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何能延續300餘年?

社會我亮哥


弱宋之說由來已久,兩宋時代給人最大的感覺是窩囊。無論是北宋VS契丹還是南宋VS女真還是末宋VS蒙古,宋朝無一例外全部失敗而且是一次比一次敗得慘烈。即使是西北割據的西夏勢力,宋朝終其一世都沒有動其分毫。



以宋為座標,之前歷代漢人皇朝遠說秦漢,近說隋唐,哪個不是對外擴張?即便是後世奉行保守主義的明朝,也與蒙古部落拉鋸數百年而未吃大虧。為何獨獨遠富於這些時代的宋朝總是在軍事上頻頻失利,擺脫不了割地賠款的命運?

這要從宋朝的建國曆史和它的軍事制度上說起。宋朝誕生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如“走馬燈”一般的五代十國大混亂時代。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個全國性王朝,宋朝在其建立過程中沒有進行任何戰爭,而是通過為人不齒的篡位形式奪取了後周的天下(黃袍加身),所以趙匡胤一上臺就對武將心生芥蒂(杯酒釋兵權)。加之唐末節度使勢力過於強大的歷史還未過去多久,所以趙匡胤防微杜漸,從中央到邊塞開啟了弱化軍隊的政策。例如,在中央上實行以文領軍,設立樞密院,將軍隊和後勤分開。在地方上,實行輪崗換將,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從而剝奪了地方大員手中的兵權。


這種軍事管理制度實質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管理制度,21世紀的今天,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軍事制度都是這一模式的副本,因為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和平年代能保證軍隊叛亂的風險大幅下降。可惜的是,宋朝將它用錯了時代,對於外部環境惡劣的宋朝而言,這種軍事制度雖然能保證它內部政治的穩定,卻無法解決對它而言比內部問題更加棘手的外患問題。所以最後北宋和南宋都亡於北方少數民族之手。

還有一個客觀因素也很重要,那便是宋朝失去了兩塊戰略要地。一塊是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塊是東北的燕雲十六州。河西走廊是偷襲少數民族後方的重要通道,燕山山脈是抵禦少數民族的重要屏障。此二地的失去使得宋朝無要地可攻,無險地可守,這對於軍事原本就薄弱的宋朝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但由於宋朝體量太大,無論是契丹人還是女真人都無法吞下它,而宋朝統治者也在反覆的失敗下心生怯意。所以自1005年澶淵之盟後,宋朝開啟了“用錢買和平”的對外政策,這一開啟,就是近300年。直到末宋時代蒙古人逼至了絕境,宋朝才重新拿起了刀槍,但卻早已無濟於事。


狼居高閣


提起宋朝,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想法,在中國歷史上有四次從戰亂走向的基本統一,嬴秦統一、西晉統一、隋楊統一、趙宋統一。在這四個統一王朝中宋朝或許是最積貧積弱的一個,當然這只是一般感覺,兩宋是既不貧,也不弱。

我想在這兒解釋三個問題,第一:北宋的國家經濟;第二:北宋的對外戰爭; 第三:北宋的士人精神。

瞭解這三個問題有助於我們對宋朝有較好的認識。 從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北宋成立,到公元1279年崖山之戰陸秀夫揹著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亡,趙宋天下歷經十八帝三百二十年。但我想對於中國歷史有基本瞭解的人都會回味那個曾經的歷史高度,中國歷史直至今天我都認為在思想文化領域不在會有當時的盛況,那個時代思想文化領域像張載、邵雍、二程、王安石等任何一個人,放在其他朝代都是千古的人傑。

從國民經濟方面來講,歷朝歷代建國之初,必定招撫流民,均瑤薄賦,均田而分,但北宋統治者卻認為“富者田連阡陌,為國守財耳!”,所以富者田連阡陌,而且在北宋的財政構成中田賦收入只佔很少的一部分,主要構成是商業稅、關稅、國家專營收入和國有企業的分紅。 兩宋時期時期中央財政收入最高時達到一億餘貫,大致相當於一億餘兩白銀,明朝崇禎二年戶部財政名義收入四百餘萬兩白銀,實際收入二百二十一萬兩,公認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頂峰乾隆五十九年戶部歲入八千八百九十萬兩白銀,直至五口通商後才到達上億兩白銀。具有關歷史學家研究估計,宋朝的GDP約佔當時全世界GDP的80%,城市化率達30%以上,而且城市之中幼兒園、私立學校、養老院、救助站、保險、報紙新聞業都特別發達,東京汴梁有數千家勾欄瓦舍,從事服務業人員達七十萬以上,城市之中社會保障較為完善,娛樂業發達,這也是宋詞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學家統計,宋朝對遼、西夏、金、蒙古的綜合戰勝率約有70%,這個數據我不知道對不對。我們從一般印象來講,宋朝總是積貧積弱的,但積貧積弱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在積貧積弱的形式下國家能夠存在三百二十年?各個歷史學家對此眾說紛紜,

