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巴列維王朝發展好好的,為何霍梅尼要革命?

July-黃小晶




確實伊朗發展的好好的,為何他霍梅尼要革命?所以美國就封鎖打壓了伊朗40年,新伊朗建立的第二年,美國就挑唆薩達姆對伊朗發動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隨後又以強大的戰略威懾逼迫伊朗發展核武器,又遭到安理會十多年的嚴厲制裁。直到伊核協議生效,伊朗僅僅獲得了三年的發展機遇,又遭到美國的極限制裁和戰爭臨界軍事威脅,所以伊朗發展的就不好了。




如果沒有美國給伊朗製造的,長達八年的兩伊殘酷戰爭,和美國在戰爭中任中偏袒伊拉克,團滅了伊朗海軍,以及多年的軍事威懾,伊朗也不會冒著國被國際制裁的黴運,去發展什麼鳥兒核武器,伊朗的發展機遇就不是3年,而是30多年。這種條件下的伊朗會是個什麼狀態?在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下,伊朗在中東,在世界會是個什麼地位?與作為美國附庸的巴列維時代相比哪個更好?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美國及其僕從與世界的平判理所當然的會截然相反。




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追求的目標就是這種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不被美國剝削限制的經濟發展,自由民主的國家體制,富裕祥和的人民生活,這應該是一個十分正常的,任何現代人都必然追求的這還十分現實的目標,有錯嗎?





但在美國人看來這當然是個極端的錯誤!巴列維時代雖然作為美國的附庸,堂堂8000萬波斯人口的中東大國,卻沒有任何地位和影響力,雖然這個龐大的石油資源由美國控制,這個擁有70萬軍隊的伊朗也沒有富強起來,雖然巴列為的獨裁專制,7千萬什葉派穆斯林教眾,8000萬國民沒有自由民主的人權,但至少處在這種條件下的伊朗是安全的,有美國老大的“保護”,他人誰敢染指伊朗?






人各有志,道不同選擇的活法也不同,做雞頭不做鳳尾,霍梅尼振臂一呼天下歸心,連巴列維手下的70萬軍隊也都跟誰霍梅尼獨立自主,自由民主去了。那個甘願做奴才的巴列維只能帶著一家老小,還有上千億美元的伊朗民脂民膏倉皇逃跑,頭號到強權的羽翼之下繼續當奴才去了。伊朗的現在不好,卻不代表永遠不好,那個強權戰爭邊緣的軍事施壓,已經被這個不好卻獨立自主的伊朗,接連兩次打了兩個滿臉花流鼻血,卻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那個世界霸主的地位首先在伊朗面前崩潰了。




地位崩潰的霸主就成了被扯掉畫皮的紙老虎,首先失去了海灣局勢的主導權,被他當做屁股墊著的伊拉克、當做提款機卻不負責保護的沙特和海合會土豪,也都不服霸主的控制紛紛主動要和伊朗化敵為友,他們要合作共贏,伊朗的周邊戰略環境被大大改善了,再加上國際正義的鼎力支持,美國對伊朗那個極限制裁政策也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伊朗的經濟情況也正在逐漸的好起來,而且不容置疑的未來會更好,但這種情況在美國看來才卻實更不好了。


鐵嶺鋒


伊朗的巴列維王朝在伊朗的歷史上很尷尬。有人說伊朗進行世俗化改革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的時期就在巴列維王朝時期,又有人說巴列維王朝時期是美國的走狗,給伊朗帶來了很多國家利益方面的損失。這一系列的問題,我都不想深談。只想客觀地從巴列維王朝的興起覆滅以及其功績過失作出基本評價。

首先我們說伊朗的巴列維王朝,必然不可忽視的就是白色革命,在這個王朝的白色革命之下,伊朗的鄉村佔據統治地位的封建生產關係確實出現了動搖,並且這種動搖,不是使國家混亂的,而是能夠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加速伊朗的經濟發展,而伊朗的傳統舊有的社會結構也因此發生了變化,而且是積極的變化。

只是巴列維王朝在經濟現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了長足的一步,但是在政治領域卻十分保守繼續強化君主專制。經濟基礎並沒有因為其發展而改變上層建築,這使得很多新興的社會階層無力分享政治權利,政治並未民主,最終王朝被社會力量所摧毀。但是這種摧毀又並非因為發展到中氣十足的資產階級以及新興階層,而是被伊斯蘭宗教領袖奪取了果實。


