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辦代課老師,現在還在職的為什麼不能轉為公辦教師?

冰雪51867


現在仍在職的,不叫原民辦教師,而稱為代課教師。也不能混為一談稱之為“原民辦代課教師。

國辦【1997(32)號】《關於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通知》出臺後,民辦教師的稱謂由此而改變。凡1984年12月31日以後任教的都改稱為“代課教師”了。教人【2011(8號)】《關於妥善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問題的指導意見》之後,凡已經清退而離崗的民辦教師,又被稱為原民辦教師,而至今在崗任教的叫代課教師。也就是說,原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是不同性質的。

在崗代課教師不能轉為公辦教師的原因:

一是教育部對民辦教師任教年限的時間限制

教人【1992(41號)】《關於進一步改善和加強民辦教師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出臺後,以我所處的甘肅省來說,凡1984年12月31日之前任教的民辦教師都是“計劃內民辦教師”,之後,這些民辦教師有過兩次轉為公辦教師的機會。第一次,凡60週歲以內符合條件的民辦教師,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第二次,是九十年代末期,只要是“計劃內的”、年齡未超過60週歲的全部無條件轉正。

這樣,1984年12月31日之後任教的都被劃為“計劃外民辦教師”。也就沒有轉為公辦教師的資格。這一類民辦教師,絕大部分被“政策清退”,只有極少數民辦教師,因為當地教師缺少,或沒有清退的做法。使這些民辦教師被返聘使用,或繼續留用,但他們的稱謂為代課教師。他們是代課教師,而1984年年底以前任教的政策始終沒有改變,因而是他們這些代課教師,即使教齡再長,也不能轉為公辦教師。

在崗代課教師轉為公辦教師,也有地方性政策

從目前來看,至今在崗任教的代課教師只有甘肅省才落實了“代轉公”的政策。甘政辦【2017(144號)】《關於解決中小學代課人員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出臺後,所屬平涼市下發了平市教發【2017(325)號】文件,對“凡2003年9月25日以前縣聘且一直在平涼中小學的代課教師,年齡不超過60週歲,取得教師資格,在小學(幼兒園)具有中師或中等專業學校師範教育類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初中學校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被授予縣級及以上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稱號的錄用為公辦教師。

由此可以看出,在崗代課教師能否轉正,完全在於各省是否打破了1984年12月31日之前任教的界限。若是民辦教師成了“在職的代課教師”,算起來,他們的教齡都在三十年以上,也是即將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齡了。能趕上趟兒轉正,是這些代課教師夢寐以求的事。望甘肅“代轉公”的春風吹遍全國大地,為在職的代課教師帶去福音。

【 】


為生活而提神


想想當民辦教師的時候,真是哭笑不得,雖然每個月工資仨核桃倆棗,都是工作要求十分苛刻,因為都是本地人,在家吃飯,所以要求四上班(早上,上午,下午,晚上),晚上還得住校。(那時候不叫中心學校,鄉教育機構叫教辦室),晚上教辦室人員不定期到各個學校檢查,弄得人心惶惶。有的教師離學校幾里路,連個自行車也沒有,一天下來路沒少走,晴天還好受點,逢颳風下雨就慘了,晚上沒有電,煤油買不來,就用柴油點燈,煙氣燻得睜不開眼睛……唉!現在想想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

回到正題上,轉了正的民辦教師還算值過,對沒有轉正的民辦教師真是太不公平了!


打天下抱不平


原民辦代課教師,一個時代幾十年心酸的名字,說功勞有人鄙視,下架的雞兒枉叫屈。不說罷!偏偏又有現在還在職的。有件當年轟動鄉校的事,說一說大家評一評:鄉村中小學2○○○年前都有民代教師,但轉公指標偏向小學一塊。九十年代末才開始招錄中學的老民辦,但錄考時間不同。中學民轉考與大考一起,小學民轉同中考相近。有個鄉中幾個老民辦晝夜苦學珍惜無限,結果臨考前郵局才知信告之,但為時已晚,幾百里路程,泥濘土路,只能望公轉而興嘆了。那個去開會的主任還振振有詞:一個轉正考試還分中小學二次考,我還以為和小學一樣。幾個老民師呀!哭呀哭,叫天不應啊!我是87年的,自然有緣無份,現在仍在學校,只不過從講臺向後臺,勤務一個,掛曰聘合還帶個臨字。民代幼是老話題,翻不出新花樣。老了靜了,只願能在晚年多些生活上的補貼照顧,也算不白乾一回教書育人的行當。


