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立國時間比較長,而後代王朝時間比較短嗎?為什麼?

譜哥聊歷史


其實夏商周持續的統一時間,也都不算長,也是難過300年。西周的統一的時間,只有200多年,從犬戎攻獻鎬京的那一刻,一個朝代就滅亡了。周平王之後的500多年,都是諸侯為政的時代。夏朝中間也經歷了后羿代夏,那段時間夏朝滅亡了。後來之所以能有400年夏朝的說法,這跟漢朝是類似的,經歷了復國與中興。商朝中途也經歷了土崩瓦解,分崩離析的局面,後來盤庚遷殷,換了首都,換了國號,才又興盛起來,經過武丁的大規模征伐,才重歸了一統。

其實西周也更換過國號,經歷過14年的共和時代。在這十四年中,楚國無所顧慮地擴充版圖,為再次稱王打下了基礎。周厲王之前楚國就公開獨立了,周厲王繼位後,楚國畏懼周厲王的暴虐,宣佈取消獨立。周厲王下臺後,共和開始,楚國又蠢蠢欲動。周宣王結束了共和時代,進行了大規模的征伐,才讓西周又回到了統一狀態。

300年,真的是古代朝代的一個坎,很難越過。朝代的壽命可以接近300年,但是朝代的強盛時間,連100年都難超過。西周從周夷王時期,國家的制度就嚴重破壞了,國力迅速下降。唐朝從開元后期就已危機四伏。明朝從棄交址、內遷努爾幹,就往日榮光不再。清朝從平定三藩,到乾隆後期鴉片進來,也不過百年。只有漢朝,前漢、新、後漢、三國,一直整體上強大,從漢武帝到三國,近400年的時間,華夏的國防力量一直強盛不衰。


秦客逸民


導讀:我們通常所說王朝週期不超過三百年指的是封建王朝,奴隸社會時代的夏商周三朝立國時間都遠超三百年。那麼為什麼會存在真麼大的差異呢?這中間涉及到版圖面積、宗教、社會制度、土地制度、治國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下文我們就主要原因做一下詳細闡述。


夏商周直接統治的版圖較小

夏商周時期輸入我國古代王朝中最早的三個朝代,由於遠古的生產力的關係所以統治範圍較小。商朝核心統治範圍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周朝核心在關中地區,直到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加上封國擴張才讓王朝的影響力拓展開來。

也就是說當時王朝基本就是個版圖、勢力比最大的王國,其他無數的方國、諸侯都類似通過朝貢或者羈縻形式存在。周邊為止的領土很多,根本不用你爭我奪的打生打死;其次古代王國和諸侯都比較佛系,通常都是50裡、百里這樣的疆域就可以成為一個國家(楚國最早的封爵就是50裡)。相當於諸侯在雞犬相聞的情況下各過各的小日子。因此基本上大家相安無事,如果不是中央王朝實在弄的天怒人怨基本不會改朝換代。


夏商周是奴隸社會,社會制度和土地佔有方式導致王朝更迭通常來自外力而不是由於類似封建王朝一樣的土地兼併。所以三朝的立國時間很長。

奴隸社會普遍的構成方式是奴隸和奴隸主,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各級管理機構。而封建王朝基本上是地主加自耕農的配置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各種社會制度與各級官吏和管理 機構。

通常封建王朝國祚不超過三百年的通常規律如下:王朝中前期中央政府掌控大量的土地和生產資料,所以可以保證平民和地主對土地佔有處於一個合理的比例。這樣一來平民收入、地主利益以及朝廷的賦稅都處於一個完美的平衡,王朝在這樣的基礎上國力蒸蒸日上逐漸進入巔峰狀態。這個過程大約需要的時間是一百多年,此後一百多年通常就是埋下王朝滅亡的隱患的土地兼併階段了。