對於巴列維王朝的覆滅很多人都進行了研究,也提出了多種假設比如說霍梅尼的陰謀論,伊斯蘭解釋說,國王改革失敗論和多因素說。

其實巴列維王朝的滅亡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一個王朝的滅亡,絕對並非一個人的陰謀和失誤就能夠導致的。多因素說其實較為合理,但也不乏掩蓋一些問題的實質。王朝是相對成功的一個封建王朝,它的經濟建設以及對國家各方面的控制都比較成功,並且在短時間內以和平的方式使國家實現世俗化和現代化同時並舉的國家戰略,但是這個國家卻在短時間內推翻,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那麼這個封建王朝在伊朗歷史上究竟有什麼貢獻呢?

首先我們要強調的便是王朝存續期間的白色革命。在白色革命之前,封建生產關係在伊朗農村佔據統治地位。地主佔全國人口的1%,卻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王室,清真寺和政府佔有27%,而農戶總數佔比99%的普通農民卻只有17%的土地,這是伊朗重大的社會問題。農民通過一年的辛勤勞作,連自己都喂不飽。而地主則可以依靠自己的土地,以及壓迫民眾獲得整個國家生產總值80%的收入。巴列維在繼承王位之初,除了鞏固自己的權利之外,便開啟了這場偉大的土地改革,將統治的中心轉移到經濟發展上來,改變伊朗落後的農業生產。

一直到現在,伊朗農業的基本政策都是巴列維制定的,只有小幅修改。50年代初巴列維土地改革,首先出售了自己的土地,王室的土地,以及部分私有土地。在1958年20萬公頃的耕地降低20%的價格受給2.5萬戶農民。並且為農民提供低息,甚至零息貸款。也就是用自己的錢給民眾買自己的土地,從而贏得底層民眾的愛戴加強了對鄉村的控制。農民有了土地便不再依附於特權階層。國王也以此打壓了,貴族加強了自己在中央的統治。當然,這場改革並不徹底,但足以使巴列維王朝的經濟上到一個新的臺階。

隨後的1962年,巴列維又制定了新的土地改革法案,一個人擁有的土地必須限制在一個村莊的土地之內,超出部分必須出售給政府。1965年,實施土地改革法案的附加條款,土地改革前實施分成制的地區,地主擁有土地的最高限額縮減至200公頃,超出

  1. 或已出租給農民的方式30年以上

  2. 或者相互接受價格較低廉的方式售給農民

  3. 或者按照傳統的分配收入的方式劃給地方

  4. 又或者農民與地主建立聯合體,土地所有權歸地主而耕種和使用權歸農民

  5. 宗教機構下的土地也包含在內

這幾種方式並非是因為巴列維在土地改革期間多次反覆而是針對不同地區做出的不同改革措施。

在1968年伊朗的議會要又通過新的土地法案,確保農民的土地耕作權和所有權獲得法律的保護,並破壞村莊的自然組合,提高農業的生產力為此建立大規模的農場和企業推廣農業機器,引進外資。直到1971年,這場土地改革正式完成。當時的巴列維王朝可以毫不掩飾地聲稱在這個國家裡,所有的人都是土地的所有者。

但實際情況確實並不盡如人意,並不是說改革的幅度和成果不大,而是沒有真正的實現耕者有其田。農民雖然得到了土地,但也只是有租佃權的農民獲得土地,沒有租佃權的農民依然排斥在改革之外,這並非是巴列維王朝不想做。而是當時各方面的社會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改革並非成體系。原來的特權階層和地主不希望民眾獲得土地而已,經獲得土地的民眾又不希望自己的土地因為更多的平民分配而變少。

所以獲得土地的農民,在土地到手之後轉眼變成了地主。

即便他所掌握的土地很小,他也不願意這場改革給更多的無地農民以土地,以防被這一土地改革繼續深入導致自己的利益受損。但是這在巴列維王朝的統治者看來,並沒有引起相關重視。而且有一些農民獲得的土地也並非優質土地,並沒有解決之前的貧困。但是這場改革的優勢也不容忽視,這場土地改革使得伊朗巴列維王朝的伊朗獲得了社會結構上的改變。

