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一種人表面上性格很好,很好接觸,對人都很禮貌,可就是讓人感覺有距離感?

群主發對象吧


感覺這就是在說我啊【捂臉】。但我性格也不差,開始的時候的確是給人一種很好接觸的感覺,可能長了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吧。不過我是那種有自己小世界的人,很多時候我是融不進去別人的話題的,所以也不會做過多的討論。久而久之,人家就會就覺得你很有距離感,總是跟別人不一樣。

說個例子吧,剛畢業出來上班那會,我在一個創業型公司上班。剛開始的時候的確和每個同事都能聊得來。但你知道,公司流動性大,老同事走了,久了你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跟新同事套近乎了,因為你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離職。我記得那個時候我老闆總跟我說讓我多跟公司其他幾個妹子去吃飯,不要整天一個人呀。但是還是習慣了一個人的樣子。後來聽一些熟的同事說,我還是挺有距離感的,可以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自己事。

其實像我這種人是渴望能跟所有人都有話聊的,但也希望自己有自己的小空間。尤其是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有人主動跟我聊天我是很開心的,但久了我就會慢慢習慣獨自一個人。性格如此,我也沒辦法咯。


胡說八道自由站


我大學的室友對我的評價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當然這是當面,她背後說的是冷漠無情。

所以我感覺自己和題主形容的好像還挺像的,就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吧。

我一直單身,我叔就問我,你到底想找一個什麼樣的?我說我就想找個能談得來的,我叔說那完了,活到現在還沒見過誰跟你談得來的。

性格好、好接觸都是因為禮貌,我沒有辦法在對方沒有對我做錯什麼的情況下,給人家甩臉色,真的就是覺得那樣子沒教養、沒禮貌。

還有在和別人的交往中也是一樣,就很隨和,感覺是人之常情,人家又沒有怎麼樣你,肯定都是笑呵呵的,有什麼能幫忙的就儘量幫,舉手之勞,而且可能不會有人相信,我不知道是什麼原理,但是你幫助別人之後,看著別人開心,你的心裡也會很開心。

但是這僅限於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要想交心,只靠家常是做不到的,要想交心,彼此的生活是要相融的,因為我要把自己剖析給你,而我自己來源於我的生活,所以首先兩個人的生活理念要相同,哪怕不同,兩個人的素質也要同樣優越,這樣才能彼此尊重。

其次三觀要相近,就像我若認為要與人為善,而你認為做人要有鋒芒,你總是用你的鋒芒來針對我,時間長了我是受不了的。

我曾經有兩個很好的朋友,在學校的時候,感覺大家的觀念都差不多,沒覺出什麼,後來畢業了,進入社會,思想開始產生分歧。

我也消極過,但慶幸的是經歷一些事情後開始覺醒,但其中一個女生卻還一直消極,我就經常勸她,然後她不但聽不進去,還冷笑著嘲諷我是在說教,後來我就不說了,她又覺得我對她的事情漠不關心,其實不是不關心,而是我的看法跟她不同,說了她不愛聽,她愛聽的,我說不出口,所以漸漸的就走失了。

另一個女生思想上沒有經過我們這樣的消極,但是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我也經常勸導她積極應對,她不但不覺得我是在說教,反而很相信我說的話,所以一直到現在,兩個人都是特別好的朋友。

所以如果你覺得一個人有距離感,其實是你們思想上有距離感,他跟你的交往就是表面上的日常交往,要想成為朋友,是需要精神上的共鳴的,如果你想縮短距離,成為真正的朋友,不妨試著進行一次比較深入的談話,沒有任何顧忌的談心,看一看不遷就彼此,兩個人是否還能相處的很好。


三加五乘七


現實生活裡這種看似活潑開朗,體貼熱情,實際上卻難以接近的人比比皆是。

他們之所以看起來人畜無害,是因為教育程度高,社交經驗足,社會會的程度相對比較好。用榮格的人格面具理論解釋,這些人通過後天教育,以及自身的社會角色,打造了一張善於交際的面具。

