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被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居源月穎


從康熙帝對胤礽的“兩廢兩立”就不難看出,如果不是胤礽自尋死路的話,可見康熙帝對其的信任和支持,胤礽位居儲君,卻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胤礽是大清朝唯一一位經歷過“兩廢兩立”的太子,並且胤礽也是大清朝最後一位公開設儲的太子(自雍正帝登基帝位後隨即開啟了封建社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秘密立儲”制度)。在胤礽當時的那個時期,雖然“九龍奪嫡”的過程很是激烈,但如果胤礽能夠安分守已守在儲君位置上的話,不能說皇位非他莫屬吧,但是可能性也是極大的。

胤礽能夠坐上太子之位主要有三個原因:①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祐;②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在誕下胤礽之後朝撒手人寰,康熙帝生前尤為喜愛仁孝皇后,故設計胤礽為儲君;③皇太極死時就曾因未設立儲君而引起朝中大亂,康熙帝不想重蹈覆轍。公元1674年,剛滿週歲的胤礽就被康熙帝立為太子。公元1708年,胤礽因罪初次被廢。公元1709年正月,康熙帝因諸皇子奪嫡激烈而復立胤礽為皇太子。公元1712年,胤礽再次被廢,從此一蹶不振。

其一:初次被廢之原因

①索額圖之心——路人皆知

早在胤礽初次被破格立為太子之時,索額圖便開始了追隨胤礽的步伐。索額圖此舉路人皆知,索額圖自打跟隨胤礽後,便已將餘生的榮辱盡數都壓在了這位黃口垂髫的小兒身上。索額圖此舉瞞不了其他人,更瞞不了精明的康熙帝。公元1698年,乾隆帝為制約太子勢力,便首次冊封所有成年皇子,並且給予他們相對的權力。公元1703年,大臣索額圖終因“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之罪,被康熙帝處以宗人府拘禁。

②胤礽個人的“作死”

公元1708年,康熙帝率領多數皇子塞外巡遊,在此期間,出現了諸多激化康熙帝與太子胤礽之間矛盾的實習。其一:阿哥胤禔等多位皇子皆向康熙告發了胤礽為人處世的不妥之處,實則卻是不仁不義之表現。《清史稿》中記載:康熙帝聞之說道,“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其二:面對巡遊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的急性病,康熙帝等諸多皇子都表現出十分悲痛的樣子,只有太子胤礽卻一幅事不關己的姿態。公元1708年,康熙帝綜合權衡之下,決定將太子胤礽廢黜。

其二:再次被廢之原因

①胤礽於公元1709年被康熙帝復立之後,雖然稍有收斂,但其“作死”本質仍然是死性不改。公元1710年,康熙帝因戶部尚書沈天生貪汙之事將諸多涉及人員盡數嚴懲。殊不知,這群人竟然是“太子黨”的其中人,伴隨康熙帝對太子黨中人的嚴懲,胤礽以為父皇康熙這是在針對自己的行為。

②自太子黨經多次打壓後,胤礽的謀反之心就初露端倪了。此後的兩年時間內,胤礽多次被揭發欲逼父退位以讓位的政治陰謀。康熙帝因此怒不可揭。終於“一忍再忍,毋須再忍”之下的康熙帝於公元1912年向全天下昭告:“皇太子胤礽自從復立以來,以前的狂妄還未消除,以至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朕已經奏報給了皇太后,現在要將胤礽拘執看守。”

如同我首段所言,如果不是胤礽一而再、再而三的激怒康熙皇帝,憑藉著康熙帝對其的百般寵愛和信任,當上下一任皇帝是絕對可以的。說到底,儲君之位的丟失完全都是胤礽一手親自葬送的。


歷史課課代表


向敬之

太子胤礽兩次被廢,主要是康熙帝感到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了胤礽的威脅。

康熙實施漢人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加之對太子胤礽的放任,如默認索額圖“懷私倡立”與皇帝並肩的太子儀注,導致太子成年前後,已發生激烈的皇儲矛盾。胤礽自身能力出眾,但由於康熙的遷就包容,越發“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作惡多端,大失人心,遭到了同樣受到康熙重視的其他年長皇子的圍攻。

胤礽第一次被廢,為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長子胤褆向出巡返京的康熙密報(皇十三子胤祥應該參與密報),太子夜窺皇父動靜,意圖不軌。帳殿夜警,使康熙聯繫到途中皇十八子病危,作為哥哥的胤礽漠不關心,感到了胤礽對自己的生命威脅。康熙勃然大怒,決意廢儲。

當胤礽聲辯絕無弒父之心後,康熙又後悔了,迫於壓力廢儲後,又力排眾議復儲,把關係國本的立儲大事視同兒戲。胤礽被複儲,但暴戾性格不改,荒唐事情不斷,甚至說出了天下哪有四十年太子之事。

康熙五十年,安郡王馬爾渾病逝,太子親信、步軍統領託合齊違反規定,召集部分滿洲八旗中下級武官飲酒,被人舉報意圖不軌。

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之事,被反太子集團發酵,導致康熙於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巡視塞外回京當天,即向諸皇子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從復立以來,以前的狂妄還未消除,以至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此次,太子胤礽徹底被廢。