農民獲得了土地,總比之前完全依附於特權階層好的多,同時這場土地改革也催生了伊朗內部社會新階層的出現。不僅限制了世俗貴族宗教貴族也受其限制,整個國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國內的土地已經不受個別特權階層的主導。土地改革的成果是50%的可耕地轉移到了70%的鄉村人口手中。這一比例在當時的中東地區是最高的。可見依然有主要部分的農民獲得了土地。而且鄉村建設也出現突出成就建立鄉村的議會法院,合作社,衛生隊,開發隊,根除了地主和地方勢力對鄉村統治的把控。

最起碼在基層,這個王朝在逐漸民主化,社會主義化,資本主義化。

巴列維王朝本身是封建王朝,但是又致力於發展資本主義,但是又希望在發展資本主義的同時避免資本主義的固有缺陷,而引進一些社會主義的經營方式。短期內確實取得了經濟發展,國家穩定,各個行業欣欣向榮的現象。但是政治改革和摸索卻是徹頭徹尾的失敗,尤其是國家開支。

在軍事方面當時的伊朗軍隊總數竟然是英國的兩倍。

並且向美國貸款大量的援助用於軍事建設,軍費預算逐年增加。巔峰時期,甚至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25%以上。而且傳統的封建王朝的官僚機構太過碩大也使得很多官僚化的職業吸納了總人口適齡就業總數的一半。包括城市政府等國家職位。這些人都需要國家從財政當中劃撥,但是收入卻遲遲不見增長,只得依靠向美國貸款以及售賣自己的石油資源維持。在這一情況之下,王朝依然選擇擴大社會福利包括醫療學生入學養老,以及住房。

從而導致最後因經濟問題而造成的政治動盪。同時又使得一系列社會的誘發問題,使巴列維王朝不得不加大對民眾的管控。在國內問題出現之後,巴列維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又實施黨禁,反對一切反對派的政治活動,而在反對黨派當中既有代表舊貴族的,也有代表城市平民的,也有代表農民的。王朝的統治因此而受到根本動搖。

同時宗教界長期以來在伊朗社會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宗教界的支持之下,巴列維王朝建立,但是實行世俗化的改革,削弱宗教在伊朗社會的影響。

這又使得宗教界與這個王朝決裂,尤其是沒收宗教土地,更惹怒了宗教的全體人員。在鄉村建立各種民主化的設施和機構例如說鄉村法庭,更使得宗教在民間的基礎受到動搖,削弱伊斯蘭教的做法,支持世俗化的改革,最終使宗教界廣泛不滿,宗教界開始與國王出現分歧。

再加上經濟方面雖然有所成就,但是政治改革遲遲不願進行,也導致新興的社會階層極為不滿。可以說巴列維王朝的白色革命已解決土地問題,實現耕者有其田為最終目的。經濟發展也獲得了長足進步,政治世俗化民主化也都在進行,但是改革並非真正承自於一套體系,而且不可持續,也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經濟問題。經濟只要出問題,那麼很多政策都可以被政敵利用,給一個通敵賣國,聚斂財富的帽子。當宗教領袖贏得了國家統治權以後,所謂的通敵賣國和聚斂財富,並沒有消失。

只是換成了另一個為國民發展的帽子,繼續售賣國家資源。

這無關乎誰是奸細,誰是民族叛徒?

而是伊朗根本沒有自己的可以在世界上用於交換的硬通貨,除了石油。不論是之前的巴列維王朝還是如今的伊朗,其實都在解決經濟問題,只要經濟不出大問題,能夠實現基本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俗話還是民主化,還是宗教化?彷彿伊朗的民眾都可以去忍受。


世界史圖鑑


近些年,隨著伊朗局勢的緊張,國內媒體又颳起了一股巴列維王朝翻案風,更有網友以照片視頻做證據,試圖證明巴列維時代伊朗人民生活幸福,霍梅尼上臺完全是忽悠的產物。

不可否認,巴列維時代,伊朗的確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社會管制整體較為鬆散,百姓言論較為自由,與美國等西方世界的國家也較為友好,等等。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德黑蘭的女大學生,可以不戴頭巾,可以穿泳裝。但如果把那個年代的伊朗看作是生活富裕、民主自由的天堂,就大錯特錯了 。

其實審視我們國家的歷史,也會有這樣的錯覺,比如說大美女林徽因,生於1904年,穿著西化,打扮入時,可謂民國時期的一朵紅牡丹,但如果你到鄉下尋尋,1930年以前出生的老人家,不少都裹了小腳,日慕鄉關的小姑奶奶,出生於1922年,前年才過世,就是個典型的小腳老太太,哪能如林一般跑跑跳跳自由自在。

再比如說民國時期那些風流才子們,像徐志摩、胡適,不是留學英國,就是留學美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可要知道,民國時期,識字率不超過5%,英語更是聽都沒聽過,縱然他們學究天人,又能代表幾分國家知識水平。

巴列維時代的伊朗,就是這麼個情況!

