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巴列维王朝发展好好的,为何霍梅尼要革命?

July-黄小晶




确实伊朗发展的好好的,为何他霍梅尼要革命?所以美国就封锁打压了伊朗40年,新伊朗建立的第二年,美国就挑唆萨达姆对伊朗发动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随后又以强大的战略威慑逼迫伊朗发展核武器,又遭到安理会十多年的严厉制裁。直到伊核协议生效,伊朗仅仅获得了三年的发展机遇,又遭到美国的极限制裁和战争临界军事威胁,所以伊朗发展的就不好了。




如果没有美国给伊朗制造的,长达八年的两伊残酷战争,和美国在战争中任中偏袒伊拉克,团灭了伊朗海军,以及多年的军事威慑,伊朗也不会冒着国被国际制裁的霉运,去发展什么鸟儿核武器,伊朗的发展机遇就不是3年,而是30多年。这种条件下的伊朗会是个什么状态?在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下,伊朗在中东,在世界会是个什么地位?与作为美国附庸的巴列维时代相比哪个更好?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美国及其仆从与世界的平判理所当然的会截然相反。




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追求的目标就是这种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不被美国剥削限制的经济发展,自由民主的国家体制,富裕祥和的人民生活,这应该是一个十分正常的,任何现代人都必然追求的这还十分现实的目标,有错吗?





但在美国人看来这当然是个极端的错误!巴列维时代虽然作为美国的附庸,堂堂8000万波斯人口的中东大国,却没有任何地位和影响力,虽然这个庞大的石油资源由美国控制,这个拥有70万军队的伊朗也没有富强起来,虽然巴列为的独裁专制,7千万什叶派穆斯林教众,8000万国民没有自由民主的人权,但至少处在这种条件下的伊朗是安全的,有美国老大的“保护”,他人谁敢染指伊朗?






人各有志,道不同选择的活法也不同,做鸡头不做凤尾,霍梅尼振臂一呼天下归心,连巴列维手下的70万军队也都跟谁霍梅尼独立自主,自由民主去了。那个甘愿做奴才的巴列维只能带着一家老小,还有上千亿美元的伊朗民脂民膏仓皇逃跑,头号到强权的羽翼之下继续当奴才去了。伊朗的现在不好,却不代表永远不好,那个强权战争边缘的军事施压,已经被这个不好却独立自主的伊朗,接连两次打了两个满脸花流鼻血,却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那个世界霸主的地位首先在伊朗面前崩溃了。




地位崩溃的霸主就成了被扯掉画皮的纸老虎,首先失去了海湾局势的主导权,被他当做屁股垫着的伊拉克、当做提款机却不负责保护的沙特和海合会土豪,也都不服霸主的控制纷纷主动要和伊朗化敌为友,他们要合作共赢,伊朗的周边战略环境被大大改善了,再加上国际正义的鼎力支持,美国对伊朗那个极限制裁政策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伊朗的经济情况也正在逐渐的好起来,而且不容置疑的未来会更好,但这种情况在美国看来才却实更不好了。


铁岭锋


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在伊朗的历史上很尴尬。有人说伊朗进行世俗化改革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时期就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又有人说巴列维王朝时期是美国的走狗,给伊朗带来了很多国家利益方面的损失。这一系列的问题,我都不想深谈。只想客观地从巴列维王朝的兴起覆灭以及其功绩过失作出基本评价。

首先我们说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必然不可忽视的就是白色革命,在这个王朝的白色革命之下,伊朗的乡村占据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确实出现了动摇,并且这种动摇,不是使国家混乱的,而是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加速伊朗的经济发展,而伊朗的传统旧有的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而且是积极的变化。

只是巴列维王朝在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了长足的一步,但是在政治领域却十分保守继续强化君主专制。经济基础并没有因为其发展而改变上层建筑,这使得很多新兴的社会阶层无力分享政治权利,政治并未民主,最终王朝被社会力量所摧毁。但是这种摧毁又并非因为发展到中气十足的资产阶级以及新兴阶层,而是被伊斯兰宗教领袖夺取了果实。


对于巴列维王朝的覆灭很多人都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多种假设比如说霍梅尼的阴谋论,伊斯兰解释说,国王改革失败论和多因素说。

其实巴列维王朝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一个王朝的灭亡,绝对并非一个人的阴谋和失误就能够导致的。多因素说其实较为合理,但也不乏掩盖一些问题的实质。王朝是相对成功的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经济建设以及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都比较成功,并且在短时间内以和平的方式使国家实现世俗化和现代化同时并举的国家战略,但是这个国家却在短时间内推翻,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那么这个封建王朝在伊朗历史上究竟有什么贡献呢?