王軍95141


凡是持計劃沒有轉為公辦教師的民辦教師,通稱為原民辦教師。為什麼他們沒有轉為公辦教師呢?原因很多。

01:一九八二年民師大整頓整頓下來的民辦教師。這次整頓以後,國家對民辦教師的管理已經步入正規。被錄用的成為正式的民辦教師,沒有被錄用的成為了原民辦教師。

02:1982年到2003年期間,到了退休年齡而光榮退休的民辦教師。這佔極少數, 從正式民辦教師的崗位一直幹到退休,這極個別的也稱為原民辦教師。

03:1982年到2003年期間,因計劃生育,因和領導鬧矛盾,等等原因,而被辭退的計劃內民辦教師,這部分人也不少,他們也稱為原民辦教師。

04: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入階段。有一部分民辦教師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貧困,加入了浩浩蕩蕩的打工大潮中,逃離教育,逃離了講臺,這一部分人也勉強稱得上原民辦教師。

05: 2013年國家出臺了對民辦教師一刀切政策,一部分在職在編在崗的計劃內民辦教師轉成了公辦教師。一部分沒有編制的計劃外民辦教師則全部被辭退,這是相當大的一部分。他們也成了原民辦教師。

上述的原民辦教師被辭退後,有這樣幾種流向。一是年齡大的沒法出去打工,就在家種地,維持生計。二是,一部分人出去外打工,不過這類人更辛苦,他們沒有什麼手藝,只有憑力氣掙個血汗錢。三是年輕的原民辦教師,基礎知識很紮實,業務能力很強,又回到了學校當代課教師。

題主所提出的原民辦教師當代課教師也許就是這一部分吧。這些由原民辦教師而演變成的代課教師,繼續留在教學崗位上。他們的課教得很棒,也傳承了民辦教師所擁有的優秀精神,很受群眾喜歡。雖然錢很少,他們就這樣幹下去,一干又是十來年。他們到底該不該轉為公辦教師,在今年的教育工作會議上,就說到了這個問題,國家要求要儘快落實這部分教師的編制問題。但是又快一年了,還沒有紅頭文件。明年能不能解決在職代課教師的編制問題呢?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寒韓寒


按照政策與教育實踐發展的話,原民辦教師的說法如今已經不再存在,在2000年以前,我國就已經將原民辦教師進行了整頓,已經沒有原民辦教師的存在,對於絕大多數原民辦教師要麼轉為公辦教師,要麼按照有關規定被辭退。

當然,有人說現在還存在原民辦教師,但是如今的原民辦教師只是有過經歷而已,如今境遇與原民辦教師差不多的教師被稱之為“臨時代課教師”,這是國家為了彌補原民辦教師被辭退後,出現的現有教師隊伍難以滿足正常的教學任務,而允許各學校根據自己的教學任務需要,在徵得當地教育部門的同意後,聘請的臨時代課教師。

臨時代課教師,他們的境遇其實與原民辦教師相差無幾,只是他們在教師隊伍中所處的情境不同而已。臨時代課教師沒有編制、工資待遇普遍較低、職業前景慘淡,在這些方面與原民辦教師並沒有任何不同,只是原民辦教師在當時的教師隊伍中佔據比較大的比重,而臨時代課教師在如今的教師隊伍中的比重比較小,總體規模並不算大。

當前國內各地政府對教師的正式編制控制的比較嚴,而且設立的門檻也比較高。如今臨時代課教師無法轉為公辦教師,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編制控制嚴,入編難度大。當前國家為了體現公平,避免防止少數人人為影響教師入編的公平性,現在想要獲得教師編制,必須參加當地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師招聘考試,任何人不能以非考試方式,將編制外的臨時代課教師直接劃入編制內,這種編制門檻讓很多臨時代課教師很難進入編制內。

二是臨時代課教師主觀原因。在多數地區的臨時代課教師學歷水平不高,而且年齡比較大,尤其是原來有過原民辦教師經歷的老師,他們基本上連參加教師招聘考試的機會都沒有,即使參加考試,由於年齡偏大,也很難在考試中獲得先機,也基本上不會在考試中獲勝,最終只能與教師編制無緣。


東愛雨小公


民辦教師,不是不能轉為公辦教師,也不是直接轉為公辦教師,國家明確:對“符合條件”的,“加快入編”,“同工同酬”。

一、作用重要,待遇較低

相信很多人,在自己的學生生涯中,都接受過民辦教師的培養。民辦教師人數眾多,擔負著繁重的教學任務,但政治經濟待遇卻比較低。九十年代末,有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女主人公魏敏芝,十七歲初中畢業後,就當上了民辦教師,雖然年紀小,但認真負責,一上映就引起了轟動。


這部電影,是源自現實的取材。在現實中,魏敏芝有一定的普遍性。大批的民辦教師,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在公辦學校裡工作。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和公辦教師做著同樣的事,但待遇卻不一樣,也就是同工不同酬,甚至達不到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雖然《教師法》規定,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但在實踐中,卻很難落實。他們拿起鋤頭是農民,站上講課是教師,教書育人,維持生計,其中的甘苦,只有他們才體會得最深刻。

