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楚、吳、越很熱衷擴張土地,而晉、齊、宋、燕只顧一畝三分地呢?

小苦洋洋


簡單來說,這幾個國家只有宋國沒有大範圍擴張。

眾所周知周朝實行分封制,全國最好的土地由王室直轄,是為王畿,剩下的土地分封給諸侯,按照政治需要而給這些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同的爵位所享有的政治權利和封地大小一般是不同的,像宋國是公,在西周初期其實是諸侯中封地最大的。

在周王室強大的時候,諸侯就是王室手中的利器,用以控制空前龐大的疆域,但當週王室衰落的時候,諸侯就反過來分散王室的控制力,在西周被滅、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無力掌控局勢,天下就成了諸侯爭霸的舞臺。

國與國之間,只有永恆的利益,在農業社會,最大的利益就是土地。於春秋戰國時期而言,土地分兩種,周王室及各諸侯的,也就是諸夏,具備較高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另一種就是四方蠻夷的土地,有足夠的軍事能力,但制度建設比較落後。

整個春秋戰國的歷史,都充斥著對立與融合,不僅僅是諸夏內部的征伐整合,還有諸夏與蠻夷的征伐擴張。雖然當時諸夏與蠻夷的領地犬牙交錯,洛陽附近都有蠻夷,但總體而言,諸夏勢力還是有一個明顯的邊界,在此之外均為蠻夷土地。

與地處核心的諸侯國相比,處在諸夏邊界的諸侯國顯然有更多的擴張選擇,他們可以選擇攻略附近諸侯國的土地,也可以扛著道義大棒向蠻夷進攻,奪取土地。

攻打諸侯國,首先在道義上就比較不好說話,除了南方楚國那種滾刀肉精神,大大方方地宣稱“我蠻夷也”,管你有罪無罪,想打就打,中原諸侯要更好面子一些,打架都要先找個理由,可打蠻夷就不需要了,直接開戰就是了。

其次,諸侯國有較高的政治經濟水平,無論是征伐還是消化,難度都比較大,不像蠻夷地區,消化起來要快得多,可以迅速增強國力。

征伐成本的區別,導致春秋五霸基本都來自邊界諸侯國,只有一個霸主地位非常勉強的宋襄公來自中原諸侯國。

題主列舉的八個國家其實都有擴張史。

齊國在消滅山東的一些小國後進取中原,以“尊王攘夷”的旗號率先稱霸,齊國的劣勢在於周邊是蠻夷地盤比較少,無法迅速擴張,雖然它經常出兵打蠻夷,但都是幫忙贏聲望,實際的土地利益比較少,尤其在齊國旁邊有個中等國家魯國,齊魯相愛相殺,即便齊強魯弱,可最後滅了魯國的卻是楚國。

宋國是中等國家的領頭羊,旁邊全是諸侯國,而且不是小國,是鄭、衛、魯、陳這類中等國家,這些國家為宋國擋住了日後崛起的齊、晉、楚等國的絕大部分火力,使得宋國得以長期安然發展,穩坐中等國家頭把交椅,可同時也擋住了宋國的擴張之路,打他們擴張的難度太大了。

到戰國時期,宋國磕磕碰碰也從各國手中強到不少城池,還稱王了,結果就是被齊國滅掉,國力不濟,樹大招風啊。

秦國受封西周故地,立國伊始就跟犬戎死磕,春秋時期更是稱霸西戎,鞏固疆域後也吞併了一些小國。戰國初期一度衰落,被魏國吊打,後面滿血復活,一統天下。

晉國起步比較晚,春秋初期還打了幾十年的內戰,但統一後迅速崛起,瘋狂滅國圈地,愣是從一個邊界諸侯插入中原,順利稱霸。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分出來的韓趙魏仍是七雄之三。

楚國從五十里地起家,最為桀驁,敢於率先稱王,消滅江漢各諸侯國後悍然北上,與晉國逐鹿中原,直到戰國末期仍是人口最多的國家。

吳越擴張方式類似,都是安定好江浙老家,解決西面的楚國威脅(滅國與和談),然後就是北上中原爭霸了,可吳越離中原的距離過遠,吳國因為北上被越國鑽了空子,亡了,越國因為北上損耗國力,被楚國吞了。

