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楚、吴、越很热衷扩张土地,而晋、齐、宋、燕只顾一亩三分地呢?

小苦洋洋


简单来说,这几个国家只有宋国没有大范围扩张。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全国最好的土地由王室直辖,是为王畿,剩下的土地分封给诸侯,按照政治需要而给这些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同的爵位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封地大小一般是不同的,像宋国是公,在西周初期其实是诸侯中封地最大的。

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诸侯就是王室手中的利器,用以控制空前庞大的疆域,但当周王室衰落的时候,诸侯就反过来分散王室的控制力,在西周被灭、平王东迁以后,王室无力掌控局势,天下就成了诸侯争霸的舞台。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农业社会,最大的利益就是土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言,土地分两种,周王室及各诸侯的,也就是诸夏,具备较高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另一种就是四方蛮夷的土地,有足够的军事能力,但制度建设比较落后。

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都充斥着对立与融合,不仅仅是诸夏内部的征伐整合,还有诸夏与蛮夷的征伐扩张。虽然当时诸夏与蛮夷的领地犬牙交错,洛阳附近都有蛮夷,但总体而言,诸夏势力还是有一个明显的边界,在此之外均为蛮夷土地。

与地处核心的诸侯国相比,处在诸夏边界的诸侯国显然有更多的扩张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攻略附近诸侯国的土地,也可以扛着道义大棒向蛮夷进攻,夺取土地。

攻打诸侯国,首先在道义上就比较不好说话,除了南方楚国那种滚刀肉精神,大大方方地宣称“我蛮夷也”,管你有罪无罪,想打就打,中原诸侯要更好面子一些,打架都要先找个理由,可打蛮夷就不需要了,直接开战就是了。

其次,诸侯国有较高的政治经济水平,无论是征伐还是消化,难度都比较大,不像蛮夷地区,消化起来要快得多,可以迅速增强国力。

征伐成本的区别,导致春秋五霸基本都来自边界诸侯国,只有一个霸主地位非常勉强的宋襄公来自中原诸侯国。

题主列举的八个国家其实都有扩张史。

齐国在消灭山东的一些小国后进取中原,以“尊王攘夷”的旗号率先称霸,齐国的劣势在于周边是蛮夷地盘比较少,无法迅速扩张,虽然它经常出兵打蛮夷,但都是帮忙赢声望,实际的土地利益比较少,尤其在齐国旁边有个中等国家鲁国,齐鲁相爱相杀,即便齐强鲁弱,可最后灭了鲁国的却是楚国。

宋国是中等国家的领头羊,旁边全是诸侯国,而且不是小国,是郑、卫、鲁、陈这类中等国家,这些国家为宋国挡住了日后崛起的齐、晋、楚等国的绝大部分火力,使得宋国得以长期安然发展,稳坐中等国家头把交椅,可同时也挡住了宋国的扩张之路,打他们扩张的难度太大了。

到战国时期,宋国磕磕碰碰也从各国手中强到不少城池,还称王了,结果就是被齐国灭掉,国力不济,树大招风啊。

秦国受封西周故地,立国伊始就跟犬戎死磕,春秋时期更是称霸西戎,巩固疆域后也吞并了一些小国。战国初期一度衰落,被魏国吊打,后面满血复活,一统天下。

晋国起步比较晚,春秋初期还打了几十年的内战,但统一后迅速崛起,疯狂灭国圈地,愣是从一个边界诸侯插入中原,顺利称霸。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分出来的韩赵魏仍是七雄之三。

楚国从五十里地起家,最为桀骜,敢于率先称王,消灭江汉各诸侯国后悍然北上,与晋国逐鹿中原,直到战国末期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吴越扩张方式类似,都是安定好江浙老家,解决西面的楚国威胁(灭国与和谈),然后就是北上中原争霸了,可吴越离中原的距离过远,吴国因为北上被越国钻了空子,亡了,越国因为北上损耗国力,被楚国吞了。

最后的是燕国,燕国并不是不想参与中原争霸,只是实力不济,打不通路,最为高光的时刻还是战国时期,一方面联军攻齐,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城,另一方面进击东胡,扩地千里。