至於《雍正王朝》中,胤礽與康熙的寵妃鄭春華有私情,那都是杜撰。康熙后妃成群,但無鄭氏其人。胤礽平日行為恣肆,淫亂放蕩,身邊不差女人,除了不受重視的太子妃瓜爾佳氏外,還有側福晉、庶福晉和媵妾十餘人。他最愛的,當是給他生了二子二女的側福晉李佳氏。同時,康熙安排左都御史王鴻緒密查,胤礽經常派人至蘇州購買童男童女。胤礽有戀童癖,又豈會鋌而走險去勾搭庶母。


以禮觀書


康熙一共有四個皇后,分別是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其中前三位是康熙在世的時候冊封的,而最後一位是因為其子雍正繼位之後,而加封的,而我們所熟悉的宜妃,榮妃都並不是皇后。

第一個孝誠仁皇后,是赫舍里氏,是索尼的孫女,索額圖的侄女(康熙王朝裡是索額圖的女兒),而索尼是順治留給康熙的四大顧命大臣之首,而胤礽正是孝誠仁皇后的兒子,孝誠仁皇后難產而死。

第二個孝昭仁皇后是遏必隆的女兒,是鈕祜祿氏,但是她並沒有為康熙生下兒子。

第三個孝懿仁皇后,是佟佳氏,是佟國維的女兒,隆科多的姐姐,她也同樣沒有給康熙生下兒子,不過,有將雍正抱過來撫養。

由此可以看出,胤礽是康熙帝唯一的嫡子,所以胤礽的地位是最高的。

其實清朝的皇帝繼承製並不是嫡長子繼承製,而是立賢不立嫡長。

努爾哈赤立過長子褚英為太子,最後褚英被殺了,後來又立次子代善為太子,最後代善也被廢了,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並沒有遺命由誰繼承,最後是八子皇太極在眾人的推舉下繼承帝位的,可見太子反而不見好。

皇太極太子完全沒有立過,死得比較突然,他的長子豪格與他的弟弟多爾袞爭奪繼承權,最後呢,反而是皇太極較小的兒子順治帝繼位。

而康熙也是以皇三子繼位的,由此可見,大清的帝位繼承與嫡與長無關,更多的時候是立賢能。

但是康熙又不一樣了,他是一個從小就喜歡讀書的人,以他的才能甚至可以在科舉考試裡面力奪三甲,所以他就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就立了太子,而且他的兒子與子孫們都模仿明朝皇帝那樣,有字輩,有帶同樣偏旁的字。

胤礽的不幸在於,康熙的皇帝當得太久了,長達六十年,他當太子,也長達四十幾年,從一歲開始,一直到二度被廢,另外,康熙的其他兒子也都很優秀,比如皇長子,皇三子,皇八子,皇四子,皇十四子,所以才有九子奪嫡。

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大清皇帝的繼承,嫡長子的優勢並不那麼大,最終還是看誰比較賢能。

如果在其他朝代,比如漢代,明代,那麼嫡長子太子之位是很難撼動與廢黜的。比如劉邦的兒子劉盈,朱元璋的兒子朱高熾。


歷史簡單說


題主所言應該指的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下詔第二次廢除太子。詔書說:....如此狂易成疾,不得眾人之心,豈可託付乎?故將允礽廢黜禁錮。太子允礽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時年38歲。縱觀太子允礽的一生,兩次被廢黜,恐怕康熙需要擔負一定的責任。

太子母親

話說順治皇帝臨終前,為康熙留下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不曾想鰲拜居功自傲,嚴重威脅到皇權。老道的孝莊選擇了拉攏首輔索尼,結成政治聯盟,抗衡鰲拜。拉攏的方式是和索尼聯姻,迎娶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康熙四年(1665年))。


時年只有康熙12歲,赫舍里氏11歲。原本以為這一樁政治的婚姻,發展成了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真感情。《康熙起居注冊》記載來看:但凡赫舍里氏的忌辰,康熙當天破例不處理政務,前往祭奠。不見康熙對待之後冊封的皇后,可見赫舍里氏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赫舍里氏難產而死,留下了允礽,康熙早早在其週歲時,冊立為太子。當然了,除了赫舍里氏家族在政治上幫助康熙剷除鰲拜,還有是康熙、赫舍里氏培養起來的少年男女純真愛情,在帝王之家,還是政治聯姻,是很難得的。

太子成長

允礽哥哥承祜的早夭,康熙對赫舍里氏一往情深。讓康熙對允礽的培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其欽點了湯斌、耿介、徐元夢等人,作為侍讀,教授經典。這一時期康熙評價太子: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處。

但康熙在其中扮演了不是太好的角色,沒有樹立師道的尊嚴。上面提到了徐元夢,前有因其是文人不擅騎射,康熙當著眾人責罵了一頓,因其辯解,康熙又下令抄家。後面康熙認為其不盡心教授皇子,將其杖則。杖則即是脫了褲子挨板子,還是當著皇子的面。在皇子背書時,老師得一直跪著,直到皇子背完,方可起身。

如此,師道何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引申開來古代的教育制度,是經師與人師合一,講授經典重要,更重要的是老師的言行示範。在面臨困難上的選擇,而不只是刷刷嘴皮子。康熙此等做法,無異於讓傳統的儒家教育,徒有其表。

