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逼進日本本土,擁有了制海權,為何還要讓蘇聯出兵消滅無家可規的關東軍?

水滸人物大揭秘


美國邀請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原因如下:

一、美國政界和軍方深信儘管日本在二戰中敗局已定,但前往東京尚有一段艱難而又漫長的道路要走。

他們以為擊敗德國並不意味著對日戰爭的結束,美國必須準備在太平洋從事長期與代價極大的戰爭。

美軍在1945年4月上旬到6月中旬的沖繩島之戰中吃盡了日軍的苦頭。美軍擁有絕對優勢兵力,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但仍傷亡慘重,日軍十萬守軍,九千被俘,其餘被殲;日軍16艘水面艦艇和8艘潛艇被擊沉,4200架飛機被擊落擊毀;美軍被擊沉32艘艦船,368艘被擊傷,其中有13艘船母、10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67艘驅逐艦遭重創,損失艦載機763架,陣亡一萬三千人、受傷三萬六千人、另有二萬六千人非戰鬥傷亡,儘管邱吉爾認為沖繩戰役將以史詩般的戰鬥,列入世界上最激烈、最著名的戰鬥而流芳百世,但因傷亡慘重,美軍沒舉行大規模慶祝活動。日軍抗登陸能力之高、戰鬥意志之頑強、戰術之高明讓參戰美軍終生難忘:他們藉助坑道、天然巖洞、山地反斜面陣地,儘量削弱美軍火力優勢,積極開展近戰、夜戰,組織小部隊頻繁實施猛烈反擊、消耗美軍有生力量,讓美軍吃盡苦頭,美軍僅在沖繩島就打了八十二天,為日軍本土防禦贏得了寶貴時間,也預示著美軍對日本本土登陸將遇到更加激烈和殘酷的戰鬥。美軍預計會傷亡百萬之眾。

二、美、英、蘇已簽定《雅爾塔協定》,蘇聯有義務出兵,而且美、英在亞洲、歐洲已向蘇聯讓步,給蘇聯的賄賂已無法收回。


蘇美蘇三國領袖同意,在歐洲戰事結束後兩至三月,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蘇聯好處是:

A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B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交蘇聯C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利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D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E千島群島交予蘇聯。

美英既然已經向蘇聯投放了許多餌料,餌料已無法收回,不如催蘇聯多幹幹活兒,催蘇聯出兵,更換一下流血士兵的膚色,減少美軍大兵的傷亡。

三、美國接羅斯福班的新總統杜魯門在8月6日、8月9日已在日本廣島、長崎扔了兩顆原子彈,從而擊碎了蘇聯進軍日本本土的美夢。



廣島、長畸兩城建築物說全部破壞,總傷亡人數20多萬。使得蘇聯登陸曰本本土已無可能。換言之,蘇軍出兵不影響美軍獨佔日本。

四、關東軍在蘇軍對它發動遠東戰役前,仍有較強實力。

蘇軍遠東戰役,日本關東軍被擊斃83737人、俘67.7萬,被繳1500門火炮、2200門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2000輛汽車、700輛裝甲車、1000輛拖車和拖拉機、1.3萬匹戰馬、1.2萬挺機槍和輕機槍、861架飛機、679棟各類倉庫。蘇軍共出動軍隊1577725人(作戰部隊1058982人)、火炮和迫擊炮26138門、火箭炮1171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56輛、作戰飛機3889架、航艇630艘。在日軍幾乎沒太大斗志的前提下,蘇軍損失3.2萬人、坦克500多輛、火炮600餘門、飛機100多架。



五、蘇軍進攻關東軍,避免了蘇聯腹背受敵,同時又沒有增加《雅爾塔協作》本就該兌現的蘇聯蛋糕的份額,美軍催蘇軍出戰何樂而不為?

上文已提到,美英犧牲最多的是中國利益,換來的是美軍如果大舉進攻日本的大量傷亡,這是美軍做夢也要笑醒的事情,它不這樣邀請蘇聯出兵,不就是傻蛋嗎?