禮薩汗是巴列維王朝的創立者,他原本是愷加王朝波斯哥薩克旅的一名官員,後來大權獨攬,1925年他廢除了愷加王朝統治者艾哈邁德沙·卡扎爾,開啟了伊朗新時代。

彼時的伊朗,尚未發現原油,就是個土地貧瘠的窮地方,國際地位低下,禮薩汗繼位後,大力推進現代化,建立學校、醫院,發展工業,並選送大批孩童到西方留學,可以說,他對伊朗是有貢獻的。

但禮薩漢卻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站錯隊。

出於雅利安人血統的緣故,禮薩漢與納粹德國走得很近,二戰爆發後依然保持曖昧關係,並拒絕驅逐德國人,這讓站在另一側的英國和蘇聯大為不滿,1941年6月英國蘇聯聯手入侵伊朗,逮捕了禮薩汗並將他流放,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

小巴列維上臺後,很快遭遇第一場危機,二戰結束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伊朗也掀起了一股君主立憲熱潮,以摩薩臺為首的立憲派妄圖取代巴列維王朝,掌控權力,危急關頭,小巴列維聯合英美等國家,擊敗了競爭對手。

重掌權力的小巴列維認定,保持傳統的伊朗很難適應現代化的要求,要想改變國家面貌,更好控制權力,就必須學習凱末爾的土耳其,對伊朗來一場自上而下的世俗化改革。

1962年伊朗發起“白色革命”,這一名稱起源於德國的社會改革運動,本意在於打破舊有傳統,實現國家現代化,其政策包括:

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均應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2.全部森林屬於國家所有。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4.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應由勞資雙方分享。5;修改選舉法,準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6.要建立一支知識分子大軍,凡是應服兵役的高級中學畢業生,均可擔任教師。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8.要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9.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10.全部水利資源屬國家所有。11.制定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12.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從字面上看,政策對國家和百姓都是非常有利的,佔據絕對數量優勢的老百姓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飽受宗教迫害的婦女獲得了政治權利,提升國家建設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改革開始後,也的確取得了很多炫目的成就,例如: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14.3%,1974年更是高達40%。1977年,伊朗人均收入達到2200美元,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此外,在交通、電信、電力、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領域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小學入學人數僅有27萬,到1977年已超過1000萬。文盲也從85%下降到55%。1977年,有65%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但這一改革從實施之日起,就問題不斷。

先是土地,雖然政策說得很好,但老百姓並沒有獲得貨真價實的土地,而是以股份的形式佔有。這導致許多百姓放棄土地,來到城市謀取生計,而伊朗社會的工業發展水平滯後,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這就導致許多農民轉化為流動人口,對社會治理構成嚴重挑戰。

其次是既得利益階層橫加阻撓,他們不願放棄到手的權益,利用改革的機會大發橫財,並與官員們沆瀣一氣,賺取腐敗收益,導致伊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經濟改革是一個方面,禮薩漢還希望通過改革削弱伊朗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作為伊斯蘭什葉派的大本營,伊朗宗教勢力十分龐大,隱隱影響到國家政權,禮薩漢一方面寄望通過改革,削減宗教勢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揚波斯文化,妄圖藉助國家傳統文化打破宗教勢力對國家政治的干預,重塑伊朗國家文明。

這就導致伊朗宗教勢力十分仇視巴列維改革,他們利用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與巴列維新政作對,並鼓動百姓反抗巴列維王朝,尤其是德高望重的神職人員霍梅尼,藉機煽動叛亂,在被流放海外後依然沒有中斷與國內宗教勢力的聯繫,不斷製造事端。

而美國對伊朗問題缺乏戰略眼光,一方面他們通過與巴列維王朝的良好關係從美伊關係中獲利,另一方面他們又不願意違背自身價值觀,介入到伊朗內部權力爭鬥,所以對霍梅尼宗教勢力的急速發展視而不見,在巴列維王朝落難的危急關頭置身事外,可以說,美國的態度是巴列維王朝倒臺的最後一根稻草。