太子跋扈

少年是人生中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太子少年時期,所受到的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起碼沒有將儒家“仁義禮智信”的觀念根植心中。年紀稍長,自立門戶,聚集了以索額圖為首“太子黨”,近墨者黑。加上康熙的縱容,讓太子奶媽丈夫,擔任內務府總管,方便太子支取銀兩。助長“太子黨”囂張氣焰,開始了爭權奪利。

這樣的睜隻眼閉著眼,使得太子不加節制,變本加厲,中途截留番邦進貢的貢品,良馬,此等大逆不道的欺君之罪,康熙都選擇容忍。太子產生幻覺,覺得自己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上至王公,下至百官,太子是“任意凌虐,恣行捶撻”(看不順眼的動手教訓), 其“太子黨”首腦索額圖,對於不肯依附的官員,當眾斥責,明目張膽,無法無天。

太子寡情

對於八歲喪父,十歲喪母的康熙來說,親情是十分重要的,但太子也是表現相當淡薄。先是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班師途中,連續高燒。太子奉旨來迎,對於康熙的病情,漠不關心,頓時康熙將其逐回京城。而後十八阿哥生病允祄,時值只有8歲的允祄,對於遭受“九子奪儲”,已心力交瘁的康熙來說,難得的天倫之樂是巨大的慰藉。而太子表現得對弟弟毫無友愛之意,對君上更無憐憫之心,對聯繫到以前多次極其拙劣的表現,這次康熙選擇了廢黜太子。雖之後念及赫舍里氏,一度復立了太子允礽,但其冥頑不靈,此時的允礽已經做了34年的太子,那種對權利的渴望,鋌而走險,與索額圖密謀變動政變,事情敗露,再次廢黜太子,一直囚禁致死。


後記:

原本出身嫡子的允礽,加上其天資聰慧,在皇位繼承上有先天優勢。但其父康熙不太正確的教育方式下,塑造了無父無兄,眼裡只有權利的不正三觀,對上不孝順父母,對下不友愛兄弟,迫使康熙兩次廢黜,也造成了“九子奪儲”的局面。兄弟相殘對於晚年的康熙,內心是淒涼的,對於囚禁致死的允礽,亦如是。但康熙始終還是放不下,留下遺詔善待允礽。雍正繼位,封允礽兒子弘晳為理郡王。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在清朝的歷史上,原本沒有預立儲位的制度,奉行的是“有德者即登大位”的原則。但是到康熙時卻一反常規的立了太子,而且是兩立兩廢,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康熙皇帝要立太子,還來了個兩立兩廢呢?

第一次立太子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1674年6月6日),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因難產在生下兒子愛新覺羅·胤礽後離開了人世,這個從11歲就嫁給康熙、與康熙帝感情深厚的結髮妻子的死,讓康熙帝悲痛欲絕,為了對的起這個陪伴自己走過最困難的日子的皇后,在奏請太皇太后恩准後,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日,時年僅21歲的康熙皇帝打破了祖宗不立太子的規距,正式立胤礽為皇太子。



然而,這個皇太子卻讓康熙皇帝傷透了腦筋,一生兩立兩廢。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康熙要對太子兩度立廢呢?

第一次廢太子

出於對皇后的思念之情,康熙對太子胤礽是關愛有加。據史書記載,康熙皇帝親自教他讀書,六歲時又特請大學士為師教他學習。在康熙和老師的調教下,年幼的皇太子文通滿漢,武熟騎射,加上儀表堂堂,著實讓康熙十分喜愛。康熙帝還特意在暢春園西面為胤礽修了一座小園林,賞他居住,就連出巡時也時常命他隨侍左右。

然而,正是因為康熙對胤礽的寵愛,養成了他驕縱暴戾的性情,這些都讓康熙帝十分不滿。據史書記載,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在親征噶爾丹的歸途中生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礽,特召他至行宮。胤礽在行宮侍疾時毫無憂色,康熙帝看出皇太子無忠君愛父之念,實屬不孝,怒遣胤礽先歸。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帝出塞行圍,忽聞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君臣均面有憂色,康熙帝親自迴鑾看視。九月,康熙的十八皇子死,時年僅八歲。而作為太子的胤礽對十八皇弟之死,毫無弟兄友愛之情,受到康熙的斥責。胤礽受到康熙帝的斥責之後,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軍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布城(幃幄),扒裂縫隙,鬼頭鬼腦地向裡窺視,不知意欲何為。這些舉動使康熙帝日夜戒備,不得安寧。另外胤礽平時對臣民百姓,稍有不從便任意毆打,其侍從肆意敲詐勒索,仗勢欺人,也激起公憤。康熙帝對胤礽的行徑無比氣憤,特令隨行文武官員齊集塞外行宮,勒令皇太子胤礽跪下,歷數其罪狀:"胤礽不聽教誨,目無法度,朕包容二十多年,他不但不改悔,反而愈演愈烈,實難承祖宗的宏業。"康熙帝邊哭邊訴,竟至氣倒在地,被大臣急忙扶起。康熙帝下令,首先懲辦了慫恿皇太子的官員,繼而又廢了皇太子。這次廢皇太子,對康熙帝精神上打擊很大,他六天六夜不能入睡。