燕国的行动证明了,能不能迅速扩张,除了实力以外,还要看地缘,把燕国放到宋国那个位置,打死都不可能括地千里。


平沙趣说历史


这有各国所处的国家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原因,也有当时的政治大气候原因。

一,所谓“不爱扩张”的国家

先说晋国,在春秋时期那是超级大国,晋文公是春霸之一,是各种版本的“春秋五霸”中都存在的人物。但后来晋国像前苏联一样解体了,分成了韩、赵、魏三国。春秋时期周王室还是比较受尊重的,各诸侯国之间还是讲仁义道德为主。有哪个诸侯国对周王室不敬或是欺负周边弱小国家,齐桓公、晋文公这些盟主就会出面主持公道,一般情况下大国介入的程度仅限于对方承认错误,表示臣服即可,而不会改变对方的国家版图。

齐国不是没有扩张领土,而是硬生生地把曾经最大的诸侯国鲁国吞并了。要知道鲁国可是周武王长子伯禽的封国,敢吞并鲁国就证明齐国已把周王室完全当空气了。但接下来齐国北进、西进、南下的三面扩展都遇到了困难,北面是国虽小但战斗力很强悍的燕国,东面是魏、赵这两个豪强,南面是与它体量相当的楚国。所以齐国不是没扩张,而是扩到这里再也拓不动了。

宋国夹在魏齐楚中间,国土面积小,只是个千乘之国,曾经也牛逼过一小段时间,但也是因为君主仁义出名而受尊重,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再牛逼也是伪牛逼。所以宋国根本无力扩张。

燕国位于河北省北部及内蒙古南部一带,当时乃是中原边缘,苦寒之地。国土虽不小,但人口很少,仅能自保而已。纵如此,燕军也曾在乐毅统帅下险些灭亡了齐国。所以燕国国力虽弱,也有过扩张史。

二,爱扩张的国家

秦国在所有诸侯国地理位置是最好的,军事上,只需把住峭山、函谷关、潼关,就好像披上了防护甲,他打得着别人而别人打不着他了。商鞅变法之后,国力空前强大,不是简单的扩改,而是产生了统一天下的野心了。

楚国由于地处南方,北面与中原列强有长江之险防御,而江南都是一些小不点国家,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于是楚国就把周边的小国一个个吞掉了。

吴、越这两个春秋时代才存在的国家,他们所谓的扩张实际是这两个同宗兄弟间的内战,先吴击败越,后来越击败吴,再后来楚国一口把他们都吞掉了!


上策视觉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不想扩张领土的国君,不是一个好国君。春秋战国,乱世纷争,除了像战国中后期的卫国,周围皆是强邻,不敢扩张外,其他国家都在搞扩张,秦、楚、吴、越是这样的,晋、齐、宋、燕亦如此,没有哪一个大国安分守己的。

01:秦国的扩张史

秦国立国非常晚,西周建立100多年后,秦国老祖宗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得到了一小块封地,当时还不算诸侯,是周王室的附庸国。

秦国的几代先君,在和西戎交战中,领土面积不断扩大;到秦襄公时,因为护送周天子东迁有功,被封为伯爵,正式成为了诸侯的一员。在周王室的默许下,秦国开始了疯狂的扩张,到秦穆公时,已经到达了黄河边。

秦穆公东扩被晋国阻止后,转而向西,益国十二,拓地千里,面积扩大了很多。

之后的扩张史,大家都知道了,先是对三晋步步蚕食,最后统一了天下。

02:楚国的扩张史

楚国刚开始的领土极小,大约50里方圆吧,之后历代国君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拿着手中的武器,一路拼杀,到春秋中期,已经成为了超级诸侯,面积、人口远超其他国家。


战国中后期,楚国灭了越国,领土更是大大增加,将大部分的长江流域纳入管辖范围。顺便提一句,周公旦传下来的鲁国也被楚国给灭了。

03:吴国的扩张史

吴国远离中原,但一直有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吴王夫差在打败越王勾践后,率军北上,就连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也不敢怎么地,沿途诸侯小国更是纷纷臣服,吴国的领土到达了巅峰。

福兮祸之所倚,正当夫差在中原耀武扬威时,后院着了火,越王勾践瞄准时机,在后方发起攻击,吴国倒在了山顶上。

04:越国的扩张史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将吴国吞了下去,越国实力猛增了一大截,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勾践,学起了夫差:引兵北上,称霸中原。

