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教育茶館


應試教育給中國帶來什麼

應試本無錯

為國選拔人才,就得將學子分成三六九等。分級的思路無非是考試考查、舉薦。考試考查靠自己表現,舉薦靠伯樂。因此,相對公平一點,剔除人為因素,就是考試考查。

應試教育也沒錯

有了應試(中高考指揮棒),教育自會圍著應試轉。對於不應試的東西,學生願意學嗎?學校會教嗎?家長會鼓勵嗎?

錯在應試方法

現在的應試方法,只考察了“一時記得住的知識點”,沒有考察“一生用得著的能力”。有什麼標杆,就有什麼路線。圍繞這種應試方法的產業教育,說輕一點是誤人子弟,說重一點是毀人誤國。

錯誤的應試方法

1,應試面太寬,寬到遠遠超出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只能用死記硬背來博取高分。

2,壓抑能力的提升。學生為了博取高分,勢必通過死記硬背的辦法補短板,而放下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學習,壓抑了學生能力的提升。對於感興趣的學科,再用功提升能力,能力或許大幅度提升,但考試成績就提高三五分,而補短板提高几十分是可能的。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成為高分低能就是必然的了。

3,應試沒有考察思辨與創新能力,教學也沒有培養思辨與創新能力,以至於建國70年了,還未能回答錢學森之問。

4,在整個社會上培育了精緻的功利主義。無論是教與學,都會問一個問題:會考嗎?整個社會都只注重那些可以量化的東西,做什麼事情都先問:可以量化業績嗎?或者是:有用嗎?

5,必考科目毀滅人才

對於語數外之外的各科天才專才,如何通過總分獨木橋?並不是所有專業都需要語數外高分。即便是數學天才,也過不去總分獨木橋。

6,……

錯誤的應試教育

現在的教育還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明顯只適用於師徒傳承,是培訓,不是教育!教育必須有“思辨與創新”,才能使下一代更優秀。

尤其是沒有及早開設哲學課,教學生如何學會思辨與創新?

建議的應試方法

1,卷面至少要增加30%的開放式問題、20%的自選題,以評估學生的成長方向。

2,取消必考科目,由學生自報3~4門。高考是選拔考試,不再是通識考試。可以將初中畢業的通識考試平均成績(或者是高一高二的年度考試平均成績)記入高考總分,作為衡量知識廣度的依據。高考不再考通識內容。

3,由學生自報3~4門,或許有上百種考試組合,這樣一來,將學生分成了很多類。每類人才只與自己的同類人才競爭,無需與所有人去搶總分獨木橋。這對各種人才脫穎而出將提供更加均等的機會。

4,各科的卷面分設置必須相同。現在的數學150分,那些卷面只有100分的科目,即便是天才也只有100分,而數學庸才也能夠超過100分,庸才戰勝了天才。公平嗎?

5,如果一定要考6門,也必須實行“降低權重計分法”:將考得最好的計分權重100%,依次降低為:90%、70%、50%、30%、10%。目的在於:消除補短板的導向、突出其能力最好的科目。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今後應用知識,都是要揚長,而非補短!

……

教育導向正確了,教育自會改變的。無需討論。


教育反思者


首先更正你一個觀點,應試教育他並非是不好的。因為有一些專家的觀點不正確,因為我們提出素質教育,所以就把素質教育跟應試教育對立起來,把應試教育妖魔化了。


現在存在的問題不是應試教育的問題,而是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必要的,因為必須教給學生答題的技巧和應試的技巧。這些都是很必要的。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完全針對試卷這個考試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不考就不教,或者不嚴格的教,所以才有了主課和副課之分。主課和副科是唯應試教育的產物,唯應試教育,我給它命名叫做純功利教育。他的目標就是為了考高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很純粹的。

大部分人把應試教育跟素質教育對立起來,而且現在素質教育理解上出現了嚴重的誤區,以為增加一些課外的東西就是了,由於校本教材不具備科學性,和嚴謹性,系統性,這樣反而會拖延和擠佔了學生的時間,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應試能力其實也是素質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所以提問的題目應該改成為應試教育給中國帶來什麼?或者說純功利教育給中國帶來什麼,這樣比較合適。

純功利教育帶來了什麼?培養了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也培養了很多高智低德之人。但是當一切都建立在教育這一個唯一出口之上的時候,這些事沒有辦法解決的。我寫過類似的文章三篇在我的今日頭條裡面。你只要輸入知常容 教育就可以找到。


知常容


應試教育害了幾帶人。面對少數要考大學的學生,死讀書,卻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特別是脫離勞動,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孑,背離了開國高祖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這一總旨。特別是不會勞動,也不屑勞動就變成了廢人一樣。