第二次立太子

第一次廢皇太子胤礽後不久,皇三子胤祉向父皇告發胤禔用喇嘛巴漢格隆魘術魘鎮皇太子之事。康熙帝聞聽此事,當即派人前往胤礽住處搜查,果然搜出魘鎮之物,於是確信胤礽為魘鎮致狂。康熙帝弄清胤礽是被魘至狂之後,立即召見胤礽,問及以前所做所為,胤礽竟全然不知。康熙帝確信胤礽被害,群臣又紛紛建議復立皇太子,康熙帝經過反覆思想鬥爭,於康熙四十八年三月,第二次立胤礽為皇太子



第二次廢太子

第二次被立為皇太子後,胤礽並沒有吸取第一次被廢的教訓,反而在大臣中瘋狂結黨,培植親信,安插自己的人到重要位置上,企圖藉此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他越這樣做,康熙就越討厭他。與此同時,康熙的其他幾位皇子也都加入了奪嫡之爭,紛紛對胤礽落井下石,於是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二次被廢。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太子胤礽之所以被兩立兩廢,完全是因為他不具有一個帝王的資質,且恃寵而驕,不聽教誨,目無法度,結黨營私以致失去了康熙對他的信任,正如電視劇中康熙所說“無奈所琢非玉”,為了祖宗的江山不斷送在胤礽手裡,康熙只有廢了他這個做了30多年的皇太子。


DJ你懂


康熙對太子胤礽曾寄予厚望,很早就啟動了的精心培養計劃,遍請滿漢有真材實學的官員成為他的老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品格端正的張英、楊斌、李光地等等大儒都在其列,康熙帝自己也身體力行,在閒暇之餘,親自向太子傳授治國安邦之道;太子胤礽一度也不負眾望,他天資聰穎,能舉一反三,進步快,成績驚人,康熙帝甚為喜愛,一度也贏得滿朝文武的稱讚;但後來還是廢黜了他的太子職位,那麼太子胤礽被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1.確立太子地位過早,幼小心靈不能承載太子頭銜之重,養成了自私,蠻橫、冷酷、唯我獨尊的作派。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御駕親征漠北噶爾丹部,勞師遠征,持續奔波,晝夜操勞,在兩軍相遇,交戰正酣之際,康熙帝病倒了;需要回京治療,途中傳旨要胤礽前來迎駕;可在京城養尊處優的胤礽看到形容憔悴的病重父皇,沒有半點悲慼、傷感之情,使康熙頓感失望,以忘對此事耿耿於懷,對太子產生了反感。


2.太子建立班底太早,對康熙帝位形成潛在威脅,太子胤礽不自知,讓康熙有不安全感。

太子聲譽日益壯大的過程中,參與了諸多軍國大事的商議,見風使舵的阿諛奉承之徒常常圍繞在太子胤礽左右,極力巴結、討好太子,期望太子坐北朝南時能有新的依靠,康熙對太子有過暗示,希望他警覺;而胤礽沒有引以為戒,還對溜鬚拍馬者加以翼護,嚴重違背了“君子不黨”的儲君祖德,長此以往太子形成了勢力集團;康熙三十六年再徵噶爾丹部,回京後對太子的勢力集團予以了堅決打擊;但太子胤礽的優良品格已經失去,引起了朝廷官員的不滿,康熙帝開始淡漠他。


3.太子胤礽的地位開始動搖了,其它阿哥開始落井下石,製造和散部太子胤礽的流言蜚語,這樣,康熙帝與太子胤礽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加之朝中大臣的推波助瀾,太子的地位已處風雨飄搖中,岌岌可危!此時胤礽突然發生了辱罵、毆打老師徐元夢的事,更有甚者敢於截流皇帝貢品,而且帶外間女子進入內宮淫亂;至此,任為儲君的應有的德性幾乎喪失殆盡。

4.索額圖再來個最後一擊。作為太子黨的骨幹,索額圖是領侍衛內大臣,活動在皇帝身邊,本應忠誠康熙;但索額圖為個人利益,早與胤礽結成聯盟,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結黨妄為”,被康熙拘禁囚死,作為太子黨的總後臺倒了,廢黜太子是順理成章,輕而易舉的事。



希望星晨58298869


康熙的愛子

胤礽(雍正帝即位後,將其名改為允礽)是玄燁兩次立廢的太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胤礽誕生於北京紫禁城坤寧宮,其母后康熙的元配赫舍里氏因難產於兩個時辰後去世,年僅21歲。康熙帝與皇后感情甚篤,因此萬分悲痛。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日,康熙帝冊封胤礽為皇太子。胤礽被立為太子時,不滿兩歲。胤礽為嫡長子,在皇子中排行第二。

皇太子,皇位的繼承人,在宮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由於有特殊地位,胤礽在還沒懂事時,便開始享受周圍人的謙恭尊敬。他是在人們的一片恭維聲中成長起來的。這種生活環境自然而然地使他產生了惟我獨尊、以我為中心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對他以後的為人處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下圖《宮鎖心玉》中的胤礽劇照。胤礽在少年時代,命途還比較順利。玄燁給他選配了最好的老師,並常常親自教他寫字讀書。由於受到良好的教育,胤礽不但很快地通曉滿漢文字,而且像其父親一樣嫻於騎射,能左右開弓。這一點很讓玄燁滿意。

