢戰,不屈不撓,可能個人小節有損,但處理大事時,絕不含糊,所以盡得人心,取得了天下。
穿越歷史的小熊
蒙牛前總裁牛根生說過一句話,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之所以那麼多英雄豪傑都追隨劉邦,是因為劉邦大方,捨得。
人都是有野心的,韓信張良陳平蕭何曹參等人都是有野心的人,他們之所以反抗秦人,就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和錦繡前程。韓信彭越英布開始是項羽的小弟,但是項羽捨不得手中的權力和地盤,能把任命的大印摩挲的沒了稜角,就是捨不得發。封分諸王時極其不公平,所以諸王紛紛起來反對,摁下葫蘆浮起瓢。一句話,跟著他,沒肉吃。
劉邦不同,只要肯給他賣命,女人房子財地盤寶要啥有啥。英布剛開始投奔劉邦,劉邦很不禮貌,英布氣的要自殺,回到營帳一看,配置跟劉邦一樣高檔,於是死心塌地給劉邦賣命。
說穿了,劉邦能夠洞悉人性,知道這幫傢伙跟著自己圖什麼。項羽跑路,劉邦去追,被打的大敗,問計張良,張良讓他跟韓信彭越英布平分天下,劉邦答應了。三人方才集合兵力將項羽滅了。
毛主席說過,劉邦最大的特點是大度,能夠聽進別人不同的意見。所以每次在關鍵時刻都能化險為夷。這也是許多人跟著劉邦乾的主要原因。項羽恰恰沒有這種品質,因此只能別姬了。
唐風宋月
說劉邦是“流氓”,那是現代人的看法,既然要搞清楚為啥有那麼多人跟隨劉邦,並且寧死都不變節,自然就要搞清楚當時人對劉邦的看法。
在那個年代,人們對劉邦的評價是“忠厚長者”,這在史記裡是有明確記載的。舉兩處例子:
1,《史記 高祖本紀》:懷王諸老將皆曰:……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彊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對於誰領兵西進攻打咸陽,楚懷王及其部下是有討論的,大家都認為項羽太殘暴,不合適。而劉邦是“寬大長者”,能安撫秦地父老鄉親,是最佳人選。
2,《史記 陳丞相世家》: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鄉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項王怒,烹陵母。
王陵投靠劉邦,項羽綁了王陵的母親,脅迫王陵歸順自己。然而王陵的母親對兒子的使者說:漢王是個忠厚長者,兒子你專心跟著劉邦吧,不要掛念我。然後自殺明志。
看來雖然劉邦愛罵人,有時候禮數也不到位。但是大家好像並不太當回事兒,劉邦在當時的口碑似乎還挺不錯。
就這麼一個忠厚長者,不計較你出身高低,不計較你原先是哪個陣營的,不計較你是不是以前得罪過他,不計較你是否背叛過他。他給你平臺讓你幹,捨得給你發錢封地,你犧牲了他給你優厚的撫卹(奚涓陣亡,沒有後代,封他母親為侯;紀信救主而死,封他兒子為侯;酈食其被齊王烹殺,封他兒子酈疥為侯),那大家自然樂意跟著他幹。
於是乎,縣吏(蕭何,曹參,張蒼),屠夫(樊噲),車伕(夏侯嬰),編織匠(周勃),布販(灌嬰),失意貴族(張良),執戟郎官(韓信),辯士(酈食其,隨何,陸賈),儒生(叔孫通),豪強(王陵),劍客(蟲達)等等在他的麾下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各盡其才。
劉邦也兌現了他給屬下的承諾,跟著他混有富貴,劉邦建國稱帝,陸陸續續封了7個王,143個侯,除韓信,彭越,臧荼,英布,韓王信,陳烯,盧綰之外,其餘一百多人都共享富貴,善始善終。
引用酈食其的話:漢王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大家說了很多劉邦的優點,比如善於用人。我說一點我的看法。
劉邦有一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決心和毅力。他只比秦始皇小三歲,當他走出芒碭山起義時,已經48歲了。兩千多年前,大家的平均壽命都不高,48歲算是快入土的人了,三年滅秦,四年破楚,七年平叛,他始終奮戰第一線,身受多處創傷。雖然經歷過多次慘敗,但是卻屢敗屢戰,不曾氣餒。入咸陽,進秦宮,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不動財富,約法三章,還軍霸上,秋毫無犯。受封漢王,雖然地理偏僻,但是衣食無憂擁有榮華富貴,這並沒有磨滅他奪取天下的雄心。試想如果是我們自己,到了知天命的年紀,還有沒有雄心和勇氣能不能像劉邦那麼拼?