最後的是燕國,燕國並不是不想參與中原爭霸,只是實力不濟,打不通路,最為高光的時刻還是戰國時期,一方面聯軍攻齊,打得齊國只剩兩座城,另一方面進擊東胡,擴地千里。

燕國的行動證明了,能不能迅速擴張,除了實力以外,還要看地緣,把燕國放到宋國那個位置,打死都不可能括地千里。


平沙趣說歷史


這有各國所處的國家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原因,也有當時的政治大氣候原因。

一,所謂“不愛擴張”的國家

先說晉國,在春秋時期那是超級大國,晉文公是春霸之一,是各種版本的“春秋五霸”中都存在的人物。但後來晉國像前蘇聯一樣解體了,分成了韓、趙、魏三國。春秋時期周王室還是比較受尊重的,各諸侯國之間還是講仁義道德為主。有哪個諸侯國對周王室不敬或是欺負周邊弱小國家,齊桓公、晉文公這些盟主就會出面主持公道,一般情況下大國介入的程度僅限於對方承認錯誤,表示臣服即可,而不會改變對方的國家版圖。

齊國不是沒有擴張領土,而是硬生生地把曾經最大的諸侯國魯國吞併了。要知道魯國可是周武王長子伯禽的封國,敢吞併魯國就證明齊國已把周王室完全當空氣了。但接下來齊國北進、西進、南下的三面擴展都遇到了困難,北面是國雖小但戰鬥力很強悍的燕國,東面是魏、趙這兩個豪強,南面是與它體量相當的楚國。所以齊國不是沒擴張,而是擴到這裡再也拓不動了。

宋國夾在魏齊楚中間,國土面積小,只是個千乘之國,曾經也牛逼過一小段時間,但也是因為君主仁義出名而受尊重,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再牛逼也是偽牛逼。所以宋國根本無力擴張。

燕國位於河北省北部及內蒙古南部一帶,當時乃是中原邊緣,苦寒之地。國土雖不小,但人口很少,僅能自保而已。縱如此,燕軍也曾在樂毅統帥下險些滅亡了齊國。所以燕國國力雖弱,也有過擴張史。

二,愛擴張的國家

秦國在所有諸侯國地理位置是最好的,軍事上,只需把住峭山、函谷關、潼關,就好像披上了防護甲,他打得著別人而別人打不著他了。商鞅變法之後,國力空前強大,不是簡單的擴改,而是產生了統一天下的野心了。

楚國由於地處南方,北面與中原列強有長江之險防禦,而江南都是一些小不點國家,打起來不費吹灰之力,於是楚國就把周邊的小國一個個吞掉了。

吳、越這兩個春秋時代才存在的國家,他們所謂的擴張實際是這兩個同宗兄弟間的內戰,先吳擊敗越,後來越擊敗吳,再後來楚國一口把他們都吞掉了!


上策視覺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不想擴張領土的國君,不是一個好國君。春秋戰國,亂世紛爭,除了像戰國中後期的衛國,周圍皆是強鄰,不敢擴張外,其他國家都在搞擴張,秦、楚、吳、越是這樣的,晉、齊、宋、燕亦如此,沒有哪一個大國安分守己的。

01:秦國的擴張史

秦國立國非常晚,西周建立100多年後,秦國老祖宗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得到了一小塊封地,當時還不算諸侯,是周王室的附庸國。

秦國的幾代先君,在和西戎交戰中,領土面積不斷擴大;到秦襄公時,因為護送周天子東遷有功,被封為伯爵,正式成為了諸侯的一員。在周王室的默許下,秦國開始了瘋狂的擴張,到秦穆公時,已經到達了黃河邊。

秦穆公東擴被晉國阻止後,轉而向西,益國十二,拓地千里,面積擴大了很多。

之後的擴張史,大家都知道了,先是對三晉步步蠶食,最後統一了天下。

02:楚國的擴張史

楚國剛開始的領土極小,大約50裡方圓吧,之後歷代國君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拿著手中的武器,一路拼殺,到春秋中期,已經成為了超級諸侯,面積、人口遠超其他國家。


戰國中後期,楚國滅了越國,領土更是大大增加,將大部分的長江流域納入管轄範圍。順便提一句,周公旦傳下來的魯國也被楚國給滅了。

03:吳國的擴張史

吳國遠離中原,但一直有稱霸中原的雄心壯志,吳王夫差在打敗越王勾踐後,率軍北上,就連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也不敢怎麼地,沿途諸侯小國更是紛紛臣服,吳國的領土到達了巔峰。

福兮禍之所倚,正當夫差在中原耀武揚威時,後院著了火,越王勾踐瞄準時機,在後方發起攻擊,吳國倒在了山頂上。

04:越國的擴張史

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後,將吳國吞了下去,越國實力猛增了一大截,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勾踐,學起了夫差:引兵北上,稱霸中原。

