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滿清入關的?

恢復的廣告


”崖山之後無中華“與”滿蒙非中國“的論調最初正是日本人的發明。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東亞地區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然而日本一直遊離於這一體系的邊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當時日本的聖德太子就遣使向隋煬帝遞交了一份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的國書,這標誌著日本正式向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發起挑戰,要求獲得與中國平等的國際地位。在宗藩朝貢體系下王和皇的界限是分明的,只有中原天子才有資格稱帝,而藩屬國君主一律只能稱王。在當時中原的邏輯話語中天子所統治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整個天下,天下各國皆為天子的藩屬。而日本統治者稱天皇,自稱神國,日本甚至借鑑了中國天子受命於天的理念試圖打造屬於自己的“天下體系”:在聖德太子遣使隋朝的七年前日本就曾出兵攻打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公元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策劃了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的侵略計劃,由此引發了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抗倭援朝。豐臣秀吉還一度遣使琉球、老撾、呂宋等國,要求各國向日本稱臣進貢,試圖構建以日本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然而豐臣秀吉長達七年的侵朝戰爭不僅沒實現他吞併朝鮮並進而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的圖謀,反而嚴重削弱了豐臣政權的實力。事實上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並非直接交戰的中國大明王朝、朝鮮李氏王朝、日本豐臣政權三方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兩個沒直接參與這場戰爭的人物:一個是德川家康,另一個則是努爾哈赤。

在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明王朝花費的經費支出平均每年高達240萬兩左右,戰後的明朝迅速出現了財政赤字。同時由於遼東明軍被大量徵調到朝鮮戰場客觀上為建州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天賜良機。萬曆抗倭援朝戰爭結束二十年後已大體上統一女真諸部的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詔書,以此為標誌正式起兵反明。此後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在統一女真諸部的基礎之上又打敗了李氏朝鮮王朝、征服了漠南蒙古諸部,從而消除了入關滅明可能遭遇到的側翼威脅。1644年清軍在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導下入關驅逐了北京的李自成大順軍,隨後大舉南下蕩平了南明和農民軍殘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臺灣鄭氏家族的鄭克塽獻上降表,至此最後一塊奉明朝正朔的土地也降服於清朝。明亡清興的這段歷史在當時受中華文明影響的東亞漢字文化圈引起了不同程度的震動,事實上這並非日本特有的現象,在朝鮮和越南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震盪:朝鮮在明亡之後仍繼續使用崇禎年號並以繼承華夏正統自居,視清王朝為蠻夷之邦。當時朝鮮士人中不乏鼓吹北伐主張的——他們主張同臺灣鄭氏以及各地的反清復明組織聯合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三藩之亂時朝鮮也曾暗中坐觀成敗,伺機有所舉動。相比之下日本對清朝的態度就較為糾結了。

一方面日本對清朝是有幾分嫉妒的: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而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使日本飽受火山、地震、颱風、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肆虐,因此一直以來日本就始終存在著一種“大陸情結”——對富庶遼闊的亞洲大陸充滿了豔羨之情。這種大陸情結同在中原文明影響下形成的天下體系思維觀結合在一起使日本一直對東亞大陸存有擴張野心。豐臣秀吉前後出兵近30萬試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結果不僅沒能實現入主中原的打算,連朝鮮也沒能佔到一星半點土地。相比之下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在崛起之初其實是很弱小的——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曾給努爾哈赤去書聲稱:“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致書水濱三萬女真之主”。林丹汗這話儘管有誇張的成分,但當時努爾哈赤的實力的確是相當有限的——在與明朝的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動員起來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萬左右。況且在日本人眼中女真不過是剛從原始部族過渡而來,屬於中華化外之民,而自己早已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自認為文化先進、兵力也更強的日本死活想不明白清朝怎麼會入主中原。當然這種想不明白的背後還有一層含義:自己為什麼不能入主中原?所以日本對清軍入關其實是懷有幾分嫉妒情緒的。