初次被廢

當胤礽脫離了孩童時代以後,他與其父親玄燁之間的關係便發生了變化。漸漸地,玄燁對他的品行開始不滿。這種不滿最初是來自胤礽的不孝。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為剿滅噶爾丹勢力,玄燁從北京出發,擬駐於前線近地指揮作戰。不料,到博洛和屯後,玄燁於二十二日夜突患重感冒,一夜高燒,未能成寐。經眾臣和侍衛懇請,玄燁決定“迴鑾”,召皇太子和皇三子馳驛前迎。胤礽雖按時趕到了博洛和屯玄燁下榻處,但表情上一點也沒有因父皇病重的憂急,甚至連問候的話也懶得多說一句。這使玄燁十分不快。由此,玄燁看到了:胤礽心中只有自已,對他人太冷漠無情,對長輩缺乏孝心。

在以後的日子裡,胤礽同玄燁的衝突也時有發生,其中主要原因是:胤礽權勢的增長使玄燁感到了一種威脅。

胤礽成年以後,玄燁有意令其參與政事,得到鍛鍊。可是胤礽參政之後,一些勢利的朝官大臣便聚集到了胤礽左右,獻媚討好,出謀劃策。久而久之,胤礽身邊便形成了穩定的幫派,人稱太子黨。這些人聚在一起,有時能出些對朝政有利的主意,有時則單純為提高主人地位而傷害他人。傷害別人倒也罷了,但有時竟危及到了皇帝的利益。比如,為了讓胤礽能像皇帝一樣至尊,他們唆使胤礽穿用一律都用黃色,這是隻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一種特權。再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月,玄燁率諸皇子到奉先殿祭祀。按禮儀,只有皇帝才能在檻內拜褥,可禮部竟然把玄燁和胤礽一起安排到了檻內。這件事給玄燁的感覺是,胤礽在朝廷中的勢力太大了,已經到了與他分庭抗禮的程度,使他產生了一種威脅感。

不過,這時候玄燁還沒有過分地怪罪胤礽,他把這一切都看作是胤礽周圍人出謀劃策使然。對胤礽本人,他還是信任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燁率軍親征噶爾丹時,便令胤礽坐鎮京師,處理各部院奏章等事務。第二年,玄燁出兵寧夏時,又命胤礽留守。

下圖《雍正王朝》中胤礽劇照。

胤礽同玄燁的矛盾爆發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這一年,玄燁巡幸塞外,命胤礽以及皇長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皇十八子胤祄隨駕。行進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突然得了重病,御醫通過各種方法也沒有控制住病情。眼見胤祄一天不如一天,玄燁心急如焚。按理,已經成年的35歲的胤礽作為皇太子應該為年已55歲的父皇分憂。可是胤礽像沒事兒似的,整天忙著和那些年幼的弟弟們遊玩。玄燁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很是生氣。

一天,玄燁派人將正在山上玩興正濃的胤礽召了回來。訓斥道:“你身為太子,對營中發生的這些事怎麼都視而不見,置若罔聞?你弟弟病這麼重,你怎麼就不關心關心?你還有點心肝沒有?”胤礽在玩得高興時被召回,心裡本來有一點不愉快,聽了父皇的話,就更有想法了,他想說:哼!還提什麼太子呢,我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什麼事讓我負責過?但他沒有直接說出,而是順著剛才的話題嚷道:“我著急有什麼用?我又不會開方拿藥,我坐在他身邊,他病就能好嗎?”玄燁沒有想到允初敢這麼頂撞他,心裡越發生氣了,高聲喝道:“你這麼無情無義,能繼承祖宗弘業嗎?你還想不想當太子了?”

胤礽是在其父皇的一陣痛罵聲中走出帳篷的。在往回走的路上,他心裡翻江倒海。他意識到不該那麼衝動,說那些不該說的話。他知道,父皇對他一直是非常關心的,在他的身上,注入了許多心血。父皇雖然把權力看得重了一些,但對他還是信任的。他為傷了父皇的心而後悔。他越想這些事越感到難過。想到最後,竟產生了一種擔心:擔心父皇一怒之下會做出廢黜他為太子的決定來。以致最後,他竟生出了去父皇營帳觀望的想法。這樣,有幾天晚上睡覺前他都到其父皇的帳篷外,觀望一下,看看父皇是不是在寫關於廢黜他的詔書。

下圖《新步步驚心》中胤礽劇照

可是,胤礽沒有想到,他這一無惡意的舉動被人利用了。那些早就對他當太子有嫉妒心的皇兄皇弟們,見他和父皇鬧翻,恨不得早一天將他廢黜,自己也好有個競爭皇太子的機會。於是,窺測胤礽,造謠生事。現在,見胤礽幾乎天天晚上都到父皇的帳前觀望,便有了攻擊胤礽的口實。這樣,胤礽圖謀不軌、欲暗刺父皇的罪名,便被人捏造到了玄燁那裡。

玄燁平生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弒逆”。特別聽到自己栽培了30多年的太子竟要做這種大逆不道之事的時候,一時勃然大怒。本來,胤礽對胤祄的冷漠已經使他聯想到18年前胤礽對他的冷漠,正考慮這位無情不孝的胤礽是否還能做太子的問題,現在又聽說胤礽要謀害自己,盛怒之下,當即宣佈廢黜太子。回到北京後,胤礽被幽禁於鹹安宮。

