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區別在哪?為何說大炮對轟時用戰列艦,追擊受傷戰艦時用戰列巡洋艦?

專打韓棒子


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一樣擁有大口徑艦炮以及高大的艦橋,從外觀上很難從外觀上辨別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如果從外觀上來看,那就是戰列艦比較短粗,而戰列巡洋艦比較細長。這是因為早期艦船動力還沒有實質性提升的時候為了增加軍艦的航速就必須增加鍋爐,而為了給多出來的鍋爐騰出位置,就必須將艦體拉長,而更小的長寬比可以降低軍艦航行的阻力。而戰列巡洋艦隻有英國和德國有建造完成,而美國和日本並沒有服役過這一艦種,美日的戰列巡洋艦被華盛頓海軍條約給改成了航母。


上面用赤城號航母是用戰列巡洋艦的艦體改過來的,可以看出無論是長寬都比下面的長門號戰列艦要大,但實際上長門的排水量比赤城的排水量還要大

而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區別就在於裝甲的厚度,首先戰列艦可以用火力、機動、防禦這三大屬性來衡量。而戰列艦為了防禦一般都會將艦體儘可能的縮短以減小被彈面積,而戰列巡洋艦的艦體更長,同噸位下的裝甲平均分配到更多的面積時平均厚度就比較薄。所以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區別就僅僅區別在這裡,戰列巡洋艦設計時是為了對付對方的巡洋艦的,但是由於它整體航速比戰列艦快,所以很容易盲目自大跟對方的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對上炮。不過英戰巡的防護沒有德戰巡防護好,所以對轟時就是英戰巡吃虧了。
美國田納西號戰列艦,可以看出


它非常寬,其裝甲厚度比衣阿華級還要厚

其實和無畏艦一樣,戰列巡洋艦的存在時間並不長,也就一戰前期流行而已,而戰列巡洋艦被淘汰並不是因為它不行,而是因為在一戰時期戰列艦就已經開始在發生動力系統的革命性變化,那就是石油代替煤成為軍艦的燃料。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就是世界上第一型採用全油燃料的軍艦,航速就能達到了此前戰巡的24節航速。而1920年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航速就已經能達到26.5節了,所以艦船動力系統發生革命性變化使得高速戰列艦成為可能,這才是戰列巡洋艦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也就說以前因為技術原因妥協了裝甲,現在技術提高了不用妥協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區別,主要在裝甲上。戰列艦的裝甲帶厚,排水量大,因此航速普遍不高,在對攻時候佔優勢,因為裝甲厚重,不易被擊穿。

戰列巡洋艦是在儘可能把大口徑艦炮裝上去的同時,犧牲一部分裝甲,以換取更高的機動性,跑得快,所以追著別人打很合適。

戰列艦,因為最早海戰時,火炮安裝在船體兩側,因此,為了最大程度上發揮火力,需要把戰艦橫過來排成一條直線,這種戰術被叫做搶T頭。因為排成一條線,所以得名戰列艦(作戰時候排成一列的戰艦)。

戰列巡洋艦的出現,最早是英國皇家海軍提出的概念。因為海上交通線經常被敵人攻擊,很多物資還沒使用就損失掉了,為了保衛海上交通線,需要火力足夠兇猛的戰艦。當時戰列艦成本高,加上跑得慢,不能滿足需求,所以,保留戰列艦的火力,結合巡洋艦的速度,就這樣,戰列巡洋艦誕生了。

因為當時在動力上沒有革命性提升,所以無法有大的飛躍,要想跑得快,就不能太重,於是,戰列巡洋艦的裝甲就變得比較薄弱了。火力猛,跑得快,適合追擊和驅趕,就像刺客,高爆發,高速度。

而戰列艦,裝甲厚,跑得慢,在對攻時候佔優勢,因為既有輸出,又很肉,就是典型的坦克。

實際上,戰列巡洋艦並沒有取得輝煌的戰績,甚至有的軍事專家評論,戰列巡洋艦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創新。

二戰末期,航母的巨大作用,使海戰不僅侷限於水面和水下,也把戰場拓展到了天空,成為了海戰新主宰。自此,稱霸海軍200多年的戰列艦馬上被淘汰了!二戰以後,只有美國保留了衣阿華級戰列艦,加裝先進雷達和導彈之後,參加了海灣戰爭,海上巨炮的怒吼,從此成為絕唱!