王朝處於盛世,國泰民安就會催生人口數量的爆發。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雖然王朝版圖隨之擴張,但是適合耕種的土地並不會增加太快。快速增長的人口數量與日益枯竭的土地分配資源形成矛盾。當人均土地分配日益減少到一定程度,平民抗抗風險能力就會大大降低。一旦遇到風險只能把土地典當給地主,從此淪為佃戶。自耕農的減少勢必會影響到國家稅收基數,如果王朝自身沒有辦法扭轉這個局面又想保證賦稅不減少只能在較少的稅收基數上拼命增加稅賦。當農民不堪沉重的賦稅時就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朝廷統治就會被嚴重動搖。直到一個新的王朝崛起重新掌控大量的土地資源,這又是一個循環。

而奴隸社會基本不會存在這個現象,由於奴隸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而且基本不會佔有什麼生產資料。無論夏商周等王朝還是其他方國、諸侯實行的都是奴隸制度,所以當時的統治者對待奴隸的態度都是一樣的。所以在夏商周三朝很少聽到奴隸大起義,王朝的更迭也沒有一例是奴隸起義造成的。而王朝的滅亡同來來自外部的方國的外力,商滅夏、周滅商都是如此。所以夏商周立國時間都遠超過三百年。


在神權、宗法、血緣、禮法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夏商周立國時間較長

在儒家學說和幾大宗教徹底成為主流之前,對於雷電等力量都被古人敬畏稱神靈。所以在夏商周三代神權和禮法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即便是儒家也把禮法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而在這三朝與神靈溝通的祭司都有很高的地位,同時君權神授的理論也深入人心。

無論是出征、祭司以及婚喪嫁娶都會盡心占卜,所以夏商周三朝才有各自的《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部書(前兩部已經失傳)。即便是諸侯和方國的首領也對此深信不疑,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造反衝擊與君權神授的朝廷為敵。


其次周王朝建立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也是周朝立國八百年的重要原因。各諸侯之間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沒有特殊情況你好意思叛亂?況且在分封初期各諸侯國並不接壤,大家的敵人都是彪悍的胡人。所以大家在親戚的關係上只能互相幫助來擴大版圖,周朝的影響力也隨著諸侯的擴張達到更遠的邊疆。只有當彼此疆界接壤後才會發生兼併,所以這也是造成立國時間超出三百年的原因之一。


小結:

綜上所述,由於夏商周三朝在宗教、社會制度、土地制度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下形成比封建王朝更長的立國時間。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這其實是與古人治國與處世思想有關

第一,神權的神秘。在上古三朝夏商周的時候,屬於奴隸制度,那個時候人們遵循的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對強者有著無條件的服從和敬畏。

我們再看看夏商周的起源和興起,不管從那個角度出發,夏啟是治水有功的大禹子嗣,在血脈上擁有先天的優勢,而商湯的祖先則是玄鳥,在以前也是王族之一,擁有高不可攀的地位,就是最後一個周朝,在追溯源頭的時候也能攀上帝俊這個上古天帝。

這個說法雖然在現在比較簡單而略顯愚昧,但是在古代,特別是上古時期,人們可是非常迷信這個種說法的。所以上下有別並不是說說而已,最主要的奴隸制度的階級分明,這就能消除起義的方法,人人倍能忍受,所以儘管夏桀,商紂殘暴非常,都沒有奴隸和人民起義,只有商湯武王這種天選之人才能號令天下。

第二,分封制度消除了大部分的原因。分封制的缺點人人知道,容易讓諸侯做大,並威脅帝王的地位。但是話說回來,分封制度也有好處,天下不完全掌握在一人手中,一人的昏聵也很難造成天下民不聊生的狀態。

簡單的說,分封制度就和計件工資一個道理,能做多少就有多少錢。這塊土地分封給你,你有隻要按時交稅,聽從命令,這塊土地上的得利多少完全不管。俗話說有錢就有動力,所以大部分的諸侯都很傷心,而因為諸侯的眾多,互相提防之下,很少出現那種一家獨大的情況。

後來的封建制度雖然有了中央集權的特性,但是團下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天下的興亡也和皇帝個人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繫。皇帝聖明就代表四海昇平,皇帝昏聵殘暴,就代表天下大亂。