之後的幾代國君也沒閒著。戰國中期,越王還打算進攻齊國,可見實力還是很強大的,被齊王忽悠後,轉而攻打楚國,最後被楚懷王滅了。

05:晉國的擴張史

晉國在封國時,也只是一小塊領地,西周晚期就開始了擴張,到晉獻公時,"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領土擴張了許多,之後晉國稱霸中原上百年,一直沒閒著。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都在擴張。魏國侵佔了河西之地,連後來的國都大梁都是搶過來的;趙國向北方擴張,趙武靈王時,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韓國最弱,也滅了鄭國,後來其他國家不敢惹,淨欺負周天子。

06:齊國的擴張史

相對來說,齊國擴張的不多,但是當時的齊國重鎮即墨、莒(五國伐齊時,齊國最後的兩個城池)都是從其他國家搶過來的。

商、周時,即墨屬萊夷地,公元前567年,齊國滅了萊國後,即墨歸了齊國;莒是莒國的都城,齊桓公姜小白到外國逃難時,就曾到過莒國,公元前431年,楚國滅了莒國,後來領土被齊國搶了過來。

07:宋國的擴張史

宋國以商業發達文明,陶邑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大都市,秦國權臣魏冉、趙國權臣李兌、齊國國君齊湣王為了這塊風水寶地,爭得不亦樂乎。

春秋時期,宋襄公激情飛揚,雖實力有限,夢想破落,但爭霸的野心一直沒有熄滅。戰國時期,周圍都是強鄰,宋國只能在夾縫中生存,但是末代國君宋康王很是牛了一把:

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山東滕州),有其地。

只可惜實力太弱了,最後被齊國滅了。

08:燕國的擴張史

燕國在北方邊陲,大多數時間裡,都是默默無聞的角色。燕昭王時期,燕國國內人才濟濟,也向外擴張了一把:樂毅在攻打齊國的同時,燕昭王派秦開襲擊東胡,迫使東胡從燕國東北部後退千餘里,燕國領土向東北擴展到遼東一帶。最強盛的時候,國土面積僅次於楚國、秦國,可在七雄中排第三。

春秋戰國,就是一部諸侯擴張史,誰也沒有停下,有機會就會好不客氣的撕對方一塊肉,只不過實力強大者越來越強,實力不濟者被別人撕咬了。


小楊品史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都有一個特點,只要在中間四戰之地,哪怕強盛如魏國,當君主個人素質出現下滑的時候,很快就會泯然眾人,主要是地緣形勢所影響,題主所說的宋國就是如此,被齊、魏、楚分別包圍,所以不是不想,非是不能。

而邊緣國家大多都會向外誇張,最後發展成大國!周邊所指何處?春秋戰國來說,主要有四個方向: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那麼對應這些國家,我們可以分別談一談他們的擴張史!

以此類推,齊、燕國在東夷的範疇,說他只顧一畝三分地完全是冤枉他。

東夷-齊國、燕國

齊國

這兩個大國是從西周初期開始就是老牌諸侯國。其中齊國始祖為姜太公呂尚,作為滅商的大功臣分封於齊地(在今山東),都城臨淄,要知道西周是一個非常重視血緣的王朝,因此齊國在西周初期並不顯眼,和他一樣,甚至比他大的周朝同姓諸侯國比比皆是,但是最終能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富庶到八百里的漁鹽之地,沒有擴張?領土自己加上去的嗎?顯然不是。主要是春秋初期齊國已經有齊僖公小霸,再到桓公正式稱霸,再歷經數代國君的整合,到戰國田氏代齊後,威宣閔三代伐燕、滅宋,沃野千里,東齊西秦!

燕國

開國國君為武王之弟,燕召公奭,作為春秋初期老牌諸侯國之一,到戰國能成為七雄,擴張也不少。但是基於春秋史料記載較少,主要是戰國:燕昭王伐齊取臨淄,後趁趙國長平新敗,伐趙!雖然最終都沒有撈到好處,也足於證明人家擴張慾望是一直存在的,同時當時北方遊牧民族非常猖獗,能站穩腳跟,塞外也有一定的擴張。只是周邊強敵是齊趙,加之和齊國幾乎是世仇,鋒芒被掩蓋了而已!