再次被立、被廢

胤礽被廢,太子位缺,諸皇子立即為爭儲位積極活動起來。其中最活躍的是皇長子胤禔和皇八子胤禩。在皇子們的互相攻訐中,玄燁瞭解到了許多以前不瞭解的事,明白了在一些事上冤枉過胤礽。玄燁將胤礽與胤禔、胤禩幾人進行比較,感到胤礽還是比他們優秀的。玄燁開始有了悔意。從這年十月末開始,便頻繁地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胸中便舒快一次。十一月十五日,玄燁召見科爾沁達爾漢親王等人時,表達了欲復立胤礽為太子之意。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九日,也就是在宣佈廢黜決定僅僅半年的時候,玄燁又頒詔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並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

胤礽恢復了太子地位以後,原來圍繞在胤礽身邊的官吏又重新聚到一起。這是玄燁所不願看到的。在他看來,皇帝應有絕對的權威,在朝廷中,只能有一箇中心,就是說,朝臣們只能統一在他的周圍,不能另有中心,而太子黨的形成便是對皇帝權威的損害。玄燁感覺到胤礽對他的地位又構成了威脅。加上胤礽被複立為太子以後,又成了諸皇子共同攻擊的目標,各種存在的和不存在的問題統統反映到了玄燁的耳朵裡。

下圖胤礽畫像

在玄燁自身感覺和諸皇子的攻擊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三十日,復立了三年半的皇太子又被廢黜。玄燁在向群臣說明廢黜的緣由時說:胤礽以前便是因為行事乖戾而被廢黜的,原以為此次復立後他能痛改前非。沒想到,他故態復萌。這樣的人是不能繼承祖宗的弘業的。玄燁在復立胤礽時曾表示過,胤礽如果表現好,則為皇太子,如果被廢黜,則仍舊錮。所以這次被廢后,胤礽就又被幽禁起來。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三日,因胤礽病重,雍正諭大臣安排後事;十四日,胤礽病逝于禁錮地紫禁城鹹安宮,終年51歲。胤礽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今天津薊縣)理親王園寢,諡曰密。

後代餘波

胤礽第二子弘晳是為康熙皇長孫,自幼獲得祖父寵愛,撫育宮中。在其父胤礽被廢太子之後,弘晳已長成一名青年,他為人賢德,故時有傳言康熙帝會因寵愛弘晳而第三次冊立胤礽為儲君。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初,宗人府議奏,康熙帝第十六子莊親王允祿與其子輩弘晳、弘升、弘昌、弘晈等人結黨營弘,往來詭秘,上書請求將他們進行懲處。
乾隆帝認為:“弘晳自以為自己是以前太子的嫡子,居心叵測。”著將弘晳革去親王,仍準於鄭家莊居住,不許出城,後改禁錮地至景山東果園內,除宗籍,改名為四十六。

鄧海春


太子胤礽是康熙的結髮妻子赫舍里氏所生,在胤礽之前,他還有一個哥哥,不過早夭。胤礽就成了康熙唯一的嫡子。

康熙繼位之初,為了抗衡鰲拜的權勢,孝莊太后決定與大學士索尼聯姻。索尼是“天命”年間,努爾哈赤的貼身侍衛,資歷非常深厚。康熙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索尼還有一個兒子叫索額圖。這樣一來,索額圖就成了國丈。正是在索額圖的支持下,康熙順利搬到了鰲拜。



康熙與赫舍里氏的感情深厚,在生下胤礽不久,赫舍里氏亡故。康熙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了胤礽身上,胤礽一歲半就被立為太子。

康熙比較長壽,胤礽做了40年太子仍然沒有熬到繼承皇位的那一天,為何?

在《雍正王朝》中,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胤礽與康熙側妃鄭春華有染。

鄭春華原本是康熙身邊的一位宮女,胤礽無能,經常受到康熙訓斥。鄭春華因為“皇上不可以在眾人面前訓斥太子”這句話,被提升為妃子。



胤礽心存感激,經常變著法子來找鄭春華。一來二去,兩人就好上了。

紙裡終究包不住火。在追繳戶部欠款結束之後,康熙建議到熱河狩獵。在八大莊行營,康熙在去割鹿血的一個晚上,看到在一間屋子裡有人在行苟且之事。康熙命令手下抓住了放哨的太監何仲,此人是胤礽身邊的太監。

胤礽和鄭春華偷情的事情做實。康熙大怒,下令捉拿胤礽。

此時,十四阿哥夥同八阿哥偽造了太子調兵的手諭,凌普的兩千人馬包圍了八大莊行營,抗議誤以為胤礽醜事敗露,狗急跳牆,想要逼宮。

因為這件事,太子第一次被康熙廢除。康熙秘密打掉了鄭春華腹中孩子,打發她到辛者庫洗衣服。

接下來康熙推舉新太子,朝中大臣大多舉薦八阿哥。康熙看到八阿哥的勢力過於龐大,又查出太子被人陷害,為了平衡八爺黨勢力,康熙再度推出太子。

然而太子不思悔改,密謀政變奪權,被康熙永遠圈禁。

二、胤礽治國無能。

在康熙四十三年,黃河水患。康熙召集重臣商討對策,連問“太子為何未到?”這是胤礽剛從鄭春華的被窩裡鑽出,對災情一無所知,被康熙問“有何對策?!”胤礽回答:“皇上英明銳斷,自有主張。”康熙一句“我是有主張,我問你有何主張!”,胤礽頓時無言以對,引起朝中大臣和眾阿哥們的嘲笑。