之后的几代国君也没闲着。战国中期,越王还打算进攻齐国,可见实力还是很强大的,被齐王忽悠后,转而攻打楚国,最后被楚怀王灭了。

05:晋国的扩张史

晋国在封国时,也只是一小块领地,西周晚期就开始了扩张,到晋献公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领土扩张了许多,之后晋国称霸中原上百年,一直没闲着。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都在扩张。魏国侵占了河西之地,连后来的国都大梁都是抢过来的;赵国向北方扩张,赵武灵王时,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韩国最弱,也灭了郑国,后来其他国家不敢惹,净欺负周天子。

06:齐国的扩张史

相对来说,齐国扩张的不多,但是当时的齐国重镇即墨、莒(五国伐齐时,齐国最后的两个城池)都是从其他国家抢过来的。

商、周时,即墨属莱夷地,公元前567年,齐国灭了莱国后,即墨归了齐国;莒是莒国的都城,齐桓公姜小白到外国逃难时,就曾到过莒国,公元前431年,楚国灭了莒国,后来领土被齐国抢了过来。

07:宋国的扩张史

宋国以商业发达文明,陶邑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都市,秦国权臣魏冉、赵国权臣李兑、齐国国君齐湣王为了这块风水宝地,争得不亦乐乎。

春秋时期,宋襄公激情飞扬,虽实力有限,梦想破落,但争霸的野心一直没有熄灭。战国时期,周围都是强邻,宋国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但是末代国君宋康王很是牛了一把:

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

只可惜实力太弱了,最后被齐国灭了。

08:燕国的扩张史

燕国在北方边陲,大多数时间里,都是默默无闻的角色。燕昭王时期,燕国国内人才济济,也向外扩张了一把:乐毅在攻打齐国的同时,燕昭王派秦开袭击东胡,迫使东胡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领土向东北扩展到辽东一带。最强盛的时候,国土面积仅次于楚国、秦国,可在七雄中排第三。

春秋战国,就是一部诸侯扩张史,谁也没有停下,有机会就会好不客气的撕对方一块肉,只不过实力强大者越来越强,实力不济者被别人撕咬了。


小杨品史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都有一个特点,只要在中间四战之地,哪怕强盛如魏国,当君主个人素质出现下滑的时候,很快就会泯然众人,主要是地缘形势所影响,题主所说的宋国就是如此,被齐、魏、楚分别包围,所以不是不想,非是不能。

而边缘国家大多都会向外夸张,最后发展成大国!周边所指何处?春秋战国来说,主要有四个方向: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那么对应这些国家,我们可以分别谈一谈他们的扩张史!

以此类推,齐、燕国在东夷的范畴,说他只顾一亩三分地完全是冤枉他。

东夷-齐国、燕国

齐国

这两个大国是从西周初期开始就是老牌诸侯国。其中齐国始祖为姜太公吕尚,作为灭商的大功臣分封于齐地(在今山东),都城临淄,要知道西周是一个非常重视血缘的王朝,因此齐国在西周初期并不显眼,和他一样,甚至比他大的周朝同姓诸侯国比比皆是,但是最终能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富庶到八百里的渔盐之地,没有扩张?领土自己加上去的吗?显然不是。主要是春秋初期齐国已经有齐僖公小霸,再到桓公正式称霸,再历经数代国君的整合,到战国田氏代齐后,威宣闵三代伐燕、灭宋,沃野千里,东齐西秦!

燕国

开国国君为武王之弟,燕召公奭,作为春秋初期老牌诸侯国之一,到战国能成为七雄,扩张也不少。但是基于春秋史料记载较少,主要是战国:燕昭王伐齐取临淄,后趁赵国长平新败,伐赵!虽然最终都没有捞到好处,也足于证明人家扩张欲望是一直存在的,同时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非常猖獗,能站稳脚跟,塞外也有一定的扩张。只是周边强敌是齐赵,加之和齐国几乎是世仇,锋芒被掩盖了而已!