在此就不一一贅述。我認為宋朝的弱是一種自我的制度選擇,國家能夠存在三百二十年也和這種自我制度選擇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採用王夫之《宋論》中的觀點解釋一下,王夫之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並對此做出解釋。他在想,為什麼像宋太祖這樣弱的人輕易地取得天下,並且宋朝能夠給天下數百年的安寧?我們知道儒家的觀點取得天下有兩種方式,以德或者以力,宋太祖好像德和力都不太行,上天能夠讓太祖取得天下,是因為把“天心”給了趙家,其實或許整個趙氏子孫都不明白為什麼上天選擇了趙家。

正是因為不知道,才會“畏”,由“畏”引發出了寬容和猜忌。 宋朝的寬容是對整個社會的寬容,比如說包拯的年薪能夠拿到手中換算成今天的人民幣約為1200萬,王安石變法時,不算取暖費、降溫費、車費、房費補助,基本工資每月約為91萬人民幣。岳飛、韓世忠這等級別都有職田2000頃,即使像張邦昌篡位稱帝的,也僅是賜個人自盡。更別說“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 宋朝的猜忌也是對整個社會的猜忌,比如說“制錢谷”,這就和今天稅務上國稅地稅分離差不多,保證中央財政,只是宋朝地方上沒有房地產下的土地財政,而是積極發展工商業。再比如說,宋朝大將在外作戰,決定好如何作戰,包括戰術層面的細節,都無權改變,極大限制了軍隊的主動性和將領的自主性。

再比如說,宋朝中央之中,皇權和整個官僚體系相互制約,有太多的人能夠直接否定皇上的意見,在官僚體系中文官和武將相互制約,在文官體系中本身相互制約。這就導致這個社會體系相對穩定和任何一方權勢難以特別突出。 在宋朝的自我制度選擇中,文官體系是特別重要的一環,但在之前五代十國中,士人的整體性人格是比較卑賤的。宋朝建立之初,採用 “先南後北”的國家戰略,在攻打遼國失利後,轉而向內,後又許遼歲幣。但國家危機確是始終存在的,首先塞外之地皆失,則軍隊沒有好馬,難以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其次燕山防線失去,遊牧民族的騎兵兩天一夜可以直接到達北宋都城開封之下,再者北宋都城的地理位置特別不好,只有一道黃河防線,但因為漕運的原因,北宋又不能遷都稍好的洛陽或最好的長安。這就決定了北宋的頭上始終懸著一柄“達摩克里斯之劍”,這種危機意識導致北宋文官的學術中,始終在想辦法解決這種困境,就繼續完善者“夷夏之辯”,就出現了窮困苦學,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和對完美的自我道德修養的追求。

我說是時代的精神,大家信嗎?


耕讀孝友911


契丹人屢屢攻擊,仍舊啃不動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北宋;橫掃歐亞的蒙古,滅各國大都沒超過20年,唯獨南宋花費了近50年。如果宋真的弱,也不會存在300時間了。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屢屢南下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搶錢。漠北荒蠻,牛羊放牧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非常大,不如中原能夠囤積糧食、布帛,所以遊牧民族就會經常南下劫掠。


巧了,宋朝有的是錢。琢磨一下,打起仗來花的錢實在太多,既然你要錢,那我給你好了。結果給了遼30萬的歲幣,遼傻樂了上百年。殊不知宋朝當時每年的財政收入基本都在7500萬到8500萬之間。而且邊境相安無事之後,給出去的歲幣,被宋朝又以貿易的方式,翻幾倍地給賺了回來。

但,不是每個敵人都愛錢,也不是。比如女真、蒙古,那就是要宋朝的命了。這能行麼?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打架不是看誰力氣大本領高,很多情況下看誰不怕死。

眼看著就要亡國了,平常都像綿羊一樣軟弱的宋朝突然開始發狂,所以才有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硬是抵抗住了突然崛起的女真、蒙古。一個國家的戰鬥力大小強弱,其實與面積大小沒太多的關係,還是要看人。

宋朝被人為是“孱弱”,還是“弱枝強幹”、“重文輕武”政策帶來的負面印象。但不要忘了,宋朝的君權實際相當有限,一旦主戰派的臣子佔據上風,那宋朝的戰鬥力還是相當驚人的。

蒙古對南宋的入侵,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直到忽必烈正式奪取大汗之位,將蒙古變成了一個擁有穩定賦稅、法制等國家機器的政權,南宋終於撐不住了。


