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在陝西有一條小河,徑流只有40多公里,但她卻承載了11萬人的飲水生息,其“寶貝”程度不言自明。這就是秦嶺南麓的鎮安縣鎮安河。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4年11月,鎮安縣城

鎮安河,也稱縣河,發源於境內雲蓋寺鎮黑窯溝堖,南流經過吊罐崖、黑窯溝林場、大屋場,至黑窯塘與小木嶺水匯合,東南流至雲蓋寺,經與典史溝、黃石板溝、鐵銅溝水匯合後,在縣城新城社區注入乾佑河。

水澤萬物。鎮安河孕育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滋潤了豐富的自然風光。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2年8月,鎮安縣城

鎮安河依城南緩緩而過,綠水滋潤小城的發展壯大。據史料記載,縣城原名叫謝家灣,天順七年(1463)二月,鎮安縣城建於此處,老縣城的城牆原為土牆,後來知縣俞鼎組織民眾將其換成磚牆,周長四里多。因背靠日嘰山,故設三個城門,東為永慶門,南為永豐門,西為永安門。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這裡已是鎮安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指揮中心,“土圍子”被撐破,小城正在向東、西、北三個方向擴展。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9年11月,鎮安縣城

從鎮安縣城逆河上行10公里,就到了黃石板溝口,溝口的對面就是結子街。據傳,縣太爺在溝口接過聖旨,這裡就叫接旨街,以後訛傳為“結子街”。清代有個樂善好施的名人叫儲萬榮,品學兼優,考選為拔貢。道光初年,長安連年饑饉,饑民紛紛進山。儲公見狀,開倉濟貧,救活好多人,饑民送匾致謝,官方奏報朝廷,被封為“宣德郎”。死後葬在黃石板溝口。


典史溝原來出過典史官,溝口有個處理水的工廠,名字就叫鎮安縣自來水處理廠,日處理淨水6000噸,專供城區及沿線居民生活用水,可謂是鎮安河的心臟。廠區因公路一分為二,北邊為水處理區,南邊為監控、檢驗區,廠區跟花園一樣。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6年8月,結子水廠

位居鎮安河中游的雲蓋寺鎮,是古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後的結晶。雲蓋寺始建於唐初,《一統志》中記載,擴建於唐代大中元年(847),有殿閣十八座,僧舍千餘間。鄂、湘、川、陝、甘等省來此朝聖者多達萬人,成為秦嶺南麓佛教名鎮。據《鎮安縣誌》記載,明清有過兩次大的修葺,清代就有千米前、後兩條街道。民居建築風格為徽派土木結構,多數為四合院。2012年鎮安縣政府在花園村新建千戶移民搬遷點,興建小型企業孵化園,一個新型園區拔地而起。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7年4月,雲蓋寺鎮

雲蓋寺對面有香爐山瀑布。據傳,李世民南征行軍至此,觀瀑布泉即興賦詩:“東望香爐山,西觀瀑布水。飛流三千丈,崩摧數十里。”《重修鎮安縣誌》中記載,古街舊有水磨、火紙廠、皮紙坊等水力作坊。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7年11月,雲蓋寺古街

逆水上行,不時可以看到頭戴安全帽人員,聽到機器的轟鳴聲,這是在修築雲鎮水庫和上游河堤。

大屋場河溝兩岸有一規模較大的徽派建築群,路旁的碑上寫著“劉氏民居”,當地人習慣叫劉家大院,這是鎮安史上五大家族五個大院之一。大院分東西兩個區,由三重七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四合院組成,氣勢恢宏,造型別致。但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現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待機修葺。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6年5月,劉家大院

上行不遠就是黑窯溝林場,過去以伐木為主,後改為生產實木傢俱,製作小工藝品,現在是天然林保護站。製作的工藝品還遠銷到北京。1985年我在寧夏當兵,受派到河南出差,走到北京參觀了人民大會堂後,就想買兩樣紀念品,首先買了毛主席像章。另一樣買啥,挑來選去還是拿了一包筷子。當時我從透明的包裝上看到產品製作精良,包裝美觀,便宜實惠,也沒細看拿著就走。拿回鎮安老婆仔細一看產地,原來是鎮安黑窯溝工藝美術廠的產品,當場四目相對會心一笑。我也很慶幸在北京能買到鎮安的產品。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0年6月,黑窯溝林場

鎮安河的源頭,過去森林密佈,行人稍不留神就會找不到東南西北,素有“迷魂陣”之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遭到破壞,但見灌木、苦竹依然茂密。五月,我看見十幾個民工在忙碌著拉苦竹,原來他們要把苦竹紮成掃帚賣到城裡,把竹竿兒賣給菜農。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0年6月,鎮安縣雲蓋寺鎮吊罐崖瀑布

時至今日,鎮安河仍然默默地滋潤萬物,造福百姓。


一條關乎11萬人生命的小河

2016年5月,黑窯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