而我们的西戎就是虎狼秦国。

西戎-秦国

秦国因为帮助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到秦穆公重用百里奚,成就霸业,史载他在位时期:“称霸西戎,拓地千里”。从此秦国一直作为大国延续到战国时期。后和魏国反复争夺河西,趁魏被齐大败之机,东出拓张,一发不可收拾,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奋六世余烈,一扫六合,统一天下。

南蛮-楚、吴、越

楚国

作为春秋早期的诸侯国,先祖熊绎被周成王封为南方,号为子男之地五十里。到楚武王后期,僭越称王,迅速拓张,灭权亡随,打下了彼时中国最大的铜矿基地。之后文王成王,伺机北上争霸,甚至到成王任用子文为令尹,拓地千里,楚国成为南方数一数二的大国,及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之国,此后终春秋之世,一直可以左右中原局势。到战国这种势头也没有减弱,持续扩张,至楚国最后盛世宣威时期,苏秦评价楚威王治下的楚国:地方圆五千里,带甲百万,此霸主之姿!

所以楚国之强,楚国之盛,有目共睹,后世也有学者统计,终春秋战国,楚国并国百余,为灭国最多的大国!连鲁越这样的大国也是被楚国所灭!


吴越

吴越其实崛起较晚,因为春秋晚期,晋国需要吴国制衡楚国,再受到伍子胥奔吴所影响,虽然三战破郢,攻破楚国国都,但是从前506年破楚都到前403年被越国所灭,不过三十余年。拓张基因还好,毕竟能成为霸主!越国也是因为楚国希望牵制吴国,互相制衡,趁吴大军在外,破吴而崛起,但是灭吴之后,原吴国故土和楚国共分,得过且过,加上内乱,迅速衰落,勾践的扩张基因别说比秦楚,比宿敌吴国都不如!

接着就是晋国的拓张史。

北狄-晋国

晋国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流强国,绝不是偏安一隅,只顾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说齐、燕都可以,不知道为什么题主会提到他?早在文公之前的献公时期就“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骊姬之乱中骊姬就是人家的战利品,你以为呢?到晋文公称霸,土地扩张在进一步,并且死死把秦国压制在倄山以西!之后赵盾复霸,晋悼公少年英才,还逼得楚共王无法北上!可以说他的扩张基因丝毫不逊于秦楚等国!只是后因为内部卿族崛起,导致被分裂。

故而春秋战国,大争之世,在生存压力和统一的欲望的面前,没有国家不欲扩张,只是因为有的处于四战之地而被限制,边缘国家大多扩张欲望极强、功绩甚为瞩目!


历史如明镜


(本回答约1700字,阅读需要6分钟,历史干货满满)

首先不得不说一句,没有哪个国家的君主是不希望领土扩张的,而环境和其他国家的制约才是题主所说的有的国家很热衷于扩张,有的国家却只守“一亩三分地”。

众所周知,春秋有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有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阖闾。

具体究竟哪种说法更为妥当,这里我们不做讨论,单以题主的问题来研究。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2个方面来考虑:

1、版图

从版图上可以看出,虽然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版图都是在动态变化的,但是大致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中秦国和晋国虽然同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但是他们的情况还有所不同。

秦国地理位置大致位于现在的陕西,而晋国大致处于如今的山西,两国接壤并频频有战事发生。

但是秦国的国土只与晋国、楚国相连,西北方向是羌等少数游牧民族,地域较为广阔;而晋国同时被包括周王室、秦国、齐国在内的7个国家包围,仅剩北方一线扩张的机会,就是狄。

当时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战略需要,攻打狄的价值都很低,而且晋国需要时时提防老邻居秦国和楚国的觊觎,再说晋国国土面积已经是相当大,并且土地肥沃,从版图角度考虑没有太大的扩张必要,如果要扩张,必定要先彻底打败周围虎视眈眈的老邻居,难度可想而知。

齐国也是一样的道理,齐国本身就临海,只有项西南方向扩张,但是东边就是同为霸主之一的晋国,南边就是永远都不服气的小弟鲁国,实在不好动手。

晋国和齐国这两个大国尚且没有扩张,偏居一隅的燕国和被包围战战兢兢的宋国又该向哪里去扩张呢?