他們可能是很好的銷售人員,飯桌推杯換盞,訂單簽了一個又一個。看了誰都是兄弟姐妹,又會玩,又會調侃。

她們可能是萌萌的職員,三五閨蜜無所不談,是圈子裡的可人兒,是鄰家的姑娘。

他們可能是暖男,是中央空調,是活雷鋒,看了誰都沒脾氣,萬事好商量。

她們可能是內向靦腆的小妹,膽子小,心底軟,不聲不響,老老實實。

可是這只是表象。良好的社會交際只是生存技能,剝開面具則是101種心理防禦。

在他們光鮮面具背後可能是——

1.破碎的原生家庭,醉酒家暴的父親。所以他們痛恨粗魯的男人,面對類似的大叔,她們內心充滿仇恨與恐懼。

2.無法超越的同齡偶像。別人家的孩子腿比我長,別人家的孩子有考復旦,別人家的孩子嫁給富豪……有比較就有傷害,面對更加優秀的人,大多數人是妒忌的,是憤怒和迴避的。

3.失敗的初戀模板。失敗的愛情中飽受渣男渣女傷害後的破碎心靈被陰影蒙逼。往後凡遇到同樣星座,相似容顏,難免心存芥蒂,無法親近,雖然表面可以是朋友,實際內心則是對初戀釋放憤怒的替代品。

4.衰竭的荷爾蒙。年齡增長,衝動降低。荷爾蒙衰竭後,對於人的好奇與熱情也與日俱減。他可以為了工作與你交往,但是不會為你交心。因為精力已經不容許。



西雙版納的茶花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一個人性格好,好接觸,有禮貌,但有距離感。這樣的人不在少數。為什麼?我們要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看:

1. 性格好,好接觸,有禮貌。說明這個人還是有比較好的修養,也比較懂事。與人相處上不成問題,會是比較敢擔當的類型。這樣的人往往會是比較好的員工,團隊精神也可以。他們沒有心機,比較忠誠。做業務容易鑽的進去。

2. 但是為什麼會有距離感?主要原因是這樣的人太有主見,太講原則,或是大多受制於學識思想走不出來,放不開自己。所以在社交上,他們往往會比較被動,需要有人來帶動。

3. 另外,這類人比較周到,會替別人著想。他們有可能會認為別人不那麼在乎他,所以會主動躲開別人,以免給別人帶來麻煩。隨之而來的,是這些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自卑心理。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可以和別人對的上的,似乎也找不到什麼交流的理由,自己主動怕被人笑話。

4. 實質上是這類人缺乏與人交際的願望和動力。他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完善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目標。交際不是他們的必選項。也許他們可以參與社交,但一場社交下來後,他們往往感覺找不到理由去維繫社交關係。

5. 此類人比較務實,而不夠務虛,或者說比較短視而缺乏遠見。說不好聽,就是他們對人際關係過於功利,所以會有意無意地屏蔽掉那些不是馬上發揮作用的關係,而不是長線經營這些關係。你可能會認為他們因此比較勢利。但恰恰相反。由於過於務實,他們對人際關係的維護往往會比較懶惰,幾乎趨向於不作為。

6. 最長久的人際關係是合作關係。而合作的前提是雙方必須有合作的必要。對於這類讓人覺得有距離感的人,他們應該是一直沒有找到與你合作的基礎,即要麼沒有共同的產品,要麼沒有共同的項目。性格不合,志趣不同,又沒有共同的項目,雙方自然走不到一起,自然會有距離感。不論是同學關係,還是其它社會關係,都是如此。

7. 別人對你經常保持距離,也不一定是對方的問題,有可能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我們應時常反思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變冷淡為熱情,才能很好地與這類人相處。

8. 各種性格都有存在的必要。我們不應只看到距離感,而是應該多找找與此類人相處的基礎。只要我們以誠待人。遵守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則面對什麼性格的人,我們都可以做到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我們只要做到自己的角色,別人怎麼能我們管不了。

9. 所謂人脈,其實不是到處撒網,而是根據自己的項目和長遠需要構建的關係網和資源網。所以我們應自己首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能按照需要去長期地跟蹤和維護相應的關係。否則,隨便交友只會浪費時間(這與真誠待人等交際原則不相沖突)。對於那些符合你目標需要的人和關係,雖然他們看起來有“距離感”,但只要你的項目讓對方感興趣,找到雙方合作的基礎,則交際起來不困難。




全方位英語


這個問題答案就在“為什麼”裡。為什麼有禮貌?為什麼平易近人?為什麼易接觸?這是思想成熟的標準,心裡把對方看成上帝如夫妻之間應該該怎麼看男人為了女人幸福而生這個境界會怎樣對妻子呢?其實為什麼的答案是一個人的立的德,這個德就是一種距離,也是一種磁場,同德相吸的。立德又是一個智慧,德立不好災難就產生。問題中提出的就是人的思想成熟的問題。[贊][贊][贊][贊][贊]