除了嫉妒之外日本對清朝還有幾分畏懼心理:在日本人眼中滿人與蒙古人一樣是作為外族入主中原,而蒙古人當年曾兩次東征日本並對日本造成重創。蒙古入侵的陰影使日本人記憶猶新,如今外族再次入主中原,日本方面不確定清朝是否和元朝一樣具有濃厚的擴張征服意識。就在清軍入關的1644年3艘日本商船因海難漂流到關外的暉春海岸,58名日本人被當地部落誘捕,其中倖存的15人被送往盛京。儘管清政府為避免樹敵過多而放回了這批日本人,但在當時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日本方面誤以為這是對日本的武力示威。加之這一時期東渡日本的明朝遺民大多渲染清軍的殘暴行徑,一時間日本不禁開始擔心清朝是否有入侵日本的圖謀。因此在清軍入關前後日本加強了對清朝情報的蒐集工作並加強了西部沿海地區的防務。

隨著明亡清興成為既成事實,而日本也逐漸打消了關於清朝入侵的顧慮之後日本開始將清軍入關視為華夷變態:清軍入關30年後的1674年身為德川幕府官員的林春齋將來長崎貿易的中國商人提供的關於明清鼎革的情報系統整理後編寫成《華夷變態》一書。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崇禎登天,弘光陷虜,唐魯才保南隅,而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也”。事實上日本在中華文明的影響之下早已萌生了“小中華”思想:日本大和政權在征服本土原住民的過程中就將原住民稱為“蝦夷”。既然日本已不再視清朝治下的中國為華夏正統,那麼很自然地便開始自視為秉承了華夏正統。一開始這還只停留在學術層面,然而隨著近代軍國主義興起之後日本開始把這種理念作為侵略戰爭的宣傳工具——這也就是”崖山之後無中華“與”滿蒙非中國“等論調的最初來歷。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明朝滅亡之後,中華文明圈內掀起了一股悲傷之風,甚至還有像朝鮮國王率領眾臣嚮明朝方向跪拜的事情。

而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幕府統治之下,對於明朝,日本是一種崇拜的心理,畢竟當時的日本真是蠻夷之地。

所以得知明朝滅亡之後,日本十分的震驚和意外,並且也對明朝被蠻夷滅亡感到了羞恥。

然而明朝滅亡不久,日本便屁顛屁顛的開始以華夏正統自居,公開視清朝為蠻夷。

在當時日本的記載眾,經常出現中原,四方蠻夷等字眼,其實就是日本在以正統自居。

甚至還出現了日本以中國自稱的現象,日本那些士子和大臣們,十分樂意這種行為。

因為如此一來,似乎日本這個民族就徹底成為了優等民族,而周邊國家,自然而然成為了蠻夷。

日本在宋朝之後,基本就不在學習中原文明,轉而是繼承和發展其本身學習而來的大唐文明。

宋朝滅亡之時,日本天皇就曾經接納過不少宋朝移民,並且當時就有了竊取華夏正統的意圖。

當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日本人再次淪為了大明“文化上的附庸”,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對於明朝,其依舊是敬畏。

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當年伐明,遭遇到挫敗之後,轉而又開始了嚮明朝取經,日本的海禁就是從明朝學習而去。

幕府的統治得已延續這麼久,其實也是借鑑了明朝的相關制度。所以日本當時對於明朝,依舊是仰望的姿態。

在日本人的記載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其感嘆明朝地大物博,文化繁榮,正如那句:明朝是萬里錦繡江山,假如能取得北京,但請天皇移駕北京。

而當日本人意識到明朝真正滅亡,漢人已經臣服滿清之後,日本便開始了沾沾自喜。

也就是說日本開始了以華夏正統自居,還說著一些清朝蠻夷之國,我等文明之邦,豈可與蠻夷相通的話。

總之可以理解為日本人意淫,藉著清朝滅亡明朝之機,將燦爛的華夏文化據為己有。

很多人說施琅當年曾經建議征討過日本,其實背後就是日本對清朝不通國書,還貶斥清朝使臣。

但是終究清朝還是沒有力量征討日本,到了清朝末年,面臨著同樣的民族危機,日本又開始了標榜自己的文化。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日本單一民族,為了民族自豪感,所以將華夏文明努力變為自己的榮耀。

這一時間,日本對清朝的態度那是赤裸裸的恨意,認為清朝何德何能,居然能夠擁有如此錦繡江山。

而且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便流出了許多文章,例如《告十八省豪傑書》,其中就將滿清說成了蠻夷,號召漢十八省的豪傑們一起來推翻。

從這件事情來看,日本這個民族同中華,實在是剪不斷理還亂!