反觀同時代的韓國新加坡,利用集權主義的優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伊朗的資源稟賦和國際環境,都要優於韓國新加坡,但他們卻沒有把握住改革的方向,進而迷失在社會內部的矛盾中,究其原因,還是掌權者對改革的設定缺乏前瞻性,低估了改革的難度,加之中東地區強大的宗教勢力,最終功敗垂成。

從某些角度來看,白色革命的失敗倒是與中國的“戊戌變法”有幾分類似,都是傳統國家面對現代文化衝擊選擇自上而下的變革,卻都因為傳統勢力的阻撓走向失敗。

一個文明古國想要在短期內邁入現代化是十分困難的,歷史越是悠久,傳統越是強大,改革起來就越是困難,究其原因,還是原有文化的慣性太大,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變革。中國的改革,也是個漸進的過程,鴉片戰爭,我們認識到器物的落後,甲午戰爭,我們意識到制度的不足,辛亥革命,讓我們明白,文化還是阻撓社會進步的根本。

伊朗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伊朗傳統文化積澱深厚,加之宗教勢力盤根錯節,想要改變,困那重重,如果是在戰爭時代,或者外患強烈的時期,還能挾持權力,做強行變革,但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國際國內環境總體還不錯,上上下下沒有意識到改革的迫切性,動力不足,只靠君主個人意願,根本不足以推動一場全民族的改良運動。

其次是宗教勢力,中東國家,或多或少都受制於宗教勢力的影響,區別在於有些國家政權與宗教勢力相處的較為和諧,或者用強力手段壓制對手,亦或是本身就是宗教勢力的代表。伊朗反其道而行之,寄望於通過早已消失的波斯文化,來取代伊斯蘭。這在國民素質較為低下,宗教勢力強大的伊朗,幾乎是自尋死路。而巴列維對宗教的態度十分粗暴,他甚至公開咒罵教士為“蛆蟲”,這些都讓政治對手們恨之入骨。

對普通百姓來說,世俗化只是上層政治人物的一場遊戲,他們更多關係自己的口袋,過得好就跟你走,過得不好就改弦易張,一旦改革遭遇困境,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最大的反對派。前文提及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大學生自由開放,但這些僅僅侷限在大城市和大學中,廣大百姓並沒有從改革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反倒讓他們見識到了上層的奢華腐敗,進而仇視改革,認為正是這種不切實際的做法,損害了伊朗社會的風氣。

而改革後的伊朗,為了釋放社會活力,大力放松管制,讓反對派有了生長的空間,一旦有風吹草動,他們立馬跳出來煽風點火。這也印證了托克維爾的說法:一個政權最危險的時刻,就是改革開始的時候。

巴列維國王雖然是權力場上的老手,但面對錯綜複雜的局面,他應對失措,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查出罹患癌症,疾病讓他失去了銳意進取的勇氣,當反對派風起雲湧的起來反抗,巴列維國王聽之任之,也許他已經看到了失敗的命運,不願國民因此做無畏的流血犧牲。



日慕鄉關


伊朗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發展得好好的,可是為什麼霍梅尼要發動所謂的“伊斯蘭革命”,而把巴列維王朝推翻了呢?

(伊朗末代國王和王后。)

這可以解釋為與人民密切聯繫的宗教勢力,向與人民隔膜的世俗勢力的反攻倒算,並且宗教勢力勝利了。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從經濟總量的邁進,和世俗化的進度來說,無疑是成功的。然而,套用今天的中國🇨🇳的一句流行語來說,就是巴列維王朝的“白色革命”所結出的果實,“改革成果並沒有與人民共享。”伊朗版巴列維王朝的改革開放,它所取得的大多數成果,都是落到了以國王為首的權貴階層的腰包之中去了。而廣大的中下層人民群眾,他們所得到的實惠其實是很少的。廣大的中下層人民群眾對巴列維王朝的不滿,又被對世俗化極其不滿的教士階層中的保守勢力所利用,因此而成為了為教士階層火中取栗的急先鋒。