大艦巨炮時代就比落幕,屬於鋼鐵和熱血的浪漫,再難見到了。


老霍家那小勇


戰列巡洋艦,僅從字面意義解釋,就是戰列艦+巡洋艦的結合體,事實上果真如此,英國人率先搞出這種艦種,企圖憑藉戰列艦的火炮加上巡洋艦的高航速,用來對付海戰場上輕重巡洋艦等艦種。

同時,在遭遇戰列艦時,又指望利用巡洋艦的高航速,儘快逃之夭夭,不與戰列艦玩海上決戰的遊戲。因此,所謂的戰列巡洋艦,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艦種,即犧牲裝甲防護能力,以換取所謂的高航速。

戰列艦,軍迷們都知道,是一種海上的巨無霸,具備厚重的防護裝甲,以及超大的大口徑艦炮,一般都380毫米以上,炮彈重動輒1噸以上,其高爆榴彈的爆炸威力可想而知。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擁有兩艘全球最大的戰列艦,即大和號以及武藏號,滿載排水量高達7.2萬噸,每艦擁有3座3聯裝460毫米艦炮,一發炮彈竟然重達將近1.5噸,真的沒什麼艦種能經得住大和級戰列艦一發炮彈的打擊。

但日德蘭海戰,英德雙方都有戰列巡洋艦被擊沉,缺乏有效裝甲防護的戰列巡洋艦,經不住戰列艦主炮的轟擊,證明了在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之間,戰列艦才是海上真正的霸主。

儘管航行速度快,披著戰列艦外衣但薄皮的戰列巡洋艦在戰列艦面前,事實上只有挨宰的份,想憑藉高航速逃離卻非常困難。

因為戰列艦的大口徑艦炮射程都有數十公里,戰列巡洋艦僅比戰列艦快6節或以上的速度,戰時極難躲過戰列艦艦炮的打擊。

綜上,航母和艦載機投入海戰之前,所謂的海戰就是雙方艦隊艦炮的對轟,誰的艦炮口徑大,誰的艦艇裝甲防護厚,誰就將處於海戰的有利態勢。

當然,航速快也是海戰的有利因素,利於高速搶佔有利的開炮陣位。

這就是海戰不同於陸戰的地方,想用什麼以弱勝強,靈活機動的戰術等,事實上是投機取巧,都沒有什麼鳥用,海戰就這麼無情,器不如人只有挨操的份。

因此,雙方艦隊決戰時,戰列艦肯定打頭陣,利用船堅炮利,給予對手以沉重打擊,爭取海戰的主動權,或最終戰勝對手。

當然,對方艦艇負傷退出海戰場,或整個艦隊掉頭就跑時,為擴大海戰戰果,追擊的艦艇必須航速高,同時艦炮威力大。

此時,就非常好理解擁有戰列艦的艦炮,同時具有巡洋艦高航速的戰列巡洋艦就非常受歡迎了。


國平軍史


可以理解為機動部隊搶佔t頭位的超重型巡洋艦,一般戰列艦會從行成多縱列進行對轟。唯一可以發揮全部火力的只有搶t字頭 本身對於笨重的戰列艦來說行程雙縱列或者更多縱列時,需要消耗很長時間進行機動。這個時候先分遣隊要快速機動搶佔t字陣位逼迫敵方轉向,保證我方火力艦在敵方進行機動時的優勢火力。如果說這個時候巡洋艦搶到了位置發現對面的快速艦機動特別好還耐揍火力還猛。自己的t字優勢不等主力艦到位就被打散了。會變成敵方t陣逼迫我方進行艦隊機動。。在哪個依靠信號旗和燈進行指揮的年代。全艦隊同時轉向並再次行成縱列相當困難,所以各艦都會走到前一艘艦的轉向點進行轉向並通過其餘告知後艦跟隨轉向,一艘接一艘的轉 日德蘭海戰時候德軍使用過艦隊整體轉向接敵,也是因為第一分艦隊機動跟不上,以及判斷失誤而被迫完成的,在哪個考蒸汽動力的年代 大型戰艦的加減速非常笨拙,再就是沒有火控 在戰艦轉向的時候幾乎無法進行有效射擊。才逼出來一個需要在巡洋艦和艦隊戰列戰艦中間的戰巡 用處就是在巡洋艦接敵後快速擴大我方優勢 一直保持到艦隊戰列艦到來進行主力炮戰。