我曾在彈棉花場碰見兩個年青媳婦孑,彈好的棉花不會裝棉被,要請人縫被孑,我嘲笑她們做為家庭主婦,“上不了庭堂,下不了廚房,拿不起針線,伺候不了爹孃”。她們卻說,現在誰還勞動?誰勞動淮是傻屁,沒有人睢得起。噢,過去的人以勞動為光榮,現在的人三觀也變了。我問她們下了班幹啥,她們說,不是上網就是打麻將或者做美容,逛商店等。

現在實體商店都不景氣,只有美團外賣很火,我細細考察了一下那些吃外賣的人,全是些年青人,更多的是上網的青少年。他(她)懶得連食堂都不想去了,更不用說自己做飯吃了。

這樣教育出來的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再不想多說了。讀者自己想左吧……


潑陣子


我國在這短短的幾十年當中,通過應試教育,培養和選撥了在政治,經濟,科技,國防,教育,衛生,外交等諸多領域大批的優秀人才,為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成為世界強國,輸送了大量的勞動者和創建者。下面我做一表明。

雖然應試教育有一些弊端。但就目前來講,應試教育還是我國選撥各類人才中最公平合理的方法,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你通過努力能達到某個學校錄取的分數,你就可以就讀該校,沒有人能剝奪你讀書的權力,應試教育還能剔除一些人為的主觀主義舉薦制度,避免了人為的任人為親,營私舞弊,只為滿足個人的喜好和利益等腐敗現象。

應試教育還能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看到希望。如果現在不是應試教育,我們的孩子就可以隨意學習,在沒有約束的前提下,人的自律性和自覺性勢必要放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上鬆鬆垮垮,自由自在。我想會出現大家不想看到的結果。應試教育對學生來講,也是一種公平競爭,擇優錄取, 他們在長期的刻苦努力學習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論將來在什麼崗位上,都能發揮作用。

當然應試教育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有諸多弊端。其表現為, 學生學習的籠統性。一些有特長的學生,難以發揮他的特長,為了應試,埋頭苦讀,佔據了整個時間和精力,只能是珍珠埋土。同時還增加了學校和學生的功利心。只注重學習成績,減少了綜合素質的培養,造成了思想品質教育的缺失,為走上社會埋下了隱患。

總之,不論是舉薦式和應試教育,都要從品學兩方面同時入手,不能顧此失彼,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只育才,不育德,會造成人格缺失,只會誤國誤民。隻立德,不育才,培養出一批庸人,也是不能利國利民的。所以,只有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趙紹亮


從身邊的例子說起吧,我現在在輔導幾個體校生,體育成績很棒,但文化課太差,一個高二升高三的孩子連一個數軸都不會畫。簡簡單單的集合教了一個星期。


學生沒有教會,我的頭都大了,還好我沒有選擇去當一名初高中老師。我就在思索,應試教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作為一名準大四的學生,高中的數學書沒有複習,直接都去教他們,也沒有覺得太吃力。沒錯,那些知識都印在了腦子裡,真正畢業後,這些學到的知識有用嗎?買二斤豬肉,還需要用導數去求嗎?去青島旅遊自己還需要全球的地理知識嗎?

顯然,都沒用。那麼多人批判應試教育,為什麼不取消呢?

你有更公平的方法去選拔學員嗎?中國人口大國,教育資源缺乏,那麼多人都想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富人可以拿錢,窮人怎麼辦?

應試教育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一直在改革,一直在優化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給窮人帶來了機會,但使更多的人僅僅沉迷於學習,不能全面發展,就是高中的學習狂魔,獨愛學習。

一切都是被逼的無奈,所以應試教育改革之路還需繼續。


煮酒論爺們


應試教育屢遭詬病,是因為其違背了教育自身啟迪心智、培養健康人格等初衷,把教育辦成一架考試機器,所有教育價值取向指向兩個字:分數。這樣帶來的後果是極為嚴重的。

在大學我們經常遇到高分數入學,但情商不發育、文化積澱為零的學生,他們到大學以後,依然沿襲中學的學習方法,應付各種考,除了死磕與應考有關的書,別的書基本上是不讀的。

我們在大學圖書館經常看到自修室人滿為患,有的學生應占不到座位而到處投訴——別以為他們是來利用圖書館資源博覽群書的,其實他們是來為各種考扎堆自學的,讀的還是考試的書。這些學生人文內涵在大學期間很難提升,甚至沒有創意性思維能力,將來走上社會,會因為人文情懷缺失、缺少創意性思維、知識結構單一而吃苦頭的……

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排斥了學生在小學高年級到高中之前學習能力最佳時期,吸納各種有用知識、做好文化積澱的時間和精力,造成了他們到大學不會自主學習、不會選擇優質圖書、甚至不讀書的後果……

我在頭條就遇到過這樣的提問:為什麼自己讀不進去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的作品,讀不進去《紅樓夢》《西遊記》這樣的書——顯然這些提問者無一例外,都是應試教育的受害者,他們錯過了最佳閱讀習慣養成的年齡,已經無法品嚐香甜的文化大餐了,令人嘆惋!