小司馬遷論史


崇禎死亡是在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進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消息最早是在6月3日,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消息已經從北京傳到長崎。日本人剛聽到這消息是不太敢確信的。從前,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可以說是學生對老師般的尊敬,但這種態度在元朝滅亡南宋後逐漸在消失,除了元朝的統治者蒙古人出自野蠻草原部族,最重要的原因是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兩度征伐日本的慘敗,造成日本人逐漸產生鄙夷中土的心理。在後來朱元璋滅掉蒙元,日本再度萌發了再次和大明朝貢的想法,並繼續奉大明為正朔,雖然大明與日本的豐臣秀吉爆發過萬曆抗倭戰爭,但此後主政日本的德川家康家族很快恢復了對大明的關係,畢竟出身漢人的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從法統和禮儀上來講完全符合漢家文明,因此日本基本算得上尊崇的。然而,滿洲女真和蒙元一樣興起於華夏九州之外,從發祥地來說滿洲統治者算得上是異域蠻邦入主中原。

其次,滿洲人“金錢鼠尾辮”的髮式極其醜陋,整個頭顱表層的發毛幾乎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下了一根僅可穿入錢孔的辮子,這顯然與傳統漢文化講求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大相徑庭。再次,滿洲人在馬上得天下,本身又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以蠻夷的身份來替代傳承千年的漢文化顯然也不是日本人所能接受的了。

因此,滿清入關後,日本人對清王朝非常鄙視,甚至在清朝主動向日本拋出橄欖枝,希望日本能夠像侍奉明朝一樣繼續確立朝貢體系時,日本統治者趕緊利索的在兩國文書中直斥“中原,天子國;彼虜,小丑也。”,從日本的態度上來講,滿清所謂的正統在他們的眼裡根本一文不值,這種情況即便在日本近代史上也有著深刻的體現。

1871年,清朝首席代表大臣李鴻章在與日本方面簽訂《中日修好條規》時,李鴻章本打算在條約中自稱“中國”,但日本人堅決不同意,甚至不惜讓雙方談判徹底陷入僵局,可見日本自始至終都未能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

日本人感嘆“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同時為了表示自己是中華文明的傳承人,竟公開表示自己才是正統的中國人,甚至日本學者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實》中直言不諱的寫道:“國號數變,遂為北狄(滿洲)所並,今豈足以稱華乎?……皇統傳道並得,與天壤無窮,國號不變,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者,獨我大日本而已。”


昭昭暮暮


滿清入關,日本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強烈的痛恨當中帶有少許嫉妒、不甘。

為什麼會痛恨?日本文化源自中國,能夠學到把京都建築都按照長安城來佈置,可謂是全盤接受之。中國對日本就像是文化生命之源,上次蒙古滅南宋,日本人就捶胸感慨,這次滿清滅大明,糟糕的心情也差不多。

為什麼會嫉妒?日本是一個島國,又是一個多火山多地震的到過,日本上下的生活相當不易,自古就有向大陸發展的念頭。當然,日本的對象是朝鮮,對於中國的土地是奢求。因此,滿清入關,手握中華錦繡河山,沒嫉妒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會不甘?你乃中華化外之人,日本怎麼說也是中華圈,憑什麼你佔有神州。日本人幾百年打了好幾場仗,連朝鮮都沒一塊地佔住。