首先我们要强调的便是王朝存续期间的白色革命。在白色革命之前,封建生产关系在伊朗农村占据统治地位。地主占全国人口的1%,却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王室,清真寺和政府占有27%,而农户总数占比99%的普通农民却只有17%的土地,这是伊朗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通过一年的辛勤劳作,连自己都喂不饱。而地主则可以依靠自己的土地,以及压迫民众获得整个国家生产总值80%的收入。巴列维在继承王位之初,除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之外,便开启了这场伟大的土地改革,将统治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改变伊朗落后的农业生产。

一直到现在,伊朗农业的基本政策都是巴列维制定的,只有小幅修改。50年代初巴列维土地改革,首先出售了自己的土地,王室的土地,以及部分私有土地。在1958年20万公顷的耕地降低20%的价格受给2.5万户农民。并且为农民提供低息,甚至零息贷款。也就是用自己的钱给民众买自己的土地,从而赢得底层民众的爱戴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农民有了土地便不再依附于特权阶层。国王也以此打压了,贵族加强了自己在中央的统治。当然,这场改革并不彻底,但足以使巴列维王朝的经济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随后的1962年,巴列维又制定了新的土地改革法案,一个人拥有的土地必须限制在一个村庄的土地之内,超出部分必须出售给政府。1965年,实施土地改革法案的附加条款,土地改革前实施分成制的地区,地主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缩减至200公顷,超出

  1. 或已出租给农民的方式30年以上

  2. 或者相互接受价格较低廉的方式售给农民

  3. 或者按照传统的分配收入的方式划给地方

  4. 又或者农民与地主建立联合体,土地所有权归地主而耕种和使用权归农民

  5. 宗教机构下的土地也包含在内

这几种方式并非是因为巴列维在土地改革期间多次反复而是针对不同地区做出的不同改革措施。

在1968年伊朗的议会要又通过新的土地法案,确保农民的土地耕作权和所有权获得法律的保护,并破坏村庄的自然组合,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为此建立大规模的农场和企业推广农业机器,引进外资。直到1971年,这场土地改革正式完成。当时的巴列维王朝可以毫不掩饰地声称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是土地的所有者。

但实际情况确实并不尽如人意,并不是说改革的幅度和成果不大,而是没有真正的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虽然得到了土地,但也只是有租佃权的农民获得土地,没有租佃权的农民依然排斥在改革之外,这并非是巴列维王朝不想做。而是当时各方面的社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改革并非成体系。原来的特权阶层和地主不希望民众获得土地而已,经获得土地的民众又不希望自己的土地因为更多的平民分配而变少。

所以获得土地的农民,在土地到手之后转眼变成了地主。

即便他所掌握的土地很小,他也不愿意这场改革给更多的无地农民以土地,以防被这一土地改革继续深入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但是这在巴列维王朝的统治者看来,并没有引起相关重视。而且有一些农民获得的土地也并非优质土地,并没有解决之前的贫困。但是这场改革的优势也不容忽视,这场土地改革使得伊朗巴列维王朝的伊朗获得了社会结构上的改变。

农民获得了土地,总比之前完全依附于特权阶层好的多,同时这场土地改革也催生了伊朗内部社会新阶层的出现。不仅限制了世俗贵族宗教贵族也受其限制,整个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国内的土地已经不受个别特权阶层的主导。土地改革的成果是50%的可耕地转移到了70%的乡村人口手中。这一比例在当时的中东地区是最高的。可见依然有主要部分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而且乡村建设也出现突出成就建立乡村的议会法院,合作社,卫生队,开发队,根除了地主和地方势力对乡村统治的把控。

