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宇光戰地札記叢書:車臣戰爭散記》節選:車臣姑娘

有離別的地方就有痛苦,有痛苦的地方就有思念。

1998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時結識了一位車臣族姑娘拉麗莎,她是車臣人。

父親是俄羅斯族,母親是車臣族。

《盧宇光戰地札記叢書:車臣戰爭散記》節選:車臣姑娘


拉麗莎身高1.75米,皮膚極好,黑髮,屬於北高加索出類拔萃的那種姑娘。

她原在符拉基高加索電視臺工作,後考入莫斯科大學新聞糸攻讀博士生。

拉麗莎的姥爺一代就是當年被斯大林驅逐到中亞吉爾吉斯的車臣移民。

她姥爺當時在遠東薩哈林島海軍部隊服役,因為表現出色,部隊多次準備提升軍官,但要求他更改車臣藉,姥爺始終沒有同意,最後遭到部隊遺散,復員安排安排到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的一個山村。

許多車臣人在哈薩克斯坦和吉吉爾吉斯斯坦遭遇境地完全不同。

樸素的吉爾吉斯斯坦人對遠方苦難的車臣民族伸出了兄弟父老的熱情之手,當地盛產水果也養育了一代代車臣的後裔。

我由於是學生身份,為了養活自己,在俄羅斯電視臺打工外,還幫助莫斯科華商辦了數份小報,即兼總編輯、記者還有印刷工。

報社有位賣報的大姐叫曲遠方,來自延吉。

曲大姐每天都到報社取報紙,並起早攤黑去大市場華人圈賣報。

一天,她告訴我,我的同學拉麗莎在市場賣菜。

我十分詫異,這麼漂亮有氣質的姑娘怎麼會在市場。

後來我瞭解到,拉麗莎有良好的家教,省吃儉用,她爸爸住在離莫斯科百公里的太陽城農村,媽媽在市內伊茲邁洛瓦市場賣蔥等小菜,每天課餘期間,她都會去市場去幫助媽媽賣菜。

對拉麗莎馬上升騰起仰視和敬意。


《盧宇光戰地札記叢書:車臣戰爭散記》節選:車臣姑娘


我們相愛了。

拉麗莎從同學的宿舍中搬出,住入我在莫斯科大學主樓Ж樓的宿舍。

這是什麼樣的宿舍,充其量只有八平方米,一張小床加一個書櫃和桌子,空間只有幾平米。

在這個小屋,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每天下課回來後,馬上去主樓華人週刊《路迅》工作,拉麗莎準備晚餐等我回家。

3月20日,拉麗莎說,她姥爺邀請我去太陽城參加一次聚會。

那天莫斯科下著大雪,我與拉麗莎開車去鄉下。

這是,一個車臣人居住的鄉村,這一天正是斯大林驅逐車臣人到中亞54週年。

那天,我們沉浸在車臣人的熱情和豪放的歌舞中。

拉麗莎曾經畢業於高加索舞蹈學院,一身好舞段。

拉麗莎姥爺正好74歲,當年20歲隨父母被驅逐中亞,在那裡參軍入伍,復員後又被髮落回吉爾吉斯斯坦,當過果農和技術員、農場副場長,後回到車臣,又遭遇了第一次車臣戰爭,舉家逃難。

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親族20餘人死於炮火。

苦難的家史,所有在場的人都流下了眼淚。

車臣人愛山。

對他們來說,山脈是聖地,曾經從蒙古奴隸制的眾多泰米爾部落中拯救了他們的祖先。

在過去,每座村落都有自己的戰塔,一旦被攻擊,就會躲藏起來並保衛自己。


《盧宇光戰地札記叢書:車臣戰爭散記》節選:車臣姑娘


《盧宇光戰地札記叢書:車臣戰爭散記》節選:車臣姑娘


《盧宇光戰地札記叢書:車臣戰爭散記》節選:車臣姑娘


山脈給車臣人留下了巨大的烙印。

教導車臣人在狹窄的山路上,兩個人不能彼此離開。

他們講款待:山上的客人是來自外界的罕見信使,從那裡可以瞭解發生的事情以及現在應該如何做。

山教會車臣人堅強起來,為冤屈報仇,避免受到傷害。

車臣人在山區生活,從不認識封建領主國王或王子,沒有農奴。

車臣維納克人遵循民主原則,其事務由長輩決定。

因此,與政府的關係非常緊張,車臣人在心態上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人可以執行另一個厭惡人的命令。

