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中國年,從古至今都是在熙熙攘攘中迎來送往。但鼠年的新春,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疫阻擋了人們串親訪友的腳步。

不少的媒介有著很多的倡導,少出門不出門,在家窩著好。建議這個時候安全健康在家,便是最好的選擇。

如何過一個不同的年,如何自得其樂?且看這古詩裡的人們,又是怎樣的另一種年味?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正會詩

魏/曹植

初歲元祚,吉日惟良。

乃為嘉會,燕此高堂。

尊卑列敘,典而有章。

衣裳鮮潔,黼黻玄黃。

清酤盈爵,中坐騰光。

珍膳雜沓,充溢圓方。

笙磬既設,箏瑟俱張。

悲歌厲響,咀嚼清商。

俯視文軒,仰瞻華梁。

願保茲善,千載為常。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

皇室榮貴,壽若東王。

這首詩反映的是曹魏時期的一場盛大正會禮。詩分三章,首章四句點明宴會的舉行原因和時間,次章十二句通過繁複的物象鋪陳,渲染出禮儀之莊重、宴飲之歡暢、音樂之和美,以見宴會熱鬧華美的場景。末章八句為詩人的頌美祝福語。詩歌採用四言句式,尤顯莊重典雅。

漢代即有正會禮,每年歲首元旦,君主便舉行大規模的宴會,首先是進行受賀儀式,公侯大臣分別向君主敬獻賀禮,二千石以上升殿稱歲,然後共同作樂宴饗,即興賦詩。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元日述懷

唐/盧照鄰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面對新歲新景,詩人欣然喜氣油然而生。“花舞大唐春”說盡春節時熱鬧景象,盧照鄰說出自己的願望: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昨天夜裡北斗星的斗柄轉向東方,今天早晨一年又開始了。我已經四十歲了,雖然沒有官職但仍擔心農事。靠近在種滿桑樹的田野裡耕作的農夫,扛著鋤頭和牧童一起勞作。農家人推測今年的收成,都說這是豐收的一年。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七年元日對酒五首

唐/白居易

慶弔經過懶,逢迎拜跪遲。

不因時節日,豈覺此身羸。

眾老憂添歲,餘衰喜入春。

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

三杯藍尾酒,一碟膠牙餳。

除卻崔常侍,無人共我爭。

今朝吳與洛,相憶一欣然。

夢得君知否,俱過本命年。

同歲崔何在,同年杜又無。

應無藏避處,只有且歡娛。

在辭舊迎新之際,別的老人都憂傷於時日不多,而白居易卻不懼衰老,開心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這份從容淡定的胸懷不禁讓人折服。整首詩歌表達了他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年的豪情壯志。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沒有火藥和紙張時,人們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節日或喜慶日燃放,這種習俗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玉樓春·己卯歲元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一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蓮花漏送走了舊的一年。在井懸凍酒,曉寒侵人之時,柳枝的苗條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氣息。雖有佳人歌女勸酒佐興,可詞人卻為早春的物候所驚,猶如見到了久別重逢的故舊。新的一年,詩人的生活饒有情致,十分喜悅。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丁卯元日

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佔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並無塵事到吾廬。

錢謙益的新年十分愜意。用一杯新年的酒在庭院拜禮,有幼小的兒子牽著衣角安慰著我的隱居生活。侍奉母親,還可以欣慰的是有肉為餐;占卜年景更歡喜的是夢裡見魚。釣起門簾將要迎來築巢的新燕,洗滌硯池放在一邊,懶得寫書立說。閒來和鄰居在一起玩一玩,並沒有什麼煩人瑣事來到我的家裡。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孔尚任寫這首《《甲午元旦》》時已六十六歲,在家鄉曲阜簡居。《甲午元旦》詩分兩大段,前四句寫除夕,圍爐守歲,飲酒消夜。第三句過渡,借分贈。買春錢暗示舊年已去,新歲已來。後四句轉入寫元旦。點爆竹,換桃符,聽樂曲,拜新年。字裡行間,躍動著孔尚任一顆赤誠的童心。《甲午元旦》全詩反映出他脫離官場後心情的恬靜和愉悅。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來問候, 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 人們只會嫌棄簡慢,而不會嫌棄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獸吃掉,這就是“拜年”的來源。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遇此年:春風詩行拜我非凡

新雷

清/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詩中通過對大自然的讚頌和對美好春天與充滿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喚,表達了詩人對春天即將到來的喜悅之情,抒發了詩人期盼新社會和新生活的迫切願望。

這首詩巧妙地運用了移情的藝術手法和富於孕育性的時刻的美學手段,借物抒懷,情感真摯,清新雋永,細膩深切,富有哲理意味。

如此拜年,意境應是更深遠。不受牽絆,健康前行,豈不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