四百多年後,曹操西征張魯,拿下漢中。劉曄和司馬懿勸曹操一鼓作氣拿下益州,曹操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放棄了攻打益州的大好機會,一副老態龍鍾,垂垂老矣的樣子,想想劉邦同齡的時候,還披堅執銳,毫不鬆懈的奮戰在一線呢。
寂寞空虛的空巢老人
關於大家為什麼追隨劉邦,本質是什麼樣的領導是好領導,值得去追隨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裡有多處提及。在《高祖本紀》中,通過高起、王陵兩人之口就解釋過原因。
當時劉邦在雒陽南宮大宴群臣,席間劉邦問道:“各位不要有所顧慮,都說說我為什麼能夠得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天下。”眾臣面面相覷,不知道劉邦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高起、王陵說道:“雖然您傲慢愛侮辱人,項羽為人寬厚,但您派人去攻城略地時,誰獲得了什麼,您就順勢賞賜給他什麼,這叫‘與天下共利’。而項羽則嫉賢妒能,有功的他就嫉恨,有本事的他就懷疑,打了勝仗他不獎勵,得到了土地他也不賞賜,這就是他丟失天下的原因。”所謂“與天下共利”,就是跟著我劉邦混,有肉吃、有湯喝,這就是大家跟隨我的原因。
劉邦聽後說道:“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講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要講鎮守後方、安撫百姓,給前方運送糧草,源源不斷,我不如蕭何;要講統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才是我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他還不能用,所以他被我所制服。”
知人善任、駕馭有方,這是對於劉邦恰如其分的評價。
在《留侯世家》中,劉邦在彭城為項羽所敗,他退兵到下邑,坐在馬鞍子上休息,問道:“如果我拿函谷關以東的地盤用來封賞,誰可以幫助我共建破楚之功?”張良建議道:“英布是項羽舊部,現在和項羽有矛盾,可以利用;彭越正在齊地反項,也可以拉攏;您手下的人裡,只有韓信可以獨當一面。假如您拿出土地封賞,就給這三個人,那麼項羽肯定可以打敗!”
從善如流、舍利求全,充分體現了劉邦虛心納諫、捨棄眼前利益,謀求天下大局的戰略眼光和豁達胸襟。
劉邦分封功臣後,還有很多人沒有得到封賞,他們三五成群竊竊私語。劉邦問張良這些人在幹什麼?張良說道:“他們因為沒有得到封賞,又擔心陛下嫉恨他們的過錯,正在計劃著謀反作亂呢?”劉邦問道:“這可怎麼辦?”張良問道:“您平時最恨誰?”劉邦思考了一下後,說道:“是雍齒,這個傢伙屢次背叛我,我一直想殺了他!”張良說:“您馬上封雍齒為侯,大家就都沒有作亂之心了。”劉邦從其計,眾將都說:“雍齒都封侯了,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不計前嫌、顧全大局,劉邦放下了個人恩怨,只為了穩固大漢江山。放得下恩怨,坐得穩江山。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利不可獨。岳飛曾經表達過自己的願望:“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而劉邦則更高明一些,他的邏輯是“讓文官發財,讓武將封神”。
劉邦的個人品質中最可貴的也許就是他從來都不獨吞勝利的果實,而是願意(或者強迫自己願意)把成果與部下分享。我們可以看一下如下幾個事例:
1、韓信曾經多次把劉邦與項羽拿來作對比,他評價項羽說:“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即項羽平時雖然禮賢下士,“見人恭敬慈愛”,但是當部下立下功勞之時,他卻始終都不願意給部下以應有的封賞,所以他的“恭敬慈愛”乃是婦人之仁。
韓信追隨項羽之時“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而“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劉邦對韓信作了一個簡單的考察,隨即便封壇拜將,給韓信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2、當陳平提出用離間計來瓦解楚國之時,劉邦當即賜予他黃金四萬斤,並且對陳平如何處置這筆財產從不過問,只要真的能夠讓離間計發揮作用即可。而陳平果然獲得了成功——范增離項羽而去,鍾離眜等人不再受項羽信任。
也就是說,只要劉邦覺得某人可以任某職、擔某事,他不會吝嗇於官職或者錢財。
3、劉邦命韓信北伐以平定趙國、燕國、齊國。韓信在強行攻齊之後導致了劉邦麾下重要謀士酈食其之死,並且提出了當“假齊王”的要求。劉邦當時正被項羽圍困與滎陽,他立即答應了韓信的請求,冊封韓信為齊王。
楚漢戰爭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對彭越、韓信追加封賞以爭取他們共同形成對項羽的合圍,劉邦獲得勝利之後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國史通論
大家為什麼要追隨劉邦呢?因為劉邦這個人出手大方。
我們都知道,項羽這個人原本是楚國貴族,在他的眼裡,楚國大部分的土地都是他們向氏家族的,跟其他人無關,所以有誰想在他嘴裡面,虎口奪食,搶奪一部分楚國的土地,他是絕對會把這個人往死裡打。
這也就是為什麼韓信一直說西楚霸王項羽,如果他給某個人頒發印綬,他就算把這個應授給摸圓了,他都不願意給這個人,但是劉邦這個人不同,劉邦這個人原本就是一個事情,無奈在他看來自己走了狗屎運,能夠拿了這麼大個天下什麼東西不能給?
