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大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於明清兩朝的閉關鎖國,使得當時的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同時期,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英國進行了諸多改革,確立了議會君主立憲制,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統治,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了世界霸主。

日本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衝擊,也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改革,史稱明治維新。成為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躋身世界軍事強國之列。

法國爆發大革命,並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走上殖民掠奪之路。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德國崛起雖慢,但是在中國被迫和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同時,德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實現了統一,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迅速騰飛,甚至超越了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而美國作為後起之秀,表現也異常優異,獨立戰爭後,不斷擴張領土,受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也迅速躋身世界列強之列。

此時的中國在沉睡,固步自封。所以當列強的炮火打將過來的時候,我們毫無還手之力。但是震醒了國人。第一次鴉片戰爭帶來了慘痛的教訓,國人開始思考救亡圖存之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受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的影響,主張改革變法,實行君主立憲。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主張推翻封建帝制,實行民主共和。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封建帝制的垂死掙扎,後半段是民主共和實現的艱辛歷程。我把它分為三派之爭:慈禧為首的清廷,團隊成員有李鴻章,張之洞,奕劻,載灃,榮祿,袁世凱等。君主立憲派以康梁為首,還有光緒,譚嗣同,楊度,袁世凱等。民主共和派以孫中山為首,有黃興,宋教仁等。前半段主要是君主立憲派與清廷相爭,袁世凱是清廷一派;後半段是民主共和派與君主立憲派相爭,袁世凱是君主立憲派。其實君主立憲派在其發展過程中,性質大大的轉變,一開始是為了效法西方,變法改革,救亡圖存,但是到後期發展成頑固的保皇派,以康有為為典例。毫無疑問,最終只有民主共和能夠取得勝利。


01.清廷一派

夏朝之初,大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啟的繼位打破了禪讓制,開啟了王位世襲之制,公天下從此變成了家天下。四千年來,皇帝是天下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如同皇傢俬產 。雖也不乏勵精圖治,愛民如子的皇帝,譬如漢文帝一生為民,簡衣素食,為強國富民孜孜以求。但是視天下如私產的大有人在,不節民力,不惜民財,為一己私慾,耗盡天下財力,無一舉與民修養生息。明朝嘉靖帝尤甚,清朝太后慈禧更是登峰造極。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慈禧雖為太后,卻是晚清政治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窮奢極欲,使得晚晴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

清光緒16年,日本蓄謀已久,制定"征討清國策",意欲佔領朝鮮,進攻大清。慈禧不以為意,認為蕞爾小邦,不足為懼。靡費國庫數千萬兩銀子,為她的60大壽修建慶典工程。由於挪用軍費,李鴻章北洋水師軍費嚴重不足,直接導致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誌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破產。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支持避戰求和方針,想要儘快結束戰爭,她以各種藉口打擊光緒為首的主戰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是慈禧劃在國人心中的第一刀。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甲午戰敗後,為保大清,慈禧決定放權,讓光緒大展拳腳。但又擔心光緒變法脫離她的控制,隨後又把軍政大權收回,戊戌變法失敗。

慈禧素來對洋人不滿,為鎮壓義和團,撫剿並用,產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並且不顧國情,向列強宣戰,結果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她最後把戰爭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最終簽訂了另一個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在國人心上劃下了第二刀。

國民意識到君主立憲要優於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迫於壓力,為了維護清政府的統治,慈禧實行新政,做出準備立憲姿態,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宣佈預備立憲。可是預備立憲期竟長達十二年之久。可見其目的並非真正實現君主立憲,而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保證自身權力的穩固。


02.君主立憲派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的一種政治制度。英國是最早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君主立憲鞏固了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大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影響的世界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新制度的建立。日本受其影響,進行了一系列變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國力日漸強盛,迅速躋身於世界列強。

在西方新思潮的影響下,康有為認識到資本主義的先進,主張學習西方,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制。他廣收弟子,與梁啟超等人在萬木草堂講學,宣揚維新變法。在簽訂《馬關條約》後,組織了"公車上書",改良派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因得光緒皇帝賞識,在光緒掌權期間,康有為主持一系列變法事宜。但因傷害到朝臣的利益,招致了朝臣的集體反對,光緒深感國事無力。隨著慈禧收權,戊戌變法宣告失敗,譚嗣同等人被斬首,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此次變法僅歷時103天就以失敗而告終,史稱"百日維新"。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在日本,康有為謊稱受光緒帝"衣帶詔",繼續活動。此時,康有為就不再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了。他只是一個頑固的保皇派,為報光緒皇帝知遇之恩。後來無論是他主張君主立憲還是遊說講學,都抱持著嚴重的忠君報恩的思想,與他年少時立志救國的初衷已然相去甚遠。在國家危難之際,這樣的知恩圖報實在不配為人稱道,三教九流,世間萬物都會。實在是可惜了他年少時的志向。

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但是君主立憲已經深入人心,也得益於康梁等人的努力。特別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辛丑條約》簽訂之後。國人意識到只有君主立憲能夠救亡圖存,要求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可是真正想實行君主立憲的光緒皇帝無權,這也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所以實行君主立憲在慈禧活著的時候一直是一句空話。


03.民主共和派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民主共和制與君主立憲制不同的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和國家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總統是國家政府首腦,集外交,內政大權於一身。總統要向議會報告工作,並且無權解散議會,但總統有權否決議會通過的議案。

孫中山為民主共和制注入了新的東西,即"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孫中山設想通過三民主義實現國富民強,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三民主義為孫中山及其追隨者的革命行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三民主義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遺產,是激勵國人復興中華的偉大力量。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早在康有為公車上書的前一年,孫中山就成立了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目的。但是在救國這條路上,誰都不好走。孫中山數次起義均以失敗而告終,不得不逃往海外,暫全性命。為籌措革命經費,孫中山可謂用盡了一切辦法,億辛萬苦。

為推翻帝制,孫中山帶領革命黨人發動了十數次起義,終於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推翻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國。但是迫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以及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試圖通過讓出大總統之位,讓袁世凱實行民主共和制。

《走向共和》:前半段是和封建王朝爭,後半段是和封建個人爭

但是袁世凱首鼠兩端,倒行逆施,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實現自己的私慾,公然暗殺革命領袖。孫中山無奈發動二次革命,打擊袁世凱,但是敵強我弱,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被迫再次流亡海外。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溘然長逝。段祺瑞奪權,國家四分五裂,孫中山再一次回國卻被判成為國叛逆,張勳復辟。為共和奮鬥了數十載的孫中山,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為推翻帝制耗費了半生精力,最後勝利果實卻被小人竊取,一切又像是回到原點,但是救亡圖存之心依然堅定。在為祖國尋找出路的歷程中,先人們每一個奮鬥都無比波瀾壯闊。如果我以管窺天地悟出些許淺薄啟示,那就是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應該學習先輩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百鍊成鋼。而且有先輩們的精神在前,我也應該百折不撓,傲雪凌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