飛翔D荷蘭人


戰列艦

戰列艦(英語: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臺灣稱為戰艦,香港稱為戰艦或戰鬥艦,日本稱為戦艦、中國大陸稱為戰列艦或主力艦,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炮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列艦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或旗艦(Flag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確制導武器的開發,戰列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現代的“戰列艦”這個名詞來源於歷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稱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簡稱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列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列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列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列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列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列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列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列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號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鉅艦。即使如此,戰列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艇、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列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列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劃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列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兩艘戰列艦威斯康辛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年海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別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現在只有美國和日本保留了數艘退役戰列艦,作為浮動博物館使用。(正在右舷齊射的美國海軍衣阿華號戰列艦(BB-61)。它是世界上最晚服役/除役的幾艘戰列艦之一)

戰列巡洋艦

戰列巡洋艦(英語:battlecruiser 或 battle cruiser;又名巡洋戰列艦,或簡稱戰巡)是一種短時間活躍於20世紀初的主力艦。戰列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與戰列艦相近,但一般裝甲都較其薄弱,以換取更高的航速。世界上第一批戰列巡洋艦為英國所建造,與同時代的“無畏艦”取代“前無畏艦”一樣,戰列巡洋艦也是“裝甲巡洋艦”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結果。戰巡的設計理念是以自身高航速的優勢去追捕速度較慢的巡洋艦,並透過戰列艦級別的火力摧毀,而裝甲厚重、航速較慢的戰列艦則加以迴避。然而在實戰中,大多情況是戰列巡洋艦與防護較佳的戰列艦共同作戰,其選擇性交戰的構想難以實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只有英國、德國、奧斯曼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日本海軍使用戰列巡洋艦此一艦種,著名相關海戰包括福克蘭群島海戰、德軍於北海襲擾英國沿海都市的行動以及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力艦海戰——日德蘭戰役。英軍的戰列巡洋艦隊在日德蘭戰役中受創嚴重,其輕裝甲難以承受大口徑艦炮彈藥的破壞。戰後,主力艦的設計傾向轉為戰列艦航速增快、戰巡則是裝甲增厚,戰列巡洋艦與快速戰列艦之間的分野也越來越模糊不清。《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各國的主力艦建造計劃受到了限制,催生了各種特定數據限制的“條約型”戰列艦與戰巡,部分的建造計劃也因此廢止。

1930年代起,世界上只剩下英國海軍繼續服役戰列巡洋艦此一艦種,日本的戰巡則已經被重新改造過,與戰列艦幾近相同的性能。

二戰期間,戰列巡洋艦再度被投入戰場,但只有一艘存活至戰後。戰巡重新定位於為大型“巡洋艦殺手”的軍艦,但在戰爭中幾乎沒什麼發揮空間,其相關建造計劃也被嚴重限制,以騰出造船能量用於需求更迫切的護衛艦、航空母艦和貨船。冷戰期間,蘇聯將“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也歸類為戰列巡洋艦。

(英國皇家海軍所屬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是人類歷史上建成最大的戰列巡洋艦。1924年3月17日攝於澳洲)

區別究竟在哪?

