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為何知道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樂?

__小易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不久之後,越王勾踐就以命死士在陣前列隊自殺的奇謀大敗進犯的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受傷身死。兩年後,即位的吳王夫差攻破越國都城會稽,勾踐投降被帶回吳國受辱三年,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踐回到越國,勵精圖治,任用范蠡和文種等人,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攻破吳國都城姑蘇,吞併了吳國,併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諸侯霸主。在越國攻破姑蘇以後,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先是前往齊國,後來定居於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三致千金”,史稱“陶朱公”,在今天的定陶還有范蠡湖和范蠡墓的遺蹟。



自己遠走高飛後,身在齊國的范蠡給自己的好友文種寫了一封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而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說勾踐此人脖子長且嘴巴類似於鳥,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勸告文種趕緊離開越國這個是非之地,不然就會有殺身之禍。文種並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後來果然被勾踐殺死。



范蠡之所以認為勾踐只可同患難不可共享樂,當然不是簡單地從勾踐的相貌特徵來做出判斷。而是基於以下方面的考量:

一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人之天性。在消滅吳國之後,越王勾踐完成了復仇大業,聲名威望幾乎達到了人生的鼎峰。在二十年的復仇過程中,越王勾踐“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對范蠡、文種等大臣倍加信任,積蓄國力,默默地等待吳國犯下戰略錯誤,終於君臣同心,消滅了世仇吳國。在大仇得報後,范蠡文種這樣心腹大臣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好比是工具失去了自己的價值,這就是范蠡所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在。

二是勾踐隱藏在內的刻薄寡恩的性格決定他會對功臣開刀。當初勾踐被迫投降於吳王夫差,夫妻二人被帶回吳國,勾踐服侍夫差為奴隸,勾踐王后雅魚在宮廷打掃衛生,勾踐為了迷惑夫差,甚至在夫差生病時嘗其糞便以觀察病情,自己的王后雅魚也受盡屈辱,甚至被迫侍奉於前來拜訪的晉國使臣,但這些勾踐都忍了下來。但凡是能忍奇辱者必有大謀,原本戰敗前的勾踐可不是謙謙君子,他在困難時期可以忍人所不能忍,等到形勢逆轉,就會本性暴露。在吳國被消滅後,勾踐王后雅魚深知丈夫刻薄寡恩,不願意把知曉自己屈辱的人留在世上,自己主動自盡身亡。跟勾踐共患難的王后都不敢不願與勾踐共享樂,文種的悲慘下場早就在意料之中了。


滄海拾遺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是不能共患難,但可以共享樂。前提是他們付出的很少,去享樂別人創造的財富。

然而,在少數可以共患難的人種,大部分人卻不能共享樂。

對於政治家來說,尤其會這樣。

政治家通常可以共患難,因為他需要利用部署為他做事。

一旦成就大事業,大部分政治家會將有威脅的部下除掉或者發配。

范蠡是怎麼看出勾踐是這種人?

很簡答, 因為范蠡跟隨勾踐久了,對勾踐很瞭解。

勾踐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勝利以後得意忘形,囂張跋扈。

當時越國和吳國的戰爭中,吳王闔閭中箭而是,吳軍打敗。

越國軍隊由此打仗上風,本來可以強迫吳國割地賠款結束。

范蠡也說,越國目前實力吞不掉吳國,強行攻擊會導致吳國軍民狗急跳牆反抗。

但勾踐不聽,果然導致新上任的吳王夫差拼命,竟然一舉打垮越國。

看看,一旦有所勝利就得意忘形,連自己身家性命都不顧了,怎麼可能去和別人享受富貴呢?


同時,勾踐潦倒時能夠臥薪嚐膽,甘為奴僕演戲,實際上卻能醞釀復仇。

這說明勾踐有城府,很難猜測他到底在想什麼。

侍奉這種君王本身就有很大的危險,更別說勾踐還是這種不能共富貴的人。

所以,范蠡在作戰成功以後,發現勾踐又恢復老樣子,就立即逃走。

事實證明,范蠡很聰明。


薩沙


原因很簡單,勾踐心理變態。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范蠡應該是一名心理學大師,能夠在不同的環境變化中,洞悉人性,透過表象看本質。



在好多人的印象中,勾踐臥薪嚐膽,是一種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也是成功學大師們口中的成功典範。


但是,實際上,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勾踐這個人的心理極不正常,可能很扭曲,甚至有時會達到變態的地步。


比方說,勾踐是如何打敗吳王夫差的爸爸闔閭的?他先讓死囚排在陣前,在吳兵面前自殺,把闔閭給嚇懵了,結果吳軍被打敗。這種戰術很殘忍,你可以從中琢磨一下,勾踐這人的心理陰影面積到底有多大?