最起码在基层,这个王朝在逐渐民主化,社会主义化,资本主义化。

巴列维王朝本身是封建王朝,但是又致力于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又希望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避免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而引进一些社会主义的经营方式。短期内确实取得了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各个行业欣欣向荣的现象。但是政治改革和摸索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尤其是国家开支。

在军事方面当时的伊朗军队总数竟然是英国的两倍。

并且向美国贷款大量的援助用于军事建设,军费预算逐年增加。巅峰时期,甚至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以上。而且传统的封建王朝的官僚机构太过硕大也使得很多官僚化的职业吸纳了总人口适龄就业总数的一半。包括城市政府等国家职位。这些人都需要国家从财政当中划拨,但是收入却迟迟不见增长,只得依靠向美国贷款以及售卖自己的石油资源维持。在这一情况之下,王朝依然选择扩大社会福利包括医疗学生入学养老,以及住房。

从而导致最后因经济问题而造成的政治动荡。同时又使得一系列社会的诱发问题,使巴列维王朝不得不加大对民众的管控。在国内问题出现之后,巴列维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又实施党禁,反对一切反对派的政治活动,而在反对党派当中既有代表旧贵族的,也有代表城市平民的,也有代表农民的。王朝的统治因此而受到根本动摇。

同时宗教界长期以来在伊朗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宗教界的支持之下,巴列维王朝建立,但是实行世俗化的改革,削弱宗教在伊朗社会的影响。

这又使得宗教界与这个王朝决裂,尤其是没收宗教土地,更惹怒了宗教的全体人员。在乡村建立各种民主化的设施和机构例如说乡村法庭,更使得宗教在民间的基础受到动摇,削弱伊斯兰教的做法,支持世俗化的改革,最终使宗教界广泛不满,宗教界开始与国王出现分歧。

再加上经济方面虽然有所成就,但是政治改革迟迟不愿进行,也导致新兴的社会阶层极为不满。可以说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已解决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为最终目的。经济发展也获得了长足进步,政治世俗化民主化也都在进行,但是改革并非真正承自于一套体系,而且不可持续,也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经济问题。经济只要出问题,那么很多政策都可以被政敌利用,给一个通敌卖国,聚敛财富的帽子。当宗教领袖赢得了国家统治权以后,所谓的通敌卖国和聚敛财富,并没有消失。

只是换成了另一个为国民发展的帽子,继续售卖国家资源。

这无关乎谁是奸细,谁是民族叛徒?

而是伊朗根本没有自己的可以在世界上用于交换的硬通货,除了石油。不论是之前的巴列维王朝还是如今的伊朗,其实都在解决经济问题,只要经济不出大问题,能够实现基本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俗话还是民主化,还是宗教化?仿佛伊朗的民众都可以去忍受。


世界史图鉴


近些年,随着伊朗局势的紧张,国内媒体又刮起了一股巴列维王朝翻案风,更有网友以照片视频做证据,试图证明巴列维时代伊朗人民生活幸福,霍梅尼上台完全是忽悠的产物。

不可否认,巴列维时代,伊朗的确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社会管制整体较为松散,百姓言论较为自由,与美国等西方世界的国家也较为友好,等等。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德黑兰的女大学生,可以不戴头巾,可以穿泳装。但如果把那个年代的伊朗看作是生活富裕、民主自由的天堂,就大错特错了 。

其实审视我们国家的历史,也会有这样的错觉,比如说大美女林徽因,生于1904年,穿着西化,打扮入时,可谓民国时期的一朵红牡丹,但如果你到乡下寻寻,1930年以前出生的老人家,不少都裹了小脚,日慕乡关的小姑奶奶,出生于1922年,前年才过世,就是个典型的小脚老太太,哪能如林一般跑跑跳跳自由自在。

再比如说民国时期那些风流才子们,像徐志摩、胡适,不是留学英国,就是留学美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要知道,民国时期,识字率不超过5%,英语更是听都没听过,纵然他们学究天人,又能代表几分国家知识水平。

巴列维时代的伊朗,就是这么个情况!