而我們的西戎就是虎狼秦國。

西戎-秦國

秦國因為幫助平王東遷有功而被封為諸侯,到秦穆公重用百里奚,成就霸業,史載他在位時期:“稱霸西戎,拓地千里”。從此秦國一直作為大國延續到戰國時期。後和魏國反覆爭奪河西,趁魏被齊大敗之機,東出拓張,一發不可收拾,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奮六世餘烈,一掃六合,統一天下。

南蠻-楚、吳、越

楚國

作為春秋早期的諸侯國,先祖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南方,號為子男之地五十里。到楚武王后期,僭越稱王,迅速拓張,滅權亡隨,打下了彼時中國最大的銅礦基地。之後文王成王,伺機北上爭霸,甚至到成王任用子文為令尹,拓地千里,楚國成為南方數一數二的大國,及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之國,此後終春秋之世,一直可以左右中原局勢。到戰國這種勢頭也沒有減弱,持續擴張,至楚國最後盛世宣威時期,蘇秦評價楚威王治下的楚國:地方圓五千裡,帶甲百萬,此霸主之姿!

所以楚國之強,楚國之盛,有目共睹,後世也有學者統計,終春秋戰國,楚國並國百餘,為滅國最多的大國!連魯越這樣的大國也是被楚國所滅!


吳越

吳越其實崛起較晚,因為春秋晚期,晉國需要吳國制衡楚國,再受到伍子胥奔吳所影響,雖然三戰破郢,攻破楚國國都,但是從前506年破楚都到前403年被越國所滅,不過三十餘年。拓張基因還好,畢竟能成為霸主!越國也是因為楚國希望牽制吳國,互相制衡,趁吳大軍在外,破吳而崛起,但是滅吳之後,原吳國故土和楚國共分,得過且過,加上內亂,迅速衰落,勾踐的擴張基因別說比秦楚,比宿敵吳國都不如!

接著就是晉國的拓張史。

北狄-晉國

晉國能成為春秋時期的一流強國,絕不是偏安一隅,只顧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說齊、燕都可以,不知道為什麼題主會提到他?早在文公之前的獻公時期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驪姬之亂中驪姬就是人家的戰利品,你以為呢?到晉文公稱霸,土地擴張在進一步,並且死死把秦國壓制在倄山以西!之後趙盾復霸,晉悼公少年英才,還逼得楚共王無法北上!可以說他的擴張基因絲毫不遜於秦楚等國!只是後因為內部卿族崛起,導致被分裂。

故而春秋戰國,大爭之世,在生存壓力和統一的慾望的面前,沒有國家不欲擴張,只是因為有的處於四戰之地而被限制,邊緣國家大多擴張慾望極強、功績甚為矚目!


歷史如明鏡


(本回答約1700字,閱讀需要6分鐘,歷史乾貨滿滿)

首先不得不說一句,沒有哪個國家的君主是不希望領土擴張的,而環境和其他國家的制約才是題主所說的有的國家很熱衷於擴張,有的國家卻只守“一畝三分地”。

眾所周知,春秋有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有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吳王闔閭。

具體究竟哪種說法更為妥當,這裡我們不做討論,單以題主的問題來研究。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2個方面來考慮:

1、版圖

從版圖上可以看出,雖然春秋時期各個國家的版圖都是在動態變化的,但是大致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其中秦國和晉國雖然同是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但是他們的情況還有所不同。

秦國地理位置大致位於現在的陝西,而晉國大致處於如今的山西,兩國接壤並頻頻有戰事發生。

但是秦國的國土只與晉國、楚國相連,西北方向是羌等少數遊牧民族,地域較為廣闊;而晉國同時被包括周王室、秦國、齊國在內的7個國家包圍,僅剩北方一線擴張的機會,就是狄。

當時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戰略需要,攻打狄的價值都很低,而且晉國需要時時提防老鄰居秦國和楚國的覬覦,再說晉國國土面積已經是相當大,並且土地肥沃,從版圖角度考慮沒有太大的擴張必要,如果要擴張,必定要先徹底打敗周圍虎視眈眈的老鄰居,難度可想而知。

齊國也是一樣的道理,齊國本身就臨海,只有項西南方向擴張,但是東邊就是同為霸主之一的晉國,南邊就是永遠都不服氣的小弟魯國,實在不好動手。

晉國和齊國這兩個大國尚且沒有擴張,偏居一隅的燕國和被包圍戰戰兢兢的宋國又該向哪裡去擴張呢?

