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弒父淫母”是事實還是詆譭?

點擊上方關注大眼歷史,與您一起分享歷史知識。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無疑是楊廣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年份。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楊堅崩逝於仁壽宮的大寶殿,終年六十四歲。

然而,關於隋文帝之死,其時的長安坊間以及後世的諸多史籍卻有很多對楊廣不利的傳聞和記載。這些傳聞和記載把楊堅之死描述得既可疑又神秘,其目的無非是向人們暗示:隋文帝並非壽終正寢,而是死於一場政治陰謀。或者說,是死於一場不為外人所知的宮廷政變,而楊廣被認為就是這場政變的主謀。

事實果真如此嗎?根據一些野史的記載:在仁壽四年七月,文帝病危時,太子楊廣寫信向楊素詢問文帝的病情,楊素回信給太子時,宮人卻誤送到文帝手中,文帝大怒。同時,文帝的寵妾宣華夫人告訴他,太子楊廣欲行非禮。文帝這才下決心將太子楊廣廢掉,於是令柳述、元巖緊急召前太子楊勇前來,準備讓他繼承皇位。楊素得知這一消息,馬上報告楊廣,楊廣立即偽造聖旨,逮捕柳述、元巖,將自己的心腹派到宮裡,又派親信宇文述等控制宮門,把後宮的人遣住別處。一切佈置妥當後,派張衡入宮侍疾,不久文帝就崩了。

然而,當我們對史籍進行更為深入的考查和比對後,我們就會不無遺憾地發現——這個“妖魔化”故事存在著太多邏輯上的漏洞和硬傷:關於文帝被弒的說法,唐朝編寫的隋書在文帝和煬帝的本紀均不採用。而指控楊廣“弒父”的資料都是出自野史和隋朝末年為了討伐楊廣而寫的檄文。為了政治需要,而刻意歪曲事實,醜化隋煬帝。而唐朝既得天下,也必須刻意的妖魔化前朝末代皇帝隋煬帝,以證明自己得帝位是順應天意,證明其的正統性。事實上,在文帝駕崩前,文帝正式與百官訣別,楊廣的帝位即將到手,據隋書上說的楊廣一向擅長隱瞞慾望,那怎麼連幾天都等不了,甚至在文武百官和文帝訣別的關鍵時刻作出調戲妃子這種事?

隋煬帝楊廣“弒父淫母”是事實還是詆譭?


楊廣“弒父”的故事本身也存在不少硬傷,大致上有以下幾點。

1、既然楊廣和楊素同時在大寶殿,兩人為什麼需要用送信的方式交談?

2、即便真的要送信,肯定會小心再小心,怎麼會把信送錯到文帝手上?

3、隋書記載,楊廣和宣華夫人關係本來就不正常,那麼,宣華又怎麼會在文帝死前跑去告狀?

4、據說隋文帝要換掉楊廣時派遣的人是柳述等人,假如他們真有換掉楊廣的行為,楊廣即位後豈有不殺他們滅口之理,只是流放?

此外,換掉太子要付出的政治代價肯定不小。楊廣即使真的調戲妃子、或者討論皇帝的後事,是否真的嚴重到讓病入膏肓的文帝想要廢掉他?所以,儘管這個故事很流行,終究是出於野史。

但是,儘管如此,關於楊廣的“妖魔化”故事還是在官修正史的記載中流傳了下來,並且流傳甚廣,至今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千百年來,楊廣在無數世人的心目中始終是一副面目猙獰、張牙舞爪的形象。這個既可怖又醜陋的楊廣幾乎就是“亂臣賊子”、“暴君”、“獨夫”的代名詞。

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點擊上方關注,轉發,點贊,大眼在這裡祝您2020萬事如意,闔家歡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