(“革命”前的伊朗。)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伊斯蘭世界,宗教勢力往往享有很大的政治和經濟特權,它甚至在很多的時候能夠影響國家的走向。而宗教作為人類意識形態的一個特殊現象,往往都能夠紮根於大眾的頭腦之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見而不能拔除。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宗教的思維同樣的在中下層群眾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因此,本來就對現實極其不滿的伊朗中下層群眾,就迅速的接受了狡猾奸詐的教士階層的蠱惑,走向街頭為了教士階層的利益而戰。同時,教士階層也乘此機會忽悠美國🇺🇸,說“在我們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後,美國在伊朗的權益將不會受到任何的損害。”而本來就對巴列維王朝心懷不滿的美國政府,就相信了伊朗教士階層對它的許諾,淡漠無情地拋棄了巴列維王朝,放棄了對它的支持。

(“革命”時期,“革命者”槍殺國王的支持者。)

(聽信教士階層蠱惑的伊朗愚民。)

(“革命”時期的伊朗街頭運動,千百萬愚昧無知的伊朗愚民,紛紛走向街頭為教士階層衝鋒陷陣、火中取栗。)

於是,在內外交困中,巴列維王朝倒臺了,伊朗教士階層攫取了伊朗的國家政權,伊朗教士階層所苦苦盼望的“伊斯蘭革命”取得了成功。而伊朗的世俗化勢力、伊朗愚昧無知的中下層群眾、輕信了教士階層忽悠的美國政府,則成為了伊朗的“伊斯蘭革命”的最大的輸家。

(霍梅尼老兒竊取了伊朗的國家政權。圖片來源於網絡,著作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山野耕樵


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波斯開啟現代化改革,包括政教分離、置產興業、發展教育、文官制度等,對外堅定地維護民族權利和國家利益。

1935年,波斯正式更名伊朗,繼續實施世俗化改革。二戰爆發後,伊朗以“中立”地位暗賭德國獲勝,以便借力驅逐英蘇(沙俄的繼承者)兩大外來殖民者。1941年8月,兩國又一次從南北出兵,逼走老國王,21歲巴列維繼位。二戰後,美國助推英、蘇勢力退場,自己填補“真空”。1953年,CIA策動政變推翻代表民族主義的摩薩臺政府,伊朗成為美國推行中東政策的中堅,美默許伊朗研發核技術,出售當時最先進的F-14戰機。

巴列維60年代在國內實施“白色革命”計劃,大力推進國家現代化,實行土改,賦予婦女選舉權等,遭到霍梅尼的激烈反對,理由是破壞了宗教領導人的傳統影響,世俗權威取代宗教權力。1963年,巴列維逮捕霍梅尼,後在宗教界一致抗議下將其放逐(定居伊拉克納傑夫)。據稱霍梅尼離境時喃喃自語:看看人民將聽誰的,聽我的,還是聽國王的。

1974年,伊朗成功舉辦德黑蘭亞運會,GDP達到與西班牙相仿水平,波斯繁榮昔日重來?

福兮禍所伏,急進的現代化、世俗化嚴重觸犯宗教勢力和地主階層的利益,對美“一邊倒”傷及民族感情,伊朗人素以濃郁的宗教感情、強烈的民族熱情著稱。

1974年後,油價漲了3倍,國王被滾滾美元衝昏頭腦,一意修改發展計劃,意欲成為“世界第五工業國”,把經濟轉移到發展重工業和強軍上,預算從20億美元激增至500億,結果是通貨膨脹來了。

70年代後期,國家經濟停滯,社會矛盾激化,異族離心顯現,國王則日趨專制獨裁,王室為代表的統治階層貪汙腐化。流亡國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振臂一呼,國內應者如雲,軍隊變“中立”,美國露曖昧。1979年2月,霍梅尼與巴列維地位互換,世俗伊朗一朝而成宗教國家。美國也為西方干涉史付出代價,住德黑蘭大使館52名外交官被扣444 天,國家顏面喪盡,在伊利益歸零,“一次別離”長達40年仍看不到盡頭。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1963年1月公民投票中95%支持“白色革命”計劃,1979年伊朗人以同樣的投票比例贊成恢復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ruixuezhaofeng


伊斯蘭革命發生在1979年,當時巴列維王朝背靠美國,對伊朗現代化有所推進。但是巴列維王朝依舊是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政治制度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嚴總不平衡,再加上週圍都是民主國家,對伊朗的影響也不小。這種泛革命的思想在伊朗底部形成,所以霍梅尼能革命成功。

1、革命的必然性

伊朗所謂的現代化,也只是國王一個人的現代化。國王追求現代化進程,但也不願意放棄封建的專制統治手段,這是導致伊斯蘭革命的主要原因。

伊朗人民的收入逐漸的提高,民主的思想也逐漸被人們接受,但是腐朽的封建統治就和社會格格不入。國王的封建統治不斷加強,而與之對應的封建經濟基礎卻日益薄弱,這種經濟與制度的不平衡,也就是民主和封建的對立,最終只會導致革命的爆發。