礼萨汗是巴列维王朝的创立者,他原本是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的一名官员,后来大权独揽,1925年他废除了恺加王朝统治者艾哈迈德沙·卡扎尔,开启了伊朗新时代。

彼时的伊朗,尚未发现原油,就是个土地贫瘠的穷地方,国际地位低下,礼萨汗继位后,大力推进现代化,建立学校、医院,发展工业,并选送大批孩童到西方留学,可以说,他对伊朗是有贡献的。

但礼萨汉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站错队。

出于雅利安人血统的缘故,礼萨汉与纳粹德国走得很近,二战爆发后依然保持暧昧关系,并拒绝驱逐德国人,这让站在另一侧的英国和苏联大为不满,1941年6月英国苏联联手入侵伊朗,逮捕了礼萨汗并将他流放,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

小巴列维上台后,很快遭遇第一场危机,二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伊朗也掀起了一股君主立宪热潮,以摩萨台为首的立宪派妄图取代巴列维王朝,掌控权力,危急关头,小巴列维联合英美等国家,击败了竞争对手。

重掌权力的小巴列维认定,保持传统的伊朗很难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要想改变国家面貌,更好控制权力,就必须学习凯末尔的土耳其,对伊朗来一场自上而下的世俗化改革。

1962年伊朗发起“白色革命”,这一名称起源于德国的社会改革运动,本意在于打破旧有传统,实现国家现代化,其政策包括:

1.废除佃农制,凡是大地主占有的土地,均应重新分配给农民所有。2.全部森林属于国家所有。3.将所有政府经营的工业企业出售给合作社和个人。4.这些出售的企业所获利润,应由劳资双方分享。5;修改选举法,准备实行普选,特别是妇女都要参加普选,6.要建立一支知识分子大军,凡是应服兵役的高级中学毕业生,均可担任教师。7.要建立一支由各科医生所组成的卫生工作者大军,到农村去进行免费医疗工作。8.要建立一支促进农业发展的大军。9.在所有的农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10.全部水利资源属国家所有。11.制定全国性城乡建设的规划。12.改组所有政府机关,行政权力下放,并全面改进国民教育。

从字面上看,政策对国家和百姓都是非常有利的,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老百姓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饱受宗教迫害的妇女获得了政治权利,提升国家建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始后,也的确取得了很多炫目的成就,例如:1971年到1973年,伊朗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14.3%,1974年更是高达40%。1977年,伊朗人均收入达到2200美元,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此外,在交通、电信、电力、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领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小学入学人数仅有27万,到1977年已超过1000万。文盲也从85%下降到55%。1977年,有65%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但这一改革从实施之日起,就问题不断。

先是土地,虽然政策说得很好,但老百姓并没有获得货真价实的土地,而是以股份的形式占有。这导致许多百姓放弃土地,来到城市谋取生计,而伊朗社会的工业发展水平滞后,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这就导致许多农民转化为流动人口,对社会治理构成严重挑战。

其次是既得利益阶层横加阻挠,他们不愿放弃到手的权益,利用改革的机会大发横财,并与官员们沆瀣一气,赚取腐败收益,导致伊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经济改革是一个方面,礼萨汉还希望通过改革削弱伊朗宗教势力的影响力。作为伊斯兰什叶派的大本营,伊朗宗教势力十分庞大,隐隐影响到国家政权,礼萨汉一方面寄望通过改革,削减宗教势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扬波斯文化,妄图借助国家传统文化打破宗教势力对国家政治的干预,重塑伊朗国家文明。

这就导致伊朗宗教势力十分仇视巴列维改革,他们利用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与巴列维新政作对,并鼓动百姓反抗巴列维王朝,尤其是德高望重的神职人员霍梅尼,借机煽动叛乱,在被流放海外后依然没有中断与国内宗教势力的联系,不断制造事端。

