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怪象:新年未過,農村80.90後以“斷糧”,到底為啥?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笑對農哥》欄目每日為大家分享的最新三農諮詢與故事,如果喜歡農村話題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今日話題:新年未過,農村80,90後以“斷糧”,到底為啥?

農村怪象:新年未過,農村80.90後以“斷糧”,到底為啥?

時光如梭,我們又迎來了新年。有人認為農村人過年,農民工返鄉與家人團聚,淨享歲月安好。有人認為農村人過年,庭院,房間角落打掃乾淨,以示“光明磊落”。有些人則認為,過年就是“消滅”雞鴨魚肉,可不能讓這些動物白白的犧牲。

縱觀農村數年,你會發覺,咱們鄉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食物為例,粗糧變細糧,到今天,肉不在成為奢侈品。使無數農民感嘆,如今的生活真的是越來越好了!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農村過年的餐桌都會一應具有。

然而農村出現怪象:農村80.90後以開始“斷糧”到底是為啥?

農村怪象:新年未過,農村80.90後以“斷糧”,到底為啥?

提到農村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淳樸,善良,勤奮。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年前農村長輩開始炸丸子,蒸饅頭,包子等。也會各樣的肉類買些。進行一系列的蒸,煮,炸,燉等亨飪手續,使得全家舉杯言歡,農村長輩淨享天倫之樂。

農村人潛意識會感覺:過年就是過坎,以農村的80.90後為例。新婚分家後,年前或許為家庭的瑣事而爭吵,或因為沒有討要回工資而煩惱,或沒有照護到兒童而感冒所揪心。

不少人會認為,農村的80.90後是幸福的。或許因為啃老,或因為生活在新時代,生活提升的緣故。農村80.90後“斷糧”是因為長輩的溺愛嗎?

農村怪象:新年未過,農村80.90後以“斷糧”,到底為啥?

首先,農村80,90後的“斷糧”並不是說家中沒有一點食物享用。意思是指,年間預備的手工食物不足。對於80.90後而言,年後初五農村的門市會開張,與其年前的忙碌,不如年後購買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

對於農村80.90後而言。由於是晚輩的緣故,初一至初五,大多都會身居親戚家,父母家就餐。所以在家吃飯並不多。所以不會預備很多食物。

農村怪象:新年未過,農村80.90後以“斷糧”,到底為啥?

再者,農村的80,90後比較忙碌。人到中年最怕過年。除家庭瑣事外還要面對巨大的經濟開銷。有網友調侃,還真的是一下回到了解放前。老人需要我們贍養,兒童需要我們培養。年每年都會有,也不需要刻意的在乎今年如何過。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80.90後的經濟開銷加大。車奴,房奴。還得利用精力使自己自身的價值提升,在家種地難賺錢,隨著建築業日益完善,工廠裁員,限量。農村80.90後經濟壓力巨大,所以80.90後所在乎的是如何更好的發展自己。

農村怪象:新年未過,農村80.90後以“斷糧”,到底為啥?

最後受農村的習俗與防止疫情發展而選擇在家隔離的影響。據悉,安徽,河南,河北,山東。農村開始紛紛實行電話拜年。傳統意義的下跪拜年或經過時代變遷成為歷史。而這一現象的出現,造成了農村80.90後宅在家中。家中“存糧”並不多,從而導致了“缺糧”現象的誕生。

農村過年不一定是炮竹漫天飛,人們生活在“霧裡”。不一定是享受“野味”以表與過往不同。不一定是哥們,姐們“狂歡”以表新年快感。宅家或陪父母親也是不錯的選擇。

農村怪象:新年未過,農村80.90後以“斷糧”,到底為啥?

結語:農村的80.90後乃至與00後都是咱大農村的將來。筆者認為,農村的優良傳統需要傳承,而農村的惡習,需要廢除。生活在幸福的大環境中,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應該使農村淳樸,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通過我們進行美好的展現。

看完《笑對農哥》欄目{農村新年怪象:農村80.90後以開始“斷糧”到底是為啥?}你們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想法?歡迎大家踴躍評論,你們不一樣的評論或許也會成為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