當然,蘇軍也不是冤大頭,他的這次打工,換取了豐厚的回報,大大減少了它臆想到的他國對蘇聯的威脅,極大地增加了蘇聯對亞洲的管控,斯大林從來就不是什麼慈善家,他是個無利不起早的主兒。

就這樣,美軍和蘇軍都有“說不出的快樂"。


蒼茫大地顧煒斌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發佈,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同月30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發表聲明,宣佈將大東亞戰爭進行到底,也就是拒絕投降。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加入了波茨坦公告。

4月份的時候,美軍就佔領了沖繩,迫近日本本土。此時美軍已經制定好了登陸九州和關東的作戰計劃,並且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權。

在蘇聯對日宣戰前兩天,也就是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在蘇軍發起進攻的當天,8月9日,美軍又在長崎投下了一顆原子彈。

看上去美國對日本擁有絕對優勢,似乎沒有必要讓蘇聯出兵東北,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一、蘇聯出兵是遵守雅爾塔協定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的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和斯大林就遠東問題達成了秘密協議,也就是後來的《雅爾塔密約》。

《雅爾塔密約》規定,蘇聯在結束對德戰爭後的2-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作為交換條件,羅斯福犧牲了大量中國的利益,比如承認外蒙獨立,允許蘇聯恢復沙俄時期在東北的權益等等。

當時羅斯福之所以對斯大林作出大量妥協,直接原因是1944年4月至12月的豫湘桂戰役中,蔣介石國民政府的大潰敗。

這場大潰敗不僅加劇了史迪威和蔣介石的矛盾,史迪威要求撤掉蔣介石的最高統帥職位,最終雖然以史迪威被撤換結束,但羅斯福對中國的作戰能力表示質疑。

此外在太平洋戰場上,雖然美軍擁有絕對優勢,但是戰況慘烈,形勢依然嚴峻。美軍當時估計,歐洲戰事結束後,對日作戰還需要18個月以上。

而日本佔據了大陸廣大的領土和沿海不少島嶼,美軍希望在進攻日本本土時,有盟友能在大陸上牽制日軍,不讓日軍尤其是東北的關東軍增援本土。從當時的情形來看,中國軍隊顯然不能承擔這個任務,只有蘇聯可以承擔。

所以,蘇聯最後宣戰的時間,是完全遵守了雅爾塔密約。

二、蘇聯出兵是壓倒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

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遭到了原子彈轟炸,但是日本並沒有被原子彈嚇倒。他們寄希望於蘇聯的調停,希望有條件投降,體面的結束戰爭。當時蘇聯和日本有中立條約在,所以雙方並非戰爭狀態。

同時,日本內部的好戰派則制定了《總決戰計劃》,這個計劃可以說喪心病狂,主要是想依託大陸節節抵抗,跟盟軍(主要是美英中三國軍隊)同歸於盡。這個計劃的核心是東北和朝鮮,在這裡,日軍將和盟軍戰至全部毀滅。

好戰派認為,日軍在東北和朝鮮毀滅後,英美會佔領東北和朝鮮,但此時他們和蘇聯的矛盾將會激化。這樣日本本土就可以保留下來,不至於亡國。

按照這個作戰計劃,日本在東北的關東軍,將是實施這個計劃的最核心力量。

但是蘇聯對日本的宣戰,打破了日本有條件投降的幻想,也打破了好戰派進行總決戰的計劃。關東軍首當其衝,面對蘇軍,核心力量被消滅,也就沒有機會利用盟軍矛盾了。

對美國來說,蘇聯出兵,有利於加速戰爭的結束,自然是樂見其成。

三、美國當時沒有能力阻止蘇聯

蘇聯出兵雖然是在遵守雅爾塔密約,但大國政治還是實力說了算。美國如果當時有足夠的實力,也可以阻止蘇聯進入東北。不過從當時的現狀來說,美國顯然不具備這種能力。

1945年7月2日,美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宣佈“冰山行動”結束,美軍完成了對沖繩的佔領。