第三,制度的森嚴,階級的差距。在上古三朝中特別看重出身,換句話說,只有出身好的人才能得到重用,這就表示了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之間的差距分明。從出身就代表了以後的地位,這總情況墨守成規之下,當時的人都習慣了這種王侯將相寧有種說法。

而且那個時候刑罰殘酷,以下犯上罪名極大,而因為更接近原始,所以人人自覺,畫地而牢也不逃跑,可以看出當時在思想上的控制有多麼嚴格。在這種思想、身體都階級分明的情況下,起義造反幾乎不存在。

而到了後來,因為百家爭鳴的思想大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各諸侯的不尊王令,早把人們的思想枷鎖給打破了,所以才有陳勝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表示了人民的思想枷鎖液晶鬆動了,後來漢高祖劉邦的事件,更印證了這個說法。

所以,夏商周在原始奴隸社會的情況下,能保持較長的王朝壽命

而秦朝之後,是封建社會,但大一統的強盛王朝都沒有300年。難道是歷朝歷代一直賴以實行的封建制度有什麼問題嗎?


在這裡,我們要想了解下封建制度具體是怎樣的,從前的奴隸社會,比如夏商周三朝,奴隸被視為奴隸主的財產,他們為奴隸主工作,創造財富,無報酬和人身自由。商鞅變法以後,按畝納稅,秦始皇稱帝后,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可以合法佔有土地,還可以兼併農民的土地,而農民只能以"見稅什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

地主階級包括王侯將相、達官貴人,他們可以被統治者賞賜土地,也可以用錢財購買土地,久而久之,農民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少,這時他們只用僱傭農民替他們勞作,享受現成的收入。在古代,農民是社會的主要勞動力,他們為國家創造財富,可到手的收入卻不多。

農民需要向國家交納賦稅,即便一年到頭來賺下的錢還不夠一家人溫飽,許多沒有農民的土地成為了流民,居無定所,而且統治者若是昏庸荒誕的話,他們還會對農民進一步加重剝削和壓迫,一旦農民的壓力到了頂峰,那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會一觸即發,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

此後歷朝歷代走到晚期,國家總會出現農民起義的問題,雖然國家也會頒發相關政策安撫農民,有些皇帝就是因為減少賦稅而被評為賢明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

從民間走來的皇帝朱元璋,他深知百姓被繁雜賦稅壓得喘不過氣來,他稱帝后,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多次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型的租稅蠲免,可以說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好皇帝都做過類似的舉動。但這些政策始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是僅有皇帝願意減輕農民的壓力就夠了,皇帝以下,還有貴族階級、官僚階級,他們自然想要享受榮華富貴,既然國家發放的俸祿不夠,那就只能自己想辦法爭去利益了,此時他們手中用來造福百姓的權利就成為了謀財利器,官僚之間互相勾結,讓皇帝看到漂亮的政績,可表面之下卻是無數百姓的心血,久而久之,土地問題、賦稅問題等還是會蓄勢而發,給一個國家最沉重的打擊,農民身為一個國最大的生產力量,若是他們暴動,那麼這個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統治者也能看到這個問題,但是長期形成的封建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若是徹底改變的話,恐怕自己的皇位也就坐不住了,歷史上有多少新穎的改革派最終還是輸給了強大的守舊派,所以只有一個人想要改變國家是不可能的,即便這個人是皇帝,不考慮後果的強硬,很有可能導致統治集團的覆滅。但沒人解決弊端,只是延緩弊端的爆發,遲早王朝還是會滅亡的,新的王朝取代,繼續走前朝的老路,所以王朝不斷更迭,一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覆滅。


原非本原


我個人認為,夏商周他們的立國時間存在著問題,也就是說並沒有確切得證據表明夏朝存在了五百多年,商朝存在了六百多年。實際上週朝作為一個相對的強大的中央集權也只是存在了三百多年而已。這和後世的歷代王朝也差不多。夏商周時期還沒有完成國家的強力政權建設,也就是說那個時期得王並不像後世一樣權利十分巨大。他們實際上是和大奴隸主貴族共同統治帝國,或者更加確切的說是一個先進的初期的國家政權,對周圍的氏族部落形成了穩定的壓制!商人的實際中心控制範圍也就是河南地區最多包括河北南部,其他的地方都是委派親近商人的其他少數民族統治的,例如說陝西關中地區的周人。這樣的部落聯盟本來相較於皇權的一家獨大就比較穩固。