古代歷史上,日本跟中國打過幾次仗,但是被中華帝國狠揍,他們基本沒什麼怨言,先進打落後沒怨言。對朝鮮則不同,日本人自認為是神國之民,對他們是相當殘暴的。

“我們準備出兵南京,保衛大明王朝,你們朝鮮人打算怎麼辦?”清軍打進中原,日本人出於華夷之辨,一部分人有強烈的出兵干涉衝動。

當然,日本人最終沒有出兵,而被八旗兵打服的李氏王朝也沒實力對抗滿清。儘管如此,日本人視滿清為韃虜的看法是不變的,而藩屬清朝的朝鮮更加遭到輕視。

日本有一本叫《華夷変態》的書,就如同書名“華夷變態”一般,日本視清朝代替明朝為不當,清朝沒資格當中華文化圈的共主。

延伸開來,問題就不簡了。既然神州淪陷,那麼保留中華文化的日本,始終如一地堅持儒家道統,血統純正、品質沒問題,就有撐起道統的合理性。

乾脆,日本人就自稱“小中華”,到了清朝衰弱之後,他們就鬧出更多的事情來。這個問題的看法蠻多,小編拋磚引玉一下,你有何高見,不妨留言討論!


子屠龍


清軍入關發生在公元1644年(明崇禎17年,清順治元年)。清軍在明將吳三桂的應合下,攻入北京,打敗李自成,定都北京。

此時日本政權是剛打敗豐臣政權的德川慕府政權。因為明軍曾在40年前幫朝鮮在露梁海給豐臣秀吉致命一擊,也為德順政權打敗豐臣政權創造了條件,所以,德川政權對明政權還是有感激之情的,對清政權並沒有好感,反而同情明政權,曾一度嚷嚷要出兵朝鮮。然而後來發生的一件小事卻改變了局勢。

當時,有三艘日本商船因天氣原因,誤飄至關內的暉春,船上共有58人,被當地人當作諉寇,當場打死19人。由於當時戰事複雜,清廷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遂派人把人船送回日本,以按撫日本,表示不願與日本為敵。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性格非常複雜的民族,既好勇鬥狠,又非常不自信。從唐朝就學習了中國文化,並且始終認為中華文明是同根共祖,並在很長段時間以"中華""九州”自稱。對元朝,滿清稱蠻夷,甚至一度意淫自己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在元朝並沒有元朝建交。在聽到滿清入關後,很大一部分人嚷嚷著要出兵保護大明,但在清廷派人把人船送回來後,知道了清軍實力強大,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試想,當時要是出兵對日本還是相當有利的,最起碼把琉球群島收入囊中還是有可能的,可惜沒有這個膽識。


車工00


正好手裡有一份專業研究論文《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情報蒐集》,我列舉下日本當時最關心的是哪些大陸情報,大家自己得出結論吧。



日本對於明清換代的情報來源主要來自二個,一個是訪問長崎的明朝商船,他們傳遞的消息被日本人稱為“唐船風行說”,這些情報會專門蒐集好直接送往幕府,可見日本對於中國情報的重視。


崇禎死亡是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進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消息最早是在6月3日,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消息已經從北京傳到長崎。



日本人剛聽到這消息是不太敢確信的,正好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3艘日本商船發生海難,漂流到關外的暉春海岸,58名日本人被當地部落誘捕,其中倖存的15人被送往盛京。


清朝當時正全力應付李自成和明朝勢力,為了不多增加敵人,對日本採取了親善政策,這批日本人後來由朝鮮渠道轉交回日本幕府。


日本幕府卻以為這代表了清朝新政權對日本的武力示威,當時一度恫嚇清朝屬國半島國“ 日本準備向南京出兵,協助保衛明朝“。這反映在當時的德川幕府高層中,有一批人確實是對清朝攻佔北京很不滿的,在他們看來,明朝與日本都是文明國家,而滿州人卻是蠻夷。




或許有些人會奇怪,在40多年前,明朝不是和日本發生了戰爭麼?為何日本人會天然的站在明朝一邊?