没有哪个君主嫌弃自己的领土大,只是由于扩张不了才不能大肆扩张罢了。

2、名义

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那个年代,道义的含金量和力量远比任何一个时代来得重。虽然当时周王室的的势力急剧减弱,甚至还被郑庄公给打败了,可谓是面子里子都快丢完了。

但是诸侯霸主想要做大事,还必须打着王室的旗号,就像当时的齐桓公,霸主之名的起点就是我们的小白同学听取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南击楚国,北伐山戎,收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小白同学才正式奠定了一代霸主的地位。

当时威震华夏的齐桓公尚且要扯着周王室的虎皮才可以做大旗,可以说当时周王室对于诸侯的控制已经几乎不存在了,但是天子的名义还是很管用的。

当时的国家,过多或少都有周王室血脉,要么姓姬,要么姓姜,通俗来说大家都是远方亲戚,一旦要打仗,过不了多久王室一定会出来做调停,王室也不希望某一个诸侯已经强大到可以覆灭其他国家的地步。

所以总结来说,如果不是顺利打着周王室和顺应天意的旗号,基本打哪个国家都打不下来。就连一直看不起周王室,自成为王的楚国,在打进陈国准备把陈国变成自己的县的时候,楚国内部都产生了反对的声音,说这是不义之举,楚庄王这才作罢。

可想而知当时的道义高度对这些雄才大略的霸主的制约有多大!

其实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少数的那种奇葩国主,几乎没有人会嫌弃自己的国家大的,只是打仗从来都不是两个国家的事,除开上述的2点,还有很多因素,譬如政治的合纵连横,这个因素由于太过复杂,在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我是余生烬,一个专注于个人成长、国学文化的作者,希望能够得到您的点赞和关注。


作家余生烬


秦地处西垂,土地贫瘠,而且属于养马有功,才受周孝王分封,所以历代秦国国君都希望东出与其余诸侯国争利。

楚国虽强,却一直被中原诸侯国称为蛮夷,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得到中原诸侯国的认同。

吴国和越国同样,虽然在东南称霸,但依旧得不到中原名族的认可,被其称为蛮族。

晋国和齐国均为大国,所受分封之地全都是肥沃之地,晋国在春秋争霸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而齐国依海而立,垄断鱼盐业,国力强盛,工商业较为发达,比较安逸。

宋国内乱较多,军事实力不强,而且夹在晋楚争霸之间,战事不断,没法向外扩展。

燕国地处北方,不仅要提防胡人入侵,还要防止齐国的进攻,首尾不顾,也是难以向外扩张。


奔跑的蜗牛灬


春秋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过渡时期,也是各诸侯国开疆拓土、争夺霸权的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畜力耕作的逐步推广,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人口不断增长,各诸侯国对于土地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于是,秦、晋、齐、楚、燕、吴、越等大国纷纷扩充军备,向周边蛮族展开进攻,逐步蚕食土地,安置新增人口。

秦国从秦武公开始就不断进攻西边的戎族,先后消灭了邽戎和冀戎。秦穆公即位后,任用戎族人由余为谋士,向甘肃、陕北的戎族展开持续进攻,消灭白戎、乌戎,开地两千余里。到战国秦献公时期,秦献公任用商鞅,奖励耕织,赏赐军功,消灭河西地区的义渠蛮,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晋国也不甘人后,积极开拓版图。晋献公建立上下两军之后,就派太子申生统带下军去攻伐东山皋落氏。随后晋献公亲率上军攻灭虞国和虢国,并向北方的狄族展开进攻。在这个时期,晋国十分强盛,西面据有黄河西岸,与秦国接壤,北边占有狄族故地,东面一直到达河内。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到齐地后,首先消灭了与他争夺土地的莱夷,然后征伐南边的淮夷,将国都定在了营丘。齐桓公当政后,任用管仲、鲍叔牙等人,得以称霸诸侯。称霸期间,帮助燕国征讨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并且赠送国土给燕侯,使燕国的疆域扩大了不少。

周初的时候,楚国的祖先被分封在楚地。楚地远离中原,偏僻狭隘。于是各代楚王纷纷向周边发展,先后攻灭汉水东边十余个小国,又攻伐南方的濮人部落,将百濮之地收入囊中。通过不断拓地,楚国最终成为战国时期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吴、越两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很早就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步兵和舟师。不断向浙江、福建、江西的东夷和南蛮部落发起进攻,使两国的版图大幅扩张。到春秋末期,越国攻灭吴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进军中原,争夺霸主之位。

