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裡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一粒浮塵999


波羅蜜,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譯,又翻譯為波羅蜜多,意譯是到彼岸。

此岸指眾生苦海,彼岸是菩提覺悟。

波羅蜜意譯,是因為尊重不翻、順古不翻。到彼岸不是普通人說的去天堂,而是超勝的境界。

玄奘法師在翻譯原則中,提出五不翻:

1,多義不翻。

這個詞語在梵文中有很多含義,就不翻譯成意譯,而是用音譯。比如薄伽梵,有六種含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世尊。

2,秘密不翻。

如咒語(陀羅尼)等不意譯。如心經最後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3,尊重不翻。

比如般若,嚴格說是實相智慧,但直接意譯翻譯為智慧,突出不了尊重,容易和普通人所謂的聰明混淆。

4,順古不翻。

古代一直在用,比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是“無上正等正覺”。大家都很熟悉,就不用翻譯了。

5,此無不翻。

印度的一些東西,中國沒有,就不意譯。

瑜伽師地論解釋波羅蜜多:

世尊!何因緣故、波羅蜜多、說名波羅蜜多?善男子!五因緣故。一者、無染著故,二者、無顧戀故,三者、無罪過故,四者、無分別故,五者、正迴向故。

無染著者:謂不染著波羅蜜多諸相違事。

無顧戀者:謂於一切波羅蜜多,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繫縛。

無罪過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無間雜染法,離非方便行。

無分別者:謂於如是波羅蜜多,不如言辭,執著自相。

正迴向者:謂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羅蜜多,回求無上大菩提果。

簡述如下,因為五種原因,所以稱波羅蜜多:

無染著:不貪戀世間的事物。

無顧戀:對於世間的果報和對別人的恩德,不求回報,心無束縛。

無罪過:不做惡。

無分別:不執著語言錯誤的分別。

正迴向:回求無上正等正覺。

桑科波羅蜜屬植物:波羅蜜。

可能原產於印度西高止山。果實個頭很大,可以到30多斤,被稱為果中之王。刺比榴蓮小。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很有緣能回答這個問題。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金剛的意思為:堅硬的金屬這裡指的是阻擋我們精進的貪、嗔、痴、愚痴和無明。般若的意思是“智慧”的象徵。“波羅蜜多)的意思為:到達苦海的彼岸。

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如果按照《金剛經》依經修持就能成就像金剛一樣的品質,就會悟的佛道的精髓和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用智慧的方法達到(苦海的彼岸)。





般若悟道


波羅蜜就是“渡”的意思,是梵文的音譯,“渡河”的意思。後來就寫成“度”了,意思是度“生命之河”。

為什麼是“度生命之河”呢?這與古印度人對生命的看法有關。

通俗點說:古印度人認為,人的生命不會隨著肉體的消滅而徹底終結,靈魂會在六道之間輪迴,包括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這種輪迴沒有終結。肉體消亡後,最終會進入六道中的哪個,取決於往昔和今生的修行。這種生命的輪迴是很苦的,有些人不願意再在這種生命之間輪迴,想要涅槃,擺脫永無止境的這種生死。佛陀就說,如果能夠很好的修持佛法,就能打破無名,擺脫生死,從生生死死的生命輪迴的河的此岸到達擺脫了生死輪迴的涅槃的生命之河的彼岸。



曹矛瞎掰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

“般若”二字,屬於莊重語,漢語的相近意思是“智慧”。為什麼說“相近”呢?困為在漢語裡很難找出一個詞能準確地概括出“般若”的原意。此“智慧”非世間人所講智商,而且是大智慧、解脫輪迴之智慧。這種大智慧是人人都的。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彼岸是對此岸而言。此岸是凡夫生死輪迴之地,彼岸是聖人涅磐之場。人一旦覺悟,般若智慧之光就會照亮你的眼前,你就可以從凡夫所生的此岸,渡過煩惱之中流,抵達聖人所居的彼岸。

《金剛經》為了說明無住的道理,以各種“波羅蜜”為例。其中有一處提到“第一波羅蜜”。大乘有六度波羅蜜或十種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到底指的是哪一種波羅蜜呢?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六種就叫六波羅蜜,也叫六度。這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綱領。