又比方說,勾踐在會稽山被吳王夫差逼到絕路,走投無路的勾踐,像孫子一樣向文種等大臣喊救命,還許諾以後要平分江山。看起來沒什麼,實際上有一種小人嘴臉,今天他落難了裝孫子,說不定他明天發達了就會把你一腳踹開。



還有,勾踐為了活命,居然親自嘗夫差的糞便,為表忠心給夫差看病、當司機。


還有,為了打敗夫差,送西施,搞離間,什麼陰招都用上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勾踐可是等了整整三十年才終於如願搞掉吳國。這種人,得多能隱忍呀?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勾踐滅吳的故事,實際上給了我們兩個血淋淋的教訓:第一個是大家常說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第二個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後患無窮。


這一點,伍子胥看得很明白。對於夫差來說,你都把勾踐囚禁了,一刀就能結果了他,徹底滅亡越國,從此永絕後患。


可惜,夫差不聽,結果讓勾踐死灰復燃,暗中復仇。


最後,輪到夫差了,勾踐說,當初上天把越國送給你,你不要,現存上天又把吳國送給我,我不能違背天意。結果,把夫差逼自殺,把吳國徹底滅了。



范蠡看得也很明白,勾踐這人,心理陰影面積太大,能裝能忍,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從心理學上分析,這種心理,真的好變態呀,想想都讓人後怕。心理變態的人,往往都很敏感,報復心極強。今天他落難裝孫子,度過難關之後,他會想起你之前的不好,你的功勞會被選擇性遺忘。


果不其然,剛剛滅掉吳國,勾踐就對頭號功臣文種說,你獻給我的滅吳七策,還有四策沒用,你下去和我死鬼老爸用吧。


就這樣,還沒分到一點股份的文種,被逼自殺了。



所以,提醒各位,以後交朋友,一定不要盲目,要學會觀察人心。有些人衣冠楚楚心理變態,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找藉口坑你。


作家曹恩碩


因為范蠡瞭解勾踐,勾踐的人品不好,而且還親近小人,只有在落難的時候才想到忠臣。勾踐不是君子,是一個忘恩記仇的人,所以范蠡才選擇及時歸隱,免得勾踐過河拆橋殺了他。


范蠡作為越國的重臣,對於勾踐還是十分了解的。勾踐富貴的時候貪圖享樂,這是真正的他,至於臥薪嚐膽也不過是形勢所迫,身不由己罷了。勾踐在吳國當人質的時候多次想要自殺,都是范蠡勸解他,他才苟活了下來。


勾踐這個人聽不得忠言,他親近油嘴滑舌的小人。勾踐上位三年就要去討伐吳國,本來越國的實力就不如吳國,勾踐這樣無疑是加快越國的滅亡。勾踐聽信大夫石買,不聽范蠡的諫言,連文種都看不下去,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勾踐只有撞了南牆之後才會想起范蠡,這些范蠡都是看在眼裡的。勾踐的本質就是自以為是,得志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到范蠡、文種這些忠臣。

范蠡曾經說過勾踐的面相不好,這樣的人可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范蠡對面相之論深信不疑,所以他在勾踐落難的時候一直陪伴,但是勾踐重新得志之後,范蠡就懂得及時脫身,絕不居功自傲,以免引來殺身之禍。


還有一點就是范蠡見證過勾踐最屈辱的時候,勾踐把受辱的原因推卸到了臣子頭上,范蠡看出來了勾踐是一個忘恩負義之人,所以才選擇離去,只求全身而退。


追風箏的IT人


其實很簡單的,勾踐不想讓知道底細的舊臣在新臣後面說那些引為恥辱的故事。這一點涉及到做帝王的尊嚴。想當初那是何等的失敗,何等的無尊嚴。朱元璋也是如此,容不得人家說他出家當過和尚,討過飯。帝王應有的尊嚴蕩然無存。按理本來就應英雄不問出身,如曾賣過草鞋的劉備三次草廬請諸葛亮,才有三分天下。漢武帝曾用馬奴衛青,奴隸霍去病攻打匈奴,國家才得以安定。象朱元璋,勾踐之流,在取得成功之後,不思如何更好地治理天下,反而大殺有功之臣,不懂得使用這些人才,以為殺了他們,天下就可以長久,其實是把自己跟大眾對立起來了。只有真正為老百姓服務的黨,才有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智慧,才能挖掘出治理國家的力量,才能治理好社會。