澹奕


背景就不說了,大家都熟,直接上觀點:

第一,宋朝經濟發達,有足夠的財力支撐戰爭支出。北宋的富有就不說了,南宋儘管偏居一隅,但佔領的都是中國農業的精華,江南開發已經初具規模,農業收入完全支撐國家需要,加上南宋海外貿易發達,為國家帶來鉅額收入,有了錢就好辦事了。

第二,文臣良將層出不窮。從宋初的石守信,曹斌,楊業,潘美,趙普,范仲淹,王安石,文彥博,富弼,韓絳,宗澤,种師道,到南宋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人,中國歷史上文人武將有宋一代,璨若星河,儘管宋代君主較弱,但大臣將軍給力啊,不能開疆,但有了這些人才,守成絕對沒問題。

第三,異族作戰,眾志成城。從北宋到南宋,大宋面臨的為敵遼,西夏,金,蒙古,均為異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中國人在對待外族作戰時心比較齊,作戰勇敢,民眾廣泛支持,用於防守,保護家園,成果就比較顯著。

第四,漢文化影響。野蠻民族在征服先進民族的同時,必然被先進民族的先進文化征服。這是歷史的必然。契丹在和北宋交戰幾十年中,就逐漸喜歡上了漢文化,契丹貴族的穿衣打扮均以東京流行為榮,還有契丹貴族喜歡信佛,這就要命了。

之後,金雖然滅了北宋,但依然漢化,漢化的遼和金,就不會動不動打仗了,主要靠打嘴仗了。

蒙元不願漢化,不到一百年就被漢人趕出中原。這就是漢文化的威力。

第五,其他偶然因素。比如一場戰役影響,蒙古的大汗戰死等等。


雷哥趣味讀史


先說說南宋的軍事,名將有岳飛、孟琪、吳玠、韓世忠、劉琦、虞允文、畢再遇、王堅、餘玠、魏勝。因為常年征戰所以南宋的將帥都十分驍勇善戰,但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得不到重視,就連岳飛都死於莫須有的罪名。再加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所以我們常常會說弱宋,其實並不然。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臺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宋朝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取消了宵禁,家家夜不閉戶,人口達到了一億多人。就憑這些就足以支撐宋朝幾百年的歷史。若沒有野蠻的蒙古人,說不定我們還是宋人


punk浪海


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經濟、文化發達,是中國由一個武力國家到一個財政國家的轉變。大家學習歷史時讀到宋朝澶淵之盟,年年納貢多少多少銀兩,莫不咬牙切齒,痛斥奸臣當道,朝廷無能!其實不然,如果大家知道外國人對中國宋朝這段歷史是怎麼評價的,就知道宋朝這樣做才是一個民族理性成熟的表現。大家都知道美國人打仗,一仗打死幾千人,美國人就痛恨戰爭痛恨的不行,後來死幾百人,到現在死幾十個人,美國民眾都不願意。為什麼?同樣的問題問宋朝,為什麼不打,為什麼甘願拿錢?因為朝廷已經算過賬了,打仗比納貢要多費至少三倍的錢,而且不一定能打贏。大家都說為了民族氣節應該幹仗的,其實南宋也打了,不止三五場,關鍵真打不贏,不想打了。如果你是那個時期的人,先不說打仗會不會死人,如果拿些錢兒可以過安穩日子,你真的就只選擇幹仗嗎?


許書榮


誠邀。

在我國宋朝分為南宋和北宋兩個時期。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迫使後周恭帝禪讓,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公元1225年,金國入侵北宋滅亡,同年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繼位,史稱南宋。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那麼宋朝為何能存在三百餘年呢?

首先從經濟上來講,宋朝在當時是極其的富有的;

大家可能會想的就是,在古代的時候國家有錢都是剝削的老百姓的,但是其實宋朝的錢可不是來自於剝削,宋朝的時候國家和老百姓都很有錢,當時宋朝就因為國庫十分的充裕,解決了很多的問題,當時金國經常派兵來攻打宋朝,宋朝每次在看到金兵入侵的時候就派出使者,去和金國談判,用錢來買平安,所以說宋朝能夠存在這麼久還是和宋朝的富裕有很大的關係的。

其次,宋朝政治相對清明,國家政權相對穩固;

宋朝其實有很多可以驕傲的地方。除了經濟發展,宋朝沒有什麼女權黨政,沒有什麼宦官敗國,權利一直都集中在我們皇帝手裡,皇帝從來沒有被架空過。這一點在歷朝歷代中可是絕無僅有。漢朝如此興盛,還被外戚掌權,唐朝實力強大,尚且有武則天等人篡權,後來的藩鎮割據。就政治上來說,宋朝可以說是政治相對清明,內部政權根基比較穩固的。