沒有哪個君主嫌棄自己的領土大,只是由於擴張不了才不能大肆擴張罷了。

2、名義

熟悉春秋戰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那個年代,道義的含金量和力量遠比任何一個時代來得重。雖然當時周王室的的勢力急劇減弱,甚至還被鄭莊公給打敗了,可謂是面子裡子都快丟完了。

但是諸侯霸主想要做大事,還必須打著王室的旗號,就像當時的齊桓公,霸主之名的起點就是我們的小白同學聽取管仲的建議,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南擊楚國,北伐山戎,收到了周天子的認可,小白同學才正式奠定了一代霸主的地位。

當時威震華夏的齊桓公尚且要扯著周王室的虎皮才可以做大旗,可以說當時周王室對於諸侯的控制已經幾乎不存在了,但是天子的名義還是很管用的。

當時的國家,過多或少都有周王室血脈,要麼姓姬,要麼姓姜,通俗來說大家都是遠方親戚,一旦要打仗,過不了多久王室一定會出來做調停,王室也不希望某一個諸侯已經強大到可以覆滅其他國家的地步。

所以總結來說,如果不是順利打著周王室和順應天意的旗號,基本打哪個國家都打不下來。就連一直看不起周王室,自成為王的楚國,在打進陳國準備把陳國變成自己的縣的時候,楚國內部都產生了反對的聲音,說這是不義之舉,楚莊王這才作罷。

可想而知當時的道義高度對這些雄才大略的霸主的制約有多大!

其實還是那句話,如果不是少數的那種奇葩國主,幾乎沒有人會嫌棄自己的國家大的,只是打仗從來都不是兩個國家的事,除開上述的2點,還有很多因素,譬如政治的合縱連橫,這個因素由於太過複雜,在這裡不做詳細討論。

我是餘生燼,一個專注於個人成長、國學文化的作者,希望能夠得到您的點贊和關注。


作家餘生燼


秦地處西垂,土地貧瘠,而且屬於養馬有功,才受周孝王分封,所以歷代秦國國君都希望東出與其餘諸侯國爭利。

楚國雖強,卻一直被中原諸侯國稱為蠻夷,迫切的想要證明自己,得到中原諸侯國的認同。

吳國和越國同樣,雖然在東南稱霸,但依舊得不到中原名族的認可,被其稱為蠻族。

晉國和齊國均為大國,所受分封之地全都是肥沃之地,晉國在春秋爭霸時期國力達到了頂峰。而齊國依海而立,壟斷魚鹽業,國力強盛,工商業較為發達,比較安逸。

宋國內亂較多,軍事實力不強,而且夾在晉楚爭霸之間,戰事不斷,沒法向外擴展。

燕國地處北方,不僅要提防胡人入侵,還要防止齊國的進攻,首尾不顧,也是難以向外擴張。


奔跑的蝸牛灬


春秋是中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化的過渡時期,也是各諸侯國開疆拓土、爭奪霸權的時期。由於鐵製工具的使用和畜力耕作的逐步推廣,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人口不斷增長,各諸侯國對於土地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於是,秦、晉、齊、楚、燕、吳、越等大國紛紛擴充軍備,向周邊蠻族展開進攻,逐步蠶食土地,安置新增人口。

秦國從秦武公開始就不斷進攻西邊的戎族,先後消滅了邽戎和冀戎。秦穆公即位後,任用戎族人由余為謀士,向甘肅、陝北的戎族展開持續進攻,消滅白戎、烏戎,開地兩千餘里。到戰國秦獻公時期,秦獻公任用商鞅,獎勵耕織,賞賜軍功,消滅河西地區的義渠蠻,使秦國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

晉國也不甘人後,積極開拓版圖。晉獻公建立上下兩軍之後,就派太子申生統帶下軍去攻伐東山皋落氏。隨後晉獻公親率上軍攻滅虞國和虢國,並向北方的狄族展開進攻。在這個時期,晉國十分強盛,西面據有黃河西岸,與秦國接壤,北邊佔有狄族故地,東面一直到達河內。

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到齊地後,首先消滅了與他爭奪土地的萊夷,然後征伐南邊的淮夷,將國都定在了營丘。齊桓公當政後,任用管仲、鮑叔牙等人,得以稱霸諸侯。稱霸期間,幫助燕國征討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並且贈送國土給燕侯,使燕國的疆域擴大了不少。

周初的時候,楚國的祖先被分封在楚地。楚地遠離中原,偏僻狹隘。於是各代楚王紛紛向周邊發展,先後攻滅漢水東邊十餘個小國,又攻伐南方的濮人部落,將百濮之地收入囊中。通過不斷拓地,楚國最終成為戰國時期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吳、越兩國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很早就建立了相當規模的步兵和舟師。不斷向浙江、福建、江西的東夷和南蠻部落發起進攻,使兩國的版圖大幅擴張。到春秋末期,越國攻滅吳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進軍中原,爭奪霸主之位。