八卦小一


范蠡是個傳奇。

他先在政界,輔佐勾踐滅了吳國,而後急流勇退,轉戰商界,又創造了商業帝國,成了富可敵國的商業巨賈,死了之後,又轉戰神界,成了人人參拜的財神爺。


范蠡是楚國人,在楚國混的不如意,恰好當時越王勾踐招賢納士,求賢若渴,於是他拉著好友文種一起到了越國,他倆到了越國之後,立馬得到了重用。

後來,范蠡和文種幫助勾踐滅了吳國,可是在功成名就之時,范蠡卻選擇了隱退,當時范蠡勸說文種一起退出,他對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有尖酸刻薄之相,這種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咱們一起走吧!”

可是,文種覺得范蠡有些杞人憂天,於是選擇留了下來,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然而,果不出范蠡所料,沒過幾年,勾踐就藉故殺了文種,范蠡逃過一劫。



那麼,范蠡是如何看出勾踐不能同享樂,只能共患難的呢?

一是勾踐面相刻薄。

勾踐有“長頸鳥喙”之相,脖子長長的,嘴巴尖尖的,一看就像一個鳥人,這種面相的人,最是尖酸刻薄,陰險狡詐。

二是勾踐心狠手辣。

勾踐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當初他為了擊敗吳王闔閭,居然派了幾百死囚衝在最前面,到了吳軍幾十米之時,這幾百名死囚突然停止了前進,紛紛拿出利刃,向脖子抹去,剎那間鮮血噴湧,屍體一個個倒下,場面恐怖詭異。


吳軍不明所以,一個個張大了嘴巴,驚得呆住了,就在這時,勾踐大喊一聲,衝啊,吳軍猝不及防,四散奔逃,這一仗,勾踐大獲全勝。

再比如,勾踐為了擊敗吳國,不惜將煮熟了的稻種免費送給吳國百姓,結果導致百姓顆粒無收海慘了吳國百姓,諸如此類陰招,不勝枚舉。

范蠡與勾踐相處久了,對陰險狡詐、自私無情的勾踐越發忌憚,於是果斷地離開了。


一半秋色


先簡單說一下越王勾踐與范蠡之間的交往。

吳、越爭戰,吳國大敗,新任的吳王夫差日夜練兵,準備一雪前仇。越王勾踐得到消息,決定主動出擊,先下手為強。

大臣范蠡勸他不要輕動,勾踐不聽,結果大敗。勾踐帶著殘餘的五千士兵被圍困在會稽,大臣文種代表他向吳王屈辱投降,勾踐僥倖逃過大劫。

以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這樣描述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賑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之下,勾踐一步步恢復國家實力,經過二十年的準備,最終滅亡吳國,吳王夫差自殺,勾踐一雪前恥。

勝利之後,范蠡和文種這兩個重要的功臣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范蠡辭官不受,離開越國,北上到了齊國。而文種仍然留在越國。

身在齊國的范蠡給老朋友文種寫了一封信,核心是這樣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而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他的意思是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是人世間的基本道理。而且從越王這個人的外貌可以看出來,他是那種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共享樂的人。先生為什麼還不離開呢?

在這裡,范蠡對越王勾踐的基本判斷是:危難過後,他不會像從前那樣善待大臣,所以繼續留在他身邊非常危險。

范蠡作出這種判斷,基於以下兩點:

第一就是人性的常態。

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對於獵人來說,良弓和獵犬都有工具的屬性,任務完成了,工具也就沒有了價值。

對於君主來說,大臣也是一種工具,在需要的時候,勾踐才能“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成功之後,功臣們不但沒有價值,反而成了累贅。

第二,就是勾踐本身的性格。

范蠡在勾踐身邊幾十年,當然清楚他的處事風格。在這裡,范蠡特別提到了勾踐的相貌,說他“長頸而鳥喙”,就是細長的脖子,唇吻向前突出,類似於鳥嘴。

相書上認為,這種人刻薄寡恩。從本質上說,中國古代的相術是一種經驗的總結,用今天時髦的話來說,是大數據的彙總和分析,得出的結論雖然不太確切,但大體八九不離十。

文種收到范蠡的提醒,稱病尋求隱退,可惜為時已晚。有傳言說文種要造反,越王勾踐賜給文種一柄利劍,暗示他自我了斷。

文種別無選擇,只能自殺,而范蠡已經為自己開創了另一番事業。


於左


越王勾踐隱忍多年,最終滅掉吳王夫差,一是出了口惡氣,二也為中國的成語做出巨大貢獻。勾踐之所以能滅吳,離不開兩大智囊范蠡和文種。可是在勾踐成功打敗吳國之後,范蠡立刻逃離越國。在走之前,范蠡給好友文種寫了一封書信,書信中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范蠡給勾踐看相,認為勾踐可同患難而不可同富貴。可如果僅是從面相下結論,也未免太草率了。范蠡其實還有別的依據,只不過沒有詳細告訴文種罷了。