三、貪腐成性。

水災頻發,國庫無銀,究其原因,是讓朝中大臣悉數借走,並且拖欠多年未還。康熙任命四阿哥追查國庫欠款。

查來查去,太子胤礽竟然是最大的債主,欠戶部銀兩高達50萬兩。

四阿哥重用田文鏡捨命追繳,太子無法還清,利用自己掌管吏部的職權,賣掉了手上六個官職,湊足銀兩還債。

此事被康熙知道後,非常失望。感嘆:“這就是我大清未來的皇帝嗎!”

四、眾阿哥推波助瀾,加速太子被廢。

吏部出了問題,康熙開始清查吏部冤獄,矛頭直指太子。因為四阿哥與太子是同黨,四阿哥拒絕了查冤獄的差事。八阿哥接受這一差事。八阿哥在審理張五哥頂替任季安死刑一案中,秘密審問肖國興,從肖國興口中供出不利於太子的證據,並且透露給了康熙。康熙對太子深感失望。


總結:太子治國無能、染指“母妃”、鬥不過眾阿哥,導致最終被廢。


品讀春秋001


在古代封建社會,一個君王在位時,往往會提前選定繼承人,這個未來的皇帝叫“太子”。有了太子,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緩解嫡位爭奪,大家會一致認為太子就是江山社稷的根本,所以,建立儲君就是每個朝代的一件大事。

滿清在入關前是遊牧民族,與中原漢人在文化習俗上有諸多不同,從未有過提前定立太子的慣例,所以,即使太祖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依然採用貴族公推的方式選定大汗。

入關後,清朝的貴族迅速漢化,文化習俗與規章制度也受到明顯的漢化影響。康熙十四年底,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就是一種漢化的表現。

康熙繼位時很年輕,他當父親時同樣年輕。他的第一個兒子在康熙六年誕生,但不是嫡子。在康熙的眾多皇子當中,又嫡又長的是孝誠仁皇后所生的胤礽。

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孝誠仁皇后因生他時難產於同一天去世,康熙悲痛欲絕,為此還“輟朝五日”。

第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以太皇太后的名義,冊封胤礽為皇太子,冊封大典極其隆重,除了祭祀天地、社稷、太廟外,康熙還特地昭告天下:

“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授胤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為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清聖祖實錄》”

事實上,康熙當時之所以立太子,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量:

一、滿清貴族的權力過重,甚至可以影響皇位交接,康熙此舉也是一種削弱貴族權力的手段;

二、當時吳三桂等三藩作亂,朝廷受到動搖,康熙建儲有安定人心的作用,而且也向天下表示他認同儒家傳統文化制度,因為他立嫡長子為太子,一切禮儀程序都依古禮。

康熙立了胤礽為太子後,也確實想過要將他培養成一個理想的繼位人,因此對太子的方方面面都格外關注。胤礽從小就要學習傳統經典,康熙為他安排的老師都是當朝名儒,比如張英、熊賜履、耿介等人,除了文化課,胤礽每天還要學習滿、蒙等語言以及騎馬射箭。

此外,康熙出巡時,也會經常帶著胤礽同行,為的就是增長他的見識,也方便親自教導。康熙在親征噶爾丹時,留胤礽在京城處理朝政,以訓練他的處事經驗。康熙對胤礽寄予厚望,對他的培養也是用心良苦。

然而,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突然宣佈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諭”,“肆惡虐眾,暴戾銀亂”,決定廢除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一時之間,朝野議論紛紛,康熙的其他皇子也開始蠢蠢欲動,相互勾結,從事奪嫡之爭。康熙眼看情形可怕,在廢除太子半年後,又說胤礽“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已漸痊癒”,因而又恢復了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復位後並沒有改善父子關係與兄弟關係,相反,還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爭鬥,終於在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終於忍不住,再次廢掉太子,罵胤礽“乖戾如故,卒無悔意。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康熙下令將胤礽幽禁,從此不再討論立太子之事。

康熙兩廢太子的事,在歷史上也是罕見,一向英明的他為何會如此行事呢?

一、權力爭鬥的結果

康熙朝有許多大臣都相互拉幫結派,特別是明珠與索額圖之間的黨派之爭,延續了很多年。索額圖是胤礽的外叔公,與胤礽的關係特稱密切,勢力也很強大。

明珠則是大阿哥一系,還籠絡一批滿漢重臣,用陰險手段排除異己。明珠一夥為了長久之計,必須扳倒胤礽不可。否則,胤礽繼位,他們全部在劫難逃。因此,他們鎖定了胤礽為打擊目標,全力出擊。最後令康熙感到索額圖有“謀逆”之事,胤礽也被捲入這場爭端,自然也會收到很大的負面影響。

此外,“九子奪嫡”中的幾位皇子,每一個都非池中物,不管誰當太子,總會受到各種明槍暗箭的攻擊,讓人防不勝防。甚至連康熙的哥哥福全也參與進來,建議康熙廢掉太子。

二、胤礽自身的問題

康熙廢太子時說胤礽“不遵教誨”“賦性奢侈”“絕無友愛之意”等等,基本屬實。

胤礽雖有名師教導,學問不錯,詩文與書法俱佳,表面看是一位文雅的王子,但從其對師長與兄弟的態度來看,他沒有溫良恭儉讓的品質。正如康熙所言:

“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為君,其如祖業何?”