同時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夏商周時期是奴隸制時期,社會生產主要是靠壓榨奴隸,而不是壓榨平民。實際上平民百姓,自由人日子過得還算是可以的。但是到了東周時期乃至以後,中國進入了封建地主社會,所有人都成為了地主的,國家的奴隸,所有的平民百姓直接唄地主所剝削。這就使得社會矛盾空前劇烈。實際上在一次大型的戰亂之後立馬回出現很多的無主之地,內戰後政府將這些無主之地分封給無底的流民,可以減緩社會矛盾,增加社會生產,但是隨著承平日久,還是會出現貧富分化,土地兼併問題,最終窮人的土地越來越少,無地的流民越來越多,形成了一種反抗政府的強大力量!並且最終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有時無地的流民問題即使是沒有直接滅亡這個王朝,也會因為這個問題暴露出這個國家政權存在的弊端,並且完成不可逆轉得衰落!


歷史小白菜—提利昂張


夏商周由於時間過於久遠,歷史記載很少,真實的情況可能與現在想象的差距很大。中國精確的記載是公元前841年,以前猜疑和傳說的比重比較多,可信度不大。其次是當時人們愚昧無知,精神寄託於神靈和上天,反抗意識差,小規模的反抗記載少,所以給人一種比較平穩的感覺,其實事實未必如此,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越磨礪越光芒


首先,夏、商、週三代,正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尤其是夏朝,是否是國家形態,至今在國內外還有很大爭議。由於不能確定朝代的存在,加上遠古記載不完善,這幾個朝代的存亡時間並不確切,究竟是幾百年,只是由後代依照零散的傳說加上臆想而記的。

其次,原始社會是物質貧乏的時代,大家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沒有私有財產,也沒階級剝削,所以也沒有太大的階級予盾。而奴隸社會雖然有了階級壓迫,但當時的社會形態還只是較鬆散的國家體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並沒有嚴格的支配關係,各部落、集團之間相對自由,沒有生死存亡的危機。再者,由於當時人口較少,土地等資源相對豐富,人與人的貧富差別不大,人們基本上能獲得必須的物質,所以也沒有大多數人都活不下去的情況,就不會挺而走險去造反了。沒有予盾就和諧,沒有造反就安定,那這些朝代也就會有較長的存在了。


醉眼朦朧看天下


這個問題一言以蔽之,曰:馬克思說的對。

歷史唯物主義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夏商周三代還在奴隸社會,按照原本的詞義來說,夏商周三代才是標準的封建社會。

封建,詞語源自《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意思是指封邦建國。

假如,你是夏商周三代的一個諸侯,天子封了你一塊地方,讓你去建立國家。這就是封建最早的意思。封建,就是天子封你一塊土地,自己去建立一個國家。這塊土地的所有權是天子的,天子分配給你,不過按照當時的觀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當然了,天子封給你的土地可能已經被其他民族種群佔領的地方,你要自己帶著部隊先把原始種群打敗,佔領這塊地方,然後才能建國。

打敗了原始種群,你就獲得了原始種群大量的資產,包括人口、土地、牲畜等等。這些都是你的戰利品,是你的奴隸,你不會隨便屠殺掉,因為你要組織他們開墾土地,組織他們進行戰爭。

從天子到奴隸這一套管理體系,就是分封制的管理體系,就是我們說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奴隸

就是這樣一套等級體系,不能進行越級管理。所以,古代有句名言“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生產力特別低下,階級完全固定,適應這個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就非常落後。在這樣低下的生產力的情況下,由於生產關係的穩定,社會不容易發生動盪。所以,奴隸社會的政權普遍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自秦朝以後,中央集權國家第一次建立,這才有了我們現在說的封建集權國家。