而美国对伊朗问题缺乏战略眼光,一方面他们通过与巴列维王朝的良好关系从美伊关系中获利,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违背自身价值观,介入到伊朗内部权力争斗,所以对霍梅尼宗教势力的急速发展视而不见,在巴列维王朝落难的危急关头置身事外,可以说,美国的态度是巴列维王朝倒台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观同时代的韩国新加坡,利用集权主义的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伊朗的资源禀赋和国际环境,都要优于韩国新加坡,但他们却没有把握住改革的方向,进而迷失在社会内部的矛盾中,究其原因,还是掌权者对改革的设定缺乏前瞻性,低估了改革的难度,加之中东地区强大的宗教势力,最终功败垂成。

从某些角度来看,白色革命的失败倒是与中国的“戊戌变法”有几分类似,都是传统国家面对现代文化冲击选择自上而下的变革,却都因为传统势力的阻挠走向失败。

一个文明古国想要在短期内迈入现代化是十分困难的,历史越是悠久,传统越是强大,改革起来就越是困难,究其原因,还是原有文化的惯性太大,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变革。中国的改革,也是个渐进的过程,鸦片战争,我们认识到器物的落后,甲午战争,我们意识到制度的不足,辛亥革命,让我们明白,文化还是阻挠社会进步的根本。

伊朗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伊朗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加之宗教势力盘根错节,想要改变,困那重重,如果是在战争时代,或者外患强烈的时期,还能挟持权力,做强行变革,但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国际国内环境总体还不错,上上下下没有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动力不足,只靠君主个人意愿,根本不足以推动一场全民族的改良运动。

其次是宗教势力,中东国家,或多或少都受制于宗教势力的影响,区别在于有些国家政权与宗教势力相处的较为和谐,或者用强力手段压制对手,亦或是本身就是宗教势力的代表。伊朗反其道而行之,寄望于通过早已消失的波斯文化,来取代伊斯兰。这在国民素质较为低下,宗教势力强大的伊朗,几乎是自寻死路。而巴列维对宗教的态度十分粗暴,他甚至公开咒骂教士为“蛆虫”,这些都让政治对手们恨之入骨。

对普通百姓来说,世俗化只是上层政治人物的一场游戏,他们更多关系自己的口袋,过得好就跟你走,过得不好就改弦易张,一旦改革遭遇困境,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反对派。前文提及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大学生自由开放,但这些仅仅局限在大城市和大学中,广大百姓并没有从改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反倒让他们见识到了上层的奢华腐败,进而仇视改革,认为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损害了伊朗社会的风气。

而改革后的伊朗,为了释放社会活力,大力放松管制,让反对派有了生长的空间,一旦有风吹草动,他们立马跳出来煽风点火。这也印证了托克维尔的说法:一个政权最危险的时刻,就是改革开始的时候。

巴列维国王虽然是权力场上的老手,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他应对失措,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查出罹患癌症,疾病让他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勇气,当反对派风起云涌的起来反抗,巴列维国王听之任之,也许他已经看到了失败的命运,不愿国民因此做无畏的流血牺牲。



日慕乡关


伊朗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发展得好好的,可是为什么霍梅尼要发动所谓的“伊斯兰革命”,而把巴列维王朝推翻了呢?

(伊朗末代国王和王后。)

这可以解释为与人民密切联系的宗教势力,向与人民隔膜的世俗势力的反攻倒算,并且宗教势力胜利了。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从经济总量的迈进,和世俗化的进度来说,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套用今天的中国🇨🇳的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巴列维王朝的“白色革命”所结出的果实,“改革成果并没有与人民共享。”伊朗版巴列维王朝的改革开放,它所取得的大多数成果,都是落到了以国王为首的权贵阶层的腰包之中去了。而广大的中下层人民群众,他们所得到的实惠其实是很少的。广大的中下层人民群众对巴列维王朝的不满,又被对世俗化极其不满的教士阶层中的保守势力所利用,因此而成为了为教士阶层火中取栗的急先锋。