車臣人熱愛自由。

對於他們來說,自由是最重要的。

車臣最古老的問候語就是這樣-Marsha DogIyila。

車臣字符的主要特徵通過Nokhchi Hill Hal doo傳達。

譯為“很難成為車臣人”。

這句話表達了車臣人的整個生活的複雜性,其中必須由阿達特人(習俗)和伊斯蘭教法(伊斯蘭教法)服從凡納科人熱愛自由的本質。

忍受歷來屬於車臣族人民的所有無數苦難經歷。

那些經常造訪車臣的人總是對車臣的勤奮感到驚訝。

這些人似乎一直在工作。

車臣人稱懶惰浪費生命。

許多人在度假時很樂意在家中建造房屋。

車臣人非常團結。

沒有人能像車臣人一樣幫助車臣人。

另外,我還注意到車臣人的幽默感。

有些笑話可以鐵板表情聽得你開懷大笑。

車臣人是一個親切、內斂、感恩、義氣和好客的民族,有著奇特的幽默感,忠於他們的傳統,並時刻準備著用生命捍衛著自己的家園。

這一天讓我真正瞭解了車臣人

《盧宇光戰地札記叢書:車臣戰爭散記》節選:車臣姑娘


那天晚上,我與車臣著名學者阿爾漢諾夫相識,阿爾漢諾夫說,車臣族最重要的認同特徵是好客,敬老,誠實,善意,對歷史故土的熱愛,寬容。

遜尼派伊斯蘭教以蘇菲派的形式出現,在車臣族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內戰中,絕大多數車臣人站在布爾什維克派的一邊,布爾什維克派承諾向被壓迫人民,格羅茲尼工人提供自由,以與反尼基尼派人和當地白人哥薩克人作鬥爭,然而,這並沒有使他們免受20-30年代席捲該國的大規模鎮壓。

二十世紀 在蘇維埃政權時代,車臣人民與蘇聯其他人民一起,在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有益過程中,參與了密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在消除文盲,形成國家知識分子和發展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車臣人為蘇聯人民在納粹德國的前後方取得勝利做出了無可爭議的貢獻。

然而,在荒謬的指控中,與德國人進行大規模合作(車臣未被佔領),車臣人被驅逐出其民族國家的地位,並剝奪了基於族裔的憲法權利和自由,這對族際關係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在驅逐出境的嚴酷條件下,車臣人在哈薩克斯坦和中亞的定居地區為經濟和社會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斯大林-貝里亞流放了13年後,車臣人回到了他們的故土,開始恢復民族地位。在這個階段,車臣人與其他民族一起在經濟,教育,科學,保健和文化的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車臣人面臨著與不歸還住房,禁止在原居住地定居,人事方面的種族歧視和大規模失業有關的嚴重問題,無法找到工作迫使大部分車臣人遷移到共和國以外尋找季節性工作,使他們脫離了教育,並扭曲了車臣人的心態。

那個時候,我在俄羅斯電視臺打工,在加上幫助華人辦報紙,收入在當時還是不錯的,每個學期學費才500美元不到,還包括宿舍費等。

拉麗莎生日比我早一天,是4月30日,我們倆人的生日幾乎在同一時段,那天我給她買了戒指和耳環作為生日禮物,又給她100美元。


《盧宇光戰地札記叢書:車臣戰爭散記》節選:車臣姑娘


這天她十分興奮,一早起來約母親到莫斯科古姆商場購買衣服,我一直等到娘倆到傍晚,她們乘地鐵回來,原來什麼也沒買,在吃晚飯後,拉麗莎與母親說,將這一百美元捐給車臣孤兒院。

拉麗莎還陪我去了杭州見了母親和妹妹,又陪我去了大連見了我的部隊老領導梁德鵬。

我母親對拉麗莎親不夠,老母親說,這麼漂亮的姑娘,在中國要有多高冷,又有才華又有教養,打燈籠也難找,怎麼被我碰到了。

這年年底,拉麗莎陪姥爺回車臣探親,同行的還有拉麗莎的母親和弟弟。

從此,她毫無音訊,一家人再也沒有回到莫斯科,再也沒有回到莫斯科大學上課。

這一年正好開始第二次車臣戰爭。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思念,拉麗莎離開那天,正好伴了嘴,我隨口說了句“滾回老家去!”

拉麗莎是含著淚水離開的,對於伊斯蘭信仰的姑娘來說,無異於被拋棄,可是我當時卻不懂。

這句話讓我一生懊悔。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它如影隨形,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

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與你相遇的,身邊親近的人都是上天給予的一種特殊的緣分。

2002年10月,在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人質事件中,在最後被聯邦特種部隊擊斃的武裝分子的照片中,我見到了拉麗莎弟弟的照片。

那天我正好在文化宮外面做直播。

後來,聯邦安全局駐車臣新聞發言人沙巴金少將說,拉麗莎一家被洗了腦。

如果你覺得,思念是一件甜蜜而又幸福的事情,那你的心裡,一定有一個深愛的人可以回憶,可以相見。

如果你覺得,思念是一種無法呼吸的痛,那你的心裡,一定有一個無法再相見,卻對你非常重要的人,遙不可及,又難以放下。

現實生活中,思念它不僅僅存在於愛情裡,它也真實地存在於所有的情感中。

這個角色不斷變換著到今日。

《盧宇光戰地札記叢書:車臣戰爭散記》節選:車臣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