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普通老百姓知道秦始皇這個人嗎?古代老百姓知不知道一、二百年前的歷史?

左視覺丶Left


宋代的老百姓,是知道一千多年前秦始皇這個人的。一千多年前的事情都能夠知道,一二百年前的歷史,當然也能知道。

首先是通過先秦流傳的史籍知道秦朝歷史。

當年劉邦攻入咸陽時,蕭何首先就想到了保護典籍,將記載著秦國土地、人口、事件等內容的一大批文字資料搶救出來,使得這些珍貴史料免於戰火。通過這些史料,後來的人們可以瞭解秦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秦始皇的活動軌跡。

除了蕭何,還有個叫伏生的人,在秦朝時被立為博士。當秦始皇焚書時,他將一部珍貴的史書《尚書》藏在了牆壁裡,從而也躲過了秦火,在漢朝時重見天日,又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地流傳下來,通過這本書,也能使後來的老百姓瞭解到前朝的歷史。

其次是通過漢代編纂的史書知道秦朝歷史。

就像上面提到的伏生,他在秦朝當過官,瞭解秦國、瞭解秦始皇,當他在接下來的漢代擔任官員時,就可以將自己所知道的秦朝歷史進行記錄、傳播。漢文帝知道伏生壁藏《尚書》並加以傳播的事蹟後,專門派人到伏生家中,由伏生進行傳授,再由官方進行編纂整理後,在社會上推廣學習。

還有著名的司馬遷,編寫了紀傳體史書《史記》,對三千多年的歷史進行了詳細記錄。這本書從西漢時一問世,就成為全民必讀書,到了宋代,依舊流行,普通老百姓當然也可以從書中瞭解到秦國、秦始皇。

再有就是通過宋代史官、文化學者編纂的書籍知道秦朝歷史。

北宋時的司馬光,以官方名義,編寫了一本與《史記》並稱為“史家之絕唱”的《資治通鑑》,這本書文辭優美,描寫生動,還加入了作者的評論,讓讀者能詳細地瞭解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宋神宗即位後,還專門給書作了序,給予獎勵,所以這本書在全社會的傳播度也是相當高的,老百姓同樣可以通過這樣的書籍瞭解秦朝、秦始皇的歷史。

宋代還有一位大學者朱熹,一生著書無數,也為人們留下了許多珍貴史料。

所以,通過上述的分析,老百姓是能夠了解之前一二百年、一千多年的歷史。


月皎


這個問題很有趣味性,值得探討。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宋代的老百姓是知道秦始皇這個人的。當一個人的影響力大到某個程度,他的事蹟就會以各種途徑得以傳播,代代流傳。秦始皇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位長期佔據流量榜首的人物,統一六國、焚書坑儒、還有舉全國之力修建萬里長城,隨便拿出來其中一件,今天的我們都還在津津樂道。宋代距秦朝僅過了短短几百年,老百姓肯定是知道這位大人物的。

那麼,宋代普通老百姓知不知道一兩百年前的歷史呢?答案是知道的,古代雖然沒有網絡,信息不夠發達,但瞭解途徑依然很多,以下分四個方面詳述

1、官方記載,有圖有真相

首先要感謝史官,有了歷朝歷代的史官執筆的官方記載,我們才知道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提到澠池之會,大家都知道秦王讓趙王鼓瑟,並讓史官記錄的事,但據考證,秦朝時還沒有專門設置史官一職,當時負責記錄的可能是位“兼職人員。”

根據秦朝官制推測,秦朝兼職史官的應該是御史大夫,御使大夫負責掌管天下文書圖集、呈遞公卿奏章,頒佈皇帝詔令等,屬於皇家秘書。不要小看這些“兼職人員”發揮的作用,到了宋太宗下令編撰《太平總類》時,這些珍貴的資料就被收錄進去。宋太宗每天至少審閱三卷,工作量很大很辛苦,算是《太平總類》的總編審了,後來乾脆更名為《太平御覽》。這部奇書包羅萬象,其中皇親部,連秦始皇的相貌都記載的清清楚楚:“秦始皇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長八尺六寸,大七圍。”

2. 教育普及,從娃娃抓起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現在國學熱,啟蒙經典《三字經》不但在古代是必讀書目,現在還受不少年輕父母追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三字經》就是南宋一個叫王應麟的人編撰的。作為那個時代娃娃入學普及讀物,《三字經》明確記載“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可見只要略識幾個字的,這些歷史都是知道的。