國家高度重視民辦教師問題,從上世紀未起,在加強管理、提高素質、改善待遇的同時,全面貫徹實施“關、轉、招、辭、退”方針,分區規劃,分步實施,逐年減少民辦教師數量,得由於體量龐大,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還需時日。


二、符合條件,加快入編

去年7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明確提出,要嚴格規範教師編制管理,對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要加快入編,並實行同工同酬。

國務院的這一決議,對民辦教師,不是一概錄用,也不是一律不用,重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符合條件”,二是“加快入編”,三是“同工同酬”。

“符合條件”,就是要符合教師資格條件。何謂符合教師資格條件?起碼包括三個,一是學歷條件。《教師法》規定,取得小學教師資格,需具備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及以上學歷;取得初級中學教師資格,需具備高等師範院校或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以上學歷。二是專業資格。就是要持有《教師資格證》,需要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才行。三是普通話資格。《普通話證》教語文、英語,需要達到普通話“二甲”,其他科目,需要達到“二乙”。


“加快入編”,就是時間緊迫,抓緊解決。不能拖,不能等,加快進度,儘快解決。

“同工同酬”,就是落實待遇,不搞歧視。一經入編,就要享受與公辦教師同樣標準的工資福利待遇。這無疑也是個好消息。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如果認為有道理,請點贊支持;如果有不同意見,請留言交流。


鳳凰城陽光


在2000年之前,原民辦代課教師只要符合相關政策條件是有好幾次機會轉為公辦教師的。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2000年前後,民辦老師廣泛活躍在廣大農村基層教育崗位,為推動基層義務教育的發展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像60後大部分農村學生,70後一部分學生的中小學期間基本是部分民辦教師教育出來的。他們大多是由村子裡有文化的人來擔當,最早掙和農民相同的工分,後來掙少量的工資,一直堅守在教育崗位上。

從九十年代開始,國家開始積極整頓民辦教師隊伍,通過“關、轉、招、辭、退”五字方針,對民辦教師進行整頓,將一部分優秀的民辦教師直接轉為公辦教師,還有一部分民辦教師通過中師進修後轉為公辦教師。對一些教學時間短或者教學成績不好的民辦代課教師進行清退,並協助一些教書時間長的老民辦教師辦理退休。直到2000年,民辦教師該“民轉公”的“民轉公”,該清退的清退,民辦教師也逐漸退出講臺。

也就是說,民辦老師轉公辦老師,一是有條件限制的,要麼成績優秀直接轉公辦教師,要麼拿錢進修合格後再轉公辦教師,而當時不符合條件,又不願意拿錢去進修的一部分民辦教師則永遠失去了轉為公辦教師的出路。

在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過程中,因為所涉及民辦教師眾多,工作複雜,確實存在諸多問題,現在民辦教師的退休問題依然是歷史上最大的遺留問題。但各地近年來,也在積極協調並解決原民辦教師的養老問題。希望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民辦老師的退休養老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而對於現在仍在職的民辦教師而言,目前沒有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的政策,因此無法轉為公辦教師,除了政策原因以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原民辦教師學歷不達標。

原民辦教師多是以前的老初中生,雖然知識水平尚可,但是現在的中小學教師必須要求具備全日制大專、本科以上的文憑。從這一點來看,原民辦老師是不夠條件轉為公辦老師的。

二、原民辦教師沒有教師資格證,現在在職教師都有教師資格證,沒有教師資格證就沒有被聘任的可能。

三、現在具有師範專業專科或本科學歷,持有教師資格證的人有很多,已經不是五六十年代那個老師奇缺的年代了。

四、各地教師招聘是一個嚴格規範的過程,必須符合條件的人才能有資格通過考試轉為公辦教師,從這一點上來說,原民辦教師也不夠招聘轉公的條件。

總的來說,雖然老民辦教師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基層教育做出過突出的貢獻,但是抓住時機能轉正也就轉正了,2000年以後的民辦教師,無論在崗代課多少年,要想轉正,只能通過公開招聘,符合條件,通過筆試、面試後才有可能轉為公辦教師。


指尖教育帝國


因為在當時當地已經關停了民辦教師入口,就是不再產生民辦教師時而被叫來代課的,所以不是民辦教師。

民辦教師與原民辦教師、私辦教師不能混淆!

第一、民辦教師已經成為中國在特定條件下的歷史稱呼(名詞),不容篡改!