然而在三個月的戰鬥中,美軍一共傷亡7.5萬人。之前2月份的硫磺島戰役,美軍的傷亡也非常慘重。

這兩次戰役,迫使美軍不得不重新考慮之前制定的登陸計劃,美軍估算,如果要進攻日本本土,至少會傷亡100萬人。這種巨大的傷亡是美國無法承受的。

當時日本還佔據著中國的東北、華北以及東南沿海的廣大領土,要想將日軍從這些地方驅逐,美軍還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美國原本想依賴的蔣介石已經被嚴重質疑,顯然是靠不住的。

可以看出來,由於日本的頑抗,當時美軍是沒有能力阻止蘇聯進攻東北的。

而讓蘇聯進攻東北反而是有好處的,可以迫使日本投降。不僅迫使日本投降,還擋住了蘇聯。蘇聯滿足於攫取雅爾塔會議上的成果,失去了佔領日本本土的機會,沒能像在歐洲那樣行事。而日本本土被美軍獨佔,後來成為美國對抗蘇聯的橋頭堡。

總而言之,蘇聯出兵東北加速了戰爭的結束,對美國來說,犧牲了中國的同時,也限制了蘇聯的擴張,還減少了自己的犧牲。羅斯福在雅爾塔的決定可見其戰略眼光多麼富於遠見。


江蝶夢


美國士兵都有一萬美元的保險,佔領日本預估會死一百萬人,也就是保險公司要賠一百億美元給土兵家屬,還不包括妻兒撫養費等等各種開支,資本家肯定不願賠這麼多。

一顆原子彈造價還不到一億美元,還不如多造一些扔日本更合算,所以都在等原子彈大批量製造,將日本炸回石器時代。

中美是同盟國,美國不會用原子彈炸關東軍,讓東三省成為不適合人類生活的地方,要保住東三省重工業給中國接收。

蘇聯士兵命不值錢,不如讓蘇軍去消滅關東軍,自己好佔領日本全境,反正都圍住了,也不怕日本人跑到月球去。

日本也知道自己的處境,希望斯大林看在《日蘇友好條約》份上,放關東軍一馬,畢竟關東軍不北上打蘇聯,幫了蘇聯大忙,不然保不住莫斯科,會被德軍佔領,有亡國的危險。

可斯大林也是個做買賣的高手,出兵東北可以保證蘇聯遠東地區安全,獲得太平洋出海口,才能與美爭奪亞太地區。

斯大林也怕夜長夢多,日本向美軍投降不向蘇聯投降,導致美國反悔,不遵守“雅爾塔”條約,不答應分日本北海道給蘇聯,蘇聯海軍就得不到太平洋出海口。

所以斯大林出兵東北,出兵日本佔領北方四島,是為未來佔領北海道做準備。

日本也是看到了斯大林的野心,選擇向美投降,可斯大林不接受日本立即投降,還是要達到目的才讓日本投降,就是不希望美國獨霸日本。

如果不是美國有原子彈,有強大的海上力量,斯大林絕不會放棄佔領北海道的目的,輕易放過日本的。


光芒萬丈34957


看到這個題目,我也想出來說幾句話,這個事情跟中國有關。

45年初,美國通過跳島戰術,已經逼近日本本土了,可是日本還有很強的戰鬥力,中國當時很不給力,45年了還讓日本打通了廣漢鐵路,美國為了儘快結束二戰,很無奈的在雅爾塔會議上邀請蘇聯,在德國投降後的三個月內,對日宣戰,中國當時是要是給點力,美國是不可能邀請蘇聯的,這是美國的無奈之舉。

蘇聯一對日本宣戰,中國的外蒙古分裂出去了,朝鮮成了兩個國家,日本人留在東北的機器設備,被蘇聯拆卸一空,中國的大批婦女被俄毛子軍隊強姦。

可以說,蘇聯的對日宣戰,是犧牲了中國利益換來的,俄羅斯從來就沒有白幫忙的。

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想我泱泱大國,被周邊國家欺凌,我們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跟外國打,是每戰必敗,跟自己人打,一個比一個厲害,這是為什麼?