當初被項羽打得屁滾尿流,他直接就說函谷關以東的土地我都不要了,誰如果能幫我打敗項羽,我就給誰,最後他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韓信去找劉邦要一個假齊王,劉邦一開始生氣並不是因為韓信獅子大張口,而是因為自己被項羽給打的屁滾尿流了,韓信不過來幫忙,所以他在那兒罵韓信,但是在這之後被人勸醒了以後,直接給韓信一個真的期望。
所以說劉邦這個人是一個願意給東西的人,也正是因為他願意給那些東西,所以,其他的人才願意跟著了劉邦,畢竟你一個人是成不了氣候的,你必須得到其他人的幫助,如何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器,其他的諸侯也會盯著這些人才,就看你誰給的價格值比較高,這也就是為什麼韓信在最後同時得到劉邦和項羽的使者的境界以後,選擇幫助劉邦,就是因為劉邦肯給東西,項羽不肯,所以他才選擇跟隨著劉邦走。
第二點,劉邦這個人是一個市井無賴,以前對象的混混的投資就是劉邦,但這也造成了劉邦另外一種特質,就是能夠跟底下的人打成一片,不管你是來自於哪裡,也不管你曾經的出身如何,劉邦總能和他們嘮叨兩句,並且能夠打成一片,(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再加上有一個人經蕭何在旁邊幫著劉邦的集團內部,可以說是一片其樂融融,有人罵劉邦也好,有人去說劉邦的不是也好,劉邦表示我完全無所謂,很多就是罵你兩句,但接下來你如果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要辦的話,劉邦還是讓你去做。
這個優點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知錯改錯,同時也可以把它概括為臭不要臉,劉芳這個人曾經特別討厭儒生,因此有一個老儒生過來投靠他的時候,他直接把人給趕出來,但是在這之後,這個老盧生告訴劉邦,我能幫你奪取天下。劉邦立刻改點迎接他進來!俗話說的好啊,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第三個原因,劉邦這個人能夠識人,也就是辨認人才,這是很多領導者一直缺少的東西,為什麼他們看不清一個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這就導致他們使用這個人的時候,就會一直處於一種猶豫的態度,這個人我到底是用還是不用,用的話很容易出風險不用的話,那這個人的才能就浪費了,在不上不下之間,最後自己的手底下的事業被敗乾淨了,人才也跑了。
西楚霸王項羽之所以會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懂得去辨認人才,如果他能知道怎樣去辨認人才的話,很多人才都不會從他手裡上流失掉,那是劉邦可以,劉邦好像開了掛一樣,經過他眼睛看出來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好人才,再加上蕭何在旁邊一直幫他參謀,劉邦自然也就,如魚得水。當然。等到劉邦看清楚一個人才以後,他知道該把什麼事情交給她,自己做到真正的放權,比打仗,十個劉邦綁在一塊兒都打不過一個西楚霸王項羽,但是比用人才,就算100個項羽寧在一塊兒,都不如一個劉邦。
漩渦鳴人yy
因為劉邦早期拉起一支隊伍攢下了初始資本,也因為他是市井無賴有自知之明,所以識人用人他不得不放權,甚至不得干預不能過問,說白了,就是現代版的天使投資人,所以,才智過人的有識之士想出人頭地自然願意找他這個草根。匈奴冒頓單于和西楚霸王項羽他們是一是王族一是貴族,他們的殘酷和傲慢是與生俱來的,一個才智舉世無雙,一個神勇無人能敵無不令人自慚形穢,加上事必親躬別人沒什麼出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