鄭、宋、魯、衛等國由於地處中原,兵少力弱,周邊也沒有多少蠻夷部落,所以基本沒有開疆拓土的機會。在整個春秋時期,被邊陲大國蠶食鯨吞,國土日蹙,最終難逃滅國的命運。








棒槌襖襖


秦喜歡擴張領土,有主客兩方面的原因,主觀方面,秦國曆任君主,銳意進職,不斷改革,政治上的相對先進使上層有實力對外擴張。百姓對於軍功制的認可,使他們認同對外征伐。客觀方面,中原繁華之地,也是周天子腳下,權力的中心,也吸引著秦人向外進發的腳步。吳,越喜歡擴張領土,主要是竟爭使人進步了,對於兩國而言,兩國攻伐不斷,只有擴張才能保證自己的相對安全。楚國是荊楚一帶遠離中原且生性彪悍,春秋時期對外擴張的戰鬥力還是不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被擴張的一方大部分都是落後的部落和野蠻人,人煙稀少。基本上沒有能夠與楚國抗衡的勢力。


淋芮


秦國的皇帝一直以來都是有野心的,那就是兼併其他的國家然後統一中國,當時是戰國晚期,政治家范雎在秦國秦昭王的手下做宰相,他當時給秦昭王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統一全中國的策略,這個策略就是就是遠交近攻,為後來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遠交近攻這個策略的有點就是秦國如果能把土地打下一寸,這一寸就能劃入到秦國的版圖。就是不斷的擴張攻打六國,然後自己就會一步步的強大。

後來得到證實,這個策略是最可行的,這一策略一直延續到秦國滅亡。

秦始皇在十三歲就登基了,二十二歲是就已經掌握了秦國的大權,他首先處死了篡權的後父嫪毐,把他的母親趙姬給軟禁了起來,殺死了他的義父呂不韋。

從這個時候開始秦始皇就考慮吞併六國的事情了。

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吞併的國家,主要原因就是韓國裡秦國太近了。

其實韓國被秦國吞併前,韓國是秦國的附屬國,但是韓國最後還是被吞併了。

當初韓非去秦國遊說的時候,他告訴秦國國王嬴政,不能滅韓國,原因就是韓國軍事實力是最弱的,韓國對秦國來說根本不住掛齒,秦國可以去攻打趙國,因為趙國的軍事實力是最強悍的,只要滅了趙國,其它國家就不敢和秦國作對。

李斯聽到韓非這麼說,非常生氣,於是勸說嬴政殺掉韓非,因為韓非對秦國的國情瞭如指掌,嬴政非常猶豫,於是李斯趁韓非回國之際,把他給抓了起來,最後韓非在牢裡被李斯給毒死了。這個時候秦國開始吞併韓國,韓國直接被秦國給滅了,甚至都沒有還手的機會。

趙國實力是最強的,因為做過名將比較多比如廉頗和李牧,都是善於用兵的趙國名將,但是秦國的軍事實力要超過趙國而且秦國有白起,王翦等著名將領,在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事實力遠遠不如秦國,所以很快趙國就被秦國給吞併了。

長平之戰是秦軍使用了一個反間計,用金錢賄賂了趙國的一個貪官,讓這個貪官去在趙國到處散佈謠言,說秦軍最怕的人是趙括,秦國根本沒有把廉頗放在眼裡。

這句話傳到了趙孝成王的耳朵裡,他認為廉頗已經被秦國嚇破了膽不敢應戰,於是將廉頗撤了職,讓趙括當了主帥。

後來趙軍被秦國白起斷糧四十多天,趙括被逼無奈,戰敗而自殺。

趙國四十萬軍隊向白起投降,白起把這四十多萬軍人全部坑殺。

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白起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時,被秦昭王給攔下了,因為趙國還有李牧,二十多年後,李牧去世,這個時候是秦始皇時期,秦國一看李牧死了立馬攻打趙國,就這樣趙國被秦國吞併了。

其他幾個國家都不如趙國的軍事實力,也相序被吞併。

總結:一個國家的強盛是根據,國家領袖的眼光來定的,秦國的每一位君王都是很有野心的,所以幾乎每個秦國的每個君主都會發動戰爭。


公元前


這不對,秦國,晉國,齊國在春秋初期都是小國,後來不斷吞併其他小國慢慢擴張成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