郑、宋、鲁、卫等国由于地处中原,兵少力弱,周边也没有多少蛮夷部落,所以基本没有开疆拓土的机会。在整个春秋时期,被边陲大国蚕食鲸吞,国土日蹙,最终难逃灭国的命运。








棒槌袄袄


秦喜欢扩张领土,有主客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秦国历任君主,锐意进职,不断改革,政治上的相对先进使上层有实力对外扩张。百姓对于军功制的认可,使他们认同对外征伐。客观方面,中原繁华之地,也是周天子脚下,权力的中心,也吸引着秦人向外进发的脚步。吴,越喜欢扩张领土,主要是竟争使人进步了,对于两国而言,两国攻伐不断,只有扩张才能保证自己的相对安全。楚国是荆楚一带远离中原且生性彪悍,春秋时期对外扩张的战斗力还是不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扩张的一方大部分都是落后的部落和野蛮人,人烟稀少。基本上没有能够与楚国抗衡的势力。


淋芮


秦国的皇帝一直以来都是有野心的,那就是兼并其他的国家然后统一中国,当时是战国晚期,政治家范雎在秦国秦昭王的手下做宰相,他当时给秦昭王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统一全中国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就是远交近攻,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远交近攻这个策略的有点就是秦国如果能把土地打下一寸,这一寸就能划入到秦国的版图。就是不断的扩张攻打六国,然后自己就会一步步的强大。

后来得到证实,这个策略是最可行的,这一策略一直延续到秦国灭亡。

秦始皇在十三岁就登基了,二十二岁是就已经掌握了秦国的大权,他首先处死了篡权的后父嫪毐,把他的母亲赵姬给软禁了起来,杀死了他的义父吕不韦。

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始皇就考虑吞并六国的事情了。

韩国是第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主要原因就是韩国里秦国太近了。

其实韩国被秦国吞并前,韩国是秦国的附属国,但是韩国最后还是被吞并了。

当初韩非去秦国游说的时候,他告诉秦国国王嬴政,不能灭韩国,原因就是韩国军事实力是最弱的,韩国对秦国来说根本不住挂齿,秦国可以去攻打赵国,因为赵国的军事实力是最强悍的,只要灭了赵国,其它国家就不敢和秦国作对。

李斯听到韩非这么说,非常生气,于是劝说嬴政杀掉韩非,因为韩非对秦国的国情了如指掌,嬴政非常犹豫,于是李斯趁韩非回国之际,把他给抓了起来,最后韩非在牢里被李斯给毒死了。这个时候秦国开始吞并韩国,韩国直接被秦国给灭了,甚至都没有还手的机会。

赵国实力是最强的,因为做过名将比较多比如廉颇和李牧,都是善于用兵的赵国名将,但是秦国的军事实力要超过赵国而且秦国有白起,王翦等著名将领,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军事实力远远不如秦国,所以很快赵国就被秦国给吞并了。

长平之战是秦军使用了一个反间计,用金钱贿赂了赵国的一个贪官,让这个贪官去在赵国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人是赵括,秦国根本没有把廉颇放在眼里。

这句话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他认为廉颇已经被秦国吓破了胆不敢应战,于是将廉颇撤了职,让赵括当了主帅。

后来赵军被秦国白起断粮四十多天,赵括被逼无奈,战败而自杀。

赵国四十万军队向白起投降,白起把这四十多万军人全部坑杀。

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白起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时,被秦昭王给拦下了,因为赵国还有李牧,二十多年后,李牧去世,这个时候是秦始皇时期,秦国一看李牧死了立马攻打赵国,就这样赵国被秦国吞并了。

其他几个国家都不如赵国的军事实力,也相序被吞并。

总结:一个国家的强盛是根据,国家领袖的眼光来定的,秦国的每一位君王都是很有野心的,所以几乎每个秦国的每个君主都会发动战争。


公元前


这不对,秦国,晋国,齐国在春秋初期都是小国,后来不断吞并其他小国慢慢扩张成大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