3、樂府傳唱,口口相傳

對於沒進過一天學堂的人來說,也有途徑接觸到這些。如今最為人們熟知的漢代樂府,就是始發於秦代,通過歌詠傳唱,再現了大量當時的重要事件和生活場景。從秦到漢,如果不是宋代人民接過接力棒,跑完中間這一程,樂府是不可能傳承到漢代的。同時,歌詠的形式也更通俗易懂,便於流傳,所以,這也是宋代老百姓接觸歷史的一個重要途徑。


  • 4、野史八卦,戲曲演繹

    最後要說的野史八卦,戲曲演繹是老百姓最感興趣,也是最容易接觸到的。其中廣為人知的有孟姜女哭長城、秦始皇海外尋仙山等。這些秦朝典故在街頭坊間廣為流傳,有的還被戲班排成劇目,一代代流傳下去。可以說,宋代普通老百姓對一兩百年前的歷史可能不會深入全面地瞭解,但對一些重大事件是絕對知道的,甚至是耳熟能詳的。


每天讀點好玩歷史


宋代老百姓是一定知道秦始皇的。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這些都是口語相傳,與識字斷文沒多大關係。古時候,老百姓苦於服徭役,所以這個故事深入人心,把痛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朝廷,都咒罵到秦始皇的身上。

我們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人都知道有個《桃花源記》,陶淵明寫與世隔絕的桃花源中人嘆息道:仍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人是為避戰亂時,覓得此境的,而此境後人不復得焉,說明桃源根本不存在,但有一點是存在的,老百姓盼望一個統一的祖國,這對於一個生活在戰難的老百姓來說多麼重要,那時,懷念秦始皇統一中國也很自然。

無論是恨秦始皇也好,懷念他也罷,都說明後人是知道秦始皇這個人的。

我們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文人還是平頭百姓,都是愛國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對歷朝歷代興亡的故事,他們都會牢記於心,象紂王無道,姜子牙輔佐周朝,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李白醉酒,杯酒釋兵權,宋江起義,還有許多農民起義的故事,老百姓不可能象說書人那樣說過全貌,大多數人都略知一二。

我要說,老百姓都愛國,愛國就知曉祖國曆史的一些經典故事,經典故事中,秦始皇首當其衝。



故里雲


知道啊!知名的宋代的啟蒙讀本《三字經》就有……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當然……除開科考士子,大部分老百姓對於非熱門歷史、歷史人物基本只停留在三字經或傳說這一層面,秦始皇就屬於這一類,畢竟暴政的惡名洗不掉。老百姓更喜歡的是通俗化、戲劇化、符合封建時代價值取向的三國人物

,你應該是個有著深度獨立思考的漢語言文學的愛好者!

可以肯定,2500前老百姓的生活語言一定和現代漢語大不相同,因為不論是詞彙 語音 還是語法在這2500年內都發生了好多變化,在所有的語言要素中詞彙無疑是變化最快的!

但是,我也可以肯定,2500年前老百姓的生活語言也絕對不會是像你讀的諸如《戰國策》《史記》等文史作品的書面語言的語言體系!

因為,中國古代是“文言不一”的,這裡的“文”是指書面語,“言”是口頭語!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寫的文章,對於一個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不能理解的。即便是有人把文章朗讀出來,沒受過教育的老百姓也聽不懂文章的意思!所以,古代老百姓說話是不會用你讀到的詩文裡的書面語的!


花為悅己者容慕斯


宋代的老百姓,是知道一千多年前秦始皇這個人的。一千多年前的事情都能夠知道,一二百年前的歷史,當然也能知道。

首先是通過先秦流傳的史籍知道秦朝歷史。

當年劉邦攻入咸陽時,蕭何首先就想到了保護典籍,將記載著秦國土地、人口、事件等內容的一大批文字資料搶救出來,使得這些珍貴史料免於戰火。通過這些史料,後來的人們可以瞭解秦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秦始皇的活動軌跡。

除了蕭何,還有個叫伏生的人,在秦朝時被立為博士。當秦始皇焚書時,他將一部珍貴的史書《尚書》藏在了牆壁裡,從而也躲過了秦火,在漢朝時重見天日,又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地流傳下來,通過這本書,也能使後來的老百姓瞭解到前朝的歷史。

其次是通過漢代編纂的史書知道秦朝歷史。

就像上面提到的伏生,他在秦朝當過官,瞭解秦國、瞭解秦始皇,當他在接下來的漢代擔任官員時,就可以將自己所知道的秦朝歷史進行記錄、傳播。漢文帝知道伏生壁藏《尚書》並加以傳播的事蹟後,專門派人到伏生家中,由伏生進行傳授,再由官方進行編纂整理後,在社會上推廣學習。