綜上,社會呼喚素質教育……


wenyingniao


應試教育本身沒什麼問題,這個詞彙也是中國特色吧。試問國際名校哪家不看成績?之所以我們初中高中的學生出國留學沒有太多的障礙,是因為外國的學校認可我們的考分。

我們的教育政策,沒說不讓同學們有特長啊,還鼓勵特長呢。只是中國的家長們好高騖遠,不懂教育:逼孩子們上N種課外輔導班,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不管孩子有沒有天賦,花錢了就好,目前屬於盲目投資階段。周杰倫,人家媽媽就讓學一種特長,郎朗也是學一種特長。根據愛好投入時間和精力學習訓練,沒毛病。你學任何特長,要專而精,而不是廣而淺。

再說學業水平。學習也是有偏好的,有的人適合學數學,有的人適合學歷史,有的人適合學文學。但是家長們不認可,因為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比別人家的差,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然後讓孩子什麼都要學,並且學精,並且出人頭地,並且有高收入。我們的學習不是因為愛好,是因為目的。這就催生了課外輔導熱,催生了所謂的應試教育熱,催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累,家長們的錢包也緊張,反過頭來,家長們又要求減負。一面在搖旗吶喊喊減負,一面揹著別人帶著孩子各處報輔導班,中國特色。

應試教育,什麼叫應試教育?不考試的教育意義何在?我根本不認同國外的那種不打分、沒有課堂紀律的教育。現在所謂的解放天性,真的是放的太開了,以至於很多孩子已經喪失了必要的教養。不用舉例,不勝枚舉。而且,現在國外開始學習中國的應試教育了。我們在幹些什麼?

我們工作的人不需要績效考核嗎?我們工作的人不需要業務評比嗎?我們工作一個月和老總拿一樣的工資,可能嗎?這些難道不是考試嗎?學校階段相對於社會大課堂,目的單純的多,也容易的多。應試教育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帶來為自己拼搏的機會,人生能有幾回搏?中考是一次,高考是一次。應試教育為孩子們帶來競爭的意識,懂競爭,會競爭,才能適應殘酷的社會競爭。應試教育為孩子們帶來知識,讓孩子們學會做人的道理,讓孩子們學會直面自己的人生,讓孩子們懂得一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應試教育,其實就是上學。可惜現在取消了小升初的競爭機會。現在交的新初一的孩子,數學基礎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該小學時學會的,基本都不會。減負嘛,減來減去,復旦都挪到初中高中了,壞的學習習慣也帶到初中高中了。小時候是立規矩的時候,沒規矩,大了你想讓他們有規矩,想太多了。抬手打老師的,上課不聽講的,回家玩兒手機的,統統是小時候慣的。家長們不揪心不著急?我就不信,來的及嗎?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就業的好機會有的是,就看這孩子有沒有這個本事。應試教育,就是讓有能力的孩子上去,沒什麼問題。社會要進步,學而優則仕。


許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急不得,就像果樹,從種下到結果至少要好幾年,你不能等了幾年樹還沒結果就把樹砍了吧!

那些否定應試教育的,看一看建國後的基礎教育,在78年以前就是瞎折騰,小學上不上沒人管,上中學大學要看成分,那坑的人才多,左的地方成分不好初中都不讓上,再加上文革十年,教育荒廢,哪有什麼真正的教育?

中國教育走上正軌77,78年才開始,到97年以後素質教育提出,真正的應試教育才搞了20年,從77,78年上小學,這批人最大才50歲不到,還在出成果或成果等待驗證(這有時需要幾十年),諾貝爾獎往往需要20年以上的驗證,我們現在就否定應試教育,是不是太急了?像施一公,顏寧,雷軍等眾多行業領軍人物就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

雖然素質教育提出二十年了,但搞的還是應試教育,存在即合理,至少說明素質教育沒有操作性,而應試教育不但公平,還大概率的為國家選拔了人才。

我們國人沒有理性,不相信自己不願意相信的事實,總想走捷徑,總想把極小概率事件擴大化,認為這樣自己的孩子才有機會。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現在每年考上大學的孩子這麼多,不是實施了什麼素質教育,而是大學擴招的結果,如果不擴招,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錄取率,上大學永遠是極少數人的事情。