再次,宋朝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支撐,沒有想象的那麼弱;


宋朝一開始,趙匡胤在位時候,軍事力量相當彪悍,四處征戰沒有不勝利的。後來趙光義的高粱河之戰,這才活活把宋朝軍隊自信心打沒了。南宋時候,不管是蒙古兵,金兵南下,都沒有打敗南宋,南宋軍隊實力還是可以的,既可以懟金國。後來也能懟蒙古。蒙古兵縱橫天下無敵手,結果最後跟南宋耗上了,還耗死一個大汗,宋朝軍事實力尚可,並沒有那麼差。

最後,宋朝沒有激烈的內亂,國內相對穩定,沒有外戚專權,後宮專政等;

宋朝的農民起義並不激烈。宋朝的農民起義很多,動不動就起來佔山為王。但是這些農民起義都沒有一個是成了大氣候的。無論是大漢、大唐還是大明,最終都是被農民起義給推翻的,而宋朝卻不是。宋朝是歷史上少有的沒有外戚專權,宦官專政,後宮專政的朝代,它是亡於外族入侵的。



總而言之:宋朝在面對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能夠堅持300多年的原因有很多。事實上這並不能說明宋朝有多強,反而說明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相比,發展 的過於緩慢。畢竟,在之前,從來沒有中原王朝承認漠北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情況,更沒有漢族政權長期向少數民族政權稱臣稱侄的情況。


源稚生


南宋得以偷安300年,更多是因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紛爭不斷!

先是契丹人建立的大遼政權,與北宋對峙了上百年!北宋敗多勝少,燕雲十六州始終無法收回!楊家將就是這段歷史的主角

後有女真人,打敗大遼建立大金,大金即是滿族人的祖先,所以大清也叫後金!女真人英勇善戰,強大的大金國滅了北宋,把宋朝趕到了南方,南宋如果不是有岳飛他們名將輩出,南宋差點也被滅了……

然而,大金屁股還沒有坐熱,強大的蒙古人,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又崛起了!滅了前金,遠征中東歐洲……回頭準備先滅西夏,再滅南宋,結果病死在征服西夏的前夜了,成吉思汗一死,子孫又要爭奪皇位,又是幾十年的紛爭,等到忽必烈勝出,坐穩皇位,又是數十年過去了……

忽必烈吸取他哥蒙哥可汗的教訓,借道西藏,戰略大迂迴,先滅大理,然後南北夾擊最終滅掉南宋……


雲365


宋朝所處的時代,遼、金、西遼、西夏丶大理丶吐蕃、元眾多王權並存,宋施行的是打過就打,打不對就割地、納貢丶稱臣,用錢說話。不惜喪權辱國,但雖國防貧弱,仍能延續國祚三百多年。究其原因,是朝中多忠義之臣,程朱理學盛行,軍民誓死抵抗外族入侵,而金威脅於遼,宋金合盟滅遼,遼亡後金又反手滅了北宋。而宋面對強敵就是花錢交歲幣,向遼、金、交納錢物,而不思進取。而金朝式微,南宋故伎重演,宋又與蒙古鐵騎結盟,滅了金,而蒙古鐵騎反而又大舉進攻南宋,歷史是何其的相似。……南宋軍民誓死抗元,忠臣良將寧死不屈,崖山海戰陸秀夫戰敗,揹著小皇帝跳海,十萬南宋軍民一齊跳海殉國。忠君愛國的思想在當時是深入民心,根深蒂固的。


趙永志67


宋朝雖弱,但不僅不貧,反而非常有錢!正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自然也能讓宋朝延續三百年!趙宋王朝儘管軍事上總體處於下風,但是強悍的經濟實力讓國內士大夫階層甚至民眾都擁護皇室,而敵對勢力收了宋朝的錢加上滅宋無益且難,也不會趕緊殺絕,所以宋朝國運長久!



北宋與遼國是兄弟之國,彼此誰也滅不了誰。北宋每年給遼國大量金錢布帛,遼國也就很少對宋朝發動進攻,就算打也是局部打打!西夏雖勇,但是也滅不了宋朝,拿點小費也就老實了!大理國與宋朝交好,相安無事!


金國崛起後,滅了遼國但也確實無力滅宋,雙方打了多次,誰也奈何不了對方。因此宋朝稱臣,年年給金國進貢,也買來了百年國運!蒙古蠻橫貪婪,也是花了幾代人的精力方滅亡宋朝的。

因此我認為宋朝有三百年國運,一是他的軍隊本身不弱,儘管比不過其他國家;二是它太有錢了,買得讀書人用命,買得外國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