首先的原因是與明朝發生的戰爭的是 豐臣氏政權,而1644年的日本卻是德川氏政權,在民族主義尚未出現的當時,萬曆援朝之戰被看成是”豐臣家“和”朱明“的戰爭,既然德川氏和朱明一樣,都是豐臣家的死對頭,那麼德川政權和明朝親近,肯定是自然的。


先講到這裡。


閉家鎖的紅楓


從狹義的角度看,就是以突破山海關,進入中原來看,滿清入關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在1644年甲申之變前,其實皇太極已經多次繞過山海關直接進入京畿地區,遠的時候甚至達到山東,但是這種軍事行動更多的是襲擾性質,無助於真正實現入主中原。皇太極也是命苦,最終死在了黎明的前夜。甲申之變時,清軍入關就太順利了,那機會真是千載難逢,吳三桂居然投降了,而李自成的大順軍完全沒有跟清軍戰鬥的經驗和思想準備,結果一戰而定京畿地區的政治形勢。多爾袞在這期間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智慧,以厚葬崇禎和為其服喪的舉動,不費一兵一卒入主北京,由此開始清朝的統治。


從廣義的角度講,清朝政權的鞏固並不順利,而是實際經歷的漫長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實際到康熙平定三藩才算完成。首先是平定南方明朝小朝廷,當中戰事反覆實際很多,之所以現在覺得很順利是因為這些在史書上都不是重點描述的內容,從而造成滿清入關之後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總起來說,這兩個過程都可謂始艱危,終克定。沒有人是隨隨便便成功。清朝以一個少數民族能夠建立穩定的大一統政權,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充分表現了其高層統治者高超的政治智慧、寬廣的政治胸懷以及靈活的政治手腕,可謂傳統中國統治的集大成者。


秝盺童



滿清入關在我國曆史看來那就是改朝換代大勢所趨,因為當時明朝已經滅亡,被農民軍李自成取代,滿清認為時機成熟所以乘虛而入,盡而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滿清的成功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兩代帝王的醞釀,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他們時刻都想和大明平起平坐夢寐以求入主中原,因為這是他們終極目標,多爾袞帶領清軍進入山海關那一刻,也正好完成了先汗們的遺願。

開始時清朝叫後金,他們本身就屬於原東北女真族一支屬建州女真,先前明朝一直統治著東北,在此地置有建州衛所,女真興起算明朝內部事務,畢竟太祖努爾哈赤還和明朝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萬曆年間,李成梁所部征討阿臺,誤殺其嚮導阿失,於是他把其子努爾哈赤收為人質,卻一直對他恩惠和縱容,也讓努爾哈赤成了明朝的掘墓人。所以從李成梁後,明朝在遼東局勢根本就無法控制,努爾哈赤反而背信棄義,蓄意壯大實力,擴大地盤,於次年進攻撫順。這也就有後來的政權建立,以七大恨與明朝勢不兩立,原因就是明朝殺死自己的父親和祖父,其實早些殺他親人的李成梁已算愧疚,採取分而治之,也間接壯大努爾哈赤實力,努爾哈赤相反卻以此為藉口反明。



而在日本人看來,明朝和後金是兩碼事,根本就不算明朝內部事務,他們就像對待蒙元崖山之後無中國一樣,舉國戴孝,為南宋陳哀,反而把南宋認為正統,示蒙元為北方夷狄,無論改頭換面也改不了兩者分別本性。同樣他們也把滿清這樣認為,把明朝示為正統,所以日本人看法和西方人無異,在他們標註的地圖上,也不會把明朝畫得那麼大,頂多佔有東北部分地區。所以這也正是一種誤區,你這樣看待,可對方卻沒你這樣想,滿清入主無非就是想改朝換代,因為在之前的遼朝,完顏女真,蒙元已經主宰過中原,現在他們也伴有這種訴求,北方遊牧文化和南方農耕文化之間爭奪已有數千年之久,都是圍繞長城一線爭奪,滿清的崛起也許是最後一次遊牧民族與中原的競技,在它統治時期消除南北的分歧,達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和諧,也使滿蒙一家,滿漢全席。