2、霍梅尼的個人能力

霍梅尼是伊朗什葉派宗教首領,他多次領導伊朗宗教民眾,反對政府削弱伊斯蘭教地位的鬥爭,還遭到14年的流放。霍梅尼的宗教思想讓他把家仇上升為國恨,再加上長期以來,英國】蘇聯對伊朗的瓜分,戰後美國對伊朗的過分干預。種種原因的綜合,使得伊朗國內矛盾重重,霍梅尼的宗教極端思想在民間也有很大的市場,這種思想逐漸在底層民眾間形成一股強大的反政府武裝暗流。

霍梅尼將宗教和政權相結合,他認為人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正確的路,通往真主和天堂,另一條路是錯誤的,會走向地獄和撒旦。他還說,一般人無法區分這兩條路,只有在真主的啟示下或是先知的引導下才能找到。而先知就是政治首領,他是奉真主的命令來引導人們通往天堂的。霍梅尼極力反對政教分離,他認為這是西方大國意圖削弱伊斯蘭教的一種陰謀。

霍梅尼反對君主專制,他以 反巴列維斗士自居,他利用自己的宗教首領身份,向民眾宣傳宗教主張和政治思想。當霍梅尼被當權者鎮壓、迫害、流放之時,被人們視為反抗封建統治的英雄。這樣一來,霍梅尼的政治資本更加雄厚,在民眾的心目中形象也越來越高大。


老蟲


〇巴列維王朝沒有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如果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會被霍梅尼振臂一呼,而頃刻垮臺麼?連國王巴列維著力“強化丶改造”龐大的軍隊都會不支持他嗎?什葉派教派的領袖們只是順勢而為。

〇巴列維的“經濟改革”,是按美國開的“藥方”進行改革的,脫離伊朗國情與實際,大多數老百姓最終沒有得到實惠。歷史證明:凡是按美國“藥方”搞改革的,都是失敗的。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按美國的“休克療法”改革,從世界第2大經濟體“改”到經濟崩潰。拉丁美洲的絕大多數國家,按美國“藥方”改革,200多年來沒有成功的,至今仍在“惡性循環”中掙扎。如今所謂巴列維王朝的“改革成果”,都是掌握話語權的西方媒體“宣傳”的,其他人“照抄照搬”丶“鸚鵡學舌”而已。

〇巴列維因為極度親美,被伊朗宗教領袖釦上了“叛國者”丶“美國傀儡”及“宗教叛逆者”的帽子,而遭到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伊朗人民的唾棄。

〇美國出於自身利益,在巴列維王朝存亡最關鍵的時刻,國王巴列維受到美國的“誤導”,最終被美國當作“棋子”拋棄。


趙凡丁201


明顯就是因為發展得不好才會被革命!當時的巴列維王朝奉行的是絕對親美的策略,任由美國在國內橫行,造成天怒人怨,這才有了霍梅尼的革命。

美系殖民地一般都會碰到以下兩個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美國企業在當地直接掠奪資源造成嚴重生態破壞,我們都知道伊朗有的是石油,而原油開採後並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經過提煉的,這個提煉過程是充滿汙染的。當時的企業在伊朗建立了原油初級加工廠,把附加值高的輕質油提煉出來,再把廢渣留在伊朗,直接造成當地嚴重環境汙染(現在伊朗是直接出口原油,不許他國在伊朗國內提煉),伊朗人沒有享受到石油貿易帶來的福利卻要承受開採石油帶來的惡劣環境問題。這個問題同樣出現在委內瑞拉,查韋斯也是在這種情況下成功推翻前政府建立的政權。

其次,資本傾銷。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他會向全球傾銷商品,美國大米一斤兩美分,美國豬肉0.4美元,美國的各種工業農業產品價格都非常便宜,這直接衝擊了當地的市場(美國的殖民地不能設關稅),使得當地的農民跟工廠破產(很矛盾)。失業率高居不下。


優己


腐敗無能的巴列維王朝,只因為是西方國家傀儡,所以,西方媒體不斷美化、炒作。


天若有情天也會老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宗教問題。有其當時的國內,國際的政治因素影響,不是三言兩語能闡述清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