(“革命”前的伊朗。)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伊斯兰世界,宗教势力往往享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它甚至在很多的时候能夠影响国家的走向。而宗教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一个特殊现象,往往都能夠扎根于大众的头脑之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而不能拔除。在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宗教的思维同样的在中下层群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本来就对现实极其不满的伊朗中下层群众,就迅速的接受了狡猾奸诈的教士阶层的蛊惑,走向街头为了教士阶层的利益而战。同时,教士阶层也乘此机会忽悠美国🇺🇸,说“在我们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后,美国在伊朗的权益将不会受到任何的损害。”而本来就对巴列维王朝心怀不满的美国政府,就相信了伊朗教士阶层对它的许诺,淡漠无情地抛弃了巴列维王朝,放弃了对它的支持。

(“革命”时期,“革命者”枪杀国王的支持者。)

(听信教士阶层蛊惑的伊朗愚民。)

(“革命”时期的伊朗街头运动,千百万愚昧无知的伊朗愚民,纷纷走向街头为教士阶层冲锋陷阵、火中取栗。)

于是,在内外交困中,巴列维王朝倒台了,伊朗教士阶层攫取了伊朗的国家政权,伊朗教士阶层所苦苦盼望的“伊斯兰革命”取得了成功。而伊朗的世俗化势力、伊朗愚昧无知的中下层群众、轻信了教士阶层忽悠的美国政府,则成为了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的最大的输家。

(霍梅尼老儿窃取了伊朗的国家政权。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山野耕樵


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波斯开启现代化改革,包括政教分离、置产兴业、发展教育、文官制度等,对外坚定地维护民族权利和国家利益。

1935年,波斯正式更名伊朗,继续实施世俗化改革。二战爆发后,伊朗以“中立”地位暗赌德国获胜,以便借力驱逐英苏(沙俄的继承者)两大外来殖民者。1941年8月,两国又一次从南北出兵,逼走老国王,21岁巴列维继位。二战后,美国助推英、苏势力退场,自己填补“真空”。1953年,CIA策动政变推翻代表民族主义的摩萨台政府,伊朗成为美国推行中东政策的中坚,美默许伊朗研发核技术,出售当时最先进的F-14战机。

巴列维60年代在国内实施“白色革命”计划,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实行土改,赋予妇女选举权等,遭到霍梅尼的激烈反对,理由是破坏了宗教领导人的传统影响,世俗权威取代宗教权力。1963年,巴列维逮捕霍梅尼,后在宗教界一致抗议下将其放逐(定居伊拉克纳杰夫)。据称霍梅尼离境时喃喃自语:看看人民将听谁的,听我的,还是听国王的。

1974年,伊朗成功举办德黑兰亚运会,GDP达到与西班牙相仿水平,波斯繁荣昔日重来?

福兮祸所伏,急进的现代化、世俗化严重触犯宗教势力和地主阶层的利益,对美“一边倒”伤及民族感情,伊朗人素以浓郁的宗教感情、强烈的民族热情著称。

1974年后,油价涨了3倍,国王被滚滚美元冲昏头脑,一意修改发展计划,意欲成为“世界第五工业国”,把经济转移到发展重工业和强军上,预算从20亿美元激增至500亿,结果是通货膨胀来了。

7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停滞,社会矛盾激化,异族离心显现,国王则日趋专制独裁,王室为代表的统治阶层贪污腐化。流亡国外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振臂一呼,国内应者如云,军队变“中立”,美国露暧昧。1979年2月,霍梅尼与巴列维地位互换,世俗伊朗一朝而成宗教国家。美国也为西方干涉史付出代价,住德黑兰大使馆52名外交官被扣444 天,国家颜面丧尽,在伊利益归零,“一次别离”长达40年仍看不到尽头。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1963年1月公民投票中95%支持“白色革命”计划,1979年伊朗人以同样的投票比例赞成恢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ruixuezhaofeng


伊斯兰革命发生在1979年,当时巴列维王朝背靠美国,对伊朗现代化有所推进。但是巴列维王朝依旧是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严总不平衡,再加上周围都是民主国家,对伊朗的影响也不小。这种泛革命的思想在伊朗底部形成,所以霍梅尼能革命成功。