1、民辦教師這個稱呼(名詞)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我國到1977年全國有近五百萬的民辦教師,佔當時中小學教師總數的56%!近五百萬的民辦教師、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我們的政府、民辦教師加上民辦教師的學生、學生家長和廣大人民群眾,民辦教師這個稱呼(名詞)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影響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民辦教師已經成為一個歷史稱呼(名詞),是不容篡改的!

2、民辦教師:身份是農民、職業是教師!他們是國家、集體辦學的公辦學校教師!他們是教書的農民!他們具有農民和老師的雙重身份!他們是“中國中小學中不列入國家教員編制的教師”!他們就是業已成為歷史名詞的中國民辦教師!

3、民辦教師是窮國辦大教育的歷史產物。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民辦教師在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為中國農村教育事業默默耕耘,兢兢業業服務人民教育,廣大民辦教師為發展我國農村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民辦教師是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教師已經成為一個歷史稱呼(名詞)!

4、他們都不是民辦教師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開始掃除文盲運動的掃盲教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小隊辦或多隊聯辦的耕讀識字班的教師、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的公辦學校的臨聘教師、解放初期及以前和改革開放以後出現的私立學校的教師、民辦學校的教師都不是民辦教師!

5、現在私立民辦學校的教師叫私辦教師。

第二、關於原“民辦教師“和“原民辦教師“

1、中央文件中只有民辦教師沒有出現過原民辦教師!百度(含搜狗、360、互動)百科詞條只有民辦教師,也沒有原民辦教師。

2、原民辦教師在近兩年在一些省的說法中才出現。

比如廣東省《關於向原民辦教師和原代課教師發放生活困難補助的工作方案》“現為廣東省戶籍,1993年3月27日(含)以前曾在廣東省公辦中小學(含幼兒園、附屬學前班)教學崗位上連續任教滿1學年(或2個學期)以上,離開教學崗位後未被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錄用為編制內人員或國有企業錄用為正式工作人員的原民辦教師。”

A、如果將方案中“1993年3月27日(含)以前曾在廣東省公辦中小學(含幼兒園、附屬學前班)教學崗位上連續任教滿1學年(或2個學期)以上,離開教學崗位後未被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錄用為編制內人員或國有企業錄用為正式工作人員的原民辦教師。”的“原民辦教師。”更改為“民辦教師。”因為有前提條件,所以意思是不是完全一樣呢?!既然一樣,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原”字呢?

B、方案中的原民辦教師,意思是指的是1993年3月27日(各省的時間有差異)前,由於各種原因已經不幹了或者沒得幹了,而離開教學崗位的哪部分民辦教師,現在要給他們補貼的那些人!並不是所有的民辦教師。

3、即使一定要有原民辦教師或原“民辦教師”,也是指的現在要給他們補貼的離開教學崗位的哪部分民辦教師!把所有的民辦教師都叫做原民辦教師,是不允許的!其實民辦教師大部分都已轉正,而民辦教師這個名詞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專指我國身份是農民,職業是教師,並且在公辦中小學任教的近五百萬民辦教師!民辦教師與原民辦教師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4、大家都知道,不是什麼名詞前面都可以加上個“原”字的,是不是這個理!





物理佬75957


找政府部門去解決,你們一生貢獻給了教育事業,在工作中默默無聞,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紅豆豆遍天下


看到這個提問,作為曾經當過【原民辦教師】的我,真的有些悲喜交加,哭笑不得。

首先應該感謝這位網名為【冰雪】的老師為【原民辦教師】發聲。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這位老師可能對那段【原民辦教師】為中國教育事業作貢獻的歷史不太清楚。

準確地說,能夠活到2019年的【原民辦教師】年紀最輕都早已年過花甲,【在職】轉公辦教師一說真的確實無從說起。

【原民辦教師】是上世紀,為普及農村教育,由於師資不足,國家採取的一種農村由縣市牽頭,經考核招聘合格的農村當時的【回鄉知青】【下鄉知青】【復員退伍軍人】及【農村有文化的青年】參加到教師隊伍,報酬為【工分加補貼】,這就是【民辦教師】,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原民辦教師】,這就是【原民辦教師】名稱的來歷。【原民辦教師】與【民辦教師】的區別在於,【原民辦教師】是指上世紀工分加補貼的【教師】,【民辦教師】是指在私立學校,也叫民辦學校教書的【教師】。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參加教師隊伍的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如今都早已年過花甲,他們當年的教出的學生,換句話說,當年由他們教導出的學生年紀大多已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他們當中不乏供職於政府機關的領導或職員。但是,他們當年的【老師】除少數修成正果現在有【退休工資】的公辦老師外,大多數的【原民辦老師】都被清退了,現在,他們大多數都過得很不好,這就是【歷史】與【現實】的真面目……

再次感謝【冰雪】老師為【原民辦教師】發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