根據佛陀的教導,修學菩薩行的佛弟子,不但不貪求分外的財物,還要以自己的財物法施給別人,這叫佈施;一切損害別人的不道德的行為嚴禁去做,這叫持戒;不對他人起嗔害心,有人前來嗔害惱我,就說明情況,要忍辱原諒,這叫忍辱;應該做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做,這叫精進;排除雜念,鍛鍊意志,一心利益眾生,就叫靜慮;廣泛研習世俗世間一切學問技術,就叫智慧。

這六件事做到究竟圓滿就叫波羅蜜,波羅蜜意為事究竟,也叫到彼岸,古譯為度。佛陀叫弟子依這六波羅蜜為行動準則以自利利人,就叫菩薩行。菩薩以此六波羅蜜作舟航,在無常變化的生死苦海中自度度人,功行圓滿,直達涅槃彼岸,名為成佛。


那時情節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到彼岸。

關於金剛經的開經偈,武則天提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就說明金剛經有無上的智慧,依本人粗淺的認知來暫且說一說。

金剛經是禪宗經典,佛教體系內的禪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透徹,暢快。也就是說金剛經是一本告訴我們能智慧到彼岸的究竟解脫之經。

如果說有一個彼岸,要靠智慧才能到達,那麼就說明我們沒有到達的都在此岸。

從此岸可以到彼岸,但是靠的是智慧。

什麼智慧呢,就是金剛經告訴的智慧。比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切造作的人事物,都是不可靠的,都是短暫的,不值得相信的,不是恆常不變的,如果這樣看問題,就是有智慧。

也就是佛家講的一切無常,世間講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字。

當我們擁有了無常的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去執著為什麼他以前對我那麼好現在愛上別人了?也不會去抱怨為什麼老天如此不公平。那麼自然而然的煩惱就沒有了,全是快樂與自在。

沒有煩惱的世界,就是智慧的彼岸世界!


茶入真知


1. 【般若波羅蜜】:般若的意思是知曉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羅蜜是指到達極樂的彼岸,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帶著看透萬物本源的智慧,脫離塵世苦海。

2. 【如是我聞】:正如我在佛陀座前聽聞到的。經文記錄時由阿難陀口述,為表示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所以加上這句話。

3. 【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一種對佛的稱謂,並不是某一個佛的名字。

4.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三藐意為“上而正”,三菩提則指的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最高最圓滿的智慧覺悟。

5. 【涅槃】:是超脫生死、迴歸清淨的境界。

6. 【滅度】:滅煩惱,度苦海,到達彼岸。與“圓寂”類似。

7. 【不住】:不執著。

8. 【佈施】:把自己的所得之物,無條件無企圖的分享給別人。

9. 【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質特性或規律的事物。

10. 【須陀洹】:是“入流”、“預流”的意思,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需斷除三界中的見惑。

11. 【斯陀含】:意思是最多隻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在此後證得四果,註定完全解脫。是佛教中第二階段的成果。

12. 【阿那含】:第三果,意為“不再來”。得證的人將不再有五欲煩惱。

13. 【阿羅漢】:即得道者、聖者,是佛教中最高果清淨,了脫生死。

14. 【無諍三昧】:保持在無勝負心、不與他人爭辯的禪定之中。

15. 【樂阿蘭那行者】:安於寂靜的無諍心的修行者。

16. 【燃燈佛】: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是過去佛的代表,主修過去。釋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現在佛;彌勒主修未來,是未來佛。

17. 【阿僧祗】:佛教中的一個時間概念,相當於10的140次方年,指無數極長的時節。

18. 【那由他】:佛教中的一個數量單位,意為“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

19. 【優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即“居士”。

20. 【優婆夷】: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女子,即“女居士”。


佛家妙語


波羅密,是梵文音譯。中文可以強行翻譯為到達彼岸。

但為什麼不翻譯呢。

一個原因是,般若也沒有翻譯,若是說般若到彼岸,這樣翻譯不是很奇怪嘛!

二點原因是,若翻譯為到彼岸,我們看的人很容易就如此理解。因為有兩岸,才有到彼岸。這樣就導致讓人容易進入一個二元論的理解當中。但其實,彼岸就是此岸。到彼岸,就是到此岸。

為什麼要一會說到彼岸,一會說到此岸呢。這就是金剛經的大秘密。這是需要自行參悟的。

金剛經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但如果還明白不了,別人又能幫得了什麼忙呢?