難得糊塗李學龍


這就是一種物極必反的道理。

我身邊就遇到過這種人,對於每個人都是春天般的溫暖,有人請他辦事,從不推辭,盡全力去辦,別人都在聚堆說某個人的壞話,談某個人的八卦,他也從來都是聽聽而已,絕不背後說話…在所有人的評價裡,他是一個個頂個的好人,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好人。

但日子久了,我們每個人都發現,好像和他關係挺好,但就是走不近。當我剛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我自己的問題,感覺自己不夠優秀,和他不在一個層次上,但是之後和大家聊天才知道,大家都有這種感受,這不由得引發了我的思考,到底為什麼呢?

我想了想,大概應該有幾個原因:

社交的本質是互相的情感交流,而不是“普渡眾生”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和最親近的朋友在一起,我們說的更多的是一味的互捧?其實並不是,適當的抱怨能夠促進感情的交流,能夠更好的互相認識,增進了解。

對每個人都好,可能意味著跟每個人的關係都不會太好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對所有人都好,就意味著不能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培養更交心的朋友,導致的結果就是沒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

一直好的人會讓人感覺相處有壓力

跟一個說什麼都答應你,但是從來不提要求的人,如果在你的人生低谷期,會感覺到遇到了生命的貴人,但如果不是,那就會讓人產生無以為報的感覺,產生了心理的距離,該怎麼能深入交流。

以上就是我的認識,謹代表個人觀點。



懋薇影視


糰子的一個閨蜜,就是這樣。

我們是同事,剛開始跟她共事的時候,覺得她高冷且嚴謹,工作上基本可以做到“零差錯”。你可以感受到她的善良、友好,但是不知為什麼,開始的幾個月就是覺得跟她很難親近。

慢慢的,我們共事的時間變長。我發現,我們迎面走來時,如果我對她微笑,那麼,她會回報我一記更燦爛的微笑,如果我分享給她一些我喜歡的小零食,那麼,第二天你會發現你的辦公桌上放著很多你平時喜歡的零食,等等等等。

漸漸地,我發現,她不是高冷,她只是慢熱、謹慎,或者說,相對被動。

慢熱的人,感情燃起來慢,冷下去也就相對較慢,她們,是長情的人。

到現在,我們已經相識五年了,她成為了我最親密的一個閨蜜。我們互相理解,我們共同成長。

其實,閨蜜這樣的性格,在某些方面會有一些吃虧的。。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好像大家都捨不得花費一些時間來慢慢了解一個人了。兩個人相識後,微信上三言兩語,生活中吃飯電影,兩三次見面後,一方如果沒有接收到對方所謂強烈的信號,下一步,可能就要開始逐漸撤退、冷淡、直至消失了。留下閨蜜這樣的人,在原地百思不得其解。

殊不知,你們兩個人,一個像白磷,一個像水,你的燃點只有40度,而她的沸點要100度,你燃盡了,她還在加溫,你消失了,她要如何沸騰?

我希望閨蜜不會遇到一個只是願意等她的人,而是一個肯“懂”她的人。

像閨蜜這樣的人,大家身邊可能都會存在,他們不突出、不冷漠,只是溫和的在做自己,希望你們可以主動一些,做那個懂他們的人。


黑白團子說


對你和善是他為人處事的修養,有距離感是因為他的獨立的性格。

這是他的教養

有一些人的教養非常好,非常有禮貌,這是家庭教育或者是在學校上被薰陶的。

這是非常好的,畢竟接人待物有禮貌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所以,你會發現別人很好接觸。

除非別人得罪他,不然他肯定待人以禮。這就是為什麼他這個人表面上性格很好,很好接觸,對人都很禮貌。

這種人並不少見,不是說一定要有錢才行。有一些家庭雖然沒有錢,但是本身比較有教養,所以他們本身的性格就是這樣的。

當然,並不是意味著你跟他們就走近了。

總是有一段距離

雖然這些人很好接觸,這是因為有教養。但是他們有自己的目標,所以就不會融入到你這個圈子。所以,你覺得這個人有一些距離。

即使是從朋友的角度來看,他們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深交,他們會把你當作一般朋友,只不過是有禮貌而已。正是因為不會深交,所以會感覺一段距離。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值得深交

