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夫妻還在種地,但是沒有收益


圖片上的人是兩口子,男人叫董仁清,今年75歲了,妻子叫曹銀變,也75歲了。他們有兩個兒子 、四個孫子和兩個重孫,可以說是四世同堂了。但是,兒子們都不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偌大的院子裡就只有董仁清和妻子。顯得有些孤單。但是這種情況在農村比比皆是。

老人一共有六畝土地,其中三畝是核桃樹 ,三畝種的是玉米。當年栽核桃樹的時候,市場上的核桃價格是每斤18元,他滿懷希望的栽了三畝核桃樹,想發家致富。但是今年核桃價格每斤5元。價格懸殊幾倍。老人的核桃樹小 ,一畝今年產了200斤,賣了1000元,不夠核桃樹的施肥、打藥、管理的成本。但是也沒有辦法,如果明年價格還是不行,就會拔掉核桃樹了。

董仁清的三畝玉米一畝產量大約就是500斤,這樣的產量在當地還算是高水平的。因為這裡是山區 ,土地都是山坡地,不能澆水。今年玉米收購價是每斤8毛錢 ,一畝玉米能賣400元。但是種玉米的成本就要每畝600元左右,要耕地費、播種費、種子費、打藥等。為了少賠一些 ,董仁清不敢用機械收割玉米,三畝玉米都是他和老伴手工收穫的。


董仁清老人是個能人,會幹的活兒很多,有些活兒老人一看就會 。如,老人會木匠,會鐵匠、會捆笤帚,會簡單修理農業機械,因此 ,在當地誰家有什麼困難和問題,都會請董仁清老人去幫忙的。老人也非常高興,願意幫助別人。

董仁清老人也曾經栽過蘋果樹和桃樹,但是樹長大之後,就會有致命的根腐病,所以都拔掉了。以後,他們村的農民都種中藥材,老人也買了一臺拖拉機給大家覆蓋藥材。現在中藥材價格一路下滑 ,也沒有人種了,老人說,拖拉機也沒有活兒幹了。明年不行就種小麥,自己家裡人總要吃飯。這樣就不需要計算成本了。

董仁清老人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很小的山村 。他們這個自然村只有三十多戶人家 ,由於老人熱心為大家服務,因此,在過去的年代裡,大家都推舉董仁清當隊長,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因為每年選隊長的時候,董仁清總是以高票當選。現在,董仁清還懷念那個時候的生活。


在集體當隊長的時候,為了改變小山村的自然條件 ,他曾經帶領農民修路、修地、打旱井、建水窖,那時候,大家幹活在一起,有說有笑,好不熱鬧。由於他們自然村的農業搞得還不錯,還被評為縣上的模範。

那個時候,董仁清把集體的事情看得比自己家裡的事情重要,好多的時候 ,隊下需要東西,只要自己家裡有,他就會毫不猶豫的拿出來給集體用 ,生產隊的農具壞了,董仁清就會利用休息時間自己修理。那個時代,不發愁農副產品賣不出去,糧食、紅薯、柿餅等農副產品都由國家收購,而且價格穩定。

董仁清說,自己當隊長二十多年,領導全隊的100多人種地,生產搞得轟轟烈烈。現在好了, 地由自己種 ,反而不會種地了,因為他的地裡栽過蘋果樹、桃樹、核桃樹, 種過黃芪、丹參、玉米、小麥,但是不是不適宜種 ,就是賠錢,越來越不會種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