這個時候,國家的基本盤已經逐步轉化為擁有一定私有土地的自耕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農經濟構成了國家經濟的基本要素。

相應的國家管理體系也有了區別於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變化。

皇帝↣各級政府和管理機構↣自耕農

皇權可以通過自己的管理機構直達帝國的任何角落和個人。這和夏商周三代時,天子只能管理到諸侯是不同的。

自耕農擁有一定程度的財產/土地所有權,地主階級應運而生,生產力比之於奴隸社會有了極大的發展,所以,相應的,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比分封制更先進的封建制度。

然而,由於地主階級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地主階級天然喜歡土地,終其整個封建社會,面對國家經濟基本要素自耕農的土地兼併從來沒有得到過有效控制。土地兼併發展到一定程度,自耕農大量失地破產,帝國財政崩潰,帝國統治失效,這個封建帝國也就走到了末路。

中國封建朝代三百年國運,說的就是土地兼併的週期。

這就是這種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下無法解決的矛盾,和資本主義危機是一個道理,都具有周期性,並且都無法避免。

小結

歷史唯物主義是個好理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馬克思誠不我欺也!


風陵流度


嚴格來說,夏商只是部落國家,他們通過武力征服別的部落部族,如周國等。

而周朝不一樣,周人通過分封,實質就是軍事佔領和武裝移民,而把佔領區的人民分配給這些封國統治。這是有計劃、有目的民族融合(參沙子)

周朝提出了敬天保民、民為邦本的人文德治思想,制定了分封制、禮樂宗法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人倫規範,奠定了統一國家的基礎。也就是說周朝才是制度上的多民族的國家。

夏的基本情況並不清楚。商到盤庚遷殷才真正形成部落國家,立國沒超過300年。作為統一王朝的西周,立國也沒超過300年,這與後世的封建王朝一樣,從時間上講,也沒突破那個週期率。周朝所謂八百年,其實東周從立國就進入春秋戰國,周王只是名義上的王,與西周的統一性質完全不同。


至樂無如讀書


夏,商,更像是以血緣為關係的單一民族國家,是從原始氏族社會到國家的過度。夏商時期,在中原大地上,除了它們外還有許多其他民族,後來建立周的姬姓就是其中之一。這些由各自民族產生的利益關係體,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區域,雖然在各自邊界處會有些許摩擦,但是總的還是長期共存的關係。它們能夠存在好幾百年也就是這個原因。畢竟當時人口不多,生產力低下,又已經有了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不可能也不需要去爭奪其他民族的地盤。

商取代夏,周取代商,實質上是本民族發展後所帶來的為擴大生活區域而引發的對其他民族的戰爭。至於周,之所以存在時間長,是因為相當長的時期裡,周王室是被當作傀儡對待,這個和日本的“天皇”很相似,基本沒有權力,只是國家的一個象徵。周 朝到了最後,秦國的實力已經絕對強大,所以連這個象徵也不需要了。

後代王朝進入了封建社會,這是一個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當土地可以買賣時,就是貴族階級轉化為地主階級的時候。或者土地兼併嚴重,或者遇到極大的自然災害,或者統治階級窮兵黷武,或者地主階級叛亂等等,都會造成國家動亂、百姓起義。所有的這些因素都可能會讓王朝就此終結。例如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時期的李自成起義,隋煬帝時期的知世郎王薄起義和楊玄感起義。明王朝的鐘結與自然災難和地主階級無限制的兼併土地有關;而隋朝的結束更是與隋煬帝三徵高溝麗和地主階級的叛亂有關。所以後代王朝統治時間較短。


普通的歷史愛好者


夏,商是奴隸制社會,知識是掌握在貴族人手裡的,奴隸或手工業者,農民是沒有條件學習知識的,人如果沒有知識,也就沒有思想,只會逆來順受,更談不上反抗或顛覆政府,等到東周的戰國時期,因為有百家爭鳴,也就是從奴隸制轉換到封建制的時期,很多農民和手工業者得到了學習知識的機會,也就有了很多次的政府更迭或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