就說這麼多,說多了又要挨噴了,到此為止。


豐收的季節152555


這個問題讓美國非常尷尬。

明明已經鏖戰四年,將日本徹底打回原形,跳島戰術已然逼近日本本土,更可怕的是美國在1945年8月6日投下的原子彈已經向世界表明美國有獨立讓日本跪下唱征服的能力。在大獲全勝的前夜,卻讓未來的潛在對手蘇聯參與進來分一杯羹,這充分說明美國高層的腦子不僅是被門夾了,而且是夾壞了。

而作為蘇聯一方,同樣經過4年的鏖戰,蘇聯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同樣是超級大國,憑什麼美國說讓蘇聯出兵,蘇聯就一定言聽計從?超級大國不要面子的嗎?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不會讓蘇聯出兵,而蘇聯也不曾受美國所託,兩國在進攻日本問題上的所謂默契,本質上是爭奪勢力範圍,在二戰後奪取戰略主動權的需要。

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事宣告結束。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美蘇雙方的對立逐漸取代合作,雖然表面上雙方仍然身處同一陣營,畢竟當時的日本帝國主義還在困獸猶鬥,但雙方都開始不約而同地為戰後的對抗謀篇佈局。

由於此時的日本尚未投降,給了美蘇雙方以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為幌子爭奪亞太地區勢力範圍的絕佳理由。

相比之下,美國參與亞太事務比蘇聯有更多的主動權,因為自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以來,美國與日本在太平洋地區就正式進入戰爭狀態。在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東北之前,美國與日本在太平洋上已經鏖戰四年,是摧毀日本帝國主義的主要力量,日本在太平洋地區侵佔的島嶼也基本被美國所奪取。

如果沒有意外,戰後的美國將成為亞太地區的主要力量。

但相比於美國,蘇聯明顯更勝一籌。

一方面作為歷史上日本的主要對手,蘇聯有著豐富的對日作戰經驗,再加上蘇聯與日本空間距離近在咫尺,這意味著蘇聯參與日本事務要遠比美國便利。

另一方面在蘇德戰爭期間,雖然德國與日本沆瀣一氣,但日本與蘇聯的關係卻曖昧不清。因為蘇聯對德作戰的需要,以及日本對美作戰的需要。蘇日雙方自1941年4月13日簽訂《蘇日中立條約》開始,雙方就心照不宣地保持了和平狀態,這種相互信任的關係遠比蘇德兩國牢靠。

也就是說,當美國與日本在太平洋上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殊死較量時,蘇聯卻在法西斯和同盟國之間左右逢源。

而蘇聯這種兩面三刀的做法,無疑比美國更高明。最簡單的一點,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雖然幾乎摧毀了日本帝國主義,但自身也元氣大傷,而蘇聯則較好地保存了遠東地區的實力,更重要的是讓日本始終放鬆警惕,為蘇聯的出其不意創造了條件。

關於這一點,美國是心知肚明的,作為有意在戰後稱霸的國家,美國不希望在太平洋擊敗日本帝國主義後,又面臨一個更強大的紅色帝國蘇聯,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蘇聯參與到對日作戰中,自然蘇聯也就不可能從日本身上奪取更多利益增強實力。

基於這樣的考慮,美國在遠東地區有意扶持南京國民政府成為美國在盟友。一來因為蔣中正與美國關係甚篤,雙方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扶持南京國民政府,可在戰後有力牽制蘇聯的擴張;二來因為我國是二戰時期的遠東主戰場,吸引了日本陸軍60%以上的兵力,有力配合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對日作戰,幫助南京國民政府也就是幫助美國自己;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南京國民政府相比於蘇聯而言實力弱小,更有利於美國在戰後的控制。