這還要從為什麼會產生戰巡這個分類開始說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蒸汽機和早期蒸汽輪機的效率低下

為了獲取更大的功率,就必須安裝更大更笨重的機器

這樣戰艦的重量會大大增加,而為了保護蒸汽機而安裝的裝甲和巨大的炮塔不可避免的會拖累戰艦的航速

在這樣的互相矛盾的取捨中,放棄厚重的裝甲,但保留強大的火力和更高的速度

這就誕生了戰列巡洋艦

特別是英國設計的戰列巡洋艦

由於在設計時將裝甲作為最後考慮的一項

所以導致英國戰列巡洋艦的裝甲相較於其他國家更為脆弱

這一點在著名的日德蘭海戰中暴露無遺(對比一下英德雙方的戰果就知道了)

設計戰列巡洋艦的主導思想是其可以輕易摧毀敵方的巡洋艦,因為戰列巡洋艦所安裝的主炮可以在自身進入巡洋艦射程之前就向敵艦發起進攻

而高航速使其可以躲避敵方戰列艦,或是在海戰中襲擊對方已經損壞的戰列艦

所以說白了,戰列巡洋艦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為了高航速和重火力的產物

(世界上最早的戰列巡洋艦 無敵號)

戰巡一般保有戰列艦級別的火力,超過同期戰列艦的航速以及明顯弱於同期戰列艦的裝甲

這一點在英國最早建造的戰列巡洋艦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它們的船體和炮塔裝甲厚度為6或7英寸(150毫米或180毫米),而相應的戰列艦的裝甲為11英寸或12英寸(280毫米或300毫米)。它們的航速可達26節(48千米/小時),而當時相應的戰列艦的航速為20節到21節(37千米到39千米/小時)。它們的火炮口徑為12英寸(305毫米),這與同期的戰列艦相當

戰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弗萊克群島海戰中完美地發揮了自己的設計理念

在這次戰役中英國的堅定號和無敵號戰列巡洋艦消滅了一支德國在南大西洋的巡洋艦艦隊。而這正是戰列巡洋艦的作戰目的

但是在18個月後的日德蘭海戰中,戰巡暴露出其不適合作為和戰列艦交戰的單位的問題

日德蘭海戰中一支英國的戰列巡洋艦艦隊試圖在英國主艦隊到達之前與德國的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作戰,其結果是一次慘敗。英艦瑪麗女王號、不倦號和無敵號爆炸沉沒,除少數人外幾乎全部艦員喪生。獅號被迫注水入彈藥庫來避免同樣的結局。德國戰列巡洋艦的裝甲雖然強一些,但它們的結局並不好多少。呂佐夫號戰列巡洋艦被擊沉,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被重創。在這次海戰中,除一艘德國老式戰列艦外英、徳的戰列艦沒有一艘被擊沉

日德蘭海戰反映出戰列巡洋艦並不適合用於和敵方戰列艦交戰,因為其脆弱的裝甲無法防禦大口徑主炮的攻擊(塞德利茨號戰列巡洋艦)

戰巡的消亡

此後英國海軍放棄了戰列巡洋艦的戰術。1918年下水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HMS Hood)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巡洋艦。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胡德號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力艦。它的裝甲比過去的戰列巡洋艦強,可是在裝甲的設計和佈置上面依舊存在先前的缺點,於某些角度下炮彈可以輕易貫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在與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炮戰時遭擊穿甲板、引發彈藥庫爆炸沉沒,而當時她本來預定要進行相關的裝甲修改

而在一戰之後,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導致各國進入海軍假日時期

在軍備競賽中設計建造的戰巡不是被拆解就是被改造成航母(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的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和美國的列克星頓級戰列巡洋艦,她們均被改造成航空母艦)

而此後有相當一段時間海軍列強沒有建造新的戰列巡洋艦

而當時還保有戰列巡洋艦的國家——日本帝國海軍著手改良了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並變更艦種為“高速戰列艦”(日本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稍後重分類為戰列艦)