勾踐早年德行並不好,當初越國太平時,勾踐做大王,是很荒唐的。范蠡應該意識到,勾踐後來的忍辱負重,是特殊情況下表現出的求生欲。反而是之前的越王勾踐,因平安無事,其表現才是出自本性。勾踐即位三年就想伐吳,當時范蠡進諫他時機不成熟,可是勾踐不聽,後來果然戰敗了。

在戰敗前,勾踐骨子裡剛愎自用,並不尊重范蠡、文種等賢臣。戰敗後,勾踐沒有辦法,又拉下臉皮來求範、文二人為自己收拾殘局,文種是老實人,這些事情可能沒有在意,但是范蠡多精明,自然不會忘記。

真的滅吳之後,越國舉國歡慶,惟有勾踐不悅,這些都被細心的范蠡發現了,范蠡當即猜到了勾踐不悅的原因。在他辭行時曾說“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為此事也。今事已濟矣,蠡請從會稽之罰。”范蠡這段話不是無的放矢,應該是他察覺到勾踐把從前失敗所受到的屈辱,歸在范蠡和文種的頭上。勾踐在吳國受辱,二人都是親眼所在,這給勾踐在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事實證明,范蠡對勾踐的人性看得很準確,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選擇,而不聽他勸告的文種,最後果然被勾踐逼死。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若要說誰最懂勾踐,不是文種,不是范蠡,而是夫差。

不僅是范蠡看出了勾踐是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之人,其實最先是夫差知道的。




勾踐臥薪嚐膽後,發憤圖強,最後滅了吳國,當時滅吳國的時候,吳王夫差被越國軍隊圍住,夫差就寫信用箭射給文種、范蠡:

“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

其實這句話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這句話最先由夫差說出來的。

夫差為什麼這麼懂勾踐?

因為夫差就是勾踐最大的受害者。當年勾踐被夫差所敗,勾踐派文種去求和,跟夫差說:“勾踐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僕,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最後夫差放過了勾踐。

勾踐忍辱負重,自稱賤臣,對夫差執禮極恭,吃粗糧、睡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養馬,除糞、灑掃,甚至還為夫差嘗大便。夫差為此深受感動,就放勾踐回越國了。





沒想到勾踐回越國後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攻打吳國,完全換了一副嘴臉。這時候夫差才真正認識到勾踐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能屈能伸,為了目的可以毫無底線,當初為了活命,連妻子都能奉獻、連大便都肯去嘗的人,他的隱忍程度究竟到達了什麼樣的地步,而且他這樣不光光為了活命,更主要是為了東山再起而報復。這種腹黑程度實在可怕,所以夫差才知道勾踐這種人是個恨角色,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




而范蠡當時是跟勾踐一起質於吳國的,他對勾踐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所以他也知道勾踐就是這麼一個人,不講情份,不可共同富貴的。於是才主動要求離開。



他走的時候叫文種一起走,可能文種當時認識還沒那麼深刻,也可能是貪戀權勢,最後果然被勾踐賜死。


博古論今天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這一種積極向上、刻苦努力、忍辱負重、發憤圖強的態度,最終取得苦盡甘來、功成名就、事業有成、霸業已圖的成功,勾踐也成為忍辱負重和發憤圖強的代名詞。

自古紅顏多薄命,自古帝王多薄情,我們都在關注勾踐的忍辱負重和功成名就,卻從來沒有人告訴你,勾踐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我只能說:勾踐是一個變態的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心黑、最薄情的一國之君,沒有之一,勾踐所做的一切,就是用一顆扭曲的心,用一種變態的方法,成就自已的功名和霸業,在勾踐的這條成功之路上,任何人都是可以犧牲的,誰要阻止勾踐,勾踐就會“人擋殺人、佛擋滅佛”了。