如來說第一菠蘿蜜,非第一菠蘿蜜,是名第一菠蘿蜜。

這裡說,菠蘿蜜不是菠蘿蜜,所以叫菠蘿蜜。

第一也不是第一,所以稱第一。

這是大白話,也是大實話,後面還有提到這樣的意思。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因為已經無法再進一步說了,這就是最後的道理,還能再進到哪裡去?

若是再進一步,那就是假語、虛語、固語、誑語、異語。

能理解,那就理解進去了。不能理解,說明自身福德不夠。

福德不夠,那就轉會金剛經前面說的,去努力積累福德吧。

金剛經就說這幾點:佈施、持戒、禪定、忍辱、精進。最後是般若。

懂與不懂,就看前面這五點有沒有做到精深。

所以這些方面,就需要自己去反省覺察的。

反省覺察,就是行的功夫。也就是修行。


無功用行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所謂金剛,即是本來;所謂般若,即是智慧;所謂波羅蜜,即是度達。而以智慧得知於本來,就是經。因為一切問題,本來無有;但得本來,萬有盡明。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經般若波羅蜜而得至金剛,即在改變智慧之行中,了知我、萬有、本來、真實、真知等根本問題。

如下解讀來自程東著《佛不立相:金剛經諦鑑》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譯文】

佛告須菩提:是的,是的。那時如果有人聽聞此經,能夠不驚、不怖、不畏,就知道此人甚為稀有。為什麼?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所以稱為第一波羅蜜。

【釋讀】

佛肯定了須菩提的覺悟。因為須菩提說到了稀有之人,佛即對稀有之人再作講解:後世若有人聽聞此經而不驚、不怖、不畏,此人必是稀有之人。因為此經無相,一切相不立,所以有相之人必因此而驚恐怖畏。而聞言即定者,已得實相,故非有相之人。

佛在“甚為希有”之後,以“何以故”解釋這個人為什麼“甚為希有”。他的解釋是:“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這個人不是佛度的,而是他自度的,所以他才“甚為希有”!因為佛之覺悟,即非他度,而是自度。佛度如此,故佛知之。所以唯有自度之人,才是稀有之人。

佛說法即波羅蜜,但只有知波羅蜜即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者,才能得波羅蜜,這樣的人才真知佛說,所以“甚為希有”。

所謂第一波羅蜜,其“第一”二字也含有隱顯二義:顯義是波羅蜜的有相排序,即所謂佈施波羅蜜;隱義則是第一義,即於第一義而度。唯此第一義,沒有第二義,能如此自度的人,當然“甚為希有”。

在顯說上,佛說六波羅蜜,其中佈施波羅蜜為第一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第六波羅蜜。佈施的真義是法佈施,並非物佈施。因為物佈施無助於人的覺悟,不能度人,故非佛佈施之目的。而以法度人,非以法度人,實為人自度,是名以法度人。為什麼?因為以智慧至彼岸,非有彼岸可至,乃以智慧自覺為至,是名智慧至彼岸。誰的智慧?度者自己的。度者以智慧為度,智慧是他自度之舟,故無智慧則無舟,即不能度。所以無智慧者,必待其智慧增長才能得度。故一切度者,必須自度,不能他度,他亦不能度。因為所度之處,只在自處,不在他處。故若以為在他處,即是邪度;若以為有法可以度他,即是邪法。故若待他度我,則不能得度。

佛講此經,即是法佈施。佛為須菩提所說,即是法佈施。而佛以法佈施度人,其實是令其自度。若有人能聞經而悟,其人即已至無相境地,已能自度,故為稀有。所以無相佈施,非有所施;佛法佈施,非有法施;佛法度人,非有人度。故是名佈施,是名佛法,是名度人。以故,是名第一波羅蜜。

所以“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這才是真正的佈施波羅蜜,也是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專講般若波羅蜜的。所以佛講佈施波羅蜜,即是講般若波羅蜜;佛講一切,皆是講般若波羅蜜。