其實,這一句話使用於每一個人。一個人一輩子能有三四個好朋友就足夠了,如果全部都是深交的朋友,那就意味著你沒有真正的好朋友。

這是必然的,因為利益、方向、背景、現實等問題,註定不可能全部人都深交。所以,你會發現有一些人會跟你有距離,其實這是正常的,因為他們早就懂得了這個道理了。

我之前也以為每一個人都能深交,直到被一個朋友背後捅了刀子才知道我太年輕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希望你也能懂得這個道理~


太平洋電腦網


你碰到過那種從小玩到大每次喝酒都能控制量不會醉的人嗎。初中他是班長,一副老好人的樣子,交作業時,有些人不想寫沒交,只要多哀求幾聲,他都會面色溫和幫人家寫完上交。他有一群相處比較好的朋友,性格較為開朗,經常在一起打鬧,每次我在樓頂上面都能看到他們幾個朋友追逐打鬧,而他總是安靜的後面走得。朋友間難免會在嬉鬧之間擦出火氣,每當這時候就會跑到他面前,問他剛才發生的事情誰錯誰對,而他會把引起火氣的源頭一一列出來嗎。畢業時拍的畢業照,他總是當苦力的那個人,搬道具、拿相機,但很少會跟其他同學一起拍照。你說他跟別人相處會讓別人有距離感嗎?不會。大學畢業之後再見到他,還是那副樣子,喝酒適量,朋友之間較為吵鬧的事情也不怎麼參與。但有一點可以見證的是,同學之間分別後會逐漸減少聯繫,但奇怪的是昔日同學一但到他所在的城市就會邀他出來聚聚。我也是其中之一,我有次出差到他所在城市邀他出來喝點酒,然後就問他你從小到大有喝醉過嗎,他呡一口酒答到,主要是今天開車如果我喝醉了就沒人送你回去。

生活中極少能有面對面坐得沒有聊天但不會讓你內心覺得尷尬的人,他就是那種永遠理智,但也保持善意的那種人。


幽默小故事篇


學識水平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身上越容易出現這樣的特徵

為什麼人們表現得彬彬有禮,而實際給人有一種拒人千里之外的距離感呢?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遇到這類人,就是表面上給人彬彬有禮,但就是跟你有很強烈的距離感,讓你難以靠近,那你覺得非常的高冷。實際上在學識水平以及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這種現象出現的比例也是越高的。在心理學上與其說它是一種對於自卑的掩飾,還不如說是因為他們太過於自知!


希臘哲學家芝諾曾經將知識比喻為一個圓,圓周內是你所知道的,圓周外是你所不知道的。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圓越大,他所接觸到的未知越多,困惑也越多,所以學得的知識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所以會很謙卑。反過來,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少,他反而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變得驕矜自負,要麼對什麼都表現出不屑一顧!要麼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表現出盲目的崇拜,導致上當受騙,因為他們腦海裡沒有更多的知識儲備作為反向證據!

記得有一段時間因為學術的原因去了一趟德國亞琛,跟我印象當中截然不一樣,我們想象中的德國人可能是比較嚴謹同時又熱情,他們的確很嚴謹很有禮貌,但是讓人體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距離感跟冷漠感。人際之間非常的有距離感,所以非常讓人感到壓抑。我以為是種族的原因或者是陌生人的關係,他們才這樣有抗拒排斥甚至防範的心理!


而朋友因為工作的關係在德國已經生活了5年,拿到了歐盟藍卡,他跟我說整個的北歐人基本上都是這個樣子。除非是在啤酒節上人們才會卸下這種冷漠的面具。不光是對其他族裔的人群就是他們自己本土德國土著之間也僅侷限於見面了互相點頭問好,不會有更多的交集。在好奇心的驅使上我找到相關的文章:99%的芬蘭人,都是社交恐懼症患者。同時芬蘭又是全球最幸福的國度之一,矛盾嗎?糾結嗎?


實際上可是跟社交恐懼症的心理運作模式是一致的

社交恐懼症在我的意識療法裡面提到它的核心就是自卑,跟上邊說的謙卑其實只有一字之差。心裡運作模式是一致的,自卑更多原生家庭裡面的愛不會滿足行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視導致的匱乏感不配感一直無價值感,而謙卑就是像剛才說的芝諾所說的那樣,人們的學術水平越來越高,他的知識範圍越來越高,才發現自己越來越欠缺。


人們對待自卑啊,人們可能會採取一種補償模式,也就是說他,前提是要意識到自己缺乏的是什麼,意識到是一種自知,他知道自己的這種匱乏,他就會去補償,他就會不斷的去知恥而後勇,但是有些人意識不到,就是沒有自知之明,他就表現洋洋自得,當然他也不會出現上面所說的社交恐懼症,在意識的主導下,他缺什麼他會炫耀什麼,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見到這種人,當然他也不會表現出很禮貌。

當然意識到自己的自卑或者是慢慢在成長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欠缺以後,就會生出一種敬畏的心理。這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是一種謙卑。他們不會狂妄自大,他們會彬彬有禮。但同時他們會拒人於千里之外,顯得非常的高冷,這種現象在高知人群當中體現的尤為突出,這叫所謂的陽春白雪。當你回到鄉下以後,七大姑八大姨七嘴八舌的,他們從來不會有這種溝通上隔閡感。這會讓我們感到非常的親切熟悉,因為我們畢竟是從這種環境裡走出來的,這就是所謂的下里巴人。


拒人於千里之外是為了不想要暴露自己的內心,不想被洞悉。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奇怪的矛盾的行為呢?意識療法認為當一個人他自己覺得自己有缺失的時候,他是不想被人所發覺自己的缺失。所以他不想讓你進入他的內心,跟他談理想談人生。他也不想將自己的匱乏暴露在你面前,在極端的情況下,即便是面對面都會讓他們感到很尷尬很手足無措。我們害怕被洞悉。所以這就是社交恐懼症形成的一個原因。


恥辱會給人帶來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當被意識到後它會激發人的無窮的創造力

歐洲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較高的這種地區會存在這種現象,在東亞文化裡面這種“恥文化”其實也是有異曲同工的地方。為此其實我還做了一個特別的研究。像韓國像日本像以及我們當下的中國,他其實是在恥辱中重生的,恥辱會給人帶來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當被意識到後它會激發人的無窮的創造力,拼搏力,忍耐力。所以阿德勒說自卑並不是什麼壞的事情,它有時候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動力。


這讓我想到了吳下阿蒙的典故。在三國的時候,在孫吳政權下有一個叫呂蒙的帶兵的一個將官。他總覺得自己已經夠厲害的了,孫權就跟他講,你現在作為一個帶兵的統領,學識上有所欠缺,要多讀書,來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才能更好掌管軍中的事務。”呂蒙當時以軍中事務繁忙加以推辭。


孫權就說當年漢武帝的時候啊,儘管在戰爭當中也卷不離手,你難道有漢武帝那麼忙嗎?後來呂蒙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匱乏,感到很是羞愧。後來魯肅來拜訪呂蒙的時候,和呂蒙一起談論軍國大事。在討論之中,魯肅發現呂蒙的學識很有見地,許多建議都很有道理,絲毫不像之前那個沒什麼文化又狂妄自大的呂蒙了。


隨著社會的進程這將成為人們的常態所以要學會適應

所以在我看來,隨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程度以及社會整體學識的提升。這樣的群體將來會越來越多的。只要對我們的生活沒有造成障礙,比如說造成我們沒法正常跟人溝通的社交恐懼症,保持人跟人之間的界限跟邊界意識,這並不是什麼很壞的事情。


而作為在社會不斷髮展,急速行進中的我們。也要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適應這種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不然我們的內心會起巨大的衝突,泛化為更多的一種心境心理危機。很多人說我很懷念以前雞犬相聞,夜不閉戶,人跟人之間坦誠相待的那種日子,的確那是一種讓人懷念的日子,但它僅僅是讓人懷念而已。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到來,我們只能活在當下,當下就是我們的生命。


陳了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創始人,自我心理療愈發起人,意識療法跟森田療法認知療法CBT一樣是心理療愈的體系,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意識療法它是自我心理療愈的體系,旨在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處在各種心境障礙下的人們,肉體的痛苦可以通過生理治療,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遠的,當每個人長大時都會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為人的一種常態。通過意識療法的踐行讓更多處在痛苦煎熬中的人們,獲得內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於情不惑於心的力量,不戀過往不畏將來的力量,出離頭腦活在當下的力量,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