日本人這樣認為主要還是受文化的驅動,因為日本最早受唐文化影響很深,仰慕唐文化,盡而把宋文化和明文化統稱的漢文化示為榜樣,而卻反感那些中原北方的蒙元和滿清,他們到來是對漢文化的摧殘,兩者統治後,而自己卻認為自己保留純正的漢文化,在日本學者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實》中直言不諱的寫道:“國號數變,遂為北狄(滿洲)所並,今豈足以稱華乎?……皇統傳道並得,與天壤無窮,國號不變,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者,獨我大日本而已。”


龍文說史


野蠻戰勝文明,愚昧戰勝先進,美國全球通史,還有日韓史學家基本都是這個態度。

顧城先生和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林漢達也詳細記錄了清朝的血債。清朝屠殺朱明皇室十萬人,漢族百姓八十萬人,葉赫部女真,野人女真也將近種族滅絕。殺人放火自然是民生凋敝,生產力毀壞。明末時期江南富甲一方,”康熙盛世“(請大家主義雙引號,這只是某些人眼裡的盛世,比如金庸,閻崇年,二月河)中國人口從一億變為兩千萬。

另外清朝在全世界騰飛的時候禁止西學,工業,閉關鎖國,因此換來中國三百年沉淪,至今因此落後於西方國家百年。然而明末中國農業和商業還是世界前列,海禁是防止走私,和閉關鎖國可不一樣。

而且站在中國立場上,大清喪權辱國,敗壞祖宗。

先反駁一下清吹和清粉的大清中國領土第一,大清力戰群雄觀點:第一,臺灣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的領土,只有清朝承認過。第二,外東北,貝加爾湖自古以來不是俄羅斯的領土,霍去病將他收入漢族領土,只有清朝承認過。第三,中國除了漢族政權之外其他的民族,文化概念也是中國的,只有清朝不承認,但是為啥清朝與此同時要承認滿清是中國文化概念。難道蒙古族,契丹族,党項族,鮮卑族不是中國?只有漢族,滿族是?都是中國人有點打臉啊。第四,韃靼管明朝稱臣,霍去病將外蒙確定為漢土,然而大清基本控制不了外蒙了。

還有清吹的大清力戰群雄:乾隆打了一圈東南亞小國和朝鮮,日本,面對老毛子他想都不敢想。當時土爾扈特人被追殺大清救都不敢救。

康熙打幾十個沙俄士兵的城堡,打了好幾年,大清損兵折將就是打不過。

大清宣戰11國,卒。

這說明大清不光沒有擴大領土,力戰群雄,甚至倒貼祖宗的物質財富當然大清欺負本國老百姓和小國家有一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廣州屠殺,八旗制度。

開歷史倒車,碌碌無為,醜態百出,大清乃天下笑柄,也不知道為啥有中國人懷念,尤其一些漢族人還懷念。


放學後的teatime


逸美軒居士曰:首先,日本人也是炎黃子孫,是我們同文同種的同胞兄弟,日本是我們一衣帶水的兄弟之邦,是大中華文化圈的重要成員。

宋朝滅亡後,日本始終不承認元朝的地位,仍以宋為正統。

明朝滅了元朝過後,日本才開始跟中國恢復了外交關係,並奉明為正朔正統,繼續承認中國是其宗主國。

明朝滅亡後,日本拒絕跟滿清交往,不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

滿清滅亡明朝之後,施行剃髮易服和十從十不從之綱,日本人和中國人都認為清朝是蠻夷建立的,並非中國正統文明傳承者。

日本人和中國人都認為“凡是聖人所在的地方、禮儀天道所在的地方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稱之為中國”。

日本人和中國人都認為禮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歷史最綿延、風土最秀麗、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國”或“中華”。

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文獻中,日本人將自己稱為“神州”、“中華”幾乎是一種常態。

聲明:根據廣大網友的提議,本人不歡迎五毛、噴子、毛粉、蛾粉、黑粉,發現直接拉黑!對於不專業的評論,恕不回覆!

本圖文均系原創,請勿抄襲!歡迎正義人士評論、轉發、關注、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