1、革命的必然性

伊朗所谓的现代化,也只是国王一个人的现代化。国王追求现代化进程,但也不愿意放弃封建的专制统治手段,这是导致伊斯兰革命的主要原因。

伊朗人民的收入逐渐的提高,民主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但是腐朽的封建统治就和社会格格不入。国王的封建统治不断加强,而与之对应的封建经济基础却日益薄弱,这种经济与制度的不平衡,也就是民主和封建的对立,最终只会导致革命的爆发。

2、霍梅尼的个人能力

霍梅尼是伊朗什叶派宗教首领,他多次领导伊朗宗教民众,反对政府削弱伊斯兰教地位的斗争,还遭到14年的流放。霍梅尼的宗教思想让他把家仇上升为国恨,再加上长期以来,英国】苏联对伊朗的瓜分,战后美国对伊朗的过分干预。种种原因的综合,使得伊朗国内矛盾重重,霍梅尼的宗教极端思想在民间也有很大的市场,这种思想逐渐在底层民众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政府武装暗流。

霍梅尼将宗教和政权相结合,他认为人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正确的路,通往真主和天堂,另一条路是错误的,会走向地狱和撒旦。他还说,一般人无法区分这两条路,只有在真主的启示下或是先知的引导下才能找到。而先知就是政治首领,他是奉真主的命令来引导人们通往天堂的。霍梅尼极力反对政教分离,他认为这是西方大国意图削弱伊斯兰教的一种阴谋。

霍梅尼反对君主专制,他以 反巴列维斗士自居,他利用自己的宗教首领身份,向民众宣传宗教主张和政治思想。当霍梅尼被当权者镇压、迫害、流放之时,被人们视为反抗封建统治的英雄。这样一来,霍梅尼的政治资本更加雄厚,在民众的心目中形象也越来越高大。


老虫


〇巴列维王朝没有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会被霍梅尼振臂一呼,而顷刻垮台么?连国王巴列维着力“强化丶改造”庞大的军队都会不支持他吗?什叶派教派的领袖们只是顺势而为。

〇巴列维的“经济改革”,是按美国开的“药方”进行改革的,脱离伊朗国情与实际,大多数老百姓最终没有得到实惠。历史证明:凡是按美国“药方”搞改革的,都是失败的。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按美国的“休克疗法”改革,从世界第2大经济体“改”到经济崩溃。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国家,按美国“药方”改革,200多年来没有成功的,至今仍在“恶性循环”中挣扎。如今所谓巴列维王朝的“改革成果”,都是掌握话语权的西方媒体“宣传”的,其他人“照抄照搬”丶“鹦鹉学舌”而已。

〇巴列维因为极度亲美,被伊朗宗教领袖扣上了“叛国者”丶“美国傀儡”及“宗教叛逆者”的帽子,而遭到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伊朗人民的唾弃。

〇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在巴列维王朝存亡最关键的时刻,国王巴列维受到美国的“误导”,最终被美国当作“棋子”抛弃。


赵凡丁201


明显就是因为发展得不好才会被革命!当时的巴列维王朝奉行的是绝对亲美的策略,任由美国在国内横行,造成天怒人怨,这才有了霍梅尼的革命。

美系殖民地一般都会碰到以下两个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美国企业在当地直接掠夺资源造成严重生态破坏,我们都知道伊朗有的是石油,而原油开采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经过提炼的,这个提炼过程是充满污染的。当时的企业在伊朗建立了原油初级加工厂,把附加值高的轻质油提炼出来,再把废渣留在伊朗,直接造成当地严重环境污染(现在伊朗是直接出口原油,不许他国在伊朗国内提炼),伊朗人没有享受到石油贸易带来的福利却要承受开采石油带来的恶劣环境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委内瑞拉,查韦斯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成功推翻前政府建立的政权。

其次,资本倾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他会向全球倾销商品,美国大米一斤两美分,美国猪肉0.4美元,美国的各种工业农业产品价格都非常便宜,这直接冲击了当地的市场(美国的殖民地不能设关税),使得当地的农民跟工厂破产(很矛盾)。失业率高居不下。


优己


腐败无能的巴列维王朝,只因为是西方国家傀儡,所以,西方媒体不断美化、炒作。


天若有情天也会老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宗教问题。有其当时的国内,国际的政治因素影响,不是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