千里走單騎1972


應試教育相對還是比較公正的,主要問題在考試時間和內容上。

建議適當延長中考高考時間。 中考高考時間的長度,決定了答題時需要條件反射還是允許適當思考。時間短,必然要求考生不假思索地快速解答,對應的學習方法只能是海量的重複練習;時間長,就有允許考生略有思考的時間。 為了提高考試的解題速度,現在的教學,要求學生做到“一看就會,一做就對”,於是教學上不得不進行大運動量訓練,以熟練來應付速度,使“減負”成為一句空話,造成很多學生近視、亞健康、寫字潦草等,且這種教學模式對記憶力強的學生更有明顯優勢,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反而不利。

建議中學英語教學改為交際英語與計算機英語二選一,主要理由如下:1、計算機英語比交際英語更實用。目前,工作生活中計算機應用已經非常普及,而在計算機應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計算機英語,比如鍵盤英語詞彙(Alt、Del、Ctrl、Esc、Tab、Shift、Caps Lock等等)、bios設置、電腦出藍屏等故障時的英文錯誤提示。但交際英語對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完全沒有用的。

2、教學計算機英語應該會比交際英語效率高。由於國內缺乏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的環境及教師英語口語水平普遍較低等原因,中國人在校學英語多年,仍基本聽不懂常速英文材料,更不能開口流利的與人交流,就是國產手機掌門人雷軍也基本上是“啞巴英語”。即使原有很好的英語基礎, 如不學不用,幾年後也會慢慢遺忘,最終迴歸到小學英語水平以下。如可以選擇計算機英語課,那麼就是學成“啞巴英語”也能適應以後的計算機相關工作了。而且因為極大多數人平時都會接觸使用計算機,故教學計算機英語應該會比交際英語效率高。

3、改善重文輕理的現狀,利於我國科技的發展。我國長期重文輕理是造成科技落後於歐美髮達國家的主要原因。計算機行業技術人才仍是新時代科技發展的支柱。計算機行業高薪酬的背後,是該行業人才的嚴重短缺,根據調查,在各行業中,信息技術行業人才供不應求最為嚴重。計算機英語教學可以和編程結合起來,這樣善長理科的學生會更喜歡學。大家應該知道,男生一般對純語言學習不擅長,如男生可以自由選擇編程,對男生以後的發展也非常有利。


周海147109365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個是,應試教育給我國帶來的好處;

應試教育,並非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因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只有壞處而沒有好處。應試教育給我國帶來的好處是,快速地、批量地培養基礎型人才。

沒錯,我國的高考,是最大的指揮棒,每年有1000萬孩子要參加高考選拔,最後進入各類高校。成為我國的高學歷者。很多沒有背景的孩子,通過應試教育,成功逆襲,步入上層社會。可以說,高考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發明,這個發明實際上就是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的翻版。依靠這個制度,我們這個社會的上下層,可以實現流動。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中舉天下聞。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制度到了現代,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它的優點來。看一看我們國家國務院層級的精英們,有多少是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此外,就別說那些更低一個層級的社會精英了。

說到這裡,我們下面就要說一說高考這種應試教育的缺點了。

第二個是,應試教育給我國帶來的壞處:

壞處之一:標準答案,壓制了學生的創造性。因為有了標準答案,禁錮了學生的思想、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孩子們必須要在標準答案的學習當中,學會應試技巧,最終通過高考這個獨木橋。所以我說應試教育的好處是,快讀地、批量地培養基礎型人才。潛臺詞就是說,這種應試教育,難以培養出高精尖的人才。莫言沒有經過正規教育,卻成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這個例子充分說明,相對於高精尖人才而言是不適合於用應試教育來培養的。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問的核心就是這個——現代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來大師?

壞處之二:高分低能。應試教育的第二個壞處是,培養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大學生。為什麼?因為一些孩子,在面對應試教育時,把重心和學習的目標放在了,如何諳熟考試技巧上,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思維上。這樣的孩子,在進入大學和社會以後,依舊是考試逢考必過,論工作能力,一地雞毛!

壞處之三:扭曲教育本質。教育的核心,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點燃一個人,喚醒一個人。讓一個人明白他在為什麼活著,比讓他多背幾本書要重要得多。理論上來說,背再多的書,也無非只是一個存儲器,而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則是智慧。任何通過工具書或百度能夠直接查得到的知識,都不算是知識,只能算是信息。真正的知識是存儲在人的大腦裡的,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框架。應試教育成功扭曲了我國的教育,讓所有的教育機器,把目標和重點,都放在瞭如何應對那個考試上來了。其結果是,我們的創新力弱,畢業的大學生可以考高分,解決問題的能力卻非常低。

壞處之四:浪費太多的社會資源。為了應試,我國的教輔書虛假繁榮。因為有需求,教輔書、學習資料、課本,成為國人讀書的主要部分。實際上,真正的讀書,根本就不包括課本。課本所能給予一個孩子的知識極其有限。但是因為應試教育機器的開動,我們調動了太多的社會資源,去應對。這實際上是一種最大的智力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