1930年代中期之後,由於技術進步,戰巡的設計思維逐漸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

新型高溫高壓重油鍋爐使高輸出燃氣渦輪主機得到普及

這直接導致戰列艦即使身披重甲也能夠維持相對高速

工程師們不需要為噸位分配而出現極度矛盾的設計思慮

比如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雖然屬性為戰列艦,但可以維持29節急速

而最先進的依阿華級戰列艦的急速甚至達到了33節

由於這種“高速戰列艦”的出現,此時設計戰列巡洋艦已經毫無意義

而且航空母艦的出現導致戰列艦失去往日武力投射指標意義

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了真正的戰列巡洋艦的國家只有德國

其建造了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旨在實施交破作戰

最後一種設計屬性接近戰列巡洋艦的軍艦為美國海軍建造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號大型巡洋艦是美國海軍所擁有的兩艘“大型巡洋艦”之一,另外一艘是關島號)

其單艦造價達到了依阿華級戰列艦的70%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裝備了12英寸主炮,這和過去英國戰列巡洋艦的主炮口徑相同

但不同的是,英國艦艇的裝甲無法對抗自己的武器

使用戰巡最多的國家——英國也值保留了胡德,聲望和反擊三艦

在二戰中只有聲望號存活到戰爭結束

為何說大炮對轟時用戰列艦,追擊受傷戰艦時用戰列巡洋艦?

很簡單

在戰巡廣泛被建造的年代

由於戰列艦的航速相對較低(同期戰列艦隻有20節到21節的急速)但裝甲厚重

所以在艦隊決戰時,戰列艦更為適合

而追擊作戰更快的戰艦

戰巡的航速較高(能達到26節的急速)而且保有戰列艦級別的火力

並且由於在追擊戰中,戰巡可以發揮其高航速重火力的特點,來彌補裝甲不足的問題

但如果反過來,由於艦隊決戰時,戰巡無法發揮其高航速的特點來規避敵方或戰巡的炮擊威脅

裝甲防護又不足,十分容易被重創

日德蘭海戰就完美的證明了這一點

英艦瑪麗女王號、不倦號和無敵號均是被德軍擊穿炮塔彈藥艙殉爆沉沒

獅號若不是由於炮塔指揮官法蘭西斯·哈維少校在身負致命傷的情況下及時下令關閉彈藥庫艙門並向彈藥庫注水,但即使艦上的水手全力滅火,餘火引發的閃燃蔓延到位於炮塔底部的彈藥庫,引爆了炮塔工作間內的八發炮彈藥筒(內裝線狀無煙火藥Cordite,作為炮彈推進劑,每次艦炮發射需要四發),強烈的爆炸產生的火焰竄升到與桅杆相當的高度,彈藥庫和炮彈間內的水手絕大部分陣亡,彈藥庫艙門也在巨大的氣壓下嚴重變形,若非彈藥庫此時已經注水,該艦恐怕也會落得前面提到的三艦同樣的下場

而戰列艦有著更加厚重的防護,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本人專業解答戰艦世界相關問答(有時候還寫一點GalGame相關文章)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煩請點個贊,或者轉發最好是能關注一下啦

如果您覺得寫的有什麼問題,還請評論區提出來,但是不接受噴子哦。

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您有其他的看法,也可以寫出來。

直播可以再頭條以及西瓜視頻上觀看

例行一圖結尾


響寶寶改二甲


戰巡就是快速,皮薄。其實是錯誤設計,遠沒有德國設計好,德國同等噸位,快速,皮厚,減少主炮,這樣能當戰巡用,還能編入戰列線對打,當年你編隊以後,主炮少影響不大,但是英國皮薄就完蛋了,其實後來戰列艦全是走的德國路線,都是增加航速減少主炮,戰巡就是錯誤設計


考拉123397996


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的攻擊力, 巡洋艦的防禦和速度。打擊的是巡洋艦。


龍塢古鎮


一句話解釋。。戰列艦強調的是火力和裝甲是第一位的,航速是第二位,且不惜噸位和造價。。戰巡是火力和航速是第一位的。。裝甲次之。。而且往往會考慮噸位和成本。。這就是區別。。戰巡火力可以媲美戰列艦。。但是皮薄餡大。。上了戰列線和戰列艦對轟很容易被打爆的。。胡德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