用范蠡話說勾踐就是:勾踐長得是長頸尖嘴,陰險毒辣,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



長頸尖嘴是一種面相,古人善相術,能夠根據一個人的長相、氣質等判斷出一個的性格和將來,根據勾踐的面相,范蠡斷定勾踐為小人。

范蠡雖然不是職業相師,但也是博學多才之人,范蠡之所以這麼說勾踐,除了面相,還有勾踐很多表現得非常陰險毒辣和薄情寡義的地方。



比如說勾踐與吳王闔閭的戰爭,闔閭是吳王夫差的父親,在聽說勾踐的父親越王允常去世之後,率軍攻打勾踐,兩軍在今浙江嘉興大戰,勾踐派出了一隊越軍敢死隊,這一隊敢死隊與常規的敢死隊不同,一般認為敢死隊肯定是衝在最前面與敵人決鬥的勇士,但勾踐的敢死隊卻是自殺。

勾踐讓敢死隊員排成三隊,衝到吳軍陣前,然後再集體自刎而死,對,你沒看錯,就是自刎而死,不僅後人認為不可思議,就連當時的吳軍也面面相覷,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在這個時候,越軍大部隊就衝向吳軍,把吳軍打得大敗,就連吳王闔閭也因重傷而死。



戰爭無可厚非,但是讓士兵排成排在敵軍陣前自殺的戰術,聞所未聞,自殺的可都是越軍勇士啊,靠自殺吸引敵軍注意力,再攻打敵軍,雖然贏了,但以已方士兵性命為代價,是否值得?況且在當時,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犧牲自已的士兵,真的值嗎?

或者說,勾踐是完全不在乎士兵的生死,他在乎的是戰爭的勝利,只要戰爭能勝利,死再多的士兵又如何?這就是薄情寡義。



吳王闔閭去世之後,夫差即位吳王 ,日日操練兵馬,隨時準備發兵為父親報仇,勾踐聽說後,決定先發制人先動手攻打吳國,范蠡認為時機不成熟,勸諫勾踐不要伐吳,可勾踐不聽,結果被吳軍打得大敗,退到會稽,派出大臣文種向吳國求和。

第一次吳國拒絕了勾踐的請求,勾踐聽說後,準備殺妻滅子視死決戰,最後還是靠受吳國賄太宰伯嚭才求得免除一死,如果吳國不同意呢?我毫不懷疑:勾踐真的會殺妻子滅子,與吳國絕一死戰。



殺妻滅子這話可是從勾踐口中說出的,在勾踐眼中,如果事業受挫失敗的話,妻子與兒子都是可以犧牲的,這不是薄情寡義又是什麼呢?

吳國答應勾踐的求和後,讓勾踐在吳國為奴隸,侍奉吳王,在中國春秋時期的士大夫心中,一國之君的名節可是相當的重要,為了名節而死大有人在,比如商末周初的伯夷與叔齊,因為不食周粟而餓死,尤其還是周禮尚存的周朝,勾踐不重名節 而重利益,在當時算是一種叛逆,這說明勾踐的報仇之心是何等強烈。



范蠡與勾踐在吳國為奴隸的兩年時間裡,朝夕相處,耳儒目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勾踐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范蠡還不清楚嗎?范蠡可是商人的祖先和商聖,是一個極其精明且成功的商人,一生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經商成功成為鉅富,這種能力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在范蠡和文種輔佐勾踐的20年中,勾踐為了報仇,每天嚐盡苦膽,告誡自已時刻記得深仇大恨,勾踐的忍辱負重20年,終於一舉滅亡吳國,在勾踐滅亡吳國成功的慶功宴會上,范蠡就已經看出勾踐的狠毒之心。



范蠡以助勾踐滅亡吳國之功彌補當年勾踐的會稽之辱為由辭職隱退,但勾踐卻說出願意分一半江山給范蠡的話來,這話連三歲小孩子都聽得出來是虛假之言,范蠡會不明白,如果接收,范蠡就會直接被滅,這就是勾踐開始猜忌功臣。

飛鳥如果沒有了,那麼射飛鳥的良弓失去作用,也應該藏起來了;狡猾的兔子死了之後,追擊兔子的獵狗也失去了作用,也應該會被烹殺。



現在勾踐已經完成了他的報仇大計,那麼輔佐勾踐成功的功臣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這就是典型的帝王之術,勾踐就是這樣的人,他不會在乎士兵的性命,也不會在乎妻兒的性命,更不會在乎功臣的性命,勾踐天生就是為了復仇而活著,以致於扭曲了一顆變態的心。

兩個輔佐勾踐成就大業的功臣范蠡與文種,一個隱退,一個被勾踐所殺,雖然並不是人人都能看出勾踐的狠毒,但至少范蠡可以看出,范蠡與文種就像秦漢時期的張良與韓信一樣,一個隱退,一個被殺。而范蠡就是張良,文種只能是韓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