當然,胤礽在性格上的缺失,康熙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他多年來家庭教育的缺陷有關。

一廢太子前,胤礽發牢騷,自古以來哪有當了四十年太子的啊?這言外之意就是盼著康熙早日歸天。

胤礽在京城代理朝政期間,做了不少僭越皇權之事,令康熙大失所望,兩人的主要矛盾也來源於此。

三、滿人文化的回潮

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完全是遵從漢人的古制,是一種順應漢化的表現。這在當時未必能被眾多滿人接受,所以反對他漢化的滿清貴族必然存在。

到了康熙晚年,他更向王公大臣直接說如果再要選擇繼位人,不再限於嫡長子,而是擇賢而立,這幾乎已經看到滿清貴族公推首領的影子了。

四、康熙個人的漢化態度

滿清自從入關以來,漢化程度最顯著的就是康熙,在政務、軍事、經濟、文化層面都許多仿照儒家文化而建立的典章制度,立太子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康熙個人對漢化的態度依然重要。

他雖然恢復了明朝的內閣、翰林院等機構,但他仍以內務府代替明朝的十三衙門,因為他怕明朝的宦官專權在清朝出現;

康熙親政不久就設立起居注館,為皇帝記錄日常言行,原本是想為後來者留下“為萬世法則”的文字,但康熙發現容易洩露機密時,就將其裁撤;

所以,康熙並非盲目全盤漢化,而是選擇有利於朝廷以及他個人集權的才漢化。立太子也一樣,當他發現太子威脅到皇權、對朝廷不利時,他就必然廢掉太子。

秋媚說:康熙在位一個甲子,政績卓越,晚年兒孫滿堂,算得上“千古一帝”。晚年的廢太子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九子奪嫡”,讓康熙差點鑄成大錯,也成為他美中不足的一點遺憾。


秋媚讀史


太子是個特殊的存在,作為儲君,他既是君也是臣,不做太子怕當不了皇帝,做了太子怕沒命當皇帝。但是太子之位的吸引力實在太大,就像河豚肉明知道有毒也要拼死吃,都以為自己是好廚子。



不光康熙皇帝的太子,大抵所謂雄才大略皇帝的太子,特別是首位太子結局一般都不會太好。就說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按照史記的說法,秦始皇的太子應該是皇長子扶蘇,因為看不慣父親的做法提了點意見,就被老爹趕到邊疆去帶兵。最後被弟弟搶了位置還丟了一家人的性命。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最慘,被父親逼得造反,然後幾乎被漢武帝滅了九族。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擔心被弟弟搶了位置企圖發動政變,很顯然他沒有他爹的能力和運氣,最後被太宗廢了,在這裡我要插一個曾經一日殺三子的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靠著兩次宮廷政變上臺,所以對太子的超然地位很敏感,他的首位太子李瑛和鄂王瑤、光王琚一起被賜死,也就是歷史上說的“三庶人事件”。之後李隆基立了後來成為唐肅宗的李亨,李亨的太子當的是戰戰兢兢,壓力山大,年紀輕輕就頭生白髮,最後僅僅比玄宗多活了幾個月。宋太祖一直沒有立太子,在這裡不做討論。

咱們說回胤礽,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被正式冊立的太子,在初期和康熙的相處還是非常好的,康熙也給了胤礽很大的權利,但隨著太子威權日盛,逐漸就對康熙的皇權產生威脅,有一次祭天,按照禮儀只有康熙皇帝能在殿內主祭,作為太子的胤礽只能在殿外帶著諸皇子和大臣在殿外隨祭,但是禮部官員為了討好胤礽竟然將太子的跪墊和康熙的並排放在墊內。康熙看到後,十分不快,命禮部將太子的跪墊移出大殿,結果禮部的官員竟然要求將這一命令寫入《起居注》,以便日後留證。明顯的是在向太子示好,首鼠兩端,康熙大怒,祭祀後嚴懲了禮部官員。



再加上其他事情,康熙和太子關係日漸緊張,其他皇子看到太子失寵,就上躥下跳,詆譭太子,希望能取而代之,特別是皇長子。在康熙面前詆譭太子,並且添油加醋,但是康熙深信不疑並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實際上就是認為太子要搶班奪權。

太子隨康熙至塞外出巡,返京途中,父子矛盾激化,甚至當面言語失和,之後康熙發現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估計是太子回去之後感覺自己行為有失,想向康熙道歉,又怕皇帝怒氣未消,所以想看看情況,結果康熙便立即懷疑太子可能要“弒逆”。太子也隨即被廢。之後復位,矛盾還是不可調和,太子再次被廢。




所以太子被廢並非胤礽有多麼不堪,關鍵是權利之爭,皇權容不得任何人分享,即使是父子。如果不是這樣,康熙廢了太子就可以,沒有必要廢除太子制度,而改為秘密立儲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