還有著名的司馬遷,編寫了紀傳體史書《史記》,對三千多年的歷史進行了詳細記錄。這本書從西漢時一問世,就成為全民必讀書,到了宋代,依舊流行,普通老百姓當然也可以從書中瞭解到秦國、秦始皇。

再有就是通過宋代史官、文化學者編纂的書籍知道秦朝歷史。

北宋時的司馬光,以官方名義,編寫了一本與《史記》並稱為“史家之絕唱”的《資治通鑑》,這本書文辭優美,描寫生動,還加入了作者的評論,讓讀者能詳細地瞭解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宋神宗即位後,還專門給書作了序,給予獎勵,所以這本書在全社會的傳播度也是相當高的,老百姓同樣可以通過這樣的書籍瞭解秦朝、秦始皇的歷史。

宋代還有一位大學者朱熹,一生著書無數,也為人們留下了許多珍貴史料。

所以,通過上述的分析,老百姓是能夠了解之前一二百年、一千多年的歷史。


湘里人家胖哥


知道的。古代普通老百姓識字的基本沒有的,剛建國時候我們那裡的村子裡人的識字率也是百分之一。更何況古代時候,所以古代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從書籍上了解歷史,(更何況沒有書的,一般人家家裡沒有藏書。)但是廟堂有廟堂的陽關道,江湖也有江湖的獨木橋。宋朝經濟文化繁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藝術進入一個新階段。民間表演有小說,說經,說史,影戲,小唱,雜劇,雜扮,彈唱,唱京詞等等幾十種。加之秦樓楚館,詩詞唱和,文明歷史口耳相傳,流傳不斷,人民對於歷史人物大多耳熟能詳,對於著名歷史人物家喻戶曉。但是這些都是從戲說演繹的形式知曉的 。和歷史中真正的歷史人物有偏差,嚴重時可能面目全非,完全講的就不一樣同一個人。中華的文明延綿不斷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化的根深蒂固,文化融入每個人的血液之中。它和民間藝術的的生動活潑,多種多樣,接地氣的演繹分不開!和它的流傳面廣和全面分不開!

所以宋朝的人也是知道秦始皇的!一般來說,普通老百姓是知道歷史的,歷史人物的,可能不是那麼正確,可能不全面。但是,這又有誰說的清楚,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沒有人能真正明白!更沒有人知道歷史的真相!


少女心999


咱們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填飽肚子是最大的事情,也是最大的願望。哪有那麼多的閒情逸致來關心歷史,發表感慨。再說了古代文章晦澀難懂,沒有專門讀過書是不知道什麼意思滴。


我是一棵美麗的大樹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給予肯定的回答。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首先,一段歷史的傳承,不僅僅是書面上記載的,也有口傳心授。

正如,司馬遷在編著《史記》時,不僅要查閱大量的文史資料,而且也會遊歷各地,考察風俗,採集傳說。

其次,秦始皇乃千古一帝。諸多的歷史文獻中不僅記錄了他的豐功偉績,而且在歷史長河中未曾磨滅: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

特別是秦王朝建立的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古代的人是否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就好比是在問:現在的我們是否知道清朝的時候的事情。



古代人知道事情的途徑與現在我們不同,但無非就是兩種:口傳心授和書面記載。

但如果有人要較真的話:知道指定的,具體的事情。那可真是讓人無話可說了!

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一起討論、學習~~~


墨書微閱


1949年以前,我國文盲率達到80%以上。

直到2019年,五大藏區,新疆地區,內地偏遠地區農村老人,都還有為數眾多的人不會書寫自己名字。我媽就是其中之一,她1954年出生,她是不知道秦始皇的。

在古代,文盲率只有可能更高,中國和外國都一樣。

所以,在宋代,知道秦始皇的百姓,只可能是極小極小一部分。大部分人所知道的歷史,是通過戲劇、評書、小說演義來了解的。但這些民間藝術在宋代並不流行。


旅行顧問招財貓


如秦始皇、漢武帝這樣的千古一帝應該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都聽說過的,唐朝末年傳奇故事開始流行,宋朝時說書人的職業已經出現,因為宋朝時已經不設宵禁了,民間的娛樂活動也比較多,所以通過故事說書之類的瞭解到秦始皇這樣的人物還是有可能的,比如說孟姜女哭長城之類的故事,至於一二百年前的歷史那要看具體時代了,如果一二百年前是王朝的高光時刻,比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或者重大歷史事件如安史之亂等可能聽說過,其它的一些普通皇帝和普通事件就要湮滅在歷史的浪潮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