【提示】

第二次說波羅蜜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

第五次說聞此經而能不驚、不怖、不畏,且受持讀誦者,甚為稀有。

佛肯定須菩提覺悟,並告須菩提奉持此經之法。

【註解】

第一波羅蜜:波羅蜜,音譯名。意思是由生死迷界之此岸度到涅槃解脫之彼岸。為此,大乘佛教有六種修行,稱六波羅蜜,也稱六度。第一是佈施波羅蜜,第二是持戒波羅蜜,第三是忍辱波羅蜜,第四是精進波羅蜜,第五是禪定波羅蜜,第六是智慧波羅蜜。智慧波羅蜜也稱般若波羅蜜。

【參考】

《法華經》: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於斯了悟,能入見性之門,是名第一波羅蜜也。故知假名如將黃葉作金,止小兒啼。二乘之人聞說假名,將謂是實,執著修行,欲離生死,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波羅稱彼岸,於中十種名。高卑緣妄識,次第為迷情。焰裡尋求水,空中覓響聲。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

六祖慧能: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怖畏退轉,如此之流,甚為希有。又說:口說心不行即非,口說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無能所即是。

太虛法師:六度以般若能賅,般若為第一,故如來說第一波羅蜜。以真諦言,本無有法,何有法執,是以即非第一波羅蜜。但其所以說第一波羅蜜者,隨世諦故,假說為第一波羅蜜耳。

【經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譯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因此稱為忍辱波羅蜜。

【釋讀】

佛前面以“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講般若波羅蜜,接著即以“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再說般若波羅蜜。由是當知,佛說佈施,非說佈施,乃說般若;佛說忍辱,非說忍辱,亦說般若。因為般若波羅蜜是無相度,故為波羅蜜之真義。

有相則有辱,無相則無辱。若有辱可忍,即有相忍辱,即非真忍;無相忍辱,無辱可忍,是為真忍。所以佛說忍辱波羅蜜,不在辱忍與否,只在著相與否。

佛說六波羅蜜,是六種度人之法,以度至無相為度。因此六波羅蜜也是六種無相行,即以六行驗無相。

佛由佈施波羅蜜,講到忍辱波羅蜜,是由法至行,由外至內。以便用自己的經歷舉例。

【提示】

第三次說波羅蜜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

【註解】

忍辱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一。

忍:忍辱、安忍之意,即受他人侮辱傷害而不生嗔心。佛教中的忍有多種說法,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之說,其中有生忍與法忍、世間忍與出世間忍、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等。

【參考】

六祖慧能:見有辱境當情,即非;不見辱境當情,即是。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非;不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圓悟禪師: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無忍辱之相,是達我、人、眾生、壽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太虛法師:即就忍辱波羅蜜言之,具金剛般若,則人法雙空,事相全空,辱本無有,何有於忍,故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依世諦假說,是名忍辱波羅蜜也。


高高國際


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老瓜瓢認為的漢意為,通過智慧尋找到本我所在。

原因如下。

首先看本意。金剛,意“本來”;般若,意“智慧”;菠蘿蜜,意“度化到彼岸”。連起來,是“本來智慧度化到達彼岸經”。

用漢語是說不通的。因為《金剛般若菠蘿蜜經》,除了“經”字,都是音譯詞。尤其是“菠蘿蜜”,完完全全是用漢字去注音,才產生的無意義的漢子組合。

學英語的知道,國外的句子排列和我們漢字是不一樣的。所以,先把音譯詞翻譯成漢字,再把翻譯的漢子重新排序。就像解密碼一樣,真經的含義才會出來。

那麼,“本來智慧度化到達彼岸經”先用漢語習慣重新排列,就是“智慧度化到達本來彼岸經”。再加上助詞和分割符號,就成了“用智慧度化眾生,以到達彼岸,彼岸即本我”。

最後,一山千人看,即生千座山。老瓜瓢的《金剛經》,就是“通過修行得到智慧,用智慧找到本我。”

老瓜瓢的“菠蘿蜜”,就是“度化眾生尋找本我”之意!


老瓜瓢


“波羅蜜”是音譯,翻譯過來是:到達彼岸,但是現在還沒有到,意思就是了脫生死,修成佛道,傳統的解釋是,六道輪迴、生死不休為“此岸”,解脫煩惱、得大自在叫“彼岸”,整體大意為,以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斷開一切煩惱達到彼岸。

《金剛經》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當然也很難懂、很難領悟,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多讀多看,即使不能了悟佛道,多少對我們還是有一些益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