因此美國才在珍珠港事件後不斷加大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支持力度。

但南京國民政府的表現令美國大失所望。在日本頹勢已顯的1944年,南京國民政府在豫湘桂會戰中一敗塗地。雖然此戰作為日軍的敗筆,並未讓日軍獲得更長的苟延殘喘時間,但南京國民政府戰鬥力孱弱且腐敗橫行的局面,讓美國不得不尋求更有力的盟友。最後羅斯福發現,能夠減輕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壓力的也只有蘇聯。

所以1945年2月,美蘇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地區舉行會晤。為促使蘇聯參戰,羅斯福以蒙古、中東鐵路及旅大商港等諸多我國主權作為條件,終於獲得了斯大林“將在對德作戰三個月後對日作戰”的承諾。

為了斬斷藕斷絲連的蘇日關係,美英等國向蘇聯施壓,迫使蘇聯於1945年4月5日提前一年廢除蘇日中立條約,雙方終於進入戰爭狀態。

但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去世,使美蘇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因為新繼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開始奉行對蘇強硬政策,美蘇之間開始劍拔弩張,對於先前羅斯福總統答應蘇聯的條件,杜魯門政府的態度開始曖昧不清。

而且1945年7月16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中成功引爆,有了徹底摧毀日本帝國主義或迫使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的大殺器,美國對蘇聯的依賴度大大降低。

而此時的蘇聯終於意識到,如果再不參加對日作戰,蘇聯在戰後的遠東將更加被動。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實戰原子彈,徹底摧毀廣島市區的同時,也讓蘇聯大為驚駭。就在1945年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的當天,蘇聯150萬紅軍終於從三個方向對盤踞在東北地區的60萬關東軍展開了摧枯拉朽的進攻,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逃亡東北負隅頑抗的幻想徹底破滅。

而此時的關東軍,由於太平洋戰爭期間大量抽調以及本土回防的需要,大量精銳部隊被抽走,雖然關東軍仍然保持了60多萬的龐大兵力,但多為老弱病殘,戰鬥力難以指望。

但即便如此,蘇聯也從出兵東北消滅關東軍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除了在事實上佔領東北,掠奪了東北幾乎所有的工礦設備,恬不知恥地重新奪取中東鐵路控制權和旅大商港,還在勢力範圍上更上一層樓。除8月14日逼迫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強迫蒙古分立,還完全奪取了庫頁島及南千島群島,在朝鮮半島上將勢力推進到三八線。

而且,消滅關東軍後,蘇聯還獲得超過60萬的日軍戰俘,這些成為蘇聯遠東地區在戰後重建的重要勞動力。

所以,貪得無厭的蘇聯,絕不會聽從美國的號令做無謂的犧牲。它的出擊,一定是滿載而歸的,而勝利的背後是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國家的血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一、關東軍是日本軍隊的王牌,其戰鬥力非常強悍,美國對上關東軍恐怕會有不小傷亡,因此,遠離美國本土運輸線太長、戰爭消耗和人員傷亡過大、長時間的作戰引起的軍隊疲勞和士氣下降等問題,成了美國對日作戰的主要考量。

二、考慮到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和日軍無法相比,避免國民黨軍隊在同日本軍隊較量中造成過大傷亡和損失,保存國軍有生力量,以便將來對付共產黨。

三、蘇軍戰力強大,蘇軍參戰可加快日本軍隊的滅亡,以及加快結束二戰的進程,同時又可以減少美國自身的消耗和傷亡,出資出物拼命的事讓別人去做,這種風格延續至今。

基於以上考量,所以有了美英等國拿外蒙和南千島群島利益作為交換條件,換取蘇聯對日出兵的結果;後面蘇聯果斷出兵拿下南千島群島美國也只能啞口無言;更讓美國想不到的是,用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國民黨軍隊竟然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就敗給了小米加步槍的共產黨軍隊,而毛澤東的“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英明、果斷的偉大決策,更是打碎了美國企圖隔江而治製造二箇中國的夢想,讓中國成為了紅色中國,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謝謝!


礦泉水163550980


戰爭到後期不是誰打誰的問題了,而是戰後劃分世界和爭奪地盤的問題了。

蘇聯出兵東北,是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的,也就是說,劃分了,關東軍就交給蘇軍收拾,而不是由日本收拾。南邊,太平洋上的日軍,則交給美軍收拾。


1945年,英美蘇簽訂了《三國關於遠東問題的協定》,其實就是雅爾塔協定,蘇聯承諾在歐戰結束三個月內對日作戰。這個其實是蘇聯主動提出的,但是也是美國要求的,而且是強烈要求。

這個時候,美國已經不想打了,之所以投原子彈,就是為了加速結束戰爭。這個時候其實就是怎麼快怎麼來,儘快結束亞洲戰爭,減少進一步的傷亡,是美國人想要的。


其實美國投放原子彈,日本就準備投降了,蘇聯要做的其實就是搶在美國前面,搶在日本投降之前,多打一仗,爭取更多的勝利果實,同時還要保證損失最小。

美國這個時候其實沒有兵力能夠到東北,對日作戰方面,其實還是靠四等人在東南亞和日軍血戰。美國逼近日本本土,也是在南邊逼近。關東軍就算留給國軍,也輪不上美軍。


軍武文齋


蘇聯在二戰末期才對日宣戰、攻擊關東軍,而且是在美國已經向日本廣島實施核打擊、日本敗局已定之際。此舉似乎如同雞肋,但是,實際上還是有多方面重大意義的。



蘇聯1945年8月8日出兵中國東北打擊關東軍,並不是美國在對日本實施核打擊之後才臨時決定的,而是早在1945年2月蘇美英雅爾塔會議期間就初步商定的。會議期間,蘇聯與美英商定,蘇聯承諾:當盟軍完全打垮德國、結束歐洲戰場作戰滿了三個月時,蘇聯將對日宣戰,參加對日作戰。蘇聯出兵,絕不是因為蘇聯多麼有正義感,而是美英為了各自利益進行討價還價的產物——美國希望蘇聯通過出兵,減輕美軍對日作戰的人員損失,蘇聯則是希望趁機大撈好處(在戰後的亞洲格局中不輸給美國,從苦難的中國身上大量揩油——攫取東北利益,以佔領東北來要挾中國政府放棄外蒙等重大利益)。

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宣佈投降,歐洲戰場作戰結束。整整三個月後,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半島、庫頁島、南千島群島),這與半年前雅爾塔會議的三方協議所預定的時間恰恰是吻合的。

哪怕45年8月這個時候出兵東北真的已經不具備軍事必要性,但是,蘇聯為了攫取戰後的國際政治舞臺主動權(包括在中國撈取巨大的好處),也照樣會按原計劃出兵東北,以軍事的重大進展作為政治、外交大利益的籌碼。

更何況,從二戰末期亞洲戰場軍事角逐上看,蘇軍出兵東北並非可有可無的雞肋,仍然具有軍事意義。

關東軍雖然在二戰末期戰鬥力已經大幅度下降,可是,它依然擁有七八十萬的正式兵力,數量可觀。而且,它幾乎沒怎麼傷筋動骨。此時日寇在美軍打擊下基本喪失了制空權與制海權,關東軍已經難以有機會從日本本土大量獲得重要的人力物力補充,但是,它在東北囤積了豐厚物資,建有龐大堅固的防禦網(包括東寧、虎頭等地的高質量要塞系統),可以就地取得大量戰爭資源。即使面對強敵進攻,只要對方不是排山倒海式的快速全線總攻勢,日軍堅固的局部防禦作戰系統仍然將是令對手不可小覷的。

可以說,蘇軍出兵之前,關東軍仍然是一支維繫日寇抵抗力、左右日本整個戰局的重要力量。

地理上,關東軍處在東亞大陸戰場的咽喉部位,對日寇在中國大陸、朝鮮半島乃至庫頁島等地的統治都起到屏障作用。日寇控制下的中國東北,豐富的戰略資源與發達的鐵路運輸給予日本侵略軍以物質後盾與信心。

直到蘇軍出兵之前,關東軍不曾受到致命打擊,關東軍的軍事走向可以繼續直接關係到整個東亞大陸戰場的走向。

所以,盟軍要徹底制服日本軍國主義集團,就必須消滅關東軍,而不能僅僅靠美軍在日本本土的轟炸以及可能的本土登陸作戰。

為了不給關東軍以喘息、盡情發揮其防禦戰優勢、與蘇軍長期較量的機會,為了給東北日軍以迅速致命一擊,蘇軍出兵東北時,是調集巨大的人力物力(150萬蘇軍參戰),以絕對壓倒優勢的兵力與武器裝備,秘密從蘇聯國土的歐洲部分向中蘇邊境運兵屯集,以大規模閃擊戰的方式、多點同時進攻的。這樣的進攻方式也說明了蘇軍對此時的關東軍仍然不敢掉以輕心,戰略上是高度重視的。


曉帆輕舟


美蘇兩強搏奕,其它國家利益皆為可以兌換的棋子。以美國角度出發,自從摧毀日本海軍以後,日本已是冢中枯骨,坐等收屍而己,所以更多著眼戰後佈局,如何鉗制同樣會從二戰獲利巨大的蘇聯!盟友中國就成其對付蘇聯最重要的一顆棋子,當時中國軍力如何垃圾其實根本無所謂,哪怕日軍佔領整個中國東南亞,沒日本本土工業支持再多資源不能變現,只要拿下日本本土,海外日軍再風光也只是海市蜃樓,反正也不能改變蘇聯在東北亞的存在,犧牲掉與己無關痛癢的外蒙古和北朝鮮,在中蘇關係之間打上一顆釘子,讓感受到蘇聯威脅的中國,被迫更加依賴美國成為忠狗,美國才能放心的大力扶持中國,成為扛蘇的一線炮灰。而且蘇對日作戰,眼前直接利益就會讓美節約上百萬人傷亡,既然一舉多得何不做個順水人情?當然戰後國民政府迅速垮臺中國轉向蘇聯,是當時所有人包括蘇聯、中共都完全預計不到的。後來同樣的把戲蘇聯人也耍了一遍,背景是美對華還抱有幻想,外交人員遲遲不肯撤離中國,所以明明下個議程就是就聯合國是否向朝鮮出兵表決,擁著一票否決權的蘇聯,偏要帶領人員退場故意讓決議通過,擺著中國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冒天下大不韙違背聯合國決議,聽從蘇聯安排入朝參戰,徹底與美和西方世界結下死仇,斷絕交好可能,要麼不參戰被蘇聯拋棄,據說在作出參戰決定之前毛主席心情沉重,幾天幾夜都沒閤眼。所以朝鮮戰爭結束以後,蘇聯才放心大力扶持一面倒的中國。再後來的中美蘇(俄)敵友關係不斷戲劇化的轉換,可能當時最大膽的人都預料不到。


手機用戶52515517323


這是雅爾塔協議就談好的。實際上,二戰末期的關東軍戰鬥力和太平洋諸島上的日軍不能相比,戰鬥力一般,這些關東軍兵齡短、訓練不足、裝備較差,美國高估了東北日軍的戰鬥力。另一方面,美國也高估了駐中國東北日軍的作戰決心。但是話說回來,蘇聯是無論如何也要出兵中國東北的,即使美國不想讓蘇聯出兵,蘇聯也會出兵。但是蘇聯的推進速度大大出乎美國的意料,這使得斯大林做到了蘇聯利益最大化。至少美國沒能阻止蘇聯進軍朝鮮半島北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