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苦練書法“三年不下樓”,楷書堪稱清代佳品

郭均,字炳南,陝西韓城少梁(今韓城芝川)人,清朝道光年間秀才,著名書法家。代表作品有《咸陽碑》、《朱子家訓》等。曾經為了苦練書法,三年不下樓,真是夠瘋狂的!

他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楷书堪称清代佳品

雖然關於郭均的書法介紹很少,但是流傳他的書法故事還挺多的。他的書法雖然存世不多,但是在當時的韓城很有名氣,有“千金難求一扇”、“一字一白銀”等。

他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楷书堪称清代佳品

韓城人重文化重教育,還演變成一種風尚。不論城裡還是鄉下,戶戶都有門庭家訓,家家均有門楣匾額。書法家郭均所書的“朱子家訓”,字值千金,在當時書畫愛好者眼中是“可望非可得”佳作。

據說當時韓城清水村一富戶人家請郭均《朱子家訓》,全篇共計506字,共花白銀500兩,幾乎一字一兩白銀。郭均的“一字一白銀”的故事由此流傳開來,這個故事說明郭均的書法價值高,受世人追捧。

他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楷书堪称清代佳品

其實郭均的書法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受人推崇,就這麼值錢的。那麼他是如何從書技平平,到到來受萬人敬仰呢?關於郭均苦練書法,這裡還有個“三年不下樓”故事。

他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楷书堪称清代佳品

話說郭均少年時便以書法馳名鄉里。韓城縣有一年對司馬廟進行修葺,完工之際,知縣上門請求郭均題寫碑記記錄此事,郭均欣然應允。立碑這天恰逢芝川古會,又遇上司馬遷的忌日,來了不少的文人墨客。

在司馬廟中,有許多歷代魁士名人的石刻,將自己的碑刻安放在這裡,郭均總覺得心裡沒有底。他於是化身鄉民,站立在碑石旁偷偷聽人家議論。

當聽到人們說他的字“花哨是花哨,但功力明顯欠火候,不能算是上乘之作”時,郭均忽然意識到,他距離自己孜孜以求的飄灑還有著十萬八千里,不由羞得面紅耳赤,恨不得鑽到地縫裡去。

他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楷书堪称清代佳品

回到家後,郭均就一頭扎進“書樓”中不再出來。自古以來,韓城的讀書人以耕讀傳家的居多,並無建書樓的習慣。

廂房均是上庫下宿的二層樓房,郭均上的應該就是這種廂房。郭均命家人抽去樓梯,在樓上沒黑沒明地煉字,飯菜都是用繩子吊上樓去的。

一直練到了手指發麻、腰痠背痛的地步。因為家中貧窮買不起紙,郭均就用油漆漆過的木板代替紙張,他用的“墨”也是家鄉特有的那種紅土稀泥水。

用土作墨,足見郭均的學習勁頭有多大,換作是現在的年青人早放棄了。三年時間,不說是郭均經歷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忍受了多少折磨,用掉了多少擔紅土,光是擦泥字的土布就用掉了300多尺。

他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楷书堪称清代佳品

三年後,郭均自覺書法有了突飛猛進,便下了樓。郭均下樓後乾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換新衣裳,也不是洗臉,而是來到司馬廟,把原先的那塊碑磨平另寫。後來人們看到的碑石就是郭均重新寫的那塊。

他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楷书堪称清代佳品

郭均的《重修咸陽縣城碑記》,現藏於陝西省咸陽博物館。該碑為楷書碑刻,碑高約254釐米、寬90釐米。

此碑筆法和結構既有柳楷的挺拔,又有歐楷的遒勁。通篇血脈相通,法度森嚴;用筆挑剔犀利,方圓並用,剛柔兼濟;結體勻整遒麗,方正穩健,肥瘦適宜,優雅可人,堪稱清代楷書佳品。

他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楷书堪称清代佳品

網友對他的碑刻書法評價很高,精美剔透,直呼比字帖上的都好看!殊不知道後人讚美的背後,是郭均付出了非凡的代價。

他苦练书法“三年不下楼”,楷书堪称清代佳品

楷書就是就是究極規範,想象諸葛亮有郭均的書法功力寫出師表這樣慷慨激盪之文也不會在書法上有體現。

給皇帝的上表必是楷書。所以楷書只在第一表現形式上。楷書巔峰就在唐朝,而最佳形態必在歐和柳之間。

郭均楷書的確兼歐之剛勁和柳之圓潤,是楷書的上乘典範。後世難再有創新。

  1. 書法是每個中國人一生的修行!

  2. “新歌墨韻頌中華”展作品選登(一)

  3. “新歌墨韻頌中華”展作品選登(二)

  4. “新歌墨韻頌中華”展作品選登(三) 十二屆國展江蘇入展作者參展作品

  5. “新歌墨韻頌中華”展作品選登(四) 十二屆國展江蘇入展作者參展作品

  6. 教育部:這11所高校獲批新設書法本科專業!

  7. 適合書法創作的30首詩詞,值得收藏!

  8. 堅持練書法10年以上,會怎麼樣?

  9. 學好書法,這10本帖你逃不了!

  10. 書法正式納入2019年中考,書法特長加10分!

  11. 1984年,這部動畫片讓百萬孩子愛上書法

  12. 臨帖十遍,不如精讀一遍!

  13. 你的姓氏這麼寫,美極了!

  14. 第二屆江蘇書法獎電子作品集,107件作品震撼來襲!

  15. 書法即修養,修養即人生

  16. 書法100問,初學者必看!

  17. 最適合在書房靜聽的20首經典曲子

  18. 《